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碧瑩
摘 要:公眾檔案意識作為推動檔案事業現代化的內生性力量,對檔案事業發展的質量具有一定程度的決定性作用。伴隨信息時代檔案管理方式的變革,檔案非物質文化與檔案物質文化之間出現了“文化滯差”問題,阻礙檔案事業現代化的順利推進。“檔案文化滯差”因文化固有的“器物—制度—觀念”的結構層次,使得檔案文化變遷的過程中存在著“非物質文化”的遲滯性,其在電子文件對制度建設和傳統管理觀念的沖擊和回應中有所體現;而文化內部具有的自在性和超越性因素使得檔案文化表現出連續和扭曲形態,在現代化的檔案管理方式與自在自發的公眾檔案意識之間的差距中體現。檔案館可以通過開展檔案文化治理、凸顯文化服務、拉近檔案精英和社會公眾的距離、建立長期可持續的宣導體系等路徑來緩解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之間的“滯差”問題。
關鍵詞:現代化;檔案文化;文化滯差;檔案意識
分類號:G279.2
An Analysis of the Phenomenon of “Archival Cultural Lag”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Archival Undertakings
Su Biying
(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23 )
Abstract: As an endogenous force driv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archival undertakings, the public archival awareness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the quality of archival undertaking development to a certain extent. With the change of archives management modes in the information age, there exists the problem of "cultural lag" between the intangible culture of archives and the material culture of archives, which hinders the proper advancement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archival undertakings. The "archival cultural lag" is due to the inherent "artifact-institution-idea" structural level of culture, which makes the process of archival cultural changes have the "intangible culture" lag that can be reflected in the impact and response of electronic documents on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concepts, while the self-contained and transcendent factors within culture make archival culture exhibit continuous and distorted forms, which are reflected in the gap between modern archival management methods and the self-contained and spontaneous public archival concepts. Archives can alleviate the "lag" issue between material and intangible culture by developing archival cultural governance, highlighting cultural services, bringing archival elites and the public closer, and establishing a long-term sustainable advocacy system.
