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雙雙
摘要:事件系統理論在2015年被提出,該理論將事件的研究納入了管理學范疇。事件系統理論有成熟且被認可的量表,可定量測量。文章通過相關文獻資料進行總結,包括事件系統理論的提出、定義解釋、維度分析、該理論的發展和應用,為進一步應用事件系統理論提供方向和參考。
關鍵詞:事件系統理論;組織層面;個人層面
一、事件系統理論的提出
事件系統理論的提出在組織科學中的兩類理論范式中(Mohr,1982)。其中變異導向理論(variance orientedtheoretical paradigm)主要針對實體對象內部與特征之間的關系,將特征轉變為變量進行統計并計算相關性,這種形式主要受對象內部特征的影響,但現實中,每一個事件的發展是存在其動態影響的(Rescher,1962),過程導向理論范式(process oriented theoretical paradigm)反映了關于誰、怎樣和為什么發生的問題以及產生了什么樣的結果(Langley,1999),這一過程是動態發展的。事件系統理論綜合并發展了兩種理論范式,研究事件中事件時間、空間和強度方面本身的屬性以及三者結合后發展過程及結果。
二、事件系統理論的定義
事件系統理論(Event System Theory,EST)是在2015年提出的,它是美國佐治亞理工大學的 Morgeson、Mitchell 與 Liu Dong 教授發表在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學術期刊中,該篇事件系統理論的論文也在 2016 年獲得了 AMR 期刊的最佳論文評比亞軍,事件系統理論用來解釋事件對相關實體(個人、組織等)的動態影響,同時也提出在管理學中對事件系統理論的應用(Morgeson,2015)。2017 年,劉東和劉軍教授在《管理學季刊》中發表了事件系統理論原理及其在管理科研與實踐中的應用分析,將事件系統理論在管理學中的應用及事件測量和量表的應用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事件系統理論在管理領域得到了推廣和應用。
事件系統理論定義為:將實際存在的事物定義為任何明確可表示的事件,將事件定義為強調事物的外在動態經歷,其內容包括起源于事件的內、外部,并可在各個事件之間產生互相影響,但僅限制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中(Morgeson et al.,2015)。對事件進行描述時,可以通過報告、記錄、行為觀察來進行測量,如果要測量事件的影響,還可以通過調查問卷和訪談的形式。
將事件最終進行量化分析時需要將查閱發生事件的檔案記錄、網絡報道等一些資料按照相應指標進行歸納整理。
三、事件系統理論的三個維度
事件系統理論中,事件分為三個維度:事件強度、事件時間、事件空間。
(一)事件強度
事件的強度是事件系統理論中評判事件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研究關鍵事件的強度。每天都會發生很多的事件,只有突出的事件才能被當作事件進行研究(Nigam & Ocasio,2010)。在平常的生活與學習中每一天都在發生的事件,只有當事件比較突出時,才不會被忽略,只有事件為關鍵事件時才能引起組織的注意,如何判斷是否為關鍵事件,需要從三個方面來判別,包括新穎性、顛覆性、關鍵性,通過最終的分析結果來判斷事件是否屬于關鍵事件,需不需要組織重點考慮(Morgeson,2005;Morgeson et al.,2015)。
事件新穎性(Event Novelty)主要是評價事件是不是剛發生的事情,它與曾經發生的事件是否有關聯,該事件的發生是不是偶然的,還是有規律地發生(Lee & Mitchell,1994)。當此事件新穎性得分較高,證明與過去行為之間關聯度少,對于此類事件,組織需要重新調整和應對(Liu et al.,2017)。
