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學章
6月5日,我有幸參加了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為泰國詩琳通公主第50次訪華而舉辦的慶祝活動。
詩琳通公主從1981年開始她的訪華之旅,至今已經42年。對于“中泰一家親”的雙邊關系而言,真的是應了“親戚越走越親,朋友越交越深”那句老話。
詩琳通公主的訪華活動,雖然只是中泰多層次、多領域人文交流的一部分,但它卻是很特別、很少見的外交現象,成為中泰外交關系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公主的父親普密蓬國王曾言:中國歷史悠久,文化豐厚,很值得了解和借鑒。公主就是遵從其父王指引的方向,開啟了連續性的訪華之旅。
2004年春天,詩琳通公主第18次訪問中國,走訪了中國大陸最后兩個她未曾涉足過的省份——湖南、貴州兩省,這是她走遍中華大地最具標志性的一次訪問。
離開貴州的前一天晚上,公主給全團人員每人都贈送了一件紅色T恤衫,上面繡著公主親自畫的美猴王圖案,并請大家都穿上這件衣服出席聚餐晚會,以示慶祝。當晚用餐時,公主看到坐在她對面的敦大使和我言談甚歡,當即讓我們合影留念,并說:“這兩位大使的表情,代表著全場的皆大歡喜。”
我曾經參與接待并陪同公主先后走訪過16個省份的40多個大、中、小城市和鄉村,參觀訪問過的單位、項目和景點共有170多個。這也只是我陪同過的6次訪問活動。
至于50次訪問活動的具體數據,我說不清楚,但我相信同事們這些概約性的說法:最具古老文化傳統和最具現代化氣息的地方,公主必然訪問;最具先進水平的大學、科研機構、博物館和最新的大型建設工程及最新的前沿科技項目,公主必然參觀;最負盛名的古都城市和最有特色的歷史建筑及文化遺產,公主必然考察;各個領域的先進單位、發明創造和他們的領軍人物,公主必然拜訪;我們主辦的重大的歷史性慶典和國際性友好活動,公主必然參加;對于近現代的革命搖籃、圣地和名人偉人故居,公主必然瞻仰;有些自然條件不好、發展相對滯后的區域或突然遭受重大自然災害的地方,公主也必然去慰問并救助……
總之,她完美踐行了普密蓬國王的“圣意”,把訪問中國這個任務,當作一個持久性的系統工程來做,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轉化為實際的社會行動和外交效應:調查研究、積累知識、促進相互了解、增強相互信任,大大充實了中泰關系的實質內容,為兩國關系增添了濃厚的情感色彩。
詩琳通公主在泰國民眾中的形象很好、地位很高。同樣,她在中國人民心中的印象也很好。2019年9月,習主席親自為她頒授了體現國家對外最高榮譽的“友誼勛章”,就是鮮明例證。此前,2000年教育部授予她“中國語言文化友誼獎”,2001年北京大學授予她名譽博士學位、中華文學基金會授予她“理解與友誼國際文學獎”,2004年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授予她“人民友好使者”稱號,2009年她被數千萬中國人在“中國緣”網絡活動中海選為中國的十大國際友人之一。獲得億萬中國人民如此豐厚的友誼,詩琳通公主可謂“獨此一人”。
這些榮譽是詩琳通公主的優秀品格所產生的社會效應,品格深得人心,品格贏得民意。我冒昧地簡要概括詩琳通公主的品格:深明大義,愛國愛民,勤學苦干,平易近人。無論是在她的祖國泰國,還是在臨時訪問的中國,她的品格本質的表現都是一致的。
公主在中國的訪問活動,特別是在具體的待人接物中,客觀上實現了三個轉變,即從學習之旅到友誼之旅,從知識交流到心靈交流,從禮儀關系到親情關系。
6月5日,中國國家副主席韓正在北京會見泰國公主詩琳通并出席公主第50次訪華慶祝活動。圖為泰國公主詩琳通在慶祝活動上致辭。
公主到哪里參觀學習,就會把友誼帶到哪里,接觸過公主的人都會把她當作朋友。特別是我們的多位領導人、公主的中文老師、歷任駐泰國大使和她拜訪過的各界人士,都親身感受到公主的真誠友誼,也都被她視為老朋友。不管外界的風云如何變幻,她對中國的態度一直是友好的,她對中國人民的友情一直是這么赤誠。
關于從知識交流到心靈交流的轉變,公主的10多位中文老師體會最深,她們在各自的回憶文章里都有詳細描述,我不再贅述。此時此刻,我想特別提及公主同中國作家王蒙、鐵凝的交往。
公主曾經同鐵凝就《永遠有多遠》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等細節問題進行過十分有趣的交談。乍看起來,這是公主以泰文翻譯者身份,向中文原創作者鐵凝請教一些問題,實際上這是她們兩位圍繞著小說人物,進行細膩入微的探討,是心靈深處的溝通和交流。
公主同王蒙先生的交往也是如此。王老曾用“深沉剴切”這個詞來形容公主為《蝴蝶》泰文版所寫的序言,足見他們靈感相通的程度多么深厚,多么密切。
公主同袁隆平院士的交往,更是別具一格,在田間地頭的長談取代了華麗廳堂的會見,而且話題一直是圍繞著改良品種、提高產量而展開。他們都認為糧食是大的安全問題,吃飯是大的政治問題;增產糧食,救助貧困,是他們共同的期盼。公主不辭辛勞,來到農田里拜訪這位科學家,正是為民解憂的強烈意愿,促使她要來結交這位中國朋友。
從禮儀關系到親情關系的轉變,則是公主在同中國各階層人員接觸中,自然而然、隱而不語的潛在過程。一般而言,在正式場合,“公主殿下”的禮儀程式相對凸顯,而在非正式場合的接觸中,公主往往主動避開一些禮儀程式的約束,同人們進行輕松愉快的交流。
有一次在貴陽看完少年兒童的歌舞表演后,公主主動同孩子們聊天,當孩子們說“歡迎公主殿下”時,她讓孩子們叫她“阿姨”“姑姑”,當孩子們齊聲喊出“公主姑姑好”的時候,她高興得笑起來,并同孩子們一一握手。
后來公主還講過中國孩子對她的稱呼變化:“早期的時候,他們管我叫‘姐姐,后來改稱為‘姑姑‘阿姨,現在他們該叫我‘奶奶或‘姑奶奶了!”公主一邊說,一邊流露出嫣然含笑的表情,足見她分享這份情誼時有多么愜意、多么快慰。
公主就是這樣,很善于排除人際關系中的藩籬和障礙,超越語言文化、生活習俗的隔閡,彌合身份、地位和年齡的差異,拉近兩國人民心靈的距離,便于友誼、親情的交流,讓兩國人民切切實實地分享和品味“中泰手足情,綿延千秋好”的美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