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城城 閆曉云
內蒙古農業大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濕地作為特殊的生態系統,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生境,被譽為“地球之腎”“物種基因庫”,具有極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城市濕地公園是城市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濕地典型特征和生態功能,是一種以生態保護、科普教育及休閑游覽為主題的獨特公園[1]。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各種環境問題日益凸顯,環境保護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城市濕地公園建設也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常年干旱少雨,土地沙化嚴重,空氣濕度低,生態環境較惡劣。2012 年,呼和浩特市實施大青山前坡生態保護綜合治理工程,大力推進生態綠化和環境綜合整治,計劃將大青山建成以競技、演藝、展示為主,集觀、游、食、住、行于一體的“綠樹掩映、曲徑通幽、自然和諧”的首府“后花園”。該治理工程規劃將大青山前坡區域建設為濕地公園,通過有效保護、恢復、利用城市濕地資源,維護生態平衡,構建一個健康、可持續的城市生態系統[2]?;诖?,筆者通過實地調研,了解大青山前坡濕地公園建設基地現狀,并根據濕地公園建設要求進行合理規劃設計,旨在建設以生態修復為核心的濕地公園,以改善呼和浩特市生態環境,營造符合人們審美情趣、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濕地景觀,從而為市民提供休閑娛樂的新場所。
基地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區大青山前坡,總面積約為148 hm2,其中河道面積約為45 000 m2,屬于城市邊緣地帶?;孛娣e較大,周邊主要為村鎮、農田及已經建成的體育運動中心等場地,其余為未建設用地,可規劃性強?;匾晕鳛槭〉?,以東為高速公路。基地內有一條鄉道設置了公交線路,交通比較方便。
基地標高為1 165~1 185 m,無太大起伏變化?,F狀地形由平原與河流構成,包含平地、坡地、水體等景觀要素;整體地勢平緩,由東北方向至西南方向地勢逐漸下降;東部地勢較高,延伸入水域,是基地的制高點。
基地內只有一條南北向的371 鄉道,其余均為土路,路網錯綜復雜,可達性較差,尚未形成完整的路網。
基地內水系現狀流向為由南向北,由大青山溝谷流向前坡區域,河道面積約為45 000 m2(長15 000 m,寬30 m)。河道常年斷流,處于干枯狀態;河道彎曲,岸線破碎,水體之間缺乏有效聯系。河床較窄,因多年風沙沉積形成部分沙洲和沙丘,景觀風貌不佳。
植被是維護生物多樣性的基礎要素,濕地和陸地生態系統之間的植被過渡帶和緩沖帶對保護濕地物種多樣性、調節降雨徑流、凈化水體、減輕污染起著重要作用[3]。目前,基地內生態林、灌草遍植,也有部分農田,但整體上植物景觀群落單調,沒有濕生植物。
大青山前坡濕地公園景觀規劃設計依據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呼和浩特市大青山前坡生態保護條例》《呼和浩特市濕地保護和修復制度實施方案》《全國濕地保護“十三五”實施規劃》《城市綠地設計規范》(GB 50420—2007)、《城市綠地分類標準》(CJJ/T 85—2017)、《公園設計規范》(GB 51192—2016)等相關法律法規政策規定和技術標準。
大青山前坡濕地公園景觀規劃設計以“煥活”為主題,以當地的城市功能、生態環境為規劃背景,融入地域文化特色,通過局部的挖填打造曲線形式路網及自然形態水系,使河道與水體生態“活”起來,構成動態水循環,以喚醒大青山前坡濕地公園的自然生態活力,同時創造并帶動以文化特色為主體的旅游產業。
大青山前坡濕地公園包括兩部分,分別為東部的核心景觀區和西部的生態濕地區(見圖1)。設計結構為“一核,兩帶,多點”的總體布局,在充分尊重現狀風貌的基礎上,將濕地科普、保育、科研、旅游休閑等功能結合起來,形成濕地綜合體驗公園。“一核”指核心景觀區,為主要景觀區,通過濱水水域與陽光大草坪的景觀結合形成全園中心空間;“兩帶”指分別從公園東部和西部的景觀中心向外延伸形成的東部景觀帶和西部景觀帶;“多點”指分散在園內的各個景觀節點,且每個節點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

圖1 總平面圖
大青山前坡濕地公園規劃設計6 個功能區,分別為主題游賞區、陽光活動區、濕地科普區、自然觀景區、濕地保育區、管理服務區(見圖2)。在具體規劃設計中,將各區的功能與地方文化特色相結合,設計與城市肌理相呼應,構建出具有不同特色的功能空間。同時,利用差異化的游線及合理的景觀結構布局,使各功能區能夠自然銜接,并形成步移景異的濕地景觀效果。

