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書宇
關鍵詞:工業生產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馬克思主義機器技術哲學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莊嚴宣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20世紀以來,全球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各領域發展突飛猛進,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都在向現代化目標不斷邁進。我國雖然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落后過,在工業生產等領域發展與實現現代化的時間較晚,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用幾十年的時間基本實現了發達國家幾百年來的現代化成果。我國之所以能夠實現各個領域的現代化發展增速,是因為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馬克思先進思想為引領,在具體開展社會主義建設與深化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實現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改造。中國式現代化有別于西方的現代化,是結合中國實際且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是與中國國情和實際緊密相連的現代化。因此,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1]。這要求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首先達到物質生產的現代化,即工業生產現代化。只有切實解決民眾生活的物質需求同美好生活之間的距離問題,充分提高對個人物質生活需求的供給與保障水平,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物質生產過程中的質量、安全等標準,優化勞動者權益保障與生活處境,才能全面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物質生產的現代化不僅意味著生產方式、生產過程、生產標準的現代化,還應保障生產者的生活質量、監督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只有實現物質生產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才能推進與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包含的實踐邏輯與人類文明新形態,為世界其他國家提供了不同于西方國家的現代化發展路徑。
1 現代化的基本內涵與實現條件
在回答如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問題之前,必須解決如何定義現代化的問題。實現現代化從不是對某個或者某幾個標準的宣布式完成,而是從實際出發,考察并確認中國是否真正實現了現代化生產、具有現代性的民主政治、涵蓋現代性精神的公民教育等。中國式現代化不是西方現代化道路的重復,但這不代表西方現代化道路對中國而言沒有借鑒意義。從歷史上西方國家所實現的現代化道路來看,現代化這一進程主要指的是近代工業革命以來,隨著科學精神得到肯定,機械與工業化逐步領導生產并在資產階級的推動下將自身的生產方式拓展到全球,實現生產機械化、自動化,最終實現現代化生產的物質生產體系建構,并在這一經濟基礎上實現教育、民主、政治等上層建筑的現代化。現代化一般包括學術知識上的科學化、法律政治上的民主化、經濟上的標準工業化、思想作品多元自由化、生活文化領域的個人化、宗教色彩褪去的世俗化等。因此,實現現代化是一個國家擺脫歷史的愚昧性、封建性的必然歷程。在這一內涵上,中國式現代化要求必然與西方現代化目標一致。回顧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始于1949年以來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與廣大人民群眾對陳舊社會關系的破除、對腐朽封建文化糟粕的去除。在對中國國情和所處歷史條件作出正確判斷的基礎上,黨中央提出了以“四個現代化”為標準與實現目標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初步構想并進行了艱辛探索。1954年9月,周恩來同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如果我們不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我們就不能擺脫落后和貧困,我們的革命就不能達到目的。”1957年2月27日,毛澤東同志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講話中正式提出“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1957年3月12日,毛澤東同志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講道:“我們一定會建設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正式提出社會主義建設的總路線,要求在繼續完成經濟、政治和思想戰線上的社會主義革命的同時,逐步實現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在重工業優先發展的條件下,工業和農業并舉,盡快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式現代化從一開始就是以生產現代化為基礎的現代化進程。
