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型感冒主要是由柯薩奇病毒、鼻病毒、腺病毒、腸病毒等引起的,同時伴有細菌性混合感染,多發生于三伏盛夏和初秋時節。中醫認為,本病是因暑天外感風寒,內傷濕滯,偏于表,并兼于里,是表里同病的一種證候。從臨床上看,患者多因暑熱天氣吹空調,或外出突遭遇暴風驟雨,加上喜吃冰鎮冷飲,從而引發既有發熱惡寒、無汗、頭痛、鼻塞、流涕、打噴嚏、輕咳等感冒癥狀,又有惡心嘔吐、納呆、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癥狀,根據具體病情合理選用藿香正氣散加減,可收到相當好的療效。
藿香正氣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藿香、紫蘇、大腹皮、白芷、茯苓、半夏曲、白術、陳皮、厚樸(去粗皮,姜汁炙)、桔梗、炙甘草組成。方中藿香辛溫解表,芳香化濕,理氣和中,辟惡止嘔,為君藥。紫蘇葉、白芷助藿香外解風寒,內化濕濁,為臣藥。厚樸、大腹皮燥濕除滿,行氣寬中;陳皮、半夏曲理氣和胃,降逆止嘔;桔梗宣肺利膈;白術、茯苓補脾益氣,利濕和中,共為佐藥。生姜、大棗既能調和營衛,又能調和脾胃;甘草健脾和中,調和藥性,共為使藥。諸藥相伍,具有表里雙解、化濕辟穢、升清降濁、理氣和中之功,能使風寒外散,濕濁內化,氣機通暢,脾胃調和,則寒熱吐瀉自愈?,F代藥理研究表明,藿香正氣散具有抗菌、抗病毒、解熱鎮靜、抗炎、抗氧化,保護胃腸黏膜,促進胃腸蠕動,以及鎮吐、鎮痛等作用。
風寒束表,胃腸失和 主證:起病較急,惡寒發熱,無汗,惡心嘔吐,胸膈痞悶,脘腹脹滿,納差,腹痛腹瀉,舌苔白膩,脈象浮濡。治宜解表散寒,和胃降逆。
方藥:藿香正氣散加減。廣藿香15克,紫蘇、香薷、姜半夏各12克,白芷、厚樸、大腹皮、白術、茯苓、陳皮、桔梗、生姜各10克,甘草6克。每日1劑,水煎服。
加減:若風寒偏重,無汗出者,加荊芥、防風各10克,以疏風散寒;若身痛腰痛,頭身困重者,加羌活、獨活、蒼術各10克,以散寒祛風、除濕止痛;腹脹噯腐兼食滯者,加雞內金、炒神曲、炒萊菔子各15克,以消積化滯。
寒濕困脾,阻滯中焦 主證:患者因暑熱而貪涼飲冷,寒濕相合既傷肺衛之表,又困脾胃之里,致使發熱,微惡風寒,汗出不暢,肢體困倦而重,或頭重如裹,脘腹脹痛,胸膈痞悶,惡心欲嘔,納呆,口中黏膩無味,大便溏瀉,舌苔白膩,脈濡滑。治宜散寒宣表,化濕和中。
方藥:藿香正氣散加減。廣藿香15克,紫蘇、佩蘭、姜半夏各12克,白芷、厚樸、大腹皮、蒼術、茯苓、陳皮、桔梗、佛手、白蔻仁各10克,甘草6克。每日1劑,水煎服。
加減:胸悶腹脹兼食滯者,去甘草、大棗,加炒神曲、炒萊菔子、炒麥芽、雞內金各15克,以消食導滯;濕邪偏重者,加蒼術15克,以增強化濕作用;氣滯脘腹脹痛者,加木香、延胡索各10克,以行氣止痛;小便短少者,加通草、澤瀉各10克,以祛濕利水。
楊峰 河南省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中醫內科主任醫師,從事中醫和中西醫結合臨床工作50多年。中國中醫藥學會科普分會常委、河南省科普作協理事、省醫學科學普及委員會委員、作協會員。曾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醫學科普文章5000多篇,中醫學術論文200多篇,編寫科普書籍3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