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浩 劉子瑜 陳志宏



摘要: 整理歷史數據,建立福建華僑工業歷史地理信息系統(GIS)數據庫,對1875-1966年的福建華僑工業不同時期的分布特征與演變進行分析,對工業與交通之間的空間關系進行探究.結果表明:福建華僑工業有明顯的聚集性,閩南地區占比為90.7%;4個時期標準差橢圓聚集性明顯,但范圍整體呈擴大趨勢,平均中心從沿海地區向內陸遷移;距交通要素3 km內的華僑工業數量達到94.2%;福建華僑工業主要聚集在閩南地區,隨著歷史發展向福建內陸遷移,且分布范圍逐漸擴大,對交通要素具有較強依附性.
關鍵詞: 華僑工業; 工業歷史; 工業遺產; 空間分布; 核密度估計; 福建省
中圖分類號: TU-098.1(257); P 208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0-5013(2023)04-0477-08
Analysis of Historical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ujian Overseas Chinese Industries From 1875 to 1966
ZHANG Jiahao, LIU Ziyu, CHEN Zhihong
(Urban and Rural Architec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Technology Key Laboratory of Fujian Province,Huaqiao University, Xiamen 361021, China)
Abstract:
The historical data were compiled to establish the Fujian overseas Chinese industrial history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database, to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of Fujian overseas Chinese industries in different periods from 1875 to 1966, and to explore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y and transport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ujian overseas Chinese industries had obvious aggregation, Southern Fujian accounted for 90.7%. The standard deviation ellipse aggregation was obvious in the four periods, but the range as a whole was expanding, and the average center migrated from coastal areas to inland. The number of overseas Chinese industries within 3 km from transportation factors reached 94.2%. Fujian overseas Chinese industries were mainly gathered in Southern Fujian, and migrated to inland of Fujian with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distribution scope was gradually expanded, and had a strong dependence on the transportation factors.
Keywords:
overseas Chinese industrial; industrial history; industrial heritage; spatial distribution;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Fujian Province
工業遺產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英國[1],20世紀80年代傳入我國[2],研究領域興起于2006年國家文物局發布《關于加強工業遺產保護的通知》[3].華僑工業遺產的定義為由華僑全資或者參與投資的,具有歷史、技術、社會、建筑及科學價值的工業遺存,包括物質和非物質遺存.1840年之后, 海外愛國華僑歸國投資建廠對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產生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華僑工業遺產是這一歷史進程的重要物證,是我國工業遺產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截止2022年12月,通過中國知網的學術期刊數據庫進行檢索可知,與工業遺產相關的論文總數為4 303篇,其中,與華僑工業遺產相關的論文僅有2篇,該領域的研究幾乎空白[4-5].
華僑工業歷史發展的系統性梳理是華僑工業遺產普查、價值評估與保護利用的重要研究基礎.福建省是我國主要僑鄉之一,根據20世紀80年代的不完全統計,近代從福建僑鄉出洋的華僑占比約為35%[6].在外艱難謀生的華僑,飽受僑居地的歧視與壓迫,但心系祖國的發展,待持有一定資產后,便通過僑匯或歸國進行投資.全國范圍內華僑投資最早可追溯到1862年,秘魯華僑黎某投資興辦廣州萬興隆出口行[7].由于鄉緣因素,近代以來,福建是華僑投資實業的重要地點之一,約占近代福建民族工業的60%,依據泉州市鯉城區地名文化志網站及《近代華僑投資國內企業史資料選輯 福建卷》等文獻記載,最早的案例可追溯到1875年,近代華僑投資國內工業的分布與僑鄉分布呈正相關[8].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成立福建省華僑投資公司,主導華僑工業發展,1966-1978年,華僑投資陷入停滯.因此,本文以福建華僑投資興建的工廠企業為研究對象,采用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建立福建華僑工業歷史GIS數據庫,對1875-1966年福建華僑工業空間分布的聚集區域及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1 研究方法
1) 核密度估計.通過核密度函數將福建華僑工業點關聯起來進行概率估計.
核密度函數為1個雙變量概率密度函數,其數值在空間上以1個已知點為中心,在一定寬度范圍內逐漸趨近于0.通常采用Rosenblatt-Parzen核密度估計公式[9],即
R(x)=1nh∑ni=1kx-xih.
上式中:R(x)為R要素在估計值點x處的概率,文中R為華僑工業點;kx-xih為核函數,x-xi為估計值點x到華僑工業點xi的距離,h為帶寬,h>0.
