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心鈺
7 月7 日晚,一則重磅消息讓資本市場“牛”軀一震,正在交易的富時指數直線拉升。證監會、央行等機構宣布,對螞蟻集團及旗下機構處以罰款71.23億元。這次處罰本是意料之中,消息出爐實屬“靴子落地”。對螞蟻集團來說,在消息出來后其控股股東阿里集團美股大漲8%,已充分證明利空出盡就是利好。
此前,2021 年4 月10 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對阿里巴巴集團處以其2019年中國境內銷售額4557.12 億元4% 的罰款,合計182.28 億元。同時,IPO 被叫停,螞蟻集團開啟了漫長的整改之路,估值大幅縮水。
經過兩年多的整改,此時的螞蟻已煥然一新。那么,螞蟻金服被處罰給市場傳遞了什么信號?螞蟻金服的IPO真的可以重新啟航了嗎?互聯網等平臺經濟企業在深度調整后是否迎來“逆襲之光”?
拉長時間線,2020年12月底,螞蟻集團接受了金融管理部門的約談。2021年4月中旬,金融管理部門再次聯合約談螞蟻集團,并就螞蟻集團整改提出具體要求。
兩年過去,整改動作盡數完成。主要包括:1.螞蟻集團將整體申設金融控股公司,實現金融業務全部納入監管。2.支付業務回歸支付本源,堅持小額便民、服務小微定位。3. 申設個人征信公司,依法持牌、合法合規經營個人征信業務。4.將“借唄”“花唄”全部納入消費金融公司,依法合規開展消費金融業務。5.完善公司治理,規范關聯交易等。6. 取消了相互寶。7. 馬云的投票權從53% 降至6%,不再擁有螞蟻集團的實際控制權,螞蟻集團也不再有實控人。8.螞蟻集團管理層退出阿里巴巴合伙人。
2023年1月13日,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負責人表示,螞蟻集團大多數問題已基本完成整改。
7月7日晚間,人民銀行、國家金管總局以及證監會三部門聯合對螞蟻集團開出71.23億元罰單,表示“螞蟻集團等平臺企業金融業務存在的大部分突出問題已完成整改,今后將轉入常態化監管”。對此,螞蟻集團表示誠懇接受,堅決服從。
從螞蟻集團等企業被行政處罰的系列案例可以看出,對行業巨頭企業的反壟斷處罰將為整個互聯網行業的公平競爭創造良好環境,有利于促進互聯網企業等平臺經濟秩序化、規范化新發展。
筆者認為,螞蟻作為平臺金融巨頭被巨罰,說明過去粗放外延擴張發展模式一去不返,也預示平臺金融“強監管、常監管”的新時代已經來臨。未來,對于平臺開展有關金融業務,將會嚴格控制準入門檻,收緊有關金融牌照發放標準;對于開展金融業務,加強過程中監督,發現不良苗頭,冒頭就打;將完善監管機制,從目前強化事后處罰整改的“亡羊補牢”式執法模式,過渡至“事前制定規則、事中強化監管和事后查缺補漏”的全過程監管機制。
似乎有張資本市場運行新時刻表,螞蟻等巨額罰單落地“整改完成”后僅數日,中國平臺企業再度迎來“超級定心丸”。
7月12日,國務院高層主持召開了與平臺經濟相關企業的座談會穩信心。高層領導強調指出:“平臺經濟在時代發展大潮中應運而生,為需求擴大提供了新的空間,為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引擎,為就業創業提供了新的渠道,為公共服務提供了新的支撐。”
緊接著的一句話非常重要,“在發展全局中,平臺經濟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鼓勵其“堅定信心向前看、練好‘內功加油干……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并要求各級政府及時了解企業困難和訴求,完善相關政策和措施,推動平臺經濟規范健康持續發展。次日,A 股與港股應聲大漲,人民網再拉漲停,阿里巴巴港股大漲3% 創7 月以來新高。人工智能、傳媒游戲等互聯網上市公司一掃陰霾,翻紅收盤。
由此可見,從之前強調反壟斷,反對資本無節制擴張,到對行業進行全面整頓,再到如今開始強調平臺經濟對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這中間的調控與監管手段隨著經濟形勢變化而不斷變化,彰顯管理手段的韌性。
客觀地說,對于整個平臺經濟的發展,政策信號現在相當明朗。在關注這些顯著變化的同時,也要客觀地尋找其中有價值的投資機會。對于難以把握的個股,可以逢低買入與平臺經濟有關的指數ETF,對既有“中特估”又有“新聯網”價值的數字經濟龍頭個股可大力布局。
