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運
利辛縣王人農技推廣服務中心,安徽 利辛 236714
大豆[Glycine max(Linn.)Merr.]是豆科大豆屬植物[1],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和油料作物。大豆含有豐富的脂肪、蛋白質、膳食纖維等,具有較高的營養(yǎng)價值[2]。當前,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對大豆的需求量較大。因此,大力發(fā)展大豆種植業(yè),提高大豆產量和品質至關重要。氮素是大豆形成新器官和生成籽粒蛋白質的原料,并參與蛋白質合成過程,是影響大豆產量的主要因素[3]。
土壤中的氮素以多種形態(tài)存在,植物能夠吸收利用的主要是銨態(tài)氮、硝態(tài)氮及一些可溶性有機氮分子[4]。酰胺態(tài)氮屬于有機氮肥,需要經過土壤中的脲酶作用,水解成碳酸銨或碳酸氫銨后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植物對不同形態(tài)氮素的吸收、運輸機制不同,而且其同化效率也存在很大差異[5]。大量研究表明,氮肥類型能夠影響植株對氮元素的吸收和利用效率,進而影響植物地上部分生長[6]。氮肥類型還會影響植物對其他礦質元素的吸收,主要是因為不同類型氮肥的生理酸堿性存在差異,會導致植物根際土壤pH值發(fā)生變化,進而使植物根系對其他陰離子和陽離子的吸收比例發(fā)生變化[7]。因此,筆者通過試驗研究不同氮肥類型及施氮量對大豆產量和品質的影響,探尋適宜大豆生長的氮肥形態(tài),從而為大豆種植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試驗地位于安徽省利辛縣,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區(qū),年平均氣溫14.9 ℃,年平均日照時間2 184 h,年無霜期213 d 左右,年平均降水量831 mm。試驗地土壤類型為砂姜黑土,耕層土壤有機質含量為13.8 g/kg,全氮含量為0.57 g/kg,速效磷含量為32.18 mg/kg,速效鉀含量為105.72 mg/kg。
供試大豆品種為皖豆24。試驗用酰胺態(tài)氮肥為尿素,硝態(tài)氮肥為硝酸鉀,磷肥為過磷酸鈣,鉀肥為氯化鉀,均購于當地農資市場。
試驗采用完全隨機設計,設7 個處理(含1 個對照),以不施氮肥為對照(CK),N1~N6為6個施氮處理,其中N1為施用酰胺態(tài)氮肥40 kg/hm2、N2為施用酰胺態(tài)氮肥70 kg/hm2、N3為施用酰胺態(tài)氮肥100 kg/hm2、N4為施用硝態(tài)氮肥40 kg/hm2、N5為施用硝態(tài)氮肥70 kg/hm2、N6為施用硝態(tài)氮肥100 kg/hm2。每個小區(qū)為一個處理,每個處理設置3個重復,各小區(qū)面積均為72 m2。大豆播種量均為90 kg/hm2,株距10 cm,行距50 cm。在大豆播種前,每個處理施入過磷酸鈣180 kg/hm2、氯化鉀90 kg/hm2作為基肥。50%氮肥以基肥施入,剩余50%氮肥在花期追施。其他田間管理措施與當地農戶一致。
1.4.1 氮代謝關鍵酶活性的測定。在大豆結莢期,每個處理隨機選取3 株大豆,先用吸水紙擦干凈植株中間部位葉片表面的灰塵,而后將其取下保存在冰盒中,盡快帶回實驗室提取酶液。參考王學奎等[8]的研究方法,分別測定硝酸還原酶(Nitrate Reductase,NR)、谷氨酸合成酶(Glutamate Synthase,GOGAT)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活性。
1.4.2 大豆產量的測定。在大豆成熟期,采用樣方法,在每個小區(qū)選擇具有代表性的3 m2樣方,收獲樣方內的大豆籽粒進行測產。同時,每個小區(qū)隨機選擇20株大豆進行考種,測定有效莢數、單株粒數和百粒質量。
1.4.3 大豆品質的測定。大豆收獲后,采用Perten-DA7200 近紅外分析儀測定大豆籽粒蛋白質和脂肪含量,每個處理測定5次。
試驗數據使用Excel 2016 進行整理,使用SPSS 24.0進行分析,采用LSD法檢驗差異顯著性。
由表1 可知,氮肥類型和施氮量對大豆氮代謝關鍵酶活性影響顯著。在酰胺態(tài)氮肥處理下,NR活性隨著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變化趨勢;在硝態(tài)氮肥處理下,NR活性隨著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逐漸升高的變化趨勢。各處理的NR 活性表現為N2>N3>N1>N6>N5>N4>CK,而 且N1至N6處 理 分 別 比CK 高19.70%、28.19%、20.45%、8.80%、9.79%和14.37%。各處理大豆GS活性變化特征與NR相似,而且N1至N6處理分別比CK 高28.77%、34.98%、25.02%、16.18%、18.85%和22.00%。各處理大豆GOGAT 活性變化特征與NR 相 似,N1至N6處理分別比CK 高16.35%、20.60%、17.50%、6.12%、10.15% 和15.90%。總體分析,在同一施氮量下,酰胺態(tài)氮肥處理的大豆NR、GS和GOGAT活性均高于硝態(tài)氮肥處理。

