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仁德
《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了勞動教育目標、內容、意義、途徑等,同時強調大中小學要建立以學校為主導,以家庭為基礎,以社會為依托的協同實施機制,形成教育合力[1]。由此可見,大中小學勞動教育離不開家、校、社。家、校、社在勞動教育中起到不同作用:家庭起著基礎作用,可以將勞動教育與日常生活融為一體,促使學生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學校起著主導作用,可以將勞動教育納入育人體系和日常教學常規中,建立完善的勞動教育體系,助推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社會發揮支持作用,可以建立校內外勞動教育實踐基地,溝通學校勞動教育與家庭勞動教育,助力學生體驗多樣的勞動活動,形成勞動價值觀(正確的勞動觀點、積極的勞動態度等),養成勞動素養(勞動知識與技能、勞動習慣等)。完善的勞動教育體系是家、校、社協同進行勞動教育的保障。在完善的勞動教育體系的支撐下,家庭、學校、社會知道“做什么”“如何做”,有利于推動勞動教育落地,在協同育人理念的指引下建設勞動教育體系。
協同育人是家、校、社共同承擔育人責任,整合各方優質資源,攜手共進,助力學生成長發展的活動。育人責任是協同育人的前提。如上文所言,學校與社會承擔的勞動教育作用不盡相同。在這樣的情況下,它們承擔的責任也不同。依據勞動教育作用,家、校、社各方要在合作的過程中承擔不同的責任,具體見表1。

表1
勞動教育內容是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支撐?!读x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將勞動教育從原有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并設置了十個任務群,內容分為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在建設勞動教育體系的過程中,學校要以《課程標準》為依托,以日常生活勞動、生產性勞動、服務性勞動為入手點,開發豐富的勞動教育內容。
日常生活勞動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的勞動,包括清潔與衛生、整理與收納、烹飪與營養、家用器具使用與維護。在進行日常生活勞動時,教師要依據學生實際情況,引導學生體驗家務勞動、學校勞動和社會勞動。以小學高學段為例,日常生活勞動教育內容見表2。

表2
生產勞動教育是學生在體驗農業和工業活動的過程中,創造性地進行勞動,感受勞動的偉大的教育活動,涵蓋農業生產勞動、傳統工藝制作、工業生產勞動、新技術體驗與應用[2]。生產勞動教育需要在一定的情景空間中進行。情景空間的創設離不開家、校、社協同推進。其中,學校和家庭為主,社會為輔。在如此情形下,各方要承擔各自責任,豐富生產勞動教育內容。
第一,利用社會資源,建設實踐基地。生產勞動具有實踐性,需要有廣闊的勞動空間。勞動空間分為人為空間和自然空間。其中,人為空間是依靠人工建立的校內勞動基地,自然空間是依托自然環境建立的勞動基地。在進行生產勞動教育時,學校可以依托自身優勢,邀請社會人士進校園,合作設計勞動基地,如種植基地、科技創新基地等,為學生提供勞動平臺。學校還可以與果園、農家樂園、科技館等合作,設計勞動實踐方案,定期帶學生走進其中,體驗多樣的研學活動。在體驗活動的過程中,學生會利用多樣方式進行探究,掌握生產基礎知識、方法,鍛煉技能,增強生產勞動水平。
第二,與家長通力合作,進行家庭生產勞動。如家長可以在家庭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喂養小動物,并鼓勵學生承擔喂養任務;在節假日、暑假期間,將學生帶到鄉下,與其一起體驗豐富多彩的農業生產勞動;將學生帶入示范性農林漁業基地、科研院所、知名企業、科普教育基地、科技創新基地、社會實踐基地,讓學生在基地專業人士的引導下體驗各類勞動。
第三,依據學校實情,增設特色勞動課程。勞動教育特色課程是實施勞動教育的助力,勞動教育特色課程要與學校實際情況契合,且聯系學生實際生活。學校可以依據辦學情況和學生生活情況,組建教研共同體,攜手開發特色勞動課程。
服務性勞動教育鼓勵學生運用知識和技能,體驗公益勞動、志愿服務等活動,解決實際問題的勞動教育,囊括現代服務業勞動、公益勞動與志愿服務。服務性勞動教育需要有社會和家庭支持。如家庭要支持并參與服務性勞動教育,社會要提供安全的服務性勞動教育場地。一般情況下,學校要依據學生的發展特點,選擇適宜的服務性勞動教育內容,與家長和社會通力合作。