事件顛覆性(Event Disruption)主要是評價事件的發生對組織的外部環境產生了影響,需要進行重新改變策略應對,打破現有的處理方式,顛覆性是環境情況的非連續性造成的(Hoffinan & Ocasio,2001)。當對不同的事件進行定性定量分析時,顛覆性事件對于領導在組織中呈正向影響,應對模式的調整可產生新的行為特征(Liu et al.,2017,Morgeson,2005)
事件關鍵性(Event Criticality)主要是評價對組織的影響程度的,也決定了事件之間處理的優先順序,隨著事件的影響,事件關鍵性越大,其對組織環境的影響就越大,處理事件時就需要及時優先處理(Morgeson & Detue,2006),因此事件越關鍵,越有可能促使新的事件發生,組織中可能改變資源和技術以及人才的分配。
每一個事件的發生,都包含事件的時間、空間和強度,三個方面共同決定事件的強度,同時事件時間和事件空間也可單獨產生作用(Zhang & Zhuang,2017)。
(二)事件空間
事件空間是指事件發生的空間上的起源、如何傳播,怎樣擴散,有沒有和其他事件發生相關。發生事件后其空間上的擴散方向、形式不同,其產生的影響也不相同,以事件在組織中的起源為例,若事件起源為組織層面,其擴散向四周傳播,組織層面越高,傳播得越廣泛,被波及的個人越多,影響也更大。因此事件的傳播可以看出,即使是組織中的個人發生事件,也會向組織其他人傳播,事件是可以跨層級傳播的,如果是同一層級傳播水平方向為事件的距離,如果是跨層傳播,要用垂直方向的距離代表(Morgeson,2005)。
(三)事件時間
事件時間包括發生時機、持續時長、強度變化三個方面。事件發生時機取決于對于組織目前的發展情況,以及對此類事件是否重視,是否符合企業未來發展等,在企業發展過程中,不同階段其戰略策略不同,資源的調配也會不同,事件出現的時機可以對整個事件的強度和結果產生影響。事件發生后,其影響不會一直增大,也不會一直不變,因為事件就是動態發展的過程,如某煤礦企業的一次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在發生后受到國家、行業及媒體的持續關注,事件強度達到最大,當事故處理結束,企業采取了一系列補救措施,經過停產整頓、重建等方式,最終企業在國家及行業等的幫助下解決了此次事件,企業和員工也都從陰影中恢復過來,至此隨著時間推移,空間的改變,事件影響強度也會逐漸減弱。因此,有學者概括了強度變化的情況,當強度變化越大,對事件的影響越大,若事件的起源層次高,事件時機越關鍵,事件持續時間長,對事件影響越大(Liu et al.,2017)。
四、事件系統理論的發展
由于事件系統理論在 2015 年被提出,基于此理論前很多國外學者已經在事件的強度等方面論述事件影響,在此理論提出后,被學者們很快應用在各個領域。
組織管理方面,Bruyaka,Philippe,& Casta?觡er(2017)通過對負面事件搜集整理及觀察,發現負面事件會影響企業是否選擇某一企業作為合作伙伴,H. Johnson;M. Johnson(2017)認為在事件系統理論視角下事件特征對建議的可信和采納產生影響。很多學者在研究新冠疫情事件時都使用了事件系統理論,如在調查新冠疫情時,對于在辦公室工作和在家線上辦公情況,求職者的求職行為在特殊情況影響下不減反增,尤其是對于申請線上辦公的工作,作者應用事件系統理論分析隨著時間推移新冠事件如何影響求職行為(McFarland,Reeves,Porr,& Ployhart,2020)。He & Zhang (2022)以武漢暴發的新冠疫情為案例,以事件系統理論分析從四個維度進行分析:分級應對體系、多級疫情防控治理、隔離政策和居民的配合。對于組織管理的安全行為問題,有學者總結了安全行為、安全教育、培訓和安全意識為 SETA 事件,觀察其對行為的影響,當從組織層次考慮時,當不再進行 SETA 事件時,安全行為意愿降低,他們之間負相關性更強。(Hu,Hsu,& Zhou,2021)。