研究表明,核函數對結果影響極小[10],帶寬對結果影響較大,但目前尚無權威公式確定h的取值.
根據多次實驗確定h為2 km.
2) 緩沖區分析.依據一定寬度,對水系等交通要素進行緩沖區計算,將緩沖區與華僑工業點元素進行疊加分布分析,判斷華僑工業是否與交通要素的分布有關聯.
3) 平均中心與標準差橢圓.不同時期平均中心的空間坐標遷移表征華僑工業空間分布的變化趨勢.標準差橢圓表征各時期華僑工業的主要分布范圍、方向趨勢和聚集程度;計算結果范圍面積表征分布范圍大小;長軸方向表征要素分布方向趨勢,短軸表征分布范圍[11];扁率表征空間聚集性.平均中心和標準差橢圓的相關計算公式為
2 福建華僑工業歷史GIS數據庫的建設
基于ArcGIS 10.8軟件平臺進行福建華僑工業歷史GIS數據庫的建設,數據格式為.shp.數據類型以空間矢量數據為主,相關歷史及文獻數據以屬性表進行鏈接.空間矢量數據包括以下2類數據.
1) 底圖數據,包括福建省各城市、區縣行政區劃空間數據,以及現狀道路、水系(水路)、地理高程等相關數據.數據來源為全國地理信息資源目錄服務系統、OpenStreetMap等網絡開源數據,以及《福建公路鐵路礦區圖》《福建歷史地圖集》等歷史地圖數據.
2) 華僑工業點數據,包括研究區域中華僑工業企業名稱、空間經緯度坐標、所在城市、區縣、地址、始建年代、投資人、投資人籍貫、投資人僑居國、投資額、行業類型、目前是否存在、是否受到保護等屬性信息.數據來源為相關文獻、地方志(《福建省志》及福建省各市市志、華僑志)、著作(《投資廈門的海外俊杰》《福建省第二次全國工業普查企業名錄》《近代華僑投資國內企業史資料選輯》)等歷史文獻.由此整理出福建華僑工業歷史GIS數據庫空間矢量數據,如表1所示.
福建華僑工業歷史GIS數據庫采用國際通用的wgs1984地理坐標系,為了實現空間可視化分析,轉換為UTM N49投影坐標系.將華僑工業屬性信息中不能表現的情況(如遺產情況、現存照片等)鏈接到對應的遺產點元素中,可以實現對現存華僑工業遺產現狀的可視化分析.
福建華僑工業歷史GIS數據庫圖(筆者自繪,底圖審圖號:閩S[2021]29號,邊界無修改),如圖1所示.
截止2022年6月1日,數據庫共有華僑工業點172項.
以數據庫為基礎,對1875-1966年福建華僑工業的空間分布、行業分布等進行系統的可視化分析.
3 基于數據庫的統計分析
3.1 時間角度
1840年之前,清政府對于子民遠投海外持反對立場.然而,鴉片戰爭后,外有殖民壓迫,內有洋務革新,清政府不得不對之前的華僑政策進行調整.洋務運動時期,清政府為了更多利用華僑資本,對華僑的態度有了巨大轉變,提出振興實業的口號[13].福建創辦最早的華僑工業為1875年日本華僑周起謙在泉州創辦的紡織場,此為華僑在福建投資實業之始.1893年,清政府正式解除海禁,要求沿海各省對海外華僑回國貿易投資時設法保護[14].1899年,廈門設立保商局,保障華僑歸國投資,為全國首創.1903年,清政府出臺一系列促進華僑投資的法令,如《獎勵華商公司章程》《華商興辦實業條例》等,并派招商大臣前往海外勸導華僑歸國投資[15].辛亥革命后,1912年,廈門成立福建暨南局,并附設實業科;1914-1918年,由于第1次世界大戰,帝國主義列強的控制有所放松,一戰結束后,帝國主義國家的勢力有所削減,華僑工業因此有了一定發展.1919年2月,北洋政府下令歡迎華僑歸國投資,先后頒布了《華僑回國興辦實業獎勵法》《福建實業廳關于頒發華僑回閩興辦實業章程的訓令》等法令鼓勵華僑歸國[16].1927年“寧漢合流”之后至1937年全面抗戰之前,迎來了10 y政局較為穩定的時期,為這一時期華僑工業發展創造了較好的時局環境,這期間福建華僑投資工業以福建造紙廠規模最大.1938年,廈門淪陷,1941年,福州淪陷,華僑投資的僑匯難以進入國內,投資幾近斷絕,福建華僑工業陷入停滯.