Keywords: Modernization; Archival culture; Cultural lag; Archival Awareness
隨著“檔案工作走向依法治理、走向開放、走向現代化”[1]目標的提出,如何推進檔案事業現代化,成為當前檔案事業發展的重點話題。“現代化”是具有復合內涵的概念,檔案事業作為事關黨和國家全局的綜合性事業,其現代化的內涵不僅包含檔案器物層面的現代化,還包含公眾檔案意識的現代化。在推進檔案事業現代化的進程中,公眾檔案意識影響著檔案事業現代化建設的質量。
“檔案事業現代化”是近年檔案界的研究熱點,學者的研究視角隨政策環境和檔案實踐不斷調整。前期研究主要表現為以檔案信息化促進現代化,隨著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推進,學者對檔案事業現代化問題的研究逐漸圍繞“檔案治理”展開,深入探討了檔案治理的概念體系[2]、治理框架以及治理的現實路徑等[3]。可見,關于檔案事業現代化的研究逐漸從檔案器物向檔案制度深入,是現代化由表及里、循序推進的過程。但是,現代化的核心是人的行為方式和思想方式的根本變革,社會整體現代化是一個具有主體意識的人其自由自覺的創造性實踐的客觀歷史過程[4],人的現代化是國家發展的價值取向和動力源泉[5],而其中思想意識的現代化,是人的現代化的靈魂。[6]公眾檔案意識的現代化對檔案事業現代化建設至關重要。
近年來,為提升公眾檔案意識,檔案部門積極舉辦檔案宣傳活動,但傳統自在自發的公眾檔案意識仍舊占據主導,具有現代化內涵的公眾檔案意識還沒有完全形成,進而造成了檔案非物質文化落后于檔案物質文化發展的“文化滯差”現象。因此,本文以“檔案文化滯差”為切入點,分析“文化滯差”現象存在的原因及其內部具有的矛盾張力,并提出相關對策,以期豐富相關理論成果,并為實踐工作提供一定參考。
1 “檔案文化滯差”現象的生發因素分析
“文化滯差”又被稱為“文化墮距”,由美國學者威廉·奧格本提出,指的是社會變遷中非物質文化的變化總是落后于物質文化的變化[7],是社會發展轉型中不可避免的問題。其后續被引申出制度墮距[8]、認知墮距[9]、政策墮距[10]、能力墮距[11]等分析性概念,也有學者將其引入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探討圖書館的文化滯差問題[12]。在檔案實踐中,也存在滯差問題。“檔案文化滯差”可理解為檔案非物質文化落后于檔案物質文化的現象,例如,檔案制度建設、公眾檔案觀念并不能與智能化、智慧化的檔案管理與服務方式相匹配的滯差問題。“檔案文化滯差”受外生性因素及內生性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存在。一方面,在外生性因素中,從物質層逐漸向非物質層過渡的遲滯的文化傳遞方式,使得非物質文化的轉變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進而導致檔案非物質文化的躍遷過程相較于檔案物質文化具有滯后性。另一方面,在內生性因素中,文化本身具有的自在性和超越性特征,使得檔案文化內部存在一種矛盾張力結構:文化的核心是人,人之自由屬性使得文化具有超越性因素,超越性因素推進著表層檔案物質文化的不斷更新,而處于深層次的檔案意識則難以撼動,由此也造成了檔案文化滯差的問題。
1.1 外生性因素:“從物質到非物質”遲滯的文化傳遞方式
人類通過改進生產工具和生產力實現文明數次大的變遷,但社會發展是整體性的過程,各個部分之間不能同時發展,由此各部分之間可能分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之間有著不同步性,表現為社會意識往往落后于社會存在的變遷。例如,雖然生產工具快速更迭,但是公眾卻表現出對舊有觀念的依賴。總結來說,社會變化從物質變革開始,意識層面的價值觀念重塑卻表現遲滯。檔案文化在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中,同樣表現出這一特征,即檔案非物質文化往往落后于檔案物質文化的現象。例如,隨著檔案信息化推進,檔案管理方式也向現代化變革,但仍舊存在社會公眾檔案意識不強,相關管理制度不夠完善等問題。檔案物質文化作為一種外顯的檔案文化形態總是被公眾最先感知,但是從器物過渡到制度,進而內化為社會公眾的檔案觀念,則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
1.2 內生性因素:固有存在的“文化內在張力結構”
