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中華

汽車企業民事糾紛案件主體和法律關系復雜多樣,研究分析汽車企業民事糾紛案件,有利于發現案件管理過程中的難點和薄弱環節,提出相應解決建議,對汽車企業發展中面臨的個人信息保護和數據安全可能帶來的新法律風險給予關注。本文旨在幫助汽車企業提升依法治企能力,防范化解法律風險,推動民事糾紛案件管理走深走實。
民事糾紛法律關系紛繁復雜
汽車企業民事糾紛案件按照法律關系分類,大致分為四類:物權法律關系、合同法律關系、人格權法律關系、侵權法律關系。汽車企業民事糾紛法律關系類型幾乎覆蓋了大多數民事活動領域,民法典分則物權、債權、人格權、侵權責任四編都適用汽車企業。
汽車企業民事糾紛法律關系主體紛繁復雜,包括汽車研發、生產、銷售環節業務合作伙伴,汽車產品終端用戶,汽車企業經營管理環節各種合作方,權利人等。法律關系客體多種多樣,如汽車、汽車零部件、服務、人身權、財產權等。法律關系內容相對復雜,如汽車企業與零部件供應商之間除買賣合同權利義務關系外,可能還存在技術開發、加工承攬等雙務合同,通常具有多重的權利義務關系。
汽車企業民事糾紛案件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案件發生會帶來一定系統性風險。如汽車企業與經銷商或供應商之間往往簽署數以千計的格式合同文本,一旦案件處理不當,則形成示范案例給汽車企業經營管理帶來系統性風險。二是案件類型繁多,管理難度大。如除買賣合同糾紛、產品質量糾紛外,常見的還有票據糾紛、工程建設糾紛、廣告糾紛、勞務糾紛等。三是案件既適用法律法規,也要適用國家及行業相關政策和標準要求。從網絡統計數據看,目前汽車企業需要遵守的國家強制性標準不少于234項。例如一個有關汽車剎車是否存在缺陷的民事糾紛案件,除適用產品質量法外,還要涉及國家標準《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 GB 7258—2017)中有關剎車的要求。
汽車企業大多數屬于國有企業,按《國有企業法律顧問管理辦法》和《關于全面推進法治央企建設的意見》要求,汽車企業應在集團層面設置獨立的法律事務機構歸口管理民事糾紛案件,如一汽集團設立了審計與法務部、上汽集團設立了法律合規部、長安集團設立了法務與知識產權部、東風集團設立了法務合規部。
基于以上監管要求和管理機制安排,汽車企業民事糾紛案件管理主體是法律事務機構,主要管理方式有:一、集中統一管理所有民事糾紛案件,母公司案件直接管控和子公司案件備案管控;二、法律事務機構+律師事務所,法律事務機構負責公司內部協調安排,律師事務所具體負責案件處理;三、全面委托律師事務所代管,適用于新設立和案件較少的汽車企業,而且只在短時間內存在,隨著汽車企業業務發展壯大逐步向前兩種方式轉化。
法律機構角色定位被動
國務院國資委對國有企業法律顧問工作原則要求是全方位和全過程地參與企業經營管理,以事前防范為主,但在實際工作中落實難。汽車企業的法律事務機構主流角色定位停留在事后補救的“幕后工作”,并未走到法律風險防控流程,難以進一步降低案件發生可能性。從各大汽車主機企業發布的招聘信息中,可以看出對法務人員職能職責定位方面基本圍繞負責各類訴訟及仲裁案件的應訴、起訴、執行以及相關資料整理歸檔工作,很少涉及法律風險防范和控制等前瞻性、主動性職能職責。
目前,法務人員配置缺少強制性要求,比例不高。只有國有性質的汽車企業在法律法規監管要求層面設置法務人員要求,其他企業則沒有。2023年,國務院國資委在回復關于央企法務人員配置比例問題的咨詢答復中表示,歐美企業每10億美元的營業收入對應的內部法律顧問人數為5人~9人,法律顧問總量約占員工總數的7‰。對國有企業要求是借鑒國際大企業先進經驗,加快配齊配強法務與合規人員,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
即便如此,國有企業法務人員主要集中在集團公司和重要子公司層面,隊伍規模不大,企業法務人員配置比例普遍過低。
當前,存在法務人員要求門檻高、專業廣度和深度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汽車企業成熟法務人員至少了解或熟悉包括民法典、公司法、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20個以上的實體法律法規和相關監管要求?,F實狀況是多數汽車企業法務人員數量較少,專業化細分不夠。一個法務人員可能同時負責經濟合同審查和重大事項法律可行性審查、普法宣傳、專利、商標等多種法務工作,專業廣度有余,深度不足。
