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平
投資實際上有兩種投資,第一種投資是政府投資——羅斯福投資和凱恩斯投資。
政府投資,一方面是為了阻止經濟下滑;另外一方面,在正常的情況下,是為了打好經濟基礎性建設,不能否認政府投資在關鍵時候起關鍵的作用,像“156項”重點工程,集中有限的財力、物力、人力帶動支撐國內經濟的四梁八柱,這是正常的情況。政府投資還可以帶動民間投資,政府投資的作用是有限的,長期依賴很可能會邊際效用遞減。
凱恩斯主義出現之后,就有人預言,這樣政策的實施會出現工人的工資和印鈔機之間的賽跑。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用“飲鴆止渴”四個字形容凱恩斯主義。發生經濟危機和下滑是因為產能過剩,在技術變革沒有多大的情況下繼續上近乎與以前投資相同的項目,只會使它的邊際效用遞減。這一輪的投資主要是響應政府的號召,主要是拼經濟,拼經濟就是拼GDP。
我們的經濟,不僅從經濟體制上看,而且還要從政治體制上看。新的“拼”經濟有可能導致1958年的大躍進史,浪費了很多資源,GDP做得很大,反而對社會沒有多大的貢獻。我們應當區別西方經濟學的宏觀經濟的概念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宏觀經濟的概念。
西方經濟學的宏觀經濟的概念,就是國內生產總值,既包括實體經濟在內,也包括非實體經濟,例如銀行間的金融衍生產品,它包括了很多的非物質產品。GDP的龐大,并不代表一個國家的強大。馬克思經濟學的宏觀經濟學的概念,兩大部類形成的社會總產品,第一部類是生產資料的生產,第二部類是消費資料的增長。社會總產值=C+V+M。公式中,C表示生產過程中被消耗掉并已經轉移到產品中去的生產資料價值,V表示勞動者為自己創造的工資,M表示勞動者為社會所做的貢獻。計劃經濟是按這個核算標準進行的。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們逐漸接受了西方經濟學的概念,也逐漸和他們體系一樣,這樣就容易搞虛擬經濟,而不是實體經濟。
我們現在急需發展實體經濟,因為實體經濟涉及到誰來養活中國人的問題,涉及到誰來裝備中國的問題。
第二種投資是企業投資。是供給學派所講的投資,通過投資創造出一個新的產品、一個新的市場。
恩格斯在給《資本論》的英文版的序言里寫道:“生產力按幾何級數增長,而市場最多也只是按算術級數擴大”, 過剩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常態。
馬克思在《資本論》的第二卷里,在講到固定資本更新的時候,講的完全是以革新的形式進行補償。他寫道,勞動資料大部分因為產業進步而不斷革新。因此,它們不是以原來的形式而是以革新的形式進行補償。一方面,大量固定資本投在一定的實物形式上,并且在這個形式上結束一定的平均壽命,這一點就成了只能逐漸采用新機器的一個原因,從而就成了迅速普遍采用改良的勞動資料的一個障礙。另一方面,競爭又迫使舊的勞動資料在自然壽命完結之前——特別是在發生決定性變革的時候——用新的勞動資料來替代,而迫使企業設備提前更新的,主要是災禍和危機。
危機就是市場經濟的機制,危機階段就是淘汰落后產能的階段,沒有危機就難以淘汰落后產能。競爭必然有淘汰,沒有淘汰的競爭是偽競爭,所以是在不斷淘汰中前進的。
第三點是消費的問題。經濟增長的根本意義,是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保證社會成員享有充分福利和得到全面的發展。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使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發展成果,實現共同富裕,這正是社會主義社會生產的根本目的,是社會的生產目的。而市場主體的生產目的就是為了賺錢,這是資本的本性,市場經濟之所以充滿活力,就在于有“資本”這個非常特殊的元素。
企業如果沿著正確的方向走的話,不斷地創新,不斷地在客觀上滿足消費者的需要,而消費者的需要就是對企業家創新的產品的檢驗。
(責任編輯 李秀江)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特色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