文化本身存在的矛盾張力結構也導致“文化滯差”現象的產生,表現為文化內部存在的超越性和自在性之間的矛盾。因文化是歷史積淀下來被群體所共同遵循或認可的共同行為模式,具有強制性和群體性[13],這使得文化的作用效果具有穩定性特征。穩定性并不意味著文化一成不變,因文化具有人為性和非自然性的特征,具備的人之自由性內核使得文化可以超越自身,通過打破現存的方式而實現自我完善。檔案文化內部也同樣包含著超越性和自在性因素,“任何形式的檔案文化,都有一種向上追求的內驅力,具有積極向上的思想內核”[14],引領檔案文化不斷更新、發展。當檔案文化發生變革以后,新的檔案觀念確立,逐漸形成一種新的穩定而持久的檔案文化模式與文化結構,但這種結構又以一種客觀的外在強制力表現出來,最后以檔案文化的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對人進行束縛[15],這種約束性體現為檔案文化的穩定性因素,與檔案文化中的超越性構成一對矛盾關系。
檔案文化中的超越性與穩定性之間的矛盾張力結構,可以通過“檔案雙元價值理論”得以印證。雙元價值理論認為,檔案是作為行為方式(工具)和作為對象實體(信息)的雙元價值結合體。[16]一方面,檔案作為“合目的控制”,其表現出一種對于“序”的追求。檔案文化中也必定包含這種穩定性因素。另一方面,檔案不僅是記錄的工具,還是蘊藏著共享價值的信息,信息屬性則體現了檔案文化張力結構中的“超越性”因素,表現為檔案的利用、開放、共享。檔案文化內部的穩定性因素,使得傳統檔案文化在公眾觀念中逐漸內化而成一種持久的檔案觀念文化;面對檔案信息屬性賦予的文化超越性因素時,穩定性因素作為客觀的外在強制力形式而表現出來。穩定性因素和超越性因素二者組成文化的張力結構,檔案文化正是在這種超越性和穩定性的矛盾張力結構中不斷積聚生長,進而實現自身的螺旋式發展。
2 基于檔案文化三螺旋結構模型的文化滯差解讀及現實映射
檔案文化滯差不是純理論層面上的主觀想象,而是一個客觀可見的現象,可以從不同視角發現檔案文化滯差的現實映射。在開放包容、多元參與的信息社會,檔案工作的管理理念、管理對象和管理模式煥然一新,但自由自覺的檔案文化模式并沒有形成,傳統自在自發的文化圖式主導的封閉、保密的檔案觀念,仍舊在公眾的檔案活動中對個體行為進行規范,由此形成的“檔案文化滯差”現象可以通過“檔案文化三螺旋結構模型”進行解釋。
圍繞檔案文化結構形態的問題,學界分別提出了“檔案文化多環形結構”[17]與“檔案文化三螺旋結構模型”[18]。檔案文化三螺旋結構模型突破了以往對于檔案文化的靜態認知,以“螺旋結構”替代“同心圓結構”,展示出了檔案文化傳承和發展過程中具有的動態性和穩定性特征,是對以往檔案結構認知的有力補充。檔案文化滯差現象在“三螺旋結構”中可以表現為:橫向上因“交互屏障”的存在而產生的“斷裂”,進而造成“循環”終止、“輻合與輻散”能量缺失的問題;縱向上因穩定性和超越性因素的存在而產生的“連續與扭曲”現象。
2.1 橫向:檔案文化要素間的“交互屏障”
檔案文化三螺旋模型中的“交互”,指的是檔案文化要素之間在橫向上兩兩組合、雙向互動的作用形式。三螺旋模型認為“思想(觀念)”通過“制度”表現為“行為”。“交互”的過程可以表現為思想控制行為,行為表達思想;行為影響器物,器物限定行為;器物激發思想,思想構想器物等作用形式。[19]當先進的檔案管理方式和傳統的檔案管理觀念之間發生碰撞時,由于非物質文化發展變化的滯后性,形成了“檔案文化滯差”的現象,導致了“檔案器物文化”和“檔案行為文化”“檔案思想文化”之間產生了交互屏障,致使交互作用終止,從而使得檔案文化三螺旋結構中思想、行為、器物三者之間的循環斷裂。從宏觀視角上看,檔案文化結構要素之間的“輻合”與“輻散”的效果表現較差。
在信息時代,電子文件成為了檔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對象,并對檔案工作產生了全方位的沖擊。檔案管理從實體管理逐漸走向信息管理,以計算機系統管理為主的檔案管理方式逐漸代替了原來的手工管理。因電子文件本身具有信息和載體可分離等特點,電子文件存在失控、失密等真實性難以維護的潛在風險。由此,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發布了《電子文件管理暫行辦法》等相關管理制度文件來應對電子文件的沖擊。但是,對電子文件這一新興事物在制度方面的反饋速度,延遲了將近30年。可見,在電子文件管理問題出現的初期,傳統的檔案制度文化不適應先進的檔案器物文化,使得檔案器物文化和檔案制度文化二者之間產生了交互的屏障。隨著檔案器物不斷沖擊傳統的檔案制度文化,二者不斷滲透,屏障逐漸被消解,管理者逐漸接受電子文件這一新興事物。經過實踐經驗的不斷積累和總結,電子文件管理模式不斷完善,反哺著檔案制度文化的孕育、革新,而今,電子文件管理的相關制度、標準逐漸健全。歸根結底,現代化的檔案管理方式要求建構具有現代基因的檔案文化,如何增強檔案非物質文化對檔案物質文化的反饋速度,需要從建構符合現代化發展要求的檔案觀念入手,因為檔案觀念的現代化是檔案事業現代化的靈魂。
