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人的問題不能靠用人解決
小紅書在管理上犯過很多錯,有些錯給公司的運營發展帶來了非常負面的影響,也讓我非常痛,比如“招人過快”的問題。
小紅書的早期,因為前端業務大量需要人,招來了很多沒那么合適的員工,怎么辦呢?
很多人可能跟我一樣,犯錯的時候沒覺得是個錯誤,才會做這樣的決策,直到收到負面反饋才開始反思:我們在招人、識人的時候出了問題,但識人上的問題卻企圖靠用人來解決,根本不可能。
傳統人力資源經常講“選、用、育、留”,但我在管理上做了非常大的簡化。我認為企業可以通過更好地“選”和“用”,讓“育”和“留”成為結果。為此,小紅書做了很多探索。總結下來,我在識人和用人上有兩個核心原則:一是先選型,再選人;二是先定陣,再定人。
先選型,再選人
“型”是業務模型如何部署。核心高管融入的成功率極低,是很多創業公司的痛,其原因往往是大家沒想清楚:什么樣的業務模型該匹配什么樣的人。
早期招聘,一旦我認為業務不行或者職能部門需要升級,就會告訴人力資源要招一個什么職位的人,或者直接跟獵頭打電話溝通,然后就等簡歷,等著面試。
后來發現不行。第一,招聘的過程拉得很長,第二,招來的人往往不合適,公司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因為招到人不合適,再請他走,是一件件非常傷公司、傷人,也非常花時間的事。
要記住一句話:“組織永遠是為業務服務的。”面對新業務,第一步是見足夠多行業中最優秀的人。
早年我曾經給人力資源說要招一個廣告銷售,見了很多人總覺得不合適。我反思后發現,其實人力資源并不知道我想招什么樣的人,因為他們并不知道公司的這塊業務打算怎么做。當你自己都不知道要招什么樣的人,不知道業務模式如何部署的時候,就把權力交給獵頭或者人力資源,非常不合理,其實是你把自己的責任推了出去。
一定要先定業務的型,尤其是面對新業務的時候,最重要的第一步一定是見到這個行業里最優秀的人,而不是見“在看機會的人”。最優秀的人,起碼要見10—20位,你才能了解行業。這不僅是招聘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這樣招來的人對他后期落地有非常大的幫助。
外來高管能夠真正融入團隊的比例在所有公司都不超過50%,很多都是因為業務的“型”和人的“型”沒有匹配好。
創業公司面對的市場和業務都高度不確定,但只要你的“型”沒有選錯,還是能沉淀下來業務打法和團隊。
定了業務的型還不夠,人也可以有“型”。人的型可以有很多種,我每年1/3的時間都花在為公司尋找合適的人才上。
職場有一種劃分:關系型和資源型人才。關系型不是每天搞關系,而是有拓展關系的能力。還有一種人叫資源型,比如,面試的時候他說,我認識ABCDE,你們公司需要的關系,我這兒都有。
資源型通常叫“我現在認識誰”,關系型其實是“我未來認識誰”。如果這兩種人才擺在面前,你會怎么選?我的選擇是關系型。他要有拓展能力,因為我們的業務還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并不是搞定幾個人就足夠了。
市場上還有兩種人特別不一樣:一種叫策略型。比如,我拋給他一個問題,他會跟你一起診斷問題是如何產生的,又要如何解決。另一種叫經驗型,他會告訴你“我就要這么做,我在以前公司就是這么做的”。
試想,如果后者進入公司,會完全按以前的經驗去部署,你希望這件事發生嗎?
創業公司每天都要面臨前所未有的新問題。大公司可能每天做10%—20%的改良就可以,但創業公司每天要做的是重組市場元素,這也是創業公司的生命力所在。
大多數企業招聘高管,往往要通過兩三個小時甚至五六次兩三個小時的懇談來決定,但我們真的能因此完全了解他過去的工作情況嗎?其實不行。所以我在招聘高管的時候還會加上非常重要的、與眾不同的一關,我稱之為談待遇。
很多公司談待遇的工作是人力資源部門,甚至獵頭在做,但我建議公司最重要的高管的待遇還是要創始人自己談,談待遇是你們彼此相互了解的開始,了解之后才能做出最真實的選擇。
很多候選人面試的時候說我不在乎錢,特別不在乎,多給點期權就行了,我看好公司的未來。結果來了之后又說:“期權可以少一點,但現金部分不得少于多少。”談完了錢,又問“我坐飛機能不能坐商務艙?”
我相信所有創始人內心都愿意為真正帶兵打仗的將軍付出代價,但假設我們討論的不是候選人的薪酬,而是要一起打仗呢?如果討論任何一件事情,都得經過5—6輪的討價還價,仗還怎么打?對我而言,談待遇不是談判的過程,而是再次了解一個人的過程。
我的核心觀點是:識人不是識過去,而是識未來——他對未來的選擇,才是你們能不能共同走下去最重要的因素。
先定陣,再定人
創業者的另一個問題是:當公司發展了一段時間,業務有需求,組織架構該怎么調?結合目前的思考,我們采取的策略是“先定陣,再定人”。
“陣”是組織架構。互聯網公司經常討論的一個問題是:到底是業務單元閉環還是職能線?這個問題我們也反復討論過多次。很多次試驗都證明,不同公司的不同階段以及不同業務的不同階段,需要更靈活的組織架構設置。但在組織架構上,如何判斷一號位的人是否合適?
互聯網公司都會不斷做新產品,到底是用運營去做BU(業務單元)的一號位,還是用產品、技術人員做BU的一號位?這永遠是一個難題。因為我相信在創業公司人才不冗余的情況下,很難有一個完美的人出現。
通常我們會先定陣,觀察這個架構到底看重的是技術力、產品力還是運營力。一旦定了陣,在人的選擇上就不會那么糾結。也許有一個人很強,但如果他的能力長板與“陣”不匹配,也帶不好隊伍。
在外部不確定性越來越強的情況下,我傾向于未來的組織陣型會更像球隊。球場上每個人都非常清楚他們的目標是贏,他們會定一個大概的陣型,比如442。雖然有主教練,但當球隊上了場,大家就會尋找自己的位置,為了贏得比賽,隨時有可能做各種調整,后衛也可以進球。
未來的組織一定是越來越靈活的球隊型,尤其是在我實踐之后更加確信,新業務開始的時候,球隊型的打法非常快速有效,可以幫助團隊取得勝利。
在球隊里怎么定前鋒、后衛和中場呢?答案是揚長揚短。創業者如果不靠揚長肯定活不到今天,但是揚短是什么意思?告訴別人你的短處到底是什么,讓你的同事看見你的短板,才能隨時隨地為你補位。比如,告訴他們我是一個執行能力沒那么強的人,所以執行這件事情你們一定要幫我做好。
未來的團隊應該是積木,每個人都把自己真實的樣子告訴對方,都敢于把自己的背交給對方。試想,如果他們更早地知道我的短處,是不是可以更好地幫我補位?如果我對他們的“短”能夠更早一點了解,也許公司很多早期管理上犯的錯都可以避免。
組織的目的是激發群體智慧,一起完成更復雜、更艱巨的事業。市場環境變化非常快,大家不再依靠一個人甚至頭部管理者的腦袋和智慧了,而是需要大家揚長揚短的群體智慧,才能一起完成更復雜、更艱巨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