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船舶)堅持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方向,把人才資源開發放在最優先的地位,不斷改革創新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大力推動技能人才等級評價制度改革,強化技能人才隊伍建設頂層設計,建立了“三通道”并舉的技能人才發展體系,成為國家首批特級技師試點單位,被列為國家首批產教融合型企業,大力培養實現造船強國戰略的硬核力量,打造了一支數量充足、技能精湛、結構不斷優化的船舶技能人才“國家隊”。
一、聚焦國家戰略需求,樹立技能人才成長成才的“風向標”
中國船舶堅持以國家戰略布局為牽引、以船舶行業發展需要為導向、以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為落腳點,致力于破解技能人才評價與事業發展需求脫節、重短期輕長期的難題,建構立足大局、服務全局的評價機制,積極營造技能人才成長成才的良好生態。
(一)貫徹國家戰略部署,持續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
船舶行業是國家的戰略性產業,是現代工業的集大成者,被譽為“綜合工業之冠”。黨的十九大做出了要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制造強國、科技強國和建設世界一流軍隊、世界一流企業的戰略部署。隨著高質量發展戰略的推進、若干重大科技創新工程的實施,中國船舶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急需通過創新評價制度把各個層次的人才統籌起來、把事業急需的人才選拔出來、把身懷絕技的人才調動起來。2019 年,中國船舶在技能人才中全面實施職業技能等級制度,制定《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管理辦法》,進一步推進人才評價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重新梳理職業目錄,明確了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的工種范圍,通過技能崗位的“引流”解決產業工人結構性“缺員”與“多員”并存的矛盾;聚焦武器裝備重大工程、科技創新重大專項和關鍵共性技術領域,優先評聘了一批特級技師,推動拔尖領軍技能人才脫穎而出,吸引更多優秀勞動者從事技術技能崗位工作。
(二)突出“三個聚焦”,強化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牽引
緊密圍繞產業轉型升級需求,形成服務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評價導向,通過聚焦三個方面引導技能人才面向行業發展主戰場。一是聚焦船舶行業重大工程、重大專項和新興領域,加快構建完善的技能支撐體系,持續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能。二是聚焦技術密集、工藝復雜、設備先進的生產崗位,著力創新工藝工法,破解制造難題,提高生產效率。三是聚焦船舶電焊、船體裝配等特色主體工種,擴大主體工種人才規模,提高各工種人才技術水平,推動行業標準建設。例如,近年來中國船舶所屬武船集團建立了滿足一個國家或行業標準要求,N 個工序、工法、產品要求的“1+N”評價體系,特別是將海洋防務裝備國標的建造要求納入技能等級認定標準,形成了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以崗位“基本功”為主,技師、高級技師以帶班作業、現場問題解決、工法革新、傳徒授藝為主的多維度評價模式,實現了集團特級技師評審的有序銜接。
(三)堅持問題導向,完善人才隊伍梯隊建設
船舶行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技術工人是船舶行業實現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但人才短缺、領軍人才不足成為船舶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最大障礙。中國船舶緊盯技能人才結構優化階段性目標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長遠目標,著力提升評價體系的科學性、指向性、前瞻性。一方面把成熟的優秀高技能人才選出來,特別是通過出臺《特級技師評聘管理辦法》,首批遴選了 120 名特級技師,明確了特級技師“塔尖”人才定位。另一方面與高校進行合作,擴充人才來源,積極培養技能后備人才,充分發揮國家級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等平臺作用,使新入職員工在“新兵訓練營”得到快速成長,為建設金字塔技能人才隊伍提供源頭活水。
二、聚焦企業高質量發展,打造技能人才精準評價的“度量衡”
技能人才評價是衡量其職業技能水平的重要標尺。中國船舶積極發揮用人單位主體作用,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破除技能人才成長的制約因素,科學設置評價標準、評價主體、評價方式等“度量衡”,構建了體系完善、組織規范、實施高效、成效顯著的技能人才評價模式,大大激發了技能人才的活力。
(一)堅決破除“四唯”現象,量身打造技能人才評價標準