從人員角度分析時,多以案例分析為主,劉東教授作為該理論的研發者之一將事件系統理論中各個維度的內涵及意義進行了論述,同時論述了如何對其應用以及擴展到管理領域的應用進行了舉例與詳細的說明,以員工離職為例,具體提出了該理論的擴展研究(Liu D. & Liu,J. 2017)。基于劉東教授對于如何擴展管理理論的應用推廣,我國學者以事件系統理論在進行案例研究的應用也逐漸增多,其中 Zhang & Yan(2018)以局作為事件的發展過程作為研究,并將個人導向與大局觀作為事件發展出現波動的影響。對于創新方面案例研究的文獻在近三年逐漸增多,如 Zhang & Ren(2018)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法,以創業者的創業經歷基于事件系統理論分析其能力提升及形成,分別從三個維度進行研究創業者對于自我管理與機遇的把握等方面論述創業能力。對于創業是否成功,應用事件系統理論首次以共享單車行業為案例,結合不同維度綜合了個人與行業和環境不同層面對合法性門檻跨度進行研究(Xiang,Wan & Huang,2020)。Yi & Cai(2021)通過分析高校學術創業者的 10 余年創業經驗,通過事件系統理論解釋從失敗到改進到在創業中能力的提升機制,為高校創業管理提出了重要啟示。有學者在研究基于中美關系的貿易困難下技術封鎖事件對科研技術創新的投入行為,從事件系統理論角度得出創新投入行為呈顯著影響(Y Zhang,Meng & X Zhang,2022)。隨著事件系統理論的應用逐漸推廣,高危行業的事故也被作為事件應用在各個領域,Yu,Song,Huo,& Fang (2016) 通過選取了 2000 年至今發生的踩踏事故案例,結合了事件系統理論的研究維度,建立了踩踏事故的原理圖,首次將發生的事故作為事件研究其發生機理,并進行了風險評估,同時也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Zhang & Zhuang(2017)將2011-2015年間發生的包括煤礦事故的 17 起特別重大事故作為事件,基于事件系統理論進行從三個維度多個角度進行分析,提出了事件影響力模型,為重大事故的發生提供參考,也是首次在研究煤礦事故時將其作為事件,從事件系統理論角度分析。Du et al.(2020)首次將事件系統理論引入安全管理的事故樹分析中,并且首次在分析事故樹將煤礦瓦斯爆炸案例的分析融入了事件系統理論,事件系統理論在煤礦的安全管理方面應用得到了初步嘗試和發展,為后續進行煤礦安全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與方法。
從個人感知和行為角度,Yu(2020)以旅游的負面事件和口碑的網絡擴散為事件,從理論和實踐研究旅客的行為影響,發現游客行為除了會受到負面口碑的影響還取決于游客的性格方面,以及風險的接受程度。Liu et al.(2020)根據事件系統理論,探討新冠病毒事件對情緒耗竭和職場行為的影響。發現女員工的感知威脅性強于男性,并且事件系統的強度對工作在辦公室的人員情緒造成影響。Hu et al.(2021)總結了將安全行為,安全教育、培訓和安全意識三者結合為一個事件進行研究,從事件系統理論角度推進了 SETA 屬性和合規性對個人感知的安全行為的角色內外行為影響。Wei,Hua,& Peng(2022)采用8家企業的 300 多名員工發放問卷,問卷涉及行業包括銷售、金融、工業制造、教育等。測量調查人員對于地位獲得事件的新穎性、顛覆性、關鍵性三方面的感知,發現同事資源收益、威脅感知在個體地位獲得事件與同事幫助、回避行為間起部分中介作用,團隊成員資源威脅感知對人際回避行為具有顯著正向影響。
五、結語
事件系統理論包括事件時間、空間和強度,且該理論研究的事件影響為動態過程,事件系統理論的量表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可測量事件強度對組織、個人的影響。目前該理論多被用來做案例研究的分析,分析事件對個人與組織間互相的影響,目前事件系統理論已經擴展到對發生的事故進行分析,研究個人感知與行為之間的影響。
參考文獻:
[1]Bruyaka,O.,Philippe,D.& Casta?觡er,X.Run Away or Stick Together?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Specific Adverse Events on Alliance Partner Defection[J].Academ 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7,10(02):73-97.