1945年抗戰勝利后,華僑工業投資重心又轉移至廈門,然而,由于通貨膨脹與官僚資本的掠奪,絕大多數工廠都難以維系.
1947年,華僑工業達到了21項,但之后由于國民黨當局發動內戰,導致前期華僑投資的小高潮也很快轉入衰敗.
新中國成立之后,針對當時的局勢[17],政府通過建立華僑投資公司的方式(1955年《關于貫徹保護僑匯政策的法令》),? 鼓勵華僑通過國家成立的投資公司以入股或直接進行生產的方式進行投資, 并以紅利的方式給華僑發放收益[18].1952年,福建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在廈門成立,1958年,改制為福建省華僑投資公司[19].
據資料統計,1966年之前,華僑投資公司在福建共投資了47項工業[20],該時期華僑工業數量較多的年份為1952年(17項)和1959年(9項).
1875-1966年福建華僑工業統計圖(筆者自繪),如圖2所示.圖2中:n1為福建華僑工業數量.
3.2 城市角度
基于福建華僑工業歷史GIS數據庫對福建華僑工業分布城市進行統計,
各城市華僑工業數量分布圖(筆者自繪),如圖3所示.
由圖3及相關資料可知:除南平市、寧德市外,其他城市均有華僑工業分布;廈門市(廈門島57項,鼓浪嶼13項,集美區4項,同安區1項,海滄區1項)、泉州市(晉江市14項,南安市12項,永春縣8項,鯉城區和安溪縣各6項,德化縣4項,石獅市2項,豐澤區和惠安縣各1項)、漳州市的華僑工業數量位列前三,福建華僑工業主要集中在閩南地區的廈漳泉三市.
3.3 工業類型角度
根據福建華僑工業歷史GIS數據庫對福建華僑工業類型進行統計,
1875-1966年福建華僑工業類型數量圖,如圖4所示.圖4中:n2為華僑工業類型數量.
由圖4可知:工業類型數量最多的為食品工業57項,其次是化學工業33項、紡織工業21項、日用工業21項;1875-1966年的福建華僑工業類型以食品、化工和紡織等輕工業為主,機械、冶金等重工業較少,這與我國近代工業化進程的大規律相符;新中國成立前,華僑工業共有118項;新中國成立后,華僑工業共有54項,其中,機械工業的數量為6項,體現出新中國成立后工業建設向重工業傾斜的趨勢.
4 基于數據庫的空間分布特征分析
4.1 不同時期華僑工業的空間聚集區分析
數據庫有華僑工業點172項,年平均數為1.88項,最大值為1947年的21項,中位數為2項.
綜合1875-1966年間華僑投資福建工業的在局勢、政策等方面的發展變化,大致可以分為萌芽期(1875-1918年)、第1次發展期(1919-1937年)、衰落及波動期(1938-1949年)、二次發展期(1950-1966年)等4個時期.
這4個時期華僑工業數量分別為26,47,45,54項,華僑工業數量年平均數分別為0.6,2.6,4.1,3.4項,整體大致呈上升趨勢.
基于GIS數據庫核密度估計,對各發展時期福建華僑工業的空間分布進行可視化分析.
各時期福建華僑工業核密度估計圖(筆者自繪,底圖審圖號:閩S[2021]29號,邊界無修改),如圖5所示.
1) 萌芽期(1875-1918年).
這一時期華僑工業分布集中在廈門、漳州及福州,其中,廈門和福州為1840年《南京條約》后的開埠城市,1905年,張亨嘉等創辦福建全省鐵路公司,并向南洋華僑募股建設漳廈鐵路,線路自廈門島對岸嵩嶼起至漳州止,長度約28 km[21],鐵路于1911年通車,極大地促進了漳廈地區的工業發展.就數量而言,聚集區為廈門島內租界區及漳州角美、龍文等地,核密度值為0.00 517~0.01 178;工業類型以食品及建材為主,食品工業中,漳州多為粗加工廠,如六豐公司白水營碾米廠等,廈門則為成品加工,如淘化罐頭廠等;建筑工業中,廈門以石加工、瓷器生產為主,漳州以為木材、磚瓦為主,如嘉庚先生創辦的漳州石碼磚瓦廠,側面印證了當時漳廈地區城市建設的需求.泉州及福州城區有華僑工業零星分布,核密度值為0.00 236~0.00 517;泉州市區多為電燈、食品、紡織等工業,南安為磚瓦石等建筑工業,永春也出現了農產品粗加工企業,工業發展結合當地城市需求與產業特色;福州僅有1項(福州華具機器制糖廠).