著力破解人才評價重數量輕質量、重形式輕內容,評價指標單一化、定量化、簡單化,開放評價機制不健全的難題,積極發揮央企示范作用,根據國家職業資格認定管理改革要求,優化基于能力的技能人才評價標準,聚焦船舶行業特有工種和復合型技能人才培養要求,評價標準中強化三個堅持。一是堅持品德、能力與業績貢獻的人才評價導向,把品德作為技能人才評價的首要內容,全面考察技能人才的工匠精神、職業道德、職業操守和從業行為,強化社會責任。二是堅持明確技能人才在能力、業績等方面的高標準、嚴要求,將職業技能水平和業績貢獻、開發應用先進科學技術成果轉化能力、技術革新、技術改造及傳技帶徒作為重點考查內容。三是以崗位管理為中心,明確工法崗位、工藝崗位的能力要求,遵循人才發展規律,將“一專多能”、能力復合、職業通道設置等要求納入技能等級認定標準,實現了工藝、工法既進行技能等級認定,也進行職稱評審“雙貫通”的評價模式。
(二)完善分級管理機制,健全技能人才評價體系
中國船舶不斷完善分級管理機制,將評價權下放給用人主體,堅持“誰用人、誰評價,誰發證、誰負責”原則。在人才評價中樹立“干什么事、選什么人”的導向,使評價權與使用權統一,評價標準主動適應企業需要,評價內容主動對接具體崗位,評價更加注重考核內容與企業實際相結合、與解決生產問題和完成工作任務能力相匹配。一是建立兩級認定體系,中國船舶負責特級技師的認定,高級技師及以下技能等級由中國船舶授權的分支機構進行認定。二是堅持“評聘分開”,特級技師和高級技師實行評聘制,評聘堅持優中選優,嚴把評審質量,評審采用逐級、差額的方式,各單位成立考評委,綜合運用材料評議、現場答辯等方式,確保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從而形成客觀、全面的結果。三是在人才使用方面,對獲得特級技師、高級技師等級認定的人員,由用人單位綜合考慮個人能力、工作需要及用工成本等因素進行聘任。四是在考核方面,用人單位將特級技師、高級技師的考核結果作為獎懲、續聘或解聘的依據。
(三)打造人才成長直通車,集聚緊缺人才和特殊人才
中國船舶聚焦快速識別和使用好人才,縮短技能人才的成長鏈條,大幅度提高技能人才貢獻價值。一是針對原有的技能人才,組織開展企業急需緊缺人才和特殊貢獻人才高級職稱、特級技師職稱評審,允許其不受基礎職稱限制,直接申報高級職稱、特級技師職稱。二是針對通過市場化機制引入的緊缺人才和特殊人才,在未曾參加過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的前提下,于試用期滿后申報相應等級的職業技能等級認定。三是大力推行以賽代評的模式,充分發揮技能大賽的“試金石”作用,搭建技能大賽和創新創業大賽平臺,形成常態化產教聯盟大賽機制,積極舉辦智能制造等新興領域和工種的競賽,參加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堅持聯合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舉辦中國技能大賽“船舶杯”大賽,舉辦船舶海洋結構物、船舶能源與動力等船舶相關專業的創新創業大賽,讓技能人才在競賽中展示自身能力和水平,并以此作為評價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規定獲獎者可破格晉升職業技能等級。
三、聚焦用人機制優化,用好技能人才評價的“催化劑”
聚焦技能人才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中國船舶著力破除制度機制障礙,建立健全和落實各項制度,努力讓技能人才有地位、有前途、有獲得感,發揮人才評價的“催化劑”作用,達到拓寬職業發展路徑、雙向激勵提升干勁的作用。
(一)統籌技能人才職業發展通道
堅持以崗位管理為基礎、事業發展為牽引,全面推進“技能等級路線、專家培養路線、榮譽提升路線”三通道并舉的人才發展體系。一是建立技能等級路線,完成國家首批企業認證備案工作,形成覆蓋111個職業、278個工種方向的備案范圍,完成36家分支機構備案,涉及17個省市,每年對15 000人次開展技能等級認定。二是建立專家培養路線,設置集團公司首席技師、技能帶頭人等高級技能專家崗位,高技能專家享受所在單位班子副職、總助級履職待遇和經濟待遇,2020年遴選首批高級技能專家60名,其中首席技師10名,技能帶頭人50名。三是建立榮譽提升路線,設置中船工匠等專項榮譽,建立“中船技術能手—全國技術能手—中船工匠—中華技能大獎”榮譽評價體系。三個通道之間有機融合、相輔相成,共同促進技能人才成長成才,其中技能等級路線側重能力評價,是評選專家的資格門檻和任職評優的基礎;專家培養路線主要面向工作任務,是等級提升、評優評獎的重要平臺;榮譽提升路線的目的主要是激勵,榮譽是技能人才能力、業績、品德的證明,也是崗位任職和能力評價的優勢、依據。
(二)改革創新用人模式
直控管理核心技能人才,重點關注勞務外包隊伍中的核心技能人才,通過精益管理提質增效;推進區域性勞動力資質互認、企業間用工信息溝通和協調機制,穩定用工價格,減少勞動力無序流動;探索靈活用工機制,淡化人員身份,持續優化產品標準工時,努力構建以量化績效考核為基礎的用工分配機制,保障核心技能人才具有有競爭力的收入水平;著力用工模式創新突破,本工、直控、分包多元用工模式并舉,在產品質量、生產效率、人才隊伍等方面形成良性競爭,破解船舶制造用工供需結構性矛盾,引領船舶產業工人快速進入職業化發展通道。
(三)深化雙向激勵舉措
中國船舶倡導“技高者多得、創新者多得”的薪酬理念,加強薪酬體制改革,向作出突出貢獻的一線高技能人才重點傾斜。建立健全了與業績貢獻緊密掛鉤的職業技能等級薪酬分配制度,對獲得高級工及以上職業技能等級且在一線崗位上的員工,著重提高崗位績效工資水平或按月進行技能津貼的發放;探索協議工資制與項目工資制等多種分配形式相結合,鼓勵對一專多能的員工按照專業技能復合度和實際業績貢獻給予補充津貼;強制向技能人才傾斜多種榮譽與獎勵,例如,優先推薦特級技師申報各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和中華技能大獎、全國技術能手、集團高級專家等榮譽獎勵、崗位和人才計劃,重視在特級技師、高級技師中發展黨員、評選勞動模范、推薦人大代表候選人和政協委員。在考核方面,強化聘期考核,改變“一評定終身”的做法,實施技能等級評價動態管理,探索建立技能等級復評制度,實現能者上、庸者下,充分激發技能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