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詩林

當前,中國處于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關鍵階段。國家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企業的支持。民營企業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中國民營企業數量已達4457.5萬家,在企業總量中占比92.1%,并以占用不到30%的國家自然(土地、礦產等)資源和金融資源,不到40%的政府科技投入資源,貢獻超過50%的稅收,投資占比超過60%,發明創新占比超過70%。
在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民營企業建設完備的廉潔合規管理體制是大勢所趨。《2019—2020企業家刑事風險分析報告》以中國裁判文書網2019年至2020年2635件企業家犯罪案例為樣本統計分析得出結論:2635件企業家犯罪案例中性質明確的企業家犯罪3265次,其中民營企業家犯罪數3011次,占比超過90%,涉貪腐犯罪比例達28%。筆者以廣州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廉潔與合規管理聯合會(下稱“聯合會”)會員企業為樣本,針對廉潔合規領域需求較為突出的領域,結合企業經營實際,根據企業遇到的共性問題,以黨建為引領,切實為民營企業廉潔合規建設提供指引與支持,打造廉潔合規“灣區模式”。
監管與外部激勵不足
在企業內部監管機制方面,筆者調查發現,從當前中國企業合規管理建設的實際出發,國有企業合規管理建設的步伐整體上領先民營企業。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黨的領導和類行政化的指導命令。國有企業經營管理既要遵循國法的要求,還要符合黨章黨紀的規制,法律是底線性要求,合法是最基礎的合規要求,黨紀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和政治視角,對國有企業和管理者提出更高標準和要求。企業管理者即使在違法性層面上免予罪責,依然可能會面臨黨內監督和處罰。這種處罰往往直接對責任領導干部進行處罰,這使得國有企業在日常合規經營中較民營企業增加了一重合規壓力。
但由于民營企業完全私有的產權制度和高度市場化的經濟屬性與國有企業存在本質差異,國有企業合規助動力系統要素不能完全適用于民營企業,比如黨對合規管理的領導作用發揮效能、上級單位指導的牽引力等動力要素,在民營企業合規動力系統中的耦合力明顯減小。
在法制激勵方面,目前,在刑事司法領域,中國刑法明確了單位犯罪制度,但是在刑罰從輕、減輕或免除刑罰的法定事由卻沒有包括合規,合規并非法定減免責事由。在嚴格的罪刑法定原則下,司法機關想采取刑事激勵判罰企業合規類案件缺乏實體法依據。刑事訴訟法上也沒有將企業承諾制定合規計劃進行整改作為不起訴的依據。在整個刑事司法領域,不論實體或是程序上,中國都沒有建立相關合規激勵制度。盡管2023年6月,最高檢等九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建立涉案企業合規第三方監督評估機制的指導意見(試行)》,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相關合規治理的試點。但整體來看,合規制度的外部激勵制度,仍在探索階段。
借助社會組織力量
在廉潔合規建設中,要持續做好統戰工作,在省、市兩級統戰部門指導下,聯合各級工商聯,在黨建工作中融入廉潔合規教育。既可有效提升企業廉潔合規制度建設水平,又可進一步做好統戰工作,團結民主黨派力量,共同促進灣區建設。目前,廣州某日化龍頭企業,已在先行探索非公企業黨建引領合規工作。通過在公司內部建設“雙軌制”黨建工作,將非公黨建工作和中國共產黨黨建工作有機融合。在黨建宣傳中將共同價值觀有機整合,相輔相成,共同進步,并持續融入廉潔教育。通過黨建工作,激發員工內生廉潔合規動力,促進廉潔合規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在黨建引領合規領域,應進一步發揮統戰工作力量,拓寬黨建工作外延,團結更多力量。
現下,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主要仍以促進企業生產為核心,專注推動廉潔合規職能的組織少見,粵港澳大灣區先行先試,由廣東省廣州市紀委監委、國資委、工商聯倡議,8家廉潔合規領域標桿國企、民企共同發起,成立了廣州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廉潔與合規管理聯合會。利用行業協會橫跨政、學、商三界的橋梁紐帶作用,可有效將政府政策指引、專家學者的意見指引以及企業實際經營中的需求進行有機結合,將理論研究成果源源不斷地轉化成為實際運用場景,并利用實際運用場景帶來大量數據,有效對廉潔合規理論進行數據補充與研究推動,進而實現良性循環。
