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昕


在安徽省蕪湖市繁昌區荻港鎮,迂回的長江岸線上,一座船廠歷經滄桑。早在解放戰爭期間,這里作為渡江戰役中百萬雄師下江南第一艘船的登陸地點,見證了一個時代的啟動。隨后,一座造船廠于上世紀70年代在這里拔地而起,門機、碼頭、庫房,還有停泊已久的“紅日112”號,猶如年輪,記載著它的滄桑與輝煌。
中海工業有限公司荻港船廠正式投運,是在改革開放初期的1979年。荻港船廠占據了1250米長的江岸,有修船及舾裝碼頭600余米、4個萬噸級泊位,承建1500噸級以下各種鋼質船舶,還配備有舉力4720噸、6500噸浮船塢兩艘,這是當時安徽最大的浮船塢。
進入上世紀90年代,隨著市場經濟制度的確立,停留在計劃經濟年代的荻港船廠失去了活力,在市場化的浪潮中漸漸迷失,一度被戴上“僵尸”“特困”的標簽,企業陷入破產邊緣。
6月初,《法人》記者走進荻港船廠,探訪這座船廠的前世與今生,低谷與復興。
輝煌
“在荻港船廠最繁忙的歷史時期,整個船廠有3000名員工,很大一部分是從上海遷來,支援荻港船廠建設的工人。”荻港鎮黨委書記徐靜陪同記者參觀船廠時介紹,船廠不遠處,有一處名為711的居住區,“從上海來的工人,按照上海的標準給待遇,另一部分則是屬地化管理。”徐靜對記者說,上世紀70年代,船廠尚未完全投產,但已經開始發揮重要作用,“備戰備荒中,荻港船廠是非常重要的軍工企業。”徐靜說,除了履行軍工企業職責,荻港船廠還是一處國家設施,有獨立的報務和發電設備。
荻港船廠的前身叫作上海海運局荻港修船廠,始建于1971年,711這個數字原本指代這個工程,后來才指向不遠處的生活配套區。這里的工人和干部,最先由上海海運局派遣干部籌劃,再從浙江寧波招入一批原來在上海工作,后來還鄉回到寧波的工人及其子女,作為首批工人,他們將長江岸邊的兩座大山炸平,才獲得適宜建造船廠的地形和空間,擁有了船廠的雛形。曾在這里工作過的工人回憶,消失的那兩座山分別叫作鷹子山和窯山,將這兩座山夷為平地,砂石用來填平江邊的蘆葦灘,當時運走的6萬多石方和40多萬土方把江邊的蘆葦灘填高了兩米。
此后,300名上海東海船廠的交通部代訓藝徒,和首批工人一樣,進入簡易生產棚開始生產工作,隨著陸續在周邊縣招入上海知青及當地知青,還有西北大工業基地的職工加入荻港船廠,這家中型企業最終定員3020人。在面積不大、知名度也不高的這座長江中下游小鎮,荻港船廠無愧于當地明星企業。
1979年,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荻港船廠正式投運。這里既承建萬噸級輪船,也承建1500噸級以下的小型輪船,剛剛投運,年產值就達到2000多萬元。直到上世紀90年代,荻港船廠一直是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重要造船廠。
由于不少職工及家屬來自上海,為了滿足職工文化生活的配套需求,廠區里建有影劇院、舞廳、俱樂部等,這里一度被稱為“小上海”。每到放電影時,就有附近不少其他小區居民來“蹭”。
現在,沿著荻港船廠1250米長的江岸線和600余米長的修理及停靠碼頭,依稀還能復現當年的盛況:滾滾長江向東流淌,一隊隊商船和貨船也一路朝東駛去,荻港船廠所修建的輪船,已進入施工末尾,一面船帆已經掛起,即將揚帆遠航。
蛻變
記者看到,一艘名為“紅日112”號的輪船,船身已經生銹,不再航行,船頭處“紅日112”幾個字也已斑駁脫落,可它依然停靠在碼頭,似一位老者,俯瞰著這座碼頭的滄桑巨變。
上世紀90年代,中國迅速開啟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一出生便承擔“備戰備荒”使命的荻港船廠,在市場經濟的風云變幻中迷失了。苦于缺乏適銷對路的產品,荻港船廠的生產規模一再縮小,不少人員離廠返滬,在編人員在2016年縮減至300人左右。2018年以后,人員進一步減少,荻港船廠面臨前所未有的存亡危機。