此外,市場傳言本次處罰落地和監管整改完畢,意味著螞蟻集團A 股IPO之路已基本掃清障礙。
筆者預測,鑒于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特殊性,在目前國內A 股市場發行和監管規則完善之后,螞蟻集團將開創行業先河登陸A 股市場,成為A 股實質意義上的互金平臺上市公司。在目前注冊制下,對于螞蟻集團是否登陸A 股,相關利益者也會通盤考慮,審慎決策。
值得關注的是,螞蟻集團通過股份回購進一步穩定集團公司的股東結構。7月8日,螞蟻集團在公告中稱,回購股份是為解決股東(所持股份)的流動性問題,同時為引進人才準備激勵股權儲備。但筆者認為,這是“螞蟻集團”上市前的“股東結構穩定之計”。
按照回購方案,以螞蟻集團5671億元估值算,本次回購不超過7.6% 的股份。基于對公司長期發展的承諾和信心,杭州君瀚和杭州君澳的自然人股東已自愿放棄參與回購。因此,其表決權占比相應增加。換言之,通過螞蟻集團本次股份回購,杭州君瀚和杭州君澳可以在不追加投資資本的情況下,提高表決權比例,進而增大在螞蟻集團的話語權,對兩者而言是有利的,從而增加了股東結構的穩定性。
眾所周知,在過去十幾年中,國內互金平臺頭部機構均在美股上市,近年來,也有陸金所、奇富、樂信、信也等平臺在港股上市。所以也不排除螞蟻集團,以及百度旗下度小滿、京東旗下京東金融、美團旗下美團金融、小米旗下天星數科等科技公司旗下平臺,去美股、港股尋找上市機會的可能性。
不管登陸A 股還是全球其他資本市場,平臺經濟擬上市公司都要密切關注各個市場“監管規制”,以免在政策上踩雷,觸碰“紅燈”,連累投資者。
放眼全球,歐盟對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態度極其強硬。2022 年7 月5 日,歐盟委員會出臺《數字市場法》和《數字服務法》兩部嚴厲法律,意在打破互聯網企業壟斷,防止科技巨頭差異化對待企業和消費者,限制科技巨頭的不正當競爭行為。
違反上述兩項法案的企業都將被處以巨額罰款。其中,針對嚴重違規情形,如果企業違反了《數字市場法》規定,將面臨高達其全球年營業額10% 的巨額罰款,再犯可處年營業額20% 的罰款,系統性違規可能面臨重組等監管要求;如果企業違反《數字服務法》,最高可被處以一個財政年度全球營業額6% 的罰款,在屢次嚴重違規的情況下,還可被禁止在歐盟單一市場內運營。
與此同時,歐盟還將個人隱私數據保護納入到反壟斷監管執法中。早前歐盟發布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規定,若違反一般條款,將處以1000萬歐元~2% 企業年收入的處罰;若違反關鍵條款,將處以2000 萬歐元~4% 企業年收入的處罰。
近年來,歐盟對部分超大型平臺企業的反壟斷執法力度愈加嚴格,在以往處罰案件中,歐盟頻頻開出天價罰單,比如歐盟對谷歌的反壟斷調查最終處以21 億英鎊的罰款。
由于各國的互聯網經濟平臺發展的水平狀況不一樣,也由于文化底蘊的區別,導致監管態度也不一樣。
在互聯網經濟發展初期,美國對互聯網平臺經濟監管采取的是包容規則,注重保護科技創新和消費者權益,從某種角度而言,美國這種包容寬松的監管態度造就了超級平臺企業的發展與壯大,并讓美國長時間保持互聯網平臺經濟的國際領先優勢。
現階段美國對互聯網平臺經濟的監管從包容態度逐漸轉變為審慎監管的原則。2020 年10 月初,美國眾議院司法委員會裁定臉書、亞馬遜、蘋果、谷歌四大科技企業存在壟斷,打壓競爭者、壓制行業創新,建議美國國會對反壟斷法進行全面改革以適應互聯網時代的變化。隨后,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對Facebook提出反壟斷訴訟。目前,該訴訟仍在繼續進行中。
總之,隨著全球矚目的螞蟻集團整改“過關”,筆者認為,螞蟻巨罰標志著中國平臺經濟監管進入常態化,互聯網企業將迎來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新起點。相關上市公司估值修復的政策不確定性已翻篇,疊加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算力賦能,互聯網上市公司將進入基本面與題材共振“新次元”。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文中所提個股僅做分析,不做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