“生產現代化”不是一個永遠不變的標準。從20世紀初的福特制裝配線到21世紀的計算機輔助設計(ComputerAided Design,CAD)、計算機輔助制造(Computer AidedManufacturing,CAM)、綜合辦公自動化等,“生產現代化”的定義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與發展不斷改寫。如果說政治、經濟、教育、醫療等領域全面現代化的實現建立在生產現代化的基礎上,那么生產現代化本身便意味著科技的先進與創新的發展。馬克思[2]在《資本論》中寫道:“勞動生產力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因此,實現生產方式現代化不是一個單維度、線性、短時間內就可以獲得反饋的歷史實踐過程。生產現代化在一定意義上是國家借助其先進的科學技術與發達的教育體制,創造出具備高素質與學習能力的工人并普遍使用具備自動化、精確化、準確性特點的機器從事物質生產行為。這一體系的建立不只依靠某一技術的發明、某一生產方式的改變,而是基于一個國家、社會對生產條件、生產方式、生產手段以及生產工人等一系列物質生產環節的重視而誕生的生產體系。因此,重視生產本身,將生產現代化作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必要條件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在發展與實現生產現代化的過程中,科技創新力量是生產實現標準化、自動化、精確化的重要條件。因此,重視并加強科技發展與產業創新,加強基礎研究和科技工作,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中生產現代化的必要條件。
2 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邏輯
從世界現代化的歷史和進程看,雖然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現代化發展呈現出多樣性、階段性的特征,但物質生產現代化是實現現代化的基本路徑和基本規律,是邁向全面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同時,物質生產的現代化發展與文化的現代化發展幾乎是同時進行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蒸汽機工作效率的提高使其只需原先1/5~1/10的燃料,固定蒸汽發動機對旋轉運動的適應使它們適合用于工業生產。高壓發動機的高功率質量比使其適合安裝在運輸工具上,長距離陸上交通工具—火車隨之誕生。現代化工廠的建成與發展逐漸取代舊有的小手工業者手工工場,使人類生產方式發展到新的歷史階段。與此同時,文學領域蓬勃發展。在丹尼爾·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中,魯濱遜·克魯索在荒島上的頑強精神代表人類積極進取、勇于開拓的精神;在《浮士德》里,歌德以“向那崇高的精神境界飛升”的浮士德展現人類的情感與欲望,探討以生命的力量追求高遠的理想的精神。隨著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日益成熟,物質生產的革命與精神創作的發揚共同構成西方現代化的早期藍圖。
將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發展程度作為衡量一個國家能否實現現代化的標準,兩者并不是同一進行的,而是互為基礎、互相作用。可以說,沒有文藝復興,就難以出現17世紀的科學革命,萊奧納多在他思考過的無數題目中已經預兆了現代科學精神,哥白尼在思想世界發起了一場革命,吉爾伯特說明了實驗方法如何增加知識。因此,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道路上,要想實現生產現代化,就必須重視精神文明現代化的實踐。從發展目標的角度看,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將其運用于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文明建設,是實現中國精神文明建設與發展的有力舉措。在物質文明發展層面,中國作為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社會主義國家,只有實現物質生產、工業基礎的現代化,才能在廣袤的土地上實現一個社會主義大國的現代化。正如1987年4月26日鄧小平同志在接見外賓時指出的:“搞社會主義,一定要使生產力發達,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我們堅持社會主義,要建設對資本主義具有優越性的社會主義,首先必須擺脫貧窮。”只有實現物質生產的現代化,精神文明才能在物質極大豐富的基礎上廣泛發展。
具體到實踐領域,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問題而言,“中國式現代化”這一命題中包含兩個子概念。其中,“中國式”要求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上不以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現代化路徑為摹本。在社會意識形態層面,中國是社會主義,而西方是資本主義。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國家的現代化,因為“如果十億人的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對世界是個災難,是把歷史拉向后退,要倒退好多年”[3]。西方的資本主義現代化是建立在工業資本掠奪與對落后地區傾銷大工業生產商品基礎上的。中國式現代化要求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同時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全社會共同建設。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具有中國特色且符合中國現實具體國情的現代化,走出屬于中國并滿足中國需要的現代化道路。“現代化”概念則要求實現從舊到新、從古至今的變革,即以新社會超越舊社會,由新的意識形態取代舊社會的意識形態。現代化的實現不是依靠宣稱與討論,而是以現實的、實在的物質與精神水平為衡量標準。正如馬克思所說:“即使在宣傳某些體系,也是以實際的需要為基礎的,是以一定國家的一定階級的整個生活條件為基礎的。”因此,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是以實踐為基礎的。黨的二十大報告闡明,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本國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不是照搬與模仿,而是以現代化標準要求自我變革與創新創造。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同樣不能成為政治宣傳理論與自吹自擂,馬克思[4]已經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證明:“聲稱以‘科學為基礎的‘真正的社會主義本身就是一種秘傳的科學。”只有在實現物質生產現代化、精神文明現代化的中國,才能宣稱中國式現代化的完成;只有將物質生產與精神文明作為現代化追求的目標,中國式現代化才真正走上一條正確的道路。