在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大背景下,從2019年開始,荻港船廠圍繞“生產外移、盤活資產、人員優化、做精廢鋼”幾個方面進行自救,試圖改變連年虧損、瀕臨倒閉的局面。
作為一家規模不小的企業,荻港船廠手上最大的資源就是廢鋼。這些廢鋼一部分是此前造船時的余料,另一部分則是修理輪船時從船上拆下來的廢件。荻港船廠按“精分品類,細分市場”的經營方針,對經營數據進行細致分析,形成“鋼廠——大客戶”的銷售模式,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廢鋼銷售的邊際貢獻率顯著提升。2019年,荻港船廠建立全新的廢鋼生產管理模式,采取《生產作業單》一單到底,把銷售、生產計劃、管理要求、成本結合為一體,建立了“無單不生產”“無單不結算”“單結賬清”的管理標準,并在上海、江蘇揚州、江蘇南通、浙江舟山成立項目部,實行“現場加工、現場銷售”的模式。
另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是堆在碼頭上的陳舊設備:廠房、門機、船塢……這些設備如果不維護或翻新,將是國有資產的嚴重損失。
于是,荻港船廠再度自救,將廢鋼生產外移至別處,將廠區和碼頭對外出租,由承租者負責運營這一處碼頭,發揮承租人的主觀能動性,爭取盤活這處資產。2021年2月,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安徽省分公司在公開招標中拿下荻港船廠廠區5年租期,在原荻港船廠廠區內建設了中海工業、中郵物流港口產業園。
重生
也是在2021年,退伍軍人甘友祥從朋友處得知荻港船廠準備將碼頭及廠區對外出租,負責人王永青正在四處打聽,尋找經營過碼頭的企業或個人。“那個朋友找到我,第二天我們一起去碼頭和廠區考察,我的第一反應是,這個老舊的碼頭要想翻新,投入資金不會太少,而且還要走政府招投標流程,比較麻煩。”然而,恰巧當天,是甘友祥和幾個老戰友聚會的日子,在飯桌上他講起白天考察荻港船廠碼頭和廠區的事,“當時有人提議,有可能的話,老哥兒幾個合伙干!”
2021年,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安徽省分公司中標,獲得荻港船廠碼頭及廠區5年運營權,甘友祥和幾位老戰友從安徽省分公司手上承包了這個項目,他們投資一億元,重修碼頭和廠區里的馬路,并新招了幾十名工人,解決了一批退伍軍人的就業問題。他退伍不褪色,時刻牢記報國之情,在企業需要用工時,首先想到了退伍軍人。
“廠區里的馬路太破舊了,我們重修馬路,才能讓100噸載重的車輛通行,現在廠里能看見的道路全是新建的。”甘友祥告訴記者,他們還為新修繕的碼頭購置了裝船機、吊機、皮帶機和收塵設備。
整修一新的碼頭,主營業務是從長江中上游駛來船只的過駁,進入長江中下游之后,江面變寬,可容納載貨量更大船只,以提高運輸效率,位于蕪湖的荻港碼頭位置優越,正適合提供過駁服務。“除了過駁業務之外,碼頭現在主要承運砂石等建筑材料,從這里裝船,運到江蘇南京、上海、江蘇常州等長三角城市。”甘友祥說。
在甘友祥和戰友的帶領下,碼頭和廠區的面貌煥然一新。此前空無一人的碼頭,如今已有60余名工人在碼頭上忙碌。“我們承包期只有5年,用來改建廠房和翻修碼頭就用去了不少時間,再加上通過蕪湖海事服務中心的幫助,我們取得港口經營證,一共花掉兩年時間。碼頭的業務今年開始才走入正軌。”甘友祥望著天塹長江,希望滿滿地對記者表示,如果未來三年效益不錯,將爭取和碼頭續約,長期干下去。
2016年,安徽確立了向東發展,融入長三角地區的發展方向;2023年,安徽省提出支持蕪湖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蕪湖,這一有著長期開放歷史的沿江城市,面臨著新的生機。從荻港船廠碼頭出發,向下游行進,不一會兒就進入了江蘇省界,很快便到達滬寧地區,距出海口僅一步之遙。在未來的長江版圖上,荻港船廠大有可為。
(責編惠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