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興祿
武夷山市吳屯鄉鄉村振興發展中心,福建 武夷山 354309
福建省武夷山市地處中國東南部,位于東海之濱(北緯27°32′36″~27°55′15″、東經117°24′12″~118°02′50″),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該地區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豐沛,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8.6 ℃,年降水量1 900 mm,年無霜期260~280 d,為羊肚菌生長提供了適宜的光照條件和水熱條件。羊肚菌屬于小春作物,于每年11月中下旬栽培,次年3月中下旬收獲。水稻屬于大春作物,于每年5月種植,9月收獲。這兩種作物茬口剛好銜接,可進行輪作。羊肚菌種植后,土壤中會殘余大量菌絲和菇腳,可以作為水稻的天然有機肥;水稻收獲后的秸稈還田,可以用作羊肚菌的栽培基質。羊肚菌-水稻輪作栽培模式不僅能提高土壤肥力和水稻產量,而且可以防止連作障礙,提高羊肚菌的安全生產水平。同時,采用該生產模式可以讓“冬閑田”變“增收田”,有效提升農田復種率。為促進福建省武夷山市鄉村產業振興、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筆者對羊肚菌-水稻輪作栽培管理技術進行分析總結。
種植人員在選擇羊肚菌菌株前,可以對粗柄羊肚菌、尖頂羊肚菌、圓錐羊肚菌等進行栽培試驗,從中選出高產、優質、出菇時間早、抗逆性良好、商品性狀好的優良菌株[1]。種植人員通過栽培試驗,可以實現對羊肚菌菌株的科學選擇,避免連作障礙的發生。
種植人員應優先選擇地勢平坦、靠近水源、遠離污染源、土壤肥沃及具有配套排灌系統的稻田。
為保證水稻田適宜羊肚菌生長,種植人員收割前茬水稻后,應將秸稈粉碎,并均勻撒在田中。旋耕前,種植人員應每667 m2撒生石灰50~75 kg進行土壤消毒;旋耕后,整平做畦,保證畦寬100~120 cm、高18~20 cm,畦與畦之間留走道25~30 cm。針對羊肚菌菌絲在微光條件下或黑暗條件下生長較快的特點,營養生長階段的羊肚菌不需要過多的光照,否則會抑制菌絲生長。因此,種植人員在菌絲培養階段要用黑色地膜覆蓋,以達到保溫、保濕、養菌的目的。在無大棚的地方,種植人員應搭建簡易遮陽大棚(平棚),高約180 cm,長、寬根據田塊而定,將大棚遮陽率控制在約70%。通常情況下,種植人員可以選擇0.008 cm 厚的薄膜和6 針黑色遮陽網對大棚進行覆蓋(遮陽網密度也可根據當地光照強度進行選擇)。
原種制備是保證羊肚菌生長質量的重要基礎。種植人員在制備原種時,可用48.0%麥粒+20.0%谷殼+18.0%麩皮+10.0%粗木屑+1.0%石膏粉+1.0%輕質碳酸鈣+2.0%腐殖土配制原種培養基,并保證其含水量在60%~65%;也可用49.0% 干牛糞+10.0% 米糠+40.0%木屑+0.9%石膏粉+0.1%磷酸二氫鉀制備原種培養基,并保證其含水量在60%~65%。為保證菌絲具有良好的生長狀況,種植人員需要將發菌溫度控制在17~18 ℃。
種植人員可用46.0%麥粒+20.0%谷殼+18.0%麩皮+10.0%粗木屑+1.0%石膏粉+1.0%輕質碳酸鈣+4.0%腐殖土制備栽培種,并保證其含水量在60%~65%[2];也可用46.0%麥粒+18.1%谷殼+18.1%麩皮+11.3%木屑+4.5%菜園土+1.0%石膏+1.0%輕質碳酸鈣制備栽培種,并保證其含水量在60%~65%。
種植人員可用40%小麥+20%雜木屑+18%玉米芯+10%稻殼+10%腐殖土+1%石灰粉+1%石膏粉制備營養袋。將以上原料加水攪拌均勻后,放在12 cm×24 cm、15 cm×33 cm 等規格的聚丙烯塑料袋或聚乙烯塑料袋中,每袋料濕質量在0.54 kg。制備好的營養袋高溫殺菌后,等待冷卻,之后搬入大棚待用。
播種前,種植人員應用75%酒精或3%高錳酸鉀溶液清洗和消毒播種器具;澆透水,保持土壤含水量在22%~25%(用手拿起一撮土,土可以被攥成團,且沒有水滲出;松手后,手上有輕微的水印,但將其扔在地上,土團會散開)。
種植人員應于11 月20—30 日(日平均氣溫<15 ℃)種植羊肚菌,每667 m2種植250~300 kg(濕質量)。播種時,種植人員需要將包裝袋去掉,并將培養好的菌種捏成直徑為1.1~1.4 cm 的菌種塊。種植人員可根據實際需要和實際種植條件選用條播或撒播的播種方式。條播即在畦面順著廂面開寬15~20 cm、深5~8 cm的2~3條播種溝,溝間距20~30 cm,將捏碎的菌種塊用拌種劑拌種后,均勻撒在溝內或廂面上,之后進行覆土、整平處理。為充分激活菌種,促進菌絲生長,種植人員可用菌菇益生寶150倍液(30 kg水+1 000 mL益富源菌菇益生寶)噴灑廂面[3]。撒播時廂面寬80 cm,溝寬60 cm,將菌種均勻撒在畦面上,利用機械覆土(見圖1),覆土厚度3~5 cm。