2.2 縱向:檔案文化結構的“連續與扭曲”
檔案文化三螺旋結構模型認為,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存在的檔案文化,受到社會環境、客觀需要等因素影響,隨著生活環境的“層累”積聚,檔案文化的表層會發生變遷。但是,固有的文化內核具有恒久性、連續性,穩定的文化內核和客觀變化的社會環境對檔案文化的積聚作用,使得檔案文化的結構呈現出一種扭曲形態。[20]例如,檔案館作為科學文化事業單位,其文化功能日益凸顯,檔案學界也逐漸興起了文化熱,檔案工作逐漸向著管理現代化、服務智能化變革。無論是服務理念還是服務方式,檔案逐漸回歸公眾、回歸社會。但是,社會公眾的檔案意識整體水平仍然偏弱[21],檔案服務公眾的“回歸”和公眾因固有的傳統檔案觀念的“回避”,令二者在檔案文化結構中體現為一種“扭曲”。
如今,社會公眾的檔案意識仍舊停留在自在自發的狀態,并沒有構建起自由自覺的檔案觀念,對于什么是現代意義上的檔案仍然比較模糊。例如,有學者針對社會公眾進行問卷調查發現,七年之間,關于公眾進館(您去過檔案館(室)查閱檔案嗎?)[22]的類似調查結果基本沒變。另外,國家檔案局的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度,國家綜合檔案館總數3320個,全國各級國家綜合檔案館接待利用者697.3萬人次,提供利用檔案2407.4萬卷(件)次。[23]由此可知,2021年度,全國各級國家綜合檔案館平均每館每日接待利用者僅5.6人次,提供利用檔案19.9卷(件)次,整體而言我國社會公眾的檔案意識較為薄弱。
伴隨著檔案器物文化不斷沖擊傳統制度文化、觀念文化,檔案文化內部的超越性因素,正以積極向上的力量不斷驅動、引領著檔案文化的螺旋式上升,推動檔案文化轉型。如今,檔案物質文化的變革已經激發出新的服務理念和服務模式,檔案作為信息,其共享、開放的屬性正在不斷地突破傳統觀念的禁錮,檔案領域的精英群體已經重塑了自身的檔案觀念。如何彌合非物質文化同物質文化的“文化滯差”問題,尤其是如何提升社會公眾的檔案意識和檔案部門的社會意識,是推進檔案事業現代化建設中促進“公眾檔案觀念現代化”的重要問題,也是回應檔案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
3 “檔案文化滯差”的彌合策略
檔案事業現代化,并非只是檔案管理手段的信息化、館藏資源的數字化等外顯層面的現代化,而更應是社會公眾檔案意識的提升、檔案工作者公共文化服務理念的塑造。內隱層面的現代化才真正決定了檔案事業現代化的質量。如今,面對檔案物質文化不斷更新的現實情況,檔案工作者應該意識到對檔案非物質文化進行建構的必要性。作為非物質文化的檔案制度文化需要以廣泛的工作實踐經驗為基礎,而社會公眾檔案意識的培養也需要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對檔案非物質文化的塑造,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而是需要一個漫長持久的過程。如何激發出先進物質文化具有的超越性力量,增強其同非物質文化的交互效果,進而疏通因“檔案文化滯差”存在而導致的檔案文化結構扭曲的問題,促進檔案文化中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二者的同軌并行,進而推進檔案事業的現代化與其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檔案工作者必須解決的問題。
3.1 從“辦”檔案文化到“治”檔案文化
隨著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推進,檔案治理的理論體系逐漸建構、完善。文化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其本質帶有治理特征,檔案文化治理可理解為是檔案治理的本質和深層表達。[24]面對客觀存在的“檔案文化滯差”問題,檔案治理主體應重視檔案文化治理的作用,轉變傳統“管”文化與如今“辦”文化的思維,促進檔案文化建設向“治”文化的方向延伸。檔案文化治理應以“保障公民文化權利”為核心。檔案部門要打造檔案文化建設的新模式,創新檔案文化供給機制,培育社會多元文化服務主體,促進公眾共同參與檔案文化建構過程,使得公眾從檔案文化的被動接受者向檔案文化的積極建構者的角色轉變,逐漸優化檔案文化的發展生態。檔案“治”文化的建設,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引入眾包參與機制,使公眾參與到檔案文創開發實踐中,探索符合現實環境的檔案文化產業道路,同時也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實現檔案館和社會公眾共同構建社會記憶、城市記憶等。通過推進檔案文化治理,積極吸納公眾參與,不僅能夠聚合公眾力量,同時也能增強社會公眾的檔案意識。