[2]Du S,Tan Q,W.,Duan Z,X.,Cheng C,J.,Zhang S,K.,Chen Q,& Qiu Y.Study on the New Accident Tree Preparation of System Theory[J].Industrial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20,46(05):73-77.
[3]Hoffoan A J,Ocasio W.Not All Events Are Attended Equally:Toward a Middle-Range Theory of Industry Attention to Extemal Events [J].Organization Science,2001,12(04):414-434.
[4]Hu Siqi,Carol Hsu,Zhongyun Zhou.The impact of SETA event attributes on employees'security-related Intentions: An event system theory perspective [J].Computers & Security,2021,109(01):1-18.
[5]Langley,A.Strategies for theorizing from process data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9,24(04):691-710.
[6]Liu D & Liu J.Theory of Event 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 in Management Research and Practice[J].Quarterly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7(02):64-80+127-128.
[7]Mari,E.,Fraschetti,A.,Lausi,G., Pizzo,A.,Baldi,M.,Paoli,E.,Giannini,A.M.,& Avallone,F.Forced Cohabitation during Coronavirus Lockdown in Italy:A Study on Coping, Stress and Emotions among Different Family Patterns [J].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2020,9(12):1-18.
[8]Mohr,L B.Explain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The limits and possibilities of theory and research[M].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82:1-260.
[9]Morgeson,F.P.The external leadership of self-managing teams:Intervening in the context of novel and disruptive event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5,90:497-508.
[10]Morgeson,F.P.,& DeRue,D.S.Event criticality,urgency and duration: Unde rst anding how events disrupt te ams and influenc e te am leader intervention[J].Leadership Quarterly,2006(17):271-287.
[11]Morgeson F P,Mitchell T R,Liu D. Event system theory:An event oriented approach to the organizational science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5,40(04):515-537.
[12]Nigam A,Ocasio W.Event attention,environmental sensemaking,and change in institutional logics:An inductive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public attention to clinton's health care reform initiative [J].Organization Science,2010,21(04):823-841.
[13]Rescher,N.The revolt against process[J].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1962,59(15):410-417.
[14]Wei W,Hua B,& Peng J,S.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status acquisition ev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m members: based on event system theory and social comparison theory[J].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2022(01):46-58.
[15]Xiang G,P.,Wan S,Y.,& Huang D, M.The crossing mechanism of the legitimacy threshold of new enterprises——Case study based on the Event Systems theory[J].South China Journal of Economics,2020(12):108-125.
[16]Yong Yi & Zhang Y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ven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trust:the role of catastrophic thinking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J].Journal of Taiyuan Cit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2021(01):202-207.
[17]李永芳,呂慧,宋琪,陳揚. “至關重要”如何促進“精進不休”?——事件關鍵性對員工工作績效的影響機制研究[J].管理評論,2022(09):232-242.
[18]羅興武,張皓,劉洋,陳帥.數字平臺企業如何從事件中塑造數字創新能力?——基于事件系統理論的釘釘成長案例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23(04):1-28.
[19]孟陸,劉鳳軍,段珅,李希,李同茂.新冠疫情下共享員工事件強度對公民行為的影響——基于企業社會責任感知的視角[J].南開管理評論,2023(04):1-28.
[20]王弘鈺,于佳利.越軌創新影響過程的多層次動態演化:基于事件系統理論的縱向案例研究[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22(07):6-25.
[21]王弘鈺,趙迪.新員工越軌創新失敗事件關鍵性與創新績效的關系研究[J].管理學報,2023(04):521-529.
[22]魏巍,華斌,彭紀生.團隊成員視角下個體地位獲得事件對同事行為的影響:基于事件系統理論和社會比較理論[J].商業經濟與管理,2022(01):46-58.
(作者單位:百色學院土木建筑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