因此,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邏輯體現為:(1)基于對中國國情與實際相結合的分析,堅持以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為核心,堅持黨的領導,堅定不移地走具有中國特色、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現代化道路;(2)以物質生產與精神文明為現代化的衡量尺度,將物質生產進步與精神文明發展作為現代化發展的重中之重,從實際出發,不走教條與模仿的舊路,完成中國式現代化。
3 馬克思主義機器哲學中的現代化生產思想
中國式現代化在實踐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只有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核心,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式現代化得以成功實踐并走出與西方不同的現代化道路的理論保障。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的社會矛盾主要體現為經濟危機、動機危機、合理危機等。現代資本主義式的現代化發展面臨內部資本/金融系統的矛盾,包括金融/資本的無限制膨脹引發的公共債務金融危機、金融/收入比結構性上升所帶來的貧富兩極分化、扭曲的自由民主體制縮小了公共理性的生存空間等[5]。面對諸多危機,現代資本主義同樣需采取行動,例如以修正案的形式對其民主體制進行變革,在經濟上采用新凱恩斯主義等制度極力扭轉資本主義經濟制度陷入壟斷與僵化的趨勢。但是,現代資本主義自身面臨的合法化危機依然沒有得到解決,資本私人占有的社會制度以及由逐利催生的權貴資本主義頑疾沒有發生根本性轉變。政權統治面對的復雜社會矛盾與現實使其合法性遭到質疑。中國必須以殷鑒不遠的態度警惕以上問題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重演。貧富差距兩極化、地區間資源傾斜、人口老齡化等問題其實已經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呈現出來。面對這些問題,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將人民群眾的生活指標、物質條件納入具體考量,做到以民為本、執政為民。因此,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要舉措與重要保障。正如習近平總書記[6]所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么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中國式現代化目標與全世界現代化目標相統一,但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從根本上有別于西方現代化道路與體系。堅持社會主義道路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保障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不會出現西方現代化問題的重要舉措。
雖然生產現代化的產生與發展建立在資本主義不斷革新自身生產方式的基礎上,代表資產階級的利益,但這并不意味著采用資本主義先進科技實現的生產現代化是錯誤的。誠然,資本主義生產現代化的實踐為現當代大工業生產提供了環境并使工廠化的大機器生產成為可能,但這并不意味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生產關系是一般的、普遍的真理。相反,正如歷史向人們展現的那樣,“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7]。在這表現為“階級斗爭”的歷史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階段性的。資本主義制度發展的歷史已經證明:“從封建社會的滅亡中產生的現代資產階級社會并沒有消滅階級對立。它只是用新的階級、新的壓迫條件、新的斗爭形式代替了舊的。”[8]因此,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路徑與進程中,應充分發揮中國特色并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合理地調節作為生產結果的物質變換過程,完善對于市場經濟的監督,而不是讓作為無形之手的市場以盲目的力量統治交換過程[9]。
在現代化生產中,自動機器與工廠實現了個人在物質生產中的“能力全面化”[10],使人類得以構建出一套機器生產的無機系統,以此擴大生產的必然中介。問題是,資本家將資本投入機器生產體系,擴大機器作為固定資本參與生產過程,從而“使工人不獨立,使他成為被占有者”[11]。從唯物史觀的角度看來,機器所實現的“能力全面化”是人的能力全面化的表現方式,同時是人類歷史進程中的必然結果。作為人類一般智力對象化結果的機器生產體系突破了以往物質生產中勞動主體的局限性。同時,在機器生產體系下的生產過程中,“自然力也可以作為動力代替人”[12]。這并不意味著個人被機器生產淘汰,正相反,這意味著在人的生產活動中,以機器為主導的生產形式背后是人類一般智力的發展使生產擺脫對勞動主體的特殊技術依賴,縮短了物質勞動過程中人們習得勞動方式的時間,使機器參與生產的“行業生產力得到無比巨大的增長”[12]。