圖1 機械覆土
播種后,種植人員需要用黑色地膜在畦上進行覆膜處理。黑色地膜與畦面同寬,且每隔19~21 cm 在地膜上扎一個直徑為2~3 cm 的透氣孔,每間隔48~52 cm用土壓實膜四周。
遇連雨天,種植人員應及時排出田間積水。若畦面缺水,可通過微噴的方式進行補水,確保土壤始終濕潤。土壤溫度控制在8~20 ℃。若因天氣原因導致大棚中的溫度較高,種植人員需要每天通風1~2 h。針對羊肚菌菌絲生長異常的情況,種植人員需要同時采取噴水和通風的方式進行調控。播種7~15 d,若分生孢子長滿畦床,種植人員可以揭開黑色地膜,同時每隔30~35 cm放置一個營養袋(每667 m2放置1 800~2 500袋),每畦放2 排。放置營養袋的同時,種植人員需要用刀片輕輕插入營養袋,以縱向橫撕的方式形成0.8~1.1 cm的小破口,之后需要保證破口面和地面親密接觸,再做壓實處理。條件適宜、溫度適宜的情況下,28~30 d后,營養袋中便會長滿羊肚菌菌絲。
營養袋放置50~60 d后,土壤溫度在8~10 ℃時,種植人員可將地膜揭去,通過增加光照、增加氧氣含量、拉大溫差的方式刺激出菇。此時,為提高出菇效率,種植人員可以通過微噴澆水、加菌菇益生寶的方式將土壤含水量控制在18%~22%,將棚內的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90%~95%。
出菇期,種植人員需要將棚內溫度控制在8~20 ℃,將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85%~90%,將光照控制在“半陰半陽”狀態,且始終保持廂面土壤濕潤。子實體出土10~15 d 后,羊肚菌生長成熟。此時若羊肚菌蜂窩狀的子囊果部分已經基本展開,羊肚菌顏色由深灰色變成淺灰色或褐黃色,即可采收。
羊肚菌常見的競爭性雜菌有曲霉、青霉、鏈孢霉、酵母菌及細菌等,常見的病害有白霉病、蛛網病等,常見的蟲害有菇蚊、白蟻、蛞蝓、跳蟲等。
曲霉是羊肚菌栽種過程中十分常見的雜菌,會導致羊肚菌的培養料出現灰綠色、黃色等菌落[4]。若發現羊肚菌被曲霉感染,種植人員需要將培養料燒毀,并加強通風,減少噴水。青霉也是一種常見的雜菌,羊肚菌被其污染后會出現綠色霉斑。種植人員可用5%~10%石灰水對被感染的羊肚菌進行沖洗處理或直接撒石灰處理。鏈孢霉是食用菌生產中傳染較快、危害嚴重的一種雜菌,當培養料被污染后,培養料會出現橘紅色的菌落。種植人員一旦發現培養料被污染,應立即將其燒毀,針對局部感染可用多菌靈800 倍液進行噴灑處理。酵母菌和細菌會導致培養料發黏、發酸,發生時種植人員可用次氯酸鈉600倍液進行處理。
在25 ℃以上的高溫高濕天氣,白霉病容易大面積發生。針對白霉病,種植人員可采取以下2 種防治方法。①機械除霉法。將長白霉的部分全部手工剔除,避免其對羊肚菌的生長產生影響。該方法適用于霉菌較少的情況。②化學除霉法。用施耳康兌水90 kg 對染病部位進行噴灑處理,每天噴灑1次,連續兩三次。
蛛網病是一種土傳性真菌病害,會導致羊肚菌發育停滯、變軟甚至倒伏死亡。種植人員可采取以下2種防治方法。①在出菇前5~10 d脫袋,把外袋放在細菌明顯溢出的地方,并撒上生石灰殺滅。②用施耳康兌水80 kg 對染病部位進行噴灑處理,每2 d 噴灑1 次,連續兩三次[5]。
菇蚊幼蟲會危害菌絲,成蟲叮咬羊肚菌子實體會傳播病菌,引發羊肚菌子實體畸形甚至腐爛,影響產量和質量。針對菇蚊,種植人員可用黃色粘蟲板誘殺(懸掛高度以距離地面20 cm 為宜)(見圖2)。白蟻會直接吃菌種,可用白蟻誘殺包進行誘殺。蛞蝓會咀嚼羊肚菌的子囊果,嚴重危害羊肚菌。種植人員可用豆餅或炒香棉籽餅與敵百蟲按質量比10∶1 制成毒餌,在傍晚時分,每667 m2施用4~5 kg 對蛞蝓進行誘殺。此外,種植人員可用300 g 多聚乙醛+50 g 白糖+300 g 的5%砷酸鈣+4 000 g 豆餅制成團餅狀毒餌,對蛞蝓進行誘殺。跳蟲不僅會在土壤縫隙中咀嚼菌絲,還會鉆入外源營養袋進行繁殖。播種前30 d,種植人員可每667 m2撒施生石灰50~75 kg對其進行預防。跳蟲發生時,種植人員可根據其喜水習性,利用水田灌溉、小盆存水的方式進行控制。

圖2 用黃色粘蟲板對菇蚊進行物理誘殺
子實體出土10~15 d 后,羊肚菌的子囊果部分已基本展開,此時達到采收條件,可進行采收。
羊肚菌采收完畢后,種植人員可將黑色地膜、遮陽棚等拆除,并進行土地翻耕,隨后種植水稻。
采用羊肚菌-水稻輪作栽培技術,不僅可以有效防控羊肚菌連作障礙,提高羊肚菌產量與質量,還可以提升稻米品質和土地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