2) 第1次發展期(1919-1937年).
這一時期福建華僑工業仍主要集中于閩南地區,福州僅有1項華僑工業.
在閩南地區中,漳廈鐵路因經營不善于1931年被拆除,分布的熱點地區由漳州-廈門,轉移至泉州-廈門.泉州的華僑工業主要分布在泉州城區和晉江,核密度值為0.01 385~0.03 551;泉州城區出現了機器修配廠,表明當地機械化生產已有一定規模,因此出現專業修配的需求;晉江則以紡織業為主,如東安電機染布廠、利群織布廠等,晉江在紡織服裝產業的優勢,在近代已開始積累;廈門島租界區為主要分布區域,核密度值為0.04 723~0.09 056,行業類型則以與近代市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日用化工、食品、紡織等工業為主,涉及釀酒、面粉、罐頭、電池、火柴、染布等行業.
3) 衰落及波動期(1938-1949年).
1937年后,全面抗戰爆發.廈門、福州等城市先后淪陷,一方面,閩南沿海地區的華僑工業被轉移至內陸地區;另一方面,華僑的投資也主動轉向福建西北內陸地區.該時期整體呈現多點分散式的特點,并傾向于福建內陸的安溪、永春、德化、閩清及三明等地,多為瓷器、紡織、造紙、食品等輕工業,如德化大中寶公司德化瓷廠、閩清華僑造紙工業社、福州華僑建業工業社社紡織廠等.
1945-1949年,福建華僑工業共計32家,其中,27家創辦于1947年之前,1948年后僅有6家.熱點地區為廈門島,占比達到88%,核密度值為0.03 433~0.05 003;工業類型中,日用化工、食品是重點領域,其中,電池廠在1946-1947年有5項,表明抗戰勝利后電器使用量呈增長趨勢.
4) 二次發展期(1950-1966年).
這一時期由福建省華僑投資公司創辦的華僑工業有31項,占比為57.4%.在空間分布特征上,華僑工業分布的重點依然是閩南地區,數量達到49項,占比為90.7%,然而,熱點地區已不再局限于廈門島,
泉州成為了投資重點,共有25項,漳州14項,廈門10項,福州4項,龍巖1項.分布區域開始從沿海地區和中心城區向內陸和鄉鎮擴展,如泉州的分布模式也從沿海地區向安溪、永春、德化等內陸山區擴展,漳州也從靠近廈門的漳州城區、龍海等地向漳浦方向擴展,上述地區核密度值為0.00 319~0.01 162.在工業方面,化工、紡織、食品等輕工業仍是重點,但機械工業開始顯著增多;化學工業則集中在廈門,而漳州以機械工業為主,泉州則為紡織、食品工業的中心.
綜上所述,在各個時期中,雖然分布區域有一定變化,但以廈門為中心的閩南地區自始至終是福建華僑工業分布的中心區域.
4.2 各工業時期華僑工業聚集趨勢變化分析
對福建華僑各時期華僑工業平均中心進行計算.由計算結果可知:1875-1918年的平均中心位于今廈門集美北部;1919-1937年的平均中心向東北方向遷移至廈門翔安東北部;1938-1949年的平均中心向西北方向遷移至泉州南安;1950-1966年的平均中心進一步向西北方向遷移至泉州安溪南部.4個發展時期的福建華僑工業空間平均中心都在閩南地區,但就遷移趨勢而言,前兩個時期是由漳州-廈門遷移至泉州-廈門,之后則不斷向內陸地區遷移.
各工業時期華僑工業平均中心及標準差橢圓范圍的遷移圖(筆者自繪),如圖6所示.
對各時期福建華僑工業標準差橢圓進行計算.相較于1875-1918年、1919-1937年,1938-1949年華僑工業以廈門為錨點向泉州內陸轉移,新中國成立后,則轉移至福州福清-漳州平和區域,分布范圍有遠離閩南沿海的趨勢.1875-1918年、1919-1937年這兩個時期,標準差橢圓的方向分別為北偏東38.839°,38.105°,與閩南地區海岸線角度一致;1938-1949年,方向為北偏東25.167°,向福建內陸偏移;1950-1966年,方向為北偏東55.438°,由福州指向閩南內陸地區.各時期標準差橢圓面積不斷擴大,華僑工業分布范圍越來越廣.