例如,高年級學生適合參與社會化程度高的活動,學校和家長可以帶領學生走進烈士陵園,引導學生掃墓;將學生帶進不同的路口,引導學生維護交通;將學生帶進社區公共場所,進行衛生清潔。中年級學生適合參加較簡單但具有社會化的活動,學校可以和農工業基地、企業員工合作,組織職業模擬活動,引導中年級學生參與。低年級學生適合參加簡單的勞動,學??梢砸罁陨韺嶋H情況,帶領學生體驗圖書館書籍分揀活動、進(離)校秩序維護活動等。
勞動教育必修課是進行勞動教育的重要途徑,具有專業性、實踐性。學生通過參與勞動教育必修課,可以形成勞動價值觀,養成勞動素養。同時,《課程標準》強調勞動教育必須成為“必修課”。在開設勞動教育必修課時,教師要以豐富的勞動教育內容為基礎,利用自身智慧,開設適宜的勞動教育活動。
例如,在組織“走進農耕文明”勞動教育活動時,教師將學生帶入校外農業勞動基地。農業勞動基地的專家發揮自身專業能力,向學生講解種子的八大科,讓學生對種子建立初步認識。然后,教師和專家聯手,從畝播種量、播種期、種子催芽及注意事項等不同的方面介紹不同種類的蔬菜所需要的生長條件。學生在獲取豐富的理論儲備后,進行農業生產勞動。在學生勞動的過程中,教師和專家進行監督,發現問題,及時指導。同時,在學生學習、實踐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好錄像工作,放入學生成長檔案中,做好教學評價準備。同時,教師可以將錄像發送給家長,讓家長了解學生農業生產勞動體驗情況。
學科滲透勞動教育,是勞動教育必不可少的途徑。各學科教師要展現自身專業能力,挖掘勞動教育元素,以課前、課中和課后階段為切入點,滲透勞動教育。
例如,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將閱讀文本中的主人公樹立為榜樣,和學生一起剖析其身上美好的勞動品質,感受勞動的創造性。學生會受到榜樣人物良好勞動品質的熏陶,端正勞動態度,積極參與勞動,增強勞動素養。
校園勞動文化是一種隱性的勞動課程,能夠借助一定的載體傳遞勞動價值觀念,無聲無息地熏陶學生。教師要和學生、學生家長及社會人員合作,攜手建設校園勞動文化。
首先,教師要率先垂范,踐行良好的勞動行為,營造良好的勞動環境。學生在與教師相處的過程中,會自覺向教師學習。其次,教師可以和學生在校園、教室墻壁上張貼勞動標語,讓每一面墻“開口說話”,營造良好的勞動氛圍;利用校園廣播播放勞動歌曲、演講稿,或由家長講述勞動故事,營造良好的勞動教育環境。最后,教師、家長、社會人員要通力合作,組織多樣的勞動活動,如校園設計活動、校園清潔活動等,讓學生體驗勞動,增強勞動文化建設效果。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催生了“互聯網+”教育模式。在這一生態下,現代信息技術成為勞動教育的強有力“助手”。尤其,現代信息技術溝通了學校、家庭和社會,便于實現家、校、社協同育人。在進行勞動教育時,教師要著力發揮“互聯網+”教育作用。
如教師可以聯系學生勞動情況,挖掘相關的勞動教育內容,建設勞動教育課程。同時,教師可以搭建勞動教育云平臺,向家長推動勞動教育課程。家長可以進行在線學習,了解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勞動教育實施情況、勞動教育方法、勞動教育課程內容等,端正勞動教育態度,給予學校支持。此外,教師也可以和家長通力合作,打造虛擬勞動空間,融合線上、線下方式,進行云研學、云合作、云評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號召社會人員建言獻策,推動“互聯網+勞動教育”發展。
勞動教育評價在整個勞動教育體系中有監控、激勵、調整作用,貫穿勞動教育始終。在進行勞動教育時,家、校、社要把握勞動過程,使用多元方式進行評價,全面了解學生的勞動情況,及時查漏補缺,使學生形成勞動價值觀,發展勞動素養。
具體而言,教師應和家長通力合作,了解學生的勞動情況,理清學生的個體差異;依據學生差異,設定不同的勞動教育目標和評價任務;認真觀察學生的勞動過程,做好記錄工作。在此過程中,教師、家長、社會成員以及學生應發揮各自作用,從不同角度進行評價,如勞動態度、勞動表現、勞動方法等。與此同時,教師應建立學生成長檔案袋、日記寫實記錄等,從不同方面展現學生的勞動情況。教師、家長、社會成員閱讀、反思記錄內容,發現學生的進步和不足,有針對性地提出完善建議。同時,各方應采用不同的方式,改進勞動教育,查漏補缺,推動勞動教育發展。
總而言之,家、校、社協同,是推動勞動教育發展的“法寶”。在家、校、社協同共育過程中,各方要理清各自的勞動教育責任,明確勞動教育方向。在勞動教育責任的作用下,學校要發揮主導作用,社會要發揮支持作用,家庭要發揮基礎作用,攜手豐富勞動教育內容,拓寬勞動教育途徑,實施勞動教育評價,建立有可行性的勞動教育體系,助推勞動教育落地,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實現勞動教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