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郭不鴿
在電視劇《三國演義》中有許多“名場面”,例如諸葛亮罵王朗、舌戰群儒等經典橋段,一些網友甚至喜愛到都能背出其中臺詞。
讓我們來看看舌戰群儒的陣容:諸葛亮,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孫權,今浙江杭州人;魯肅,今安徽滁州定遠縣人;張昭,今江蘇徐州市人……總的說來,這就是一個北方人同一群以江南、江東為主的南方人的“舌戰”。
試想,如果語言不通,那是舌戰不起來的,只有吹胡子瞪眼、拳腳相加了。那么他們是怎么都能聽懂對方當時說的什么呢?
其實,他們有通用的官方工作語言——“洛語”。這些來自不同地區的英雄豪杰,通過各種渠道學會了洛語,在一起交流并不是什么難事。
“洛語”是怎么產生的
據古史記載,中華民族從夏朝開始有了統一的國家,相傳夏朝建都在以洛陽為中心的中原地區,也因此逐漸形成以洛陽一帶發音為主的通用語。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建立東周,在東周統治的數百年間,洛陽話作為中國最早的通用語,對后期民族語言的發展起到了深遠的作用。
春秋時期,孔子興辦私學,都是用洛語來教學。《論語·述而》記載:“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秦始皇統一六國,穩定的中央集權開始為相對統一的語言形成創造條件。秦十五載而亡,后來兩漢統治長達四百余年,較為統一的漢文化及語言得以逐漸形成。
兩漢分別定都長安和洛陽,承襲了夏商周時代的雅言(兩漢時期也稱“通語”),將“洛語”作為標準語。
直至清代,雅言標準音的基礎都是在洛陽一帶。
諸葛亮為什么會說洛語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諸葛亮早年隨其叔父至荊州,叔父死后便隱居于隆中(今湖北襄陽),并自謙地將自己稱為南陽一耕農。
可出生于瑯琊陽都(今山東沂南)的諸葛亮是如何學會說洛語的呢?
論出身,諸葛亮的家庭是瑯琊的官吏之家、名門望族。他的先祖諸葛豐曾于漢元帝時任司隸校尉,其父諸葛珪曾于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不僅如此,諸葛亮的母親章氏也是個知書達理、聰明賢惠的婦人。據傳,章氏不但支持家中長子諸葛瑾遠赴京師洛陽深造學習,還不忘啟蒙教育,教導時年未及垂髫的諸葛亮識字。
良好的家風、溫馨的家庭氛圍,加之諸葛瑾學成歸來,諸葛亮不僅受到了很好的啟蒙,還得以向兄長請教、切磋交流。所以,諸葛亮后來飽讀詩書、滿腹經綸也就順理成章。而家中世代為官、兄長又從洛陽游學歸來,諸葛亮學習并說一口流利洛語是完全不在話下的。
三國時期,魏蜀吳都是以洛語為官方語言。憑借洛語,諸葛亮可以與群儒盡情辯論,成功與東吳聯手抗曹。
洛語是如何發展延續的
在古代是沒有“普通話”這個詞的,但早就有類似的共同語言,只是各個朝代的叫法各不相同:夏、商時期叫“夏言”;西周、東周、秦、漢時期叫“雅言”(“雅”通“夏”);南北朝以后叫“正音”;明清才叫“官話”。
這四種古代“普通話”雖然叫法不同,相互也并不完全一致,但有著明顯的繼承關系。
三國之后,西晉末年五胡攻陷洛陽,聚集在中原地區的漢人紛紛向南逃,他們中大多數人最終落腳在今江蘇、浙江等地,也將洛語帶到了江南一帶。當操著洛語的中原人與金陵一帶的本地人相遇,洛語和吳語便發生了融合。
南北朝時期,盡管洛陽處在少數民族的統治之下,但北魏孝文帝崇尚漢族文化,他毅然遷都洛陽,要求鮮卑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學漢語、穿漢服,不但進一步確認了洛陽讀音為標準音,而且直接影響了隋、唐的正音。
隋朝統一中國,編《初韻》,以金陵雅音和洛陽雅音為基礎正音。唐承隋制,當時唐有“中華音切,莫過東都”的說法,而東都就是洛陽。
宋朝統一天下,以今天的河南開封為東京,以洛陽為西京,并以開封音為正音,稱為“宋音”或“中州音”。
明初的《洪武正韻》,同樣標榜“以中原雅音為定”。直到清朝中期以后,官話的標準音才向北京話轉移。
民國教育部在1932年制定公布了《國音常用字匯》,正式確定了以北平話為標準音的方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又以河北承德市灤平縣語言作為標準普通話,確定了現代標準漢語的普通話體系,并由此大力推廣到全國。
就這樣,以“洛陽話”為標準音的古代“普通話”,逐漸退出主流歷史舞臺,完全讓位于以“北京話”為標準音的普通話。
其實,我們仔細考究今天的北京方言,仍能窺見“洛陽話”和“北京話”激烈交鋒的影子。北京方言中,很多字都分“文讀”“白讀”兩種,如“伯”“柏”,就有“bo”“bai”兩種讀音,其中“bai”這個發音,和洛陽方言完全一致。
中國的語言底蘊深厚,雖然在廣闊的土地上生活著說不同語言的群體,但好在每個朝代都會制定通用語言。所以我們看到三國時期,那些來自不同地區的英雄豪杰,只要學會了洛語,在一起交流并不困難。
現代河南地區的網友,若是“穿越”到了三國,有機會與眾英雄、名臣面談,估計也能和他們搭上幾句話呢!
(摘自2023年第4期《閱讀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