3.2 用檔案“精英文化”影響檔案“大眾文化”
檔案工作對普通公眾來說,具有一定專業門檻,公眾融入較為困難,相關交流與認識常發生在學術共同體內部,難以開展大眾化傳播,使得檔案精英文化和檔案大眾文化之間的距離較遠。如何將專業性檔案問題,以公眾能夠理解的方式講述,需要檔案領域中的精英主動“出圈”,增強自身外擴式的宣導能力,彌合檔案精英文化和社會公眾文化之間的鴻溝。例如,各地區的檔案學會應進一步落實好、普及好檔案知識,落實提升全民檔案意識的業務職責,推動檔案信息交流和文化交流,拉近檔案和普通公眾之間的距離,將專業化的檔案知識構思成大眾化的檔案故事,在視頻號、公眾號等平臺進行傳播。同時,獨立的精英個體也可以通過自媒體平臺向公眾普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宣傳檔案方針政策,指導公眾如何構建家庭記憶、利用檔案維權等。
3.3 從“滿足公眾精神文化需要”到推動公眾形成“檔案文化自覺”
檔案館開展文化建設,從本質上說,是基于檔案工作特質與時代發展要求之上的一種文化自覺。[25]推動公眾檔案文化自覺,就是使得公眾能夠對檔案文化具有一定的自我驅動意識,進而能夠促進檔案文化的自我延伸和自我發展。檔案文化滯差固然存在的原因,歸根結底源于文化本身具有的超越性和自在性的張力結構,超越性因素要求文化發展和文化創新,而自在性因素則抑制文化創新,表現為對舊有文化的依賴。如今,檔案部門積累了先進的檔案物質文化,如何利用先進的檔案物質文化對檔案非物質文化進行滲透,彌合二者之間的滯差,還需要檔案部門積極地“走出去”,同時也要將公眾“引進來”,利用先進的檔案物質文化易于感知的特點,不斷刺激、改變社會公眾自在自發的傳統檔案觀念。例如,主動建構城市記憶、開展檔案館文化休閑體驗等,逐漸形成與檔案事業現代化相符合的公眾檔案意識,推進公眾檔案文化自覺形成,進而利用公眾檔案文化自覺,使之成為促進檔案事業現代化的內生動力。
3.4 從檔案工作的“零散宣傳”到建立“長久可持續的宣導體系”
檔案宣導幫助構建良好的公共關系、提升公共檔案意識,有助于檔案部門自身的發展。[26]檔案宣導是社會公眾檔案意識和檔案部門社會意識“雙向”提升的過程。[27]因檔案觀念的改變和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相較于檔案物質文化具有滯后性,因而需要檔案宣導工作的長期滲透。以往,檔案的宣傳工作多呈現出一種零散化特征,表現為宣傳工作不成體系、與日常工作聯系得不密切,整體上只關注檔案宣傳工作輸出的過程,并不重視對公眾檔案思維觀念和行為方式的引導。可見,應該構建包含檔案宣導主體、客體、目標、過程、結果、評價等多要素在內的檔案宣導體系,將檔案宣導融入平時的檔案服務工作之中,以保障檔案宣導工作可持續的發展。一方面,可通過向上宣導,使得政策制定者進一步認識到檔案工作的重要性,熟知檔案實踐的變化,不斷完善與制定同檔案工作相關的制度規劃和標準;另一方面,通過向下宣導,以科學的路徑不斷提升社會公眾的檔案意識,逐漸建構具有檔案事業現代化內涵的文化基因。
4 結 語
檔案工作者通過檔案文化建設,挖掘出館藏檔案資源所蘊藏的深沉而又持久的文化內涵;通過舉辦檔案文化活動,讓公眾能夠身臨其境地體悟檔案文化魅力,進而內化為公眾的自我意識和行為準則,實現“以文化人”,使得社會公眾逐漸成為具有自覺主體性的現代個體,并反之以自身的自覺主體性推動檔案事業高質量發展。公眾檔案意識作為檔案事業現代化建設的內生性力量,對于檔案事業現代化的目標實現具有重要意義。如今,面對檔案實踐過程中客觀存在的“檔案文化滯差”問題,檔案工作者需要通過落實檔案文化治理、引導檔案精英出圈、培育公眾檔案文化自覺、建設可持續的檔案宣導體系等方式逐漸提升社會公眾的檔案意識,推動公眾檔案意識從傳統的“自在自發”狀態向著具有現代性內涵的“自由自覺”狀態轉變。總而言之,檔案事業的現代化不應該一味追求管理方式創新的“速度”,更要有依法治理的“力度”,走向開放的“廣度”、為人民服務的“效度”和以人的現代化為中心的“溫度”。
注釋與參考文獻
[1]中辦國辦印發《“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EB/ OL].[2023-03-01].https://www.saac.gov.cn/daj/toutiao/202106/ ecca2de5bce44a0eb55c890762868683.shtml.