由4個時期的標準差橢圓扁率可知,1875-1919年、1950-1966年聚集程度較高,1938-1949年由于抗日戰爭,華僑工業開始自發由閩南向內陸地區遷移,導致空間分布有所分散,聚集程度降低.
綜上所述,各時期標準橢圓的面積呈擴大趨勢,1950-1966年,標準橢圓的面積達33 715.86 km2,較上一時期擴大了145.7%,增長面積最為明顯;1957年后,鷹廈鐵路、外福鐵路等相繼修建,促進了福建內陸地區工業發展與華僑投資,華僑工業的分布區域開始擴展.
4.3 交通因素對福建華僑工業分布影響分析
交通對于工業的產生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2-23].國際上,基于交通要素對沿線文化遺產點進行組織,建立遺產廊道進行整體性保護與開發已成為一種遺產保護的趨勢[24].國內相關研究如天津工業遺產廊道、大運河工業遺產廊道等均表明工業企業選址與水路、鐵路及陸路的依存關系[25-28].
基于交通要素的空間關系研究的關鍵是確定交通主干與緩沖區寬度.文中廊道主干主要包括水系、公路及鐵路交通.水系交通包括福建省內2級以上主要河流與海岸線;公路以《福建省路況圖》為基礎數據,通過配準矢量化數據內容為1967年之前的福建省內主要道路;鐵路交通主要包括新中國成立前的漳廈鐵路與新中國成立后的鷹廈鐵路、外福鐵路的主干線路.緩沖區寬度根據國內外研究經驗,確定單側寬度為3 km.基于GIS軟件通過緩沖區功能生成交通要素緩沖區.由分析可知,緩沖區內的華僑工業數量為162項,占比為94.2%,表明福建華僑工業的空間分布對交通線路具有極強的依附性.
對各城市華僑工業數量與交通要素的相關性進行探究,由于各城市面積差距較大,故采用交通密度(s),即城市交通線路總長度(km)與城市面積(km2)的比值作為相關性研究樣本.皮爾遜相關系數及顯著性檢驗結果表明:總交通密度(sa)的相關系數r=0.545,顯著性p=0.129;水路交通密度(sw)的相關系數r=0.407,p=0.277;公路交通密度(sr)的相關系數r=0.752,p=0.019;鐵路交通密度(st)的相關系數r=0.009,p=0.982.結果顯示,福建鐵路建設發展較為滯后,導致與1966年前的華僑工業建設幾乎不存在相關性;水系交通作為天然的地理要素,與工業發展的相關性較弱;作為現代化城市發展的重要基礎建設,近現代公路系統的建設與同時期的福建華僑工業建設有較強的相關性.
綜上所述,華僑工業的分布對交通線路有明顯的依附性;華僑工業的分布與城市公路建設量呈正相關,與水路的相關性不明顯,與鐵路幾無相關性.這表明公路作為城市現代化、工業化的基礎建設,與當地華僑投資具有很大的相關性;近代福建鐵路交通的極不發達導致其不在華僑工業選址的考慮因素內;水路作為一種主要自然形成的傳統交通線路也與近現代福建華僑工業的空間分布關系不明顯.
5 結論
通過GIS技術建立福建華僑工業歷史GIS數據庫,通過數據庫對1875-1966年的福建華僑工業的空間分布特征進行分析.福建華僑工業空間分布特征的聚集性明顯,閩南在各時期均為主要聚集區,廈漳泉三市占比為90.7%. 隨著時間的發展,分布范圍不斷擴大,分布區域更加平均,新中國成立后,該趨勢尤其明顯.交通線路的分布是福建華僑工業選址的重要影響因素,公路建設與華僑工業分布的相關性明顯.華僑工業的空間分布與交通要素具有較強依附性,與近現代公路系統建設呈較強正相關.
華僑工業遺產是近現代華僑拼搏精神與愛國精神的歷史物證.華僑工業歷史的研究是當代華僑工業遺產保護的基礎.基于數據庫研究,對福建華僑工業遺產進行實地調研,調研結果顯示目前現存的華僑工業遺產共14項,均位于閩南地區.華僑工業遺產保護與再利用的比重較低,受到保護的僅有3項.今后,基于數據庫的福建華僑工業遺產研究將以閩南地區為重點區域進行現場調查與保護研究,這對今后福建華僑工業遺產廊道的建立與工業旅游線路開發具有重要的支撐價值.
參考文獻:
[1] PALMER M,NEAVERSON P.Industrialarchaeolog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J].Industrial Archaeology Principles & Practice,1998,14(3):125-126.DOI:10.1007/978-1-4419-0465-2_1769.
