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8日,中國兵器淮海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淮海集團)的工人俱樂部里火樹銀花、掌聲雷動,全國第一批、山西省首家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周建民技能大師工作室隆重揭牌,淮海集團也從此開始了在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道路上的積極探索和實踐。技能大師工作室是一個工匠的集群,怎么能把小集群變成大集群,讓高技能人才的作用體系化地發揮、價值多維化地彰顯呢?2020年,淮海集團把各級各類工作室再集結、再聚合,創建了“淮海集團技能大師工作室聯盟”(以下簡稱聯盟),邁出了技能大師工作室集群化建設的新步伐。
創建——“三變”厚積薄發,打造工作室聯盟
量變的基礎。“一個2 000多人的企業,能有這么多掛牌命名的工作室,少見!厲害!”山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領導在企業現場調研時不由發出贊嘆。淮海集團擁有技能大師工作室10個,其中國家級3個、省級7個;勞模(職工)創新工作室24個,其中省級4個、省國防級20個。基本覆蓋了生產一線的核心工種,這種由一到多的“量變”,為組建聯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聚變的需求。一次,周建民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接到一個重點產品的細長軸加工任務,這是個復合型攻關項目,涉及多個技術領域,最終他聯合了數控、維修、裝配等多個工作室解決了這個難題。周建民說:“這次攻關就是我們聯盟的雛形,單個技能大師工作室在某一個技能領域那是拔尖的,但面對多工種交叉的技術難題就吃力了,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隨著工作室的建設和運行,原來單個工作室的小團隊攻關模式已不能滿足破解企業科研生產難題的要求。工作室運行模式急需“聚變”,協同攻關解難。
質變的呼喚。企業在實際生產中,由于生產工序間閑忙不均,需要階段性對技能人員的崗位進行余缺調劑,勢必需要培養更多“一專多能”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充實到不同技能崗位。而單個技能大師工作室培養的技能人才在“專”上達標了,在“廣”上還存在差距,這種人才“質變”需求也呼喚技能大師工作室創新模式,探索和拓展新的集群形式,更快更準培養企業所需技能人才。
聚焦“三變”需求,淮海集團打破專業局限,由中國兵器首席技師周建民、楊興隆,中國兵器關鍵技能帶頭人劉波、陳培亮、劉希、董智斌等高技能人才領銜,以數控加工、編程、維修、鉗工等優勢工種為主體,將24個技能大師工作室進行整合,首創性地組建了全國第一個技能大師工作室聯盟。聯盟以“攻關、傳藝、創新、交流”為工作方向,跨區域、跨工種、跨單位、跨領域發揮技能大師們的集群效應,破解了生產經營中的“卡脖子”難題,培養了一大批藍領工匠。
運行——“三聚”使眾人行,匯聚工匠合力
項目牽引聚匠群。項目,是聯盟運行發展的生命線,攻關的主要方式是項目,傳藝的有效載體是項目,創新的實現路徑是項目,交流的成果培植還是項目。聯盟把項目作為工匠集群的牽引,在項目來源上緊抓3個渠道:一是“引”,由科研技術部門對當期的技術瓶頸難題打包張榜;二是“尋”,每年年初開展“工匠踏春行”活動,組織大師工匠們到各個分廠、關鍵工序實地調研走訪,征集技術難題;三是“找”,在日常工作中立足崗位發現技術難題。在項目推進中,構建了“項目帶動—大師引領—骨干參與—專業互補—高效協作”的“項目+團隊”的攻關新模式。
“一人揭榜,同題共答;一人掛帥,全體出征。讓我們為共同解決難題貢獻工匠智慧、工匠技藝、工匠力量。”“這個難題是個關重難題,有哪個大師工作室想解決一下?”……淮海集團“揭榜掛帥”活動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這個問題我們工作室想試著解決一下。” “這個難題我們兩家工作室可以一起做。”……場下的大師們積極舉手發言,“爭搶著”一道道“卡脖子”難題。“榜”是任務,也是責任,“帥”是許諾,更是旗幟。聯盟按照“張榜布擂—揭榜取擂—攻榜克擂—評榜估擂”四步走的攻關流程,每年都組織“揭榜掛帥”活動。在調研、梳理出影響企業科研生產進程的難題和瓶頸后,明確項目背景、技術難點、目標效果,逐項進行公開張榜“招標”,技能大師工作室帶頭人現場“競標”,揭取“心儀”項目,其中80%的項目都是由多個不同專業的工作室聯合揭榜,組建起一個個攻堅團隊“攻城拔寨”。在一線生產中,某產品容積測量及重量分級自動化控制問題成為久治不愈的“癥結”,聯盟成立了專項攻關組“揭榜掛帥”,由首席技師楊興隆牽頭,電控、機械、測量等7個專業方面的工匠協同攻關,創新出了“空氣介質稱量法”,簡化了裝配、檢測工序,提升了產品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徹底攻克了這一瓶頸難題。