[2][5]張帆,吳建華.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下檔案治理概念體系研究[J].檔案學研究,2021(1):23-31.
[3]常大偉.國家治理現代化視閾下我國檔案治理能力建設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9.
[4][6]田芝健.現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現代化[N].光明日報,2013-01-28(02).
[7]奧格本.社會變遷:關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質[M].王曉毅,陳育國,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106-107.
[8]李瑩.制度墮距與集體行為——對企業職工集體上訪事件的分析[J].青年研究,2006(3):15-20.
[9]符平,段新星.國際市場上中國企業的地位危機及其化解——以鞋企抗辯歐盟“反傾銷”為個案[J].社會學研究,2015(1):114-139,244-245.
[10]張鳳榮.大數據社會治理研究的理論進展與政策墮距分析[J].學海,2018(2):36-42.
[11]郝雅立,王亞楠.能力墮距:治理現代化背景下公務員隊伍建設與發展問題研究[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7(4):130-138.
[12]徐望.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之文化墮距矛盾化解路徑[J].新世紀圖書館,2019(5):5-9,68.
[13]衣俊卿.文化哲學: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交匯處的文化批判[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169.
[14][15]張芳霖,王輝.檔案文化的發展趨勢:知性·自覺·主動[J].檔案學通訊,2010(2):21-24.
[16]覃兆劌.論韋伯組織理論建構中的“合理性”與“檔案”——兼及韋伯檔案觀的雙元價值分析[J].檔案學研究,2006(2):3-7.
[17]任漢中,張璟瑜.從朦朧到清晰:檔案文化結構的剖析[J].浙江檔案,2011(4):8-11.
[18][19][20]謝詩藝,郭朗睿.檔案文化的結構形態與功能機理——基于三螺旋模型的審思[J].檔案學研究,2022(4):38-44.
[21]張衛東.論檔案服務的大眾化與小眾化[J].檔案學通訊,2010(2):29-33.
[22]李秋麗.公眾視角下的檔案利用服務探析——基于普通公眾的檔案館認知調查[J].檔案管理,2022(4):99-103.
[23]2021年度全國檔案主管部門和檔案館基本情況摘要[EB/OL].[2023-03-01].https://www.saac.gov.cn/daj/ zhdt/202208/b217ac4762304b54b2ce08547602b2c8.shtml.
[24]謝詩藝,葛悅.檔案文化治理:關于檔案治理的文化考量[J].檔案學通訊,2023(1):39-44.
[25]鄭金月.文化自覺視野下的檔案文化建設[J].檔案學研究,2011(6):9-13.
[26]楊靜,陳宇軒.美國檔案工作者協會檔案宣導體系探析[J].檔案學通訊,2022(6):45-53.
[27]黃霄羽,靳文君,賈灃琦.阿聯酋國家檔案館檔案工作的特點與啟示[J].北京檔案,2021(9):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