從唯物史觀的角度看待這種機器生產體系中機器使人達到的“能力全面化”,體現了機器作為人類一般智力的發展結果,被人類運用于物質生產實踐中所展現出的現實性力量,是人類在現代化文明中勞動能力的客觀體現。毫無疑問,這種使人“能力全面化”的機器生產過程中的物質力量,在現代大機器生產語境中的“生產”范疇不再與過往任一社會形態中的“生產一般”相同。采用機器大生產的現代生產體系使整個社會物質生產過程勞動資料中人與機器的占比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為個人生產力的解放提供了可能性。
這種“能力全面化”的機器技術在馬克思看來是“直接從科學中得出的對力學規律和化學規律的分解和應用”,而機器在勞動過程中得以“完成以前工人完成的同樣的勞動”[11]。機器“能力全面化”的特征是在資本主義生產制度中出現的,因此,機器從發明過渡到使用是“一切科學都被用來為資本服務的時候”才開始的,基于資本主義制度的發展模式使機器作為固定資本的存在而發展自己、擴大自己。在機器生產制度的發展中,作為固定資本的機器體系的擴大成為社會生產力現代化的標志。機器生產體系發展成熟必然會形成“巨大的生產規模”[12],這種規模化的生產不僅是“能力全面化”機器體系下物質生產形式的邏輯必然,還是固定資本擴大化的事實證明。“能力全面化”機器體現了人類使用自然力所達到的頂端。在大機器生產中,人類實現了對無機界中物質力量的征服,完成了一種標準化、整齊性、耐久性的生產體系設計。大機器生產過程的建立體現了人類社會歷史實踐的成就。機器被作用于生產以實現“自動化體系”的物質生產形式是人類一般智力發展作用于物質生產的邏輯必然,并且這種物質生產方式的革命必然上升到對意識形態、上層建筑的革命。因此,機器體系得以成為人們在政治層面解放的物質基礎。在建構機器體系時的一般智力、運作機器體系時所激活的巨大生產力和在生產過程中“能力全面化”的機器,是人類實現個人生產力解放與自我解放的全部基礎與歷史邏輯。
從本質上來說,機器是人類在物質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最“成熟”的工具。作為人類一般智力發展的頂峰,機器體系下的大機器生產是促進社會生產力提升與確保全人類充分發展的客觀存在。這就要求機器體系擺脫其作為資本主義生產制度下的固定資本的局限,即否定機器體系中機器作為一個物體系為個體私有的資本邏輯。擁有機器不應成為個人的權利,機器技術代表社會生產的最高形式而為少部分人所壟斷同樣也不是大機器生產的宿命。因為機器技術在本質上表征的是人類基于其一般智力所使用的本質力量、所進行的社會歷史實踐。機器的生產與產生固然是以固定資本的形式呈現,在具體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表達的是作為固定資本的資本增殖邏輯。機器體系下的生產力劇增無疑會在物質極大豐富的前提下為人帶來個體從謀生勞動中解放出來的自由時間,因為在物質生產過程中,“節約勞動時間等于增加自由時間,即增加使個人得到充分發展的時間”[12]。當大機器生產成為普遍化的物質生產形式,社會總體富裕且生產出的商品極為廉價時,作為固定資本形式的機器將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發揮社會調節作用的公有制生產方式。馬克思所構想的“社會調節著整個生產,使我有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這樣就不會使我老是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4]將成為現實。
機器體系的發展與大機器生產的普遍化本質上是人的自我解放,是以生產力解放為基礎的人的發展與解放。建立在機器體系下的生產現代化最終實現的將是把物質生產過程建立在“自動的機器體系”下并使個人從事簡單勞動的生產體系。中國式現代化理論中關于生產現代化能否實現個人全面發展的問題,在馬克思主義機器哲學中可以得到回答。只有先實現生產現代化,才能為實現其后的各種現代化目標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13]。
4 結語
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成功開辟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從實際出發并結合中國國情創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在世界各國追求現代化的背景下,以中國共產黨為堅強領導核心,以人民利益為價值取向,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指導,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打破了西方國家對現代化道路話語權的壟斷,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在馬克思主義機器哲學中,馬克思以具體的機器技術在人類生產歷史中的發展為邏輯,揭示了機器作為人類一般智力的發展成果,其可以在人類未來社會物質生產實踐領域中起到提高人類生產效率、促進人的解放等作用。這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包含的科學認知、發展創造的一般邏輯。機器技術的發展與完善標志著物質世界隨著人類社會歷史實踐的深化而不斷向人敞開。人類通過對世界的認識深化改造世界并使自然力為人所用,發展出新的物質生產方式與實踐可能,從而提升人類社會的整體生產力,并為個體的自由全面發展作鋪墊。馬克思的機器理論闡明了機器作為現代化工業的成熟表現形式,是現代人類社會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機器本身具有解放人類勞動力、創造豐富的物質財富、節約必要勞動時間等特征,是推動人自由全面發展的物質條件。機器大生產作為人類生產一般的表現,在共產主義社會中表現為創造出豐裕的物質財富,使人從物質生產的繁重與謀生勞動中解放出來,獲得更多的自由時間以發展和完善自我。因此,機器為人的自由與全面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保障,而公有制為機器為所有人所用提供了社會條件。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機器技術哲學思想是人類解決未來個人實現自我解放難題的重要思想資源,更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實現生產現代化的重要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