信息化管理運用尚未推廣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以汽車智能網聯為主導的汽車行業科技和技術創新時代全面開啟。汽車企業民事糾紛案件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管控,汽車產品運行狀態實時監測有利于查明汽車產品質量糾紛案件基本事實。例如,特斯拉汽車多次遭遇產品質量事件,均通過強大的信息化后臺監測數據展示了車輛實時運行狀態,將產品質量法律糾紛風險化解在源頭。再如,通過信息化手段監測汽車運行軌跡,可有效遏制經銷商或客戶惡意轉移車輛逃避債務,保護汽車企業合法權益,降低權益損失。
目前,汽車企業民事糾紛案件信息化管理推廣和應用還遠不能滿足現在糾紛案件多元化發展需求,無法實現糾紛案件從源頭管理的信息化全覆蓋和通過大數據分析挖掘企業糾紛案件產生的深層次原因及企業管理中長期存在的系統性、持續性法律風險問題。
對此,筆者對完善汽車企業民事糾紛案件管理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汽車企業要重視民事糾紛案件管理中反映出的企業經營管理問題。汽車企業應當將糾紛案件管理列入企業發展戰略規劃部署中,強化和強調“糾紛案件管理也能創造經濟價值”“止損即盈利”的法律風險管理理念,打造汽車企業依法合規經營的綜合競爭力。
第二,法務人員角色定位要清晰,法務人員要找準“功能定位”,打造自身獨立價值,不被事務性工作所累,善于通過案件管理發現和解決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中的問題,發揮好法務人員為企業生產經營保駕護航、“以案促管”的價值作用和專業水平。樹立法務管理是與企業生產經營同等重要的管理角色定位,厘清法務與業務事權劃分規則、法務與律師之間的職能分工。
第三,建立糾紛案件預警機制,以實現糾紛案件的法務管理全流程覆蓋為目標。在頂層設計上,考慮構建虛擬的法律糾紛案件工作組,組織業務、財務、法務、生產、技術等專業人員為處理糾紛案件出謀劃策,建言獻策。在技術手段上,推動糾紛案件管理的信息化,把法務風險管理和法律審核論證嵌入到業務流程中,爭取做到法律審查不遺漏、不缺失。
第四,糾紛案件管理是一門法律與管理融合的業務,既需要法律與管理的理論基礎,也需要豐富法律實務和管理實務經驗,對法務人員培養要與企業經營管理結合,通過市場化機制培養和引入復合型法務人才。汽車企業要處理好民事糾紛案件,優化管理留住法務人才,建立一支專業優良的企業法治工作隊伍。法律事務機構和法務人員要敢于善于提出建議和意見,致力于建立健全與業務端形成高效協同的糾紛案件處理機制,最大化提升企業法律風險防范效果,更加有的放矢地維護汽車企業合法權益。
第五,關注企業數據安全領域潛在風險,關注個人信息保護等新興類型糾紛,及時堵塞管理漏洞。車聯網時代到來,汽車企業將面臨汽車通信安全和數據合規的法律新課題。2021年8月,國家網信辦、發改委、工信部、公安部和交通運輸部聯合發布《汽車數據安全管理若干規定(試行)》,明確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開展汽車數據處理活動及其安全的監管要求。對汽車企業來說,不僅要關注汽車產品技術發展,把好產品質量關,也要關注消費者的個人信息保護、數據安全、數據出境安全評估等事項。目前,主流汽車廠商已經組建信息保護和數據安全法律專業服務團隊,建立數據保護制度,同時設置數據保護經理等專職數據保護人員并明確職能職責。隨著汽車智能網聯發展,汽車企業應當充分做好處理個人信息保護及數據安全領域法律糾紛案件的應對機制建設,提前布局安排、盡早謀劃,防患于未然。
(作者2007年開始從事公司法務職業,多年來深耕汽車整車企業法務管理及合規管理工作,系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律師、企業合規師、 ISO37301:2021企業合規管理體系審核員,累計主導和指導處理各類涉汽車類法律糾紛1500余件)
(責編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