表1 不同氮肥類型和施氮量下大豆氮代謝關鍵酶活性
由表2 可知,不同氮肥類型和施氮量顯著影響大豆產量性狀。在酰胺態(tài)氮肥處理下,大豆有效莢數隨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變化趨勢;在硝態(tài)氮肥處理下,大豆有效莢數隨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逐漸升高的變化趨勢。N1至N6處理大豆有效莢數均顯著高于CK,并在N2處理下達到最大值。各處理大豆每株粒數和百粒質量變化特征與有效莢數相似。在酰胺態(tài)氮肥處理下,大豆產量隨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變化降低的趨勢;在硝態(tài)氮肥處理下,大豆產量隨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逐漸升高的變化趨勢。各處理大豆產量表現為N2>N1>N3>N6>N5>N4>CK,且N1至N6分別比CK高62.26%、69.83%、60.22%、38.58%、45.96%和55.32%。總體分析,在同一施氮量下,酰胺態(tài)氮肥處理的大豆有效莢數、每株粒數、百粒質量和產量均高于硝態(tài)氮肥處理。

表2 不同氮肥類型和施氮量下大豆產量性狀
由表3 可知,不同氮肥類型和施氮量顯著影響大豆品質。在酰胺態(tài)氮肥處理下,大豆蛋白質含量隨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變化趨勢;在硝態(tài)氮處理下,各處理大豆蛋白質含量沒有顯著差異,但施氮肥處理的大豆蛋白質含量均顯著高于CK,而且N1至N6處理分別比CK 高2.61%、6.50%、4.69%、1.87%、1.99%和2.73%。N1、N2、N4處理大豆脂肪含量與CK沒有顯著差異,其他施氮處理大豆脂肪含量均顯著低于CK。N5處理大豆蛋白質和脂肪含量總和顯著低于CK,但其他處理大豆蛋白質和脂肪含量總和均顯著高于CK。

表3 不同氮肥類型和施氮量下大豆品質
氮素是植物需求量最大的營養(yǎng)元素之一[9]。氮代謝是調控大豆產量和品質的重要代謝過程。在此過程中,氮代謝關鍵酶活性起著決定性作用,而且不同形態(tài)的氮素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存在明顯差異[10-11]。此次研究結果表明,在酰胺態(tài)氮肥處理下,大豆NR、GS 和GOGAT 活性隨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變化趨勢;在硝態(tài)氮肥處理下,大豆NR、GS和GOGAT活性隨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逐漸升高的變化趨勢。在同一施氮量下,酰胺態(tài)氮肥處理的大豆NR、GS 和GOGAT活性均高于硝態(tài)氮處理。一方面,這可能是由于硝態(tài)氮的還原過程主要消耗腺苷三磷酸,而高濃度的硝態(tài)氮會抑制其還原和運輸,從而降低了硝酸還原酶活性[12-13]。另一方面,硝酸鹽在土壤中容易發(fā)生遷移和淋溶,在同一施氮量下,硝態(tài)氮的利用效率較低,酰胺態(tài)氮的利用效率相對較高[14]。氮素形態(tài)和施氮量對大豆產量和品質具有較大的影響[15]。此次研究結果表明,大豆有效莢數、每株粒數、百粒質量和產量均在酰胺態(tài)氮施用量為70 kg/hm2時達到最大值,而且酰胺態(tài)氮肥處理的大豆產量和品質優(yōu)于硝態(tài)氮肥處理。這可能是由于在酰胺態(tài)氮肥處理下,大豆的氮代謝酶活性較高,增加了大豆營養(yǎng)物質的生成量和轉運量。
在酰胺態(tài)氮肥處理下,大豆NR、GS、GOGAT 活性及大豆有效莢數、每株粒數、百粒質量、產量隨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變化趨勢;在硝態(tài)氮肥處理下,上述指標隨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逐漸升高的變化趨勢。在相同施氮量處理下,酰胺態(tài)氮肥處理的大豆產量和氮代謝關鍵酶活性均高于硝態(tài)氮處理,且施氮量為70 kg/hm2時大豆產量最高、品質最佳。因此,酰胺態(tài)氮肥較適合在大豆種植中使用,而且在利辛縣較適宜的施氮量為70 kg/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