協同聯動聚匠意。聯盟,就要發揮“聯”的優勢、“盟”的作用。通過“多科會診”運行模式,暢通“疑難雜癥”解決渠道,一個單位在生產上出現了“癥狀”,另一個單位的技能大師對口“臨床研究”,其他技能大師工作室成員參與“專家會診”。例如,企業某重點產品裝配后需要逐個進行離心試驗,拆裝步驟多、裝夾數量少造成試驗能力不足,成為生產堵點。由全國技術能手吳永鋼牽頭,集合聯盟內各工種工匠現場“會診”,凝聚匠意,設計出快裝離心機夾具和多工位測試工裝,拆裝部件時間由10分鐘縮短為3分鐘,裝夾方式由2件提高到6件,堵點全線打通,生產效率大幅提升。
聯盟還聚焦企業在科研生產中的重點項目,搭建起了“聯盟快線”這條重點項目解決的高速通道,主動承擔起企業經營過程中的“急難險重”項目,成為攻克“橋頭堡”的一支工匠“突擊隊”。針對某零部件的質量控制項目,由劉波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牽頭,聯合數控加工方向的5個工作室組成“質量提升聯盟快線”,通過優化工藝流程和匹配切削參數,采用專用工具工裝等措施,實現了對零件毛刺的體系化控制。針對產品機加生產能力提升,由楊興隆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牽頭組成“效率提升聯盟快線”,自主開發了“智能同步”和“手工同步”雙通道后處理軟件,獲得國家發明專利,使同類雙主軸設備的加工效率從原來的每班加工20件,提高到50件。
搭建平臺聚匠魂。“這個‘匠心空間既高大上,又接地氣,我們聯盟平常攻關、學習、交流都在這里,可實用了,這是一個專屬于我們一線技能人員的‘工匠之家。”全國技術能手、“90后”技能大師劉希坦言。為了讓高技能人才集群有固定場地、攻關有推進陣地、傳承有交流空間、成果有展示平臺、建設有目標方向,淮海集團在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的實訓區建設了全國第一個技能大師工作室聯盟匠心空間。匠心空間以打造精品的“八心鉆石”為設計理念,分“初心·傳承”“歡心·榮譽”“精心·鑄品”“暖心·關懷”“齊心·交流”“匠心·榜樣”“慧心·創優”“靜心·研習”8個區域設計布置。匠心空間的建成給技能大師們開展攻關、傳藝、創新、交流提供了更好的場地支撐。為了最大化發揮工作室效能,聯盟不斷豐富傳藝的方式,讓高技能人才站出來、動起來、走出去,傳承技藝、開闊眼界、磨礪技能。定期舉辦以人民兵工精神、工匠精神為牽引,絕技、絕招、絕活傳承為重點的“技能大師工作室聯盟講壇”,打造精神之紅、卓越之金、創新之藍三色兼備的藍領工匠。現已進行了47場鉗工、車工、數控等技能知識和工匠精神的“大師講壇”專題培訓,受訓近萬人次。組織21個工種的技能大師制作了26門線上專題課程,開設微信“云課堂”進行線上培訓,策劃了“中工云課堂淮海工匠直播季”,組織8名技能大師面向全國直播授課。
聯盟還不斷拓寬交流聯動的路徑。定期開展各級各類工作室之間的交流學習,提升工作室建設水平;加強工作室與技術、科研、經營等部門的聯動,及時總結推廣新技術、新工藝;加強與系統內外的國家級工作室、行業協會、大中專院校的交流合作,和長治技師學院建立了“校企合作技能大師工作室聯盟”,與山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華北機電學校開展了“聯盟工匠共享授課行動”,搭建了校企合作的新平臺、開啟了新領域、樹立了新標桿。
效果——“三到”匠心報國,取得工作室實效
工作機制實現從“獨奏”到“交響”。聯盟構筑了工作室協同發力的高速通道,發揮國家級大師工作室的示范效應,聯盟內其他工作室對標創建,管理上完善了以《目標責任書》為重點的履約機制,經費上暢通了3萬元以下攻關費用“大師直批高速通道”的保障機制,運行上構筑了以項目牽引為核心的聯動機制,使項目攻關可以跨單位,人才培養可以跨工種,團隊組建可以跨領域,徹底改變了以往技能大師工作室“重技能、輕管理”的狀況,將單個工作室的“獨奏曲”轉變成了內外部多方合力的“交響樂”。
人才育成實現從“一個”到“一群”。聯盟錨定“紅色工匠、金牌藍領”的培養目標,形成了覆蓋“60后”到“90后”各年齡層次的骨干梯隊,聯盟成員在各級技能大賽中屢獲佳績,1人在國際大賽中獲獎,35人次在國家級大賽中獲獎,33人次在兵器工業集團技能競賽中獲獎,113人次在省級一類技能大賽中獲獎,6人獲全國技術能手稱號、42人獲三晉技術能手稱號。實現了從一個大國工匠到一群大師工匠的綻放,將“一枝獨秀”變成了“花開滿園”。
創新成果呈現從“樹木”到“森林”。聯盟以搭建平臺匯集智慧、以破解難題牽引攻關、以創新驅動推進發展、以應用固化實現推廣,踐行淮海集團“讓設計師的非凡創造力變為現實”的技能人才理念。隨著聯盟攻克的難題越來越多,諸多項目成果的轉化運用提高了生產效率和良品率,加速了科研生產進程。2020年至2022年,聯盟完成各類攻關項目195項,節約創造價值上千萬元。大國工匠周建民創新“低熔點合金油膜柔性芯軸法”,攻克了無人機旋翼軸的加工難題,為細長薄壁易變形零件加工找到精準、高效的解決方案;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帶頭人劉波開創性地構建出了多工位組合夾具,引入零件“虛擬制造”,將零件調試過程中的刀具碰撞、零件過切等風險降到了最低。
同舟共濟揚帆起,乘風破浪萬里航。中國兵器淮海集團技能大師工作室聯盟已成為企業改革發展的“推進器”、攻堅克難的“主力軍”、技術創新的“催化劑”和培育人才的“蓄水池”,讓工匠的集群之花在報國強軍中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