2023年5月,聯合會率先對《廣東省省屬企業合規管理辦法》進行了深度解讀,并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組織會員單位進行學習,取得了良好成效。自聯合會成立以來,先后舉辦了10余場合規宣傳活動,為5000余人次的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員工提供合規知識培訓,并通過自身影響力,推動包括廣東省內最大的民營律師事務所在內的灣區十幾家律所,成立了合規管理部。與省內多家高校簽訂了相關戰略協議,邀請了學界、法律界、企業界等數十名專業人士組建合規專家智庫,為企業合規制度建設提供了專業支持。
營造合規創造價值理念
廉潔合規作為新興領域,大多數民營企業的員工和企業主,對其認知仍停留在初級階段。部分民營企業經營者存在僥幸心理,將合規體系視為“亡羊補牢”而非“未雨綢繆”。重視事后合規而輕視事前合規。片面認為只要在企業內部設立法務、內控、審計等部門,就完成了合規體制建設。究其本質,仍是一種應付檢查的機械形式主義思維,并非將合規真正視為企業行穩致遠途中的“指南針”與“安全閥”。
合規的價值是一種基礎性保障價值,對于企業的價值主要體現在“風險”等消極財產的減少和控制上,不直接體現為企業積極財產的增加,甚至在風險真正來臨前主要表現為經濟成本的產出,導致很多民營企業主在合規管理的價值認識與企業利益目標的一致性判斷上產生偏差,在合規管理面的生產要素供給嚴重不足,內生動力系統失效。據《2019—2020企業家刑事風險分析報告》比對分析發現,企業主或其他高級管理人員的價值認知偏差,是民營企業重大合規風險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
民營企業的廉潔合規體制機制建設,在給予外部條件支持的同時,更核心的是要從根本上改變民營企業經營者思想,讓經營者轉變觀念,認可建立合規體系,能切實為企業創造價值,才能真正讓廉潔合規理念在民營企業扎根。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其一,建設激勵機制。可樹立廉潔合規優秀企業為典型,建立健全企業廉潔合規建設激勵機制,通過年度評價形成排名榜,對排名靠前和進步較快的企業以及先進個人給予物質、精神等方面的獎勵,建議稅務部門將其作為企業降稅免稅的重要依據。
其二,夯實合規人才基礎。通過中國企業評價協會等相關專業機構的企業合規師考試,鼓勵企業員工參加合規師考試,在公司內部逐步確立企業合規師人才體系,并在職業晉升、職業規劃上予以資源支持。依托律師協會、會計師事務所、審計事務所等專業機構,協同律師積極開展企業廉潔合規法律服務,設置企業首席合規官。在企業內部,建設完善合規管理體系。
其三,扎實推進涉案企業合規第三方不起訴機制推廣落地。2020年,最高檢創造性開啟了涉案企業合規改革試點工作,探索建立合規不起訴制度。2022年4月,涉案企業合規改革在全國范圍全面推開。企業合規監管從中央企業擴展到所有企業、從行政領域延伸至刑事司法領域,這對合法的企業經營者和企業而言,無疑是重大利好。涉案企業合規不起訴制度試點推廣,也標志著全面合規時代已經到來,合規管理成為企業治理中必須面對的課題。
建立專業標準
以騰訊、大疆等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已經開始在內部持續加強反腐倡廉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卻缺乏一套對標國際、適合中國國情、具有灣區特色的企業廉潔合規治理評價指標體系。近年來,國家頒布了如《合規管理體系指南( GB/T 35770—2022)》《中央企業合規管理指引(試行)》等相關文件,但就整體而言,民營企業內部合規體系建設,仍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各企業建設水平參差不齊,標準不一,難以形成共通統一的合規標準。
建立合規管理體系,必須有一套完整的評價標準,對民營企業給予指引。筆者建議,政府部門應依托聯合會等專業社會組織,組織業界、法律界、學界,以企業現實中遇到的問題為基礎,立足中國國情和體現廣州特色的基本原則,制定更具操作性的制度,引導企業建立健全信息公開制度與實名舉報獎勵和保護制度,提高企業信息透明度,降低員工腐敗容忍度,便于民營企業參考實施。
此外,在完善內部廉潔合規建設的同時,應具備國際視野,對標國際,為企業應對“長臂管轄”提供指引,并邀請在出海過程中合規建設較為完善的企業,為民營企業傳經送寶,為企業出海注入合規動力。
(責編惠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