圖2 功能分區圖
4.2.1 主題游賞區。主題游賞區建在生態敏感性相對較低的區域,以園中最大水面為中心水體并設置中心濱水活動廣場,增加自然濕地、林蔭大道、棧道、休閑步道,能夠為不同年齡段的游客提供多種游憩方式,同時創造出與不同功能相匹配的多樣化濱水空間[4]。該區通過廣場、綠地、特色建筑形成景觀格局,實現了生態、景觀與土地價值的“三位一體”,為人們開展休閑旅游活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
4.2.2 陽光活動區。陽光活動區以陽光大草坪為主體,形成視野開闊的開敞空間,以東與主題游賞區的中心水體相接,以西與園區入口相鄰,是游客從入口至大水面一系列景點游覽路線的過渡區域。由于大青山前坡濕地公園周邊分布了較多的村莊,且村民聚居地較為分散,因而規劃以區域面積為基礎,對區內游客數量進行合理控制,防止人為活動破壞生態平衡。同時,在該區融入當地文化、歷史、民俗,保持地域特色,為人們提供更廣泛的活動區域。
4.2.3 濕地科普區。濕地科普區建在重點保護區外圍,此區域生物多樣性豐富,可建設濕地博物館和天然濕地作為兒童、青少年認識自然的場地。同時,該區可結合季節特點和群眾興趣,策劃開展一些與觀鳥、自然探險等活動,以便市民尤其是兒童、青少年體驗游玩。此外,在區內設置一系列認識鳥類和植物的景觀設施,為游客提供一些基本的濕地特色互動體驗,以便開展濕地科普宣傳和教育活動。
4.2.4 自然觀景區。在自然觀景區堆造山體景觀,結合木棧道和觀景平臺打造全園制高點,營造出自然氣息濃郁的山地叢林氛圍。
4.2.5 濕地保育區。在濕地保育區引入生態島人工恢復水體,打造生態系統完整、生物多樣性豐富的濕地區域,并設置重點保護區。濕地保育區主要圍繞園內疏通后的生態河道進行濕地生態恢復,以增強河道的自我恢復能力,營造近自然生態河流,促進濕地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對該區域要加強人為活動管控,區內只進行科研、環境監測等活動,確保濕地生態的穩定性。
4.2.6 管理服務區。管理服務區建在生態敏感性相對較低的區域,用作園區管理和調度中心,以減少人為活動對濕地的干擾與破壞。
大青山前坡濕地公園以主水面濱水景觀、活動大草坪、山地自然觀賞區等3 個主節點形成一條景觀主軸線,是全園核心的景觀視線集群。其余景觀節點沿湖分布,形成數條次軸線(見圖3)。

圖3 景觀軸線圖
大青山前坡濕地公園的主河道及周邊自然基底較差,河道為季節性干枯河流,需要通過截流疏浚溝通串聯現狀水系。由于大青山前坡濕地公園的地勢北高南低,因而設計公園內水系順應地勢自北向南流動,園內其他排水主要匯入公園東部區域的中心水體,以解決公園的排水問題(見圖4)。同時,設計通過改變公園內河道岸線、水深等,形成更加天然的水體,以滿足人們的親水需求。此外,將改建后的部分水體轉化為濕地泡塘,形成一系列雨水花園,在下雨時能夠蓄水,從而降低暴雨洪水隱患。此外,設計以淺灘、較深灘涂、泡塘和大范圍的水體為基礎,形成自然河流濕地中深潭、淺灘、沙洲、島嶼的有序分布,起到分散水流、滯留污染物的作用。

圖4 水系設計圖
為方便游人順利入園,大青山前坡濕地公園規劃設計一個主入口,入口連接371 鄉道。道路系統包含一級園路(寬6.0 m)、二級園路(寬3.5 m)、三級園路(寬2.0 m)。主園路貫穿全園,將公園的各個功能區相連,基本滿足游客的交通與游覽需求(見圖5)。公園的道路系統做到人車分流,形成一級、二級環狀路網體系。整體的游覽體系分為環湖路網和貫穿全園景觀體系的路網。對所有廣場、道路、停車場地采用可滲透性鋪裝,選用生態透水磚和新型環保磚,將防腐木、細砂或鵝卵石等材料和嵌草鋪裝組合,在停車場中使用植草磚,從而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圖5 道路系統設計圖
大青山前坡濕地公園總體地勢比較平坦,高差無太大變化。規劃設計充分尊重公園現狀地形,通過開挖水體、在水體周邊堆造微地形等措施,整體形成山環水抱、負陰抱陽的山水格局,同時實現整個園林的土方平衡,最大限度地減少土方量,營造不同的景觀空間。此外,利用自然觀賞區堆造的山體景觀,堆筑整個園林的制高點(作為整個園林景觀的借景之處和最佳的觀賞位置),并把水體和小島相結合,營造豐富的觀賞和游憩空間。
大青山前坡濕地公園內的植物以呼和浩特市的本土喬木作為基調樹,同時適當引進適應當地氣候和適宜鳥類取食的色葉喬灌木、觀花喬灌木及觀果喬灌木,為公園內的動物提供適宜棲息繁衍的生態環境[5]。
公園西部區域的濕地植被以自然野生群落為主。根據水環境,將植被分布劃分為深水區、淺水區、淺沼澤區、濕塘堤岸區。深水區植物以鳳眼蓮、蓮、菖蒲等水生草本植物為主;淺水區植物以睡蓮、萍蓬草等水生草本植物為主;淺沼澤區植物以蜀葵、大麗花、芒、萱草等多年生草本植物為主;濕塘堤岸區土壤含水量較高,因此選擇耐水濕、扎根能力強的喬灌木和固土能力強的地被植物。公園東部區域水體面積大,規劃設計將自然景觀和人工景觀相結合,環湖結合地形變化設置不同主題、四季分明的小型植物園。例如,丁香是呼和浩特市的市花,設置以丁香園為主體的植物園,同時設置牡丹園、芍藥園、桃花園等具有觀賞特征的植物園,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觀,使游人可以沿湖體驗四時之景。
為了使游人獲得更好的游憩體驗,大青山前坡濕地公園的公共設施建設以發揮使用功能為主,附加美化功能和文化功能,主要包括植草停車場、自行車??奎c、青城驛站(公廁)、娛樂休閑設施、無障礙設施、餐飲服務設施、指示牌、原木垃圾桶及具有藝術形態表現的濕地建筑單元等,以充分體現濕地公園生態文明和文化特色[5]。
大青山前坡濕地公園景觀照明區分為人員稠密區和人員稀疏區。對于人員稠密的地區,營造相對高亮度的光環境;在人員稀少的區域,設計低亮度的照明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