[2] 呂強.要重視工業考古學[J].大自然探索,1986(4):147-148.
[3] 青木信夫,張家浩,徐蘇斌.中國已知工業遺產數據庫的建設與應用研究[J].建筑師,2018(4):76-81.
[4] 王青.淺析閩南近代華僑工業建筑的產生與發展[J].中外建筑,2019(8):31-34.DOI:10.19940/j.cnki.1008-0422.2019.08.008.
[5] 王青,賴世賢.淺析福建近代華僑工業對廈門市政建設的影響[J].華中建筑,2019,37(9):105-109.DOI:10.13942/j.cnki.hzjz.2019.09.022.
[6] 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志: 福建省志 華僑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7] 李春輝,楊生茂.美洲華僑華人史[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0.
[8] 林金枝.近代華僑投資國內企業概論[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8.
[9] NADARAYA E,BABILUA P,SOKHADZE G.On a measure of integral square deviation with generalized weight for the Rosenblatt-Parzen probability density estimator[J].Ukrainian Mathematical Journal,2010,62(4):588-611.DOI:10.1007/s11253-010-0374-y.
[10] 吳嘉逸,席唱白,苑振宇,等.核密度法的南京蘇果超市分布熱點探測[J].測繪科學,2017,42(11):68-73.DOI:10.16251/j.cnki.1009-2307.2017.11.012.
[11] 趙璐,趙作權.基于特征橢圓的中國經濟空間分異研究[J].地理科學,2014,34(8):979-986.DOI:10.13249/j.cnki.sgs.2014.08.015.
[12] YU Kui,LIU Lin,LI Jiuyong,et al.Multi-source causal feature selec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2020,42(9):2240-2256.DOI:10.1109/TPAMI.2019.2908373.
[13] 林金枝,莊為璣.近代華僑投資國內企業史資料選輯 福建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14] 朱壽朋.光緒朝東華錄 第四冊[M].上海:中華書局,1958.
[15] 馬慧玥.近代華僑回國投資實業政策與法律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9.
[16] 吳元.近代華僑在閩投資分析: 以農林漁牧產業為中心[J].八桂僑刊,2018(2):74-80.
[17] 林金枝.近代華僑投資國內企業史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18] 僑務報社.僑務政策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9] 張賽群.1950—1957年我國華僑投資政策分析[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1(3):32-40.
[20] 任貴祥,高遠成.華僑對新中國及其建設事業的支持[J].僑務工作研究,2009(5):8-10.
[21] 詹冠群.陳寶琛與漳廈鐵路的籌建[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2):101-107.
[22] 郭付友,陳才,劉繼生.1990年以來長春市工業空間擴展的驅動力分析[J].人文地理,2014,29(6):88-94.DOI:10.13959/j.issn.1003-2398.2014.06.014.
[23] 董洪超,蔣伏心,路璐.空間視角下的交通運輸與產業集聚: 基于空間杜賓模型的實證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19(2):118-129.
[24] ZHANG Yi,KE Binbin,SCHOOL B.Development report on heritage corridor in China[J].World Regional Studies,2016,25(1):166-174.
[25] 張家浩,徐蘇斌,青木信夫.天津市工業遺產廊道體系建構研究[J].新建筑,2021(1):136-140.DOI:10.12069/j.na.202101136.
[26] XU Jingjing,JIANG Lei,DING Wen.The research of construction path of industrial heritage corridor along the Jiangsu Grand Can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context[J].Jiangsu Construction,2019(4):17-19,32.
[27] 郭浩,馬源.工業遺產廊道模式下的江河沿岸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 以廣州珠江為例[J].工業建筑,2022,52(5):9-15,76.DOI:10.13204/j.gyjzg22011505.
[28] 鄧元媛,操小晉.工業遺產廊道構建研究: 津浦鐵路與煤礦工業遺產之共生[J].中國礦業,2020,29(12):83-88,115.DOI:10.12075/j.issn.1004-4051.2020.12.002.
(責任編輯:? 錢筠? 英文審校: 方德平)
收稿日期: 2022-09-14
通信作者: 陳志宏(1973-),男,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文化遺產保護與更新的研究.E-mail:czhcn@hqu.edu.cn.
基金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資助項目(52008175); 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020J01069); 福建省廈門市青年創新基金資助項目(3502Z20206014); 華僑大學中青年教師科技創新資助計劃(ZQN-919)
http:∥www.hdxb.hq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