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若涵
由文明演變匯集而成的,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稱之為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又因地域、民族不同而形式多樣,山西傳統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在國內越發重視對傳統文化保護的今天,從“明晰界定文化產權、堅持依法保護、加大政策扶持”三個方面入手,分析如何保護山西傳統文化,這對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具有積極意義。
山西位于我國中部,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自古以來,山西一直是中國文化的重要中心之一,孕育了許多優秀的文化遺產,比如,晉商文化以誠信、家族觀念和社會責任感為核心,對中國商業和社會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譽為“中國商業文化的瑰寶”;汾酒文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被譽為“中國酒文化的活化石”……這些文化元素是山西人民的財富,也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加強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才可以更好地展示山西傳統文化的魅力。
明晰界定文化產權
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哈羅德·德姆塞茨說過:“所謂產權,意指使自己或他人受益或受損的權利。”即產權是指排他性地使用某種產品的權利。對傳統文化而言,界定產權就是確定它享有排他性產權或對文化產權進行合理配置。傳統文化具有公共性和外部性,導致產權界定非常困難,但隨著法律的健全和技術的迭代,針對文化的不同形式,既可以從專利申請、商標注冊、著作權等多方面、多維度進行確權,也可以充分發揮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作用,不斷探索數字技術賦能文化確權的創新路徑。
文化產權被明晰界定,所有者可以以排他性產權來維護其獨占性地位,從而使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成為一項可獲利的經濟活動。對于使用者,需要付出相應的成本才能得到文化資源的部分權利,這既能間接提高傳統文化的經濟價值,也能分享傳統文化市場化帶來的經濟利益。目前,山西文化產業法人單位突破35萬家,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超過150人,對他們而言,文化確權極其重要。于企業,文化產權是其核心競爭力,它關乎著該企業在文化產業化路子上能否可持續發展;于個人,其作品凝結了手工和審美的價值。只有不斷提高非遺傳承人的勞動價值,讓他們持續生產更多富有鮮明特色的產品,創造豐厚的利潤,才能實現更好的保護和傳承。
堅持依法保護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傳統文化共同構成了獨特而精彩的世界,只有保護好傳統文化,才可以更好地推動世界文明的發展。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其中制定法律法規,依法保護是關鍵。首先,各級政府機關要本著一顆責任心,把保護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首要任務,不斷完善現行法律保護體系,特別是要加強對傳統文化保護的立法工作,更好地發揮傳承傳統文化、承載燦爛文明的重要作用。其次,文化保護就是信息管理,包括信息的挖掘、存儲、處理和再利用,而信息產權是信息所有人在信息的采集、使用、修改、轉讓等活動中所享有的人身權和財產權。知識產權法可以為傳統文化提供最有效、最符合國際慣例的保護方式。
山西作為文化大省,為讓傳統文化活起來、走得遠、傳下去,堅持“小切口、有特色”的要求,先后制定了《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山西傳統村落保護條例》《山西老陳醋保護條例》等,以法治方式解決了傳統文化保護工作中的申報認定、體制機制、規劃管理、保護利用等方面的突出問題。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對于山西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山西傳統文化的有效保護提供了法治保障。但這些還遠遠不夠,還需認真研究在保護傳統文化時所遇到的“主體不明、適用程序不清、文化產權難以界定”等問題,要在實踐中不斷修訂、完善、補充具有針對性、適用性的法律法規,以便對傳統文化的保護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加大政策扶持
面對經濟全球化和中國的實際情況,應當以尊重市場規律和公平競爭為前提,堅持自我文化意識。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時,應當將重點放在提高本國文化行業競爭能力、提升群眾文化自尊、自信上。
文化產業是指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對于傳統文化產業,政府要充分認識到對其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性,要完善相應的保障制度,鼓勵社會力量和資本加入。具體而言,既要建立健全政府補貼制度,對文化傳承人相關活動給予資金支持,激發其創造、傳承的積極性,促進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活力;也要充分發揮“政府扶持、政策引導、市場推進”作用,持續激發文化企業創新創造活力,不斷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山西為了推動文化產業化發展,先后出臺《山西省支持文化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措施》《山西省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行動計劃》等,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和有力保障。內容方面包括加大財政資金扶持力度、放寬文化企業工商登記條件、鼓勵資源型企業投資等。實踐證明,這些舉措對山西文化產業發展起到“加速”作用,對山西文化產業結構調整起到“引導”作用,對山西文化企業競爭力能起到“提升”作用。
但與經濟發達省份相比,山西省的思想還是較為保守,創新意識不夠強,文化產業產值規模與文化資源大省地位不匹配,這需要政府有關部門繼續發揮主導作用,強化改革創新,加大資金扶持和政策引導力度,破解發展文化產業的難題、困局,從而推動山西從文化大省到文化強省轉變。
文化產業發展必然是文化、科技、經濟三者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的結果。如今世界范圍內的文化產業競爭,已從單純的公司、商品之間,上升到產業鏈層次。在此情況下,必須要對供應鏈進行全面分析、深入研究。過程中,我國企業縱向上不斷延伸與細分,新企業不斷參與進來;同時,在水平方向上,持續進行著分工合作對象拓展,使各環節的定價能力得到鞏固與提高。縱向和橫向融合,逐步形成各公司之間相互依賴、緊密合作的價值網絡。
創新可獲得有效的文化消費需求導向和支持,還可獲得資本認知、認同和認購,并被文化產品和制造過程所接受,轉化成文化內容載體,并通過各種方式,進入宣傳、推廣和營銷通道之中,在保障對創新進行充分挖掘和使用的同時,提高該行業長遠競爭力。唯有如此,中國文化產業在世界范圍內才能具有較強競爭力。
山西是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保護好山西傳統文化對弘揚、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我們要從微觀經濟學視角,不斷發掘山西傳統文化的經濟屬性,才能利用“文化確權、依法保護、政策扶持”等刺激市場、加大生產、創造效益,形成良性保護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