■ 文圖|《海洋與漁業》記者 曾凡美

航拍高要蓮塘鎮藕稻蝦共作生態農業示范基地 周禮雄/攝
近 年來,廣東落實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技術推廣“五大行動”,結合地方實際,創新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養殖新模式。廣東省肇慶市高要區是全國最大的羅氏沼蝦養殖基地,自2022年以來,當地推廣稻蝦共作生態養殖模式,實現了“雙效益”。
5月12日,高要區蓮塘鎮萬畝羅氏沼蝦塘籠罩在細雨綿綿之中,由綠存養殖專業合作社經營管理的“稻蝦共作”生態農業示范基地在其中顯得格外醒目。
“蝦的成長需要蛻殼重生,蛻殼的時候喜歡在一些草頭里遮擋匿藏,以免遭到天敵和同類之間的攻擊。稻蝦共作模式很符合羅氏沼蝦的這種生長特性,水稻不僅可以為蝦的生長提供遮擋庇護,根系還可以吸收蝦排出的糞便作為生長所需要的肥料。同時作為一種點綴,我們還嘗試在水里種了一些蓮藕,也是這個道理。”據合作社負責人梁光鋮介紹,目前合作社管理的這片基地有100多畝(包括準備開發的撂荒地),稻蝦共作模式整個生長過程不用另外給稻田施肥。《海洋與漁業》記者在現場看到,稻田里格局分明,水稻一片綠油油,長勢良好;養蝦水面恰到好處,圍繞在稻田四周,還有藕葉點綴其中,一幅蝦藏水稻頭,蝦戲蓮藕中的生態畫卷躍然紙上。
“這稻田里的蝦苗剛投放不久,按照1萬尾/畝的養殖密度投放(1000尾/斤規格),根據去年的試養效果看,大概養殖3個月后(中秋節前后)就可以達到上市規格,一般可以長到10~15尾/斤。”肇慶市水產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高級工程師黃湛昌向記者介紹。
“去年的試養效果不錯,一畝收獲300多斤蝦,稻谷500多斤。按照當時蝦的塘頭收購價40元/斤計算,僅養蝦的畝產值就可以達到12000元。”高要區農業農村局水產高級工程師李榮儉介紹,“在傳統單種模式下,這種產值是不可想象的。目前我們通過稻田養蝦,既促進撂荒耕地復耕復種,穩定糧食生產,又多了蝦的收獲,提高了農田的附加值,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田雙收’,農田的產值和效益大大提高。”
“我們這里用來發展稻蝦共作模式的稻田,都是重新盤活的撂荒地。”當地蓮塘鎮主管農業的副鎮長廖海韶指著眼前的稻田和不遠處連片的撂荒地說,“那些撂荒地將被重新開發,進行稻蝦共作,希望通過發展這種生態農業模式重新激發撂荒地的活力,走出一條特色生態農業發展的新路子。”
在白土鎮偉銘養殖專業合作社養殖基地,“美麗蝦場”的標志引人注目,這里的“稻蝦共作”生態農業模式已取得初步規模效應。合作社負責人陳偉強是高要稻蝦共作模式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目前在撂荒地上拓展了500多畝稻蝦共作養殖,生產出來的蝦稻米等特色農產品已經開始在市場上售賣。
記者在現場看到,美麗蝦場白鷺翩躚,幾百畝連片生態稻田綠水環繞,風景美不勝收。據介紹,從去年開始,偉銘合作社最先在高要嘗試稻蝦共作模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去年稻蝦共作模式的產量不算高,但與普通稻田相比,增產增收比較明顯,一畝田的年產值保守可以達到12000元左右。如果在產品打造上多下點功夫,更能凸顯這種模式的產品價值。”陳偉強向記者算了一筆賬,對畝產值進行分解:“羅氏沼蝦一年可以養兩造,按照2000~3000尾/畝(蝦苗規格為5公分左右)的密度投放,一年保守收獲250~350斤/畝,按當時40元/斤銷售,畝產值有10000~14000元;稻谷一年種兩造,可以收獲稻谷約800斤/畝,最后得到稻米約350斤,我們目前的售價是8.9元/斤,那么種植稻谷畝產值約2300元。”
“不過我們投入的成本也不低,超過1萬元/畝,如此算來,雖然整體收益比傳統單純種植水稻的收益要高,但綜合效益還不夠明顯。”陳偉強話鋒一轉表示,“稻蝦共作模式下養出來的羅氏沼蝦色澤通透、肉質鮮美爽口,品質要比其他模式的更好,但在價格上還沒有體現出來。所以,接下來,我們要對產品進行品牌打造和宣傳推廣,讓蝦稻米和稻田蝦的價值在價格上體現出來,真正實現雙效益最大化。目前來說,我們產品的價值還有很大挖掘和提升的空間。”作為當地羅氏沼蝦養殖大戶,陳偉強對稻蝦共生模式和產品市場前景充滿了信心。“目前合作社已經發展了500多畝稻蝦共作養殖,今年將繼續盤活更多撂荒閑置土地,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
“稻蝦共作模式在高要快速推廣,首先有效解決了當地土地撂荒閑置的問題,其次契合了羅氏沼蝦產業發展的需求,進一步提升了羅氏沼蝦的品質。這種模式堅持無公害生態底線,不施肥不噴農藥,養殖出來的蝦品質要比普通模式的更勝一籌,稻米也一樣。”黃湛昌認為,稻蝦要走精品路線,打造品牌,充分利用品牌優勢拓寬銷售渠道,依靠品質贏得市場,同時積極融入二三產業發展,不斷延伸和完善產業鏈,推動羅氏沼蝦產業高質量發展。
據了解,高要正在大力推進稻蝦共作模式,從2023年起,當地政府拿出2000萬專項資金鼓勵推動撂荒地復耕復產,集約盤活更多閑置土地,發展2萬畝稻蝦共作生態農業基地。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高要羅氏沼蝦養殖面積達9.3萬畝,產量達3.8萬噸,產值30億元,產值和產量均占全省70%及全國60%。由于高要羅氏沼蝦產業鏈日趨完善,養殖效益凸顯,吸引了當地越來越多羅非魚養殖戶轉養羅氏沼蝦,2023年養殖規模繼續擴大,目前已超10萬畝,產值產量有望再上一個新臺階

羅氏沼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