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晨瑾



心理學研究表明,游戲包含了多種復雜的認知活動,是兒童最喜歡的學習方式之一。小學體育與健康學科教學應以“趣味化”為鮮明特征,教師在教學中經常采用游戲化、活動化、生活化的形式,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活認知內驅力、提升運動技能學練質量,更好地推動學生體質健康發展。
耐久跑在跑單元是一項比較枯燥的學習內容,單一化、反復性的練習方式,會削減學生練習的激情,影響耐久跑練習質量。筆者通過“跨學科的游戲”啟迪學生思維,鼓勵他們參與教學設計,將耐久跑學練賽融入闖關挑戰的元素,采用“必修”與“選練”相結合、個體與團隊相結合、學校與家庭相結合的方式,多維度、多路徑地帶領學生體驗耐久跑的價值,在運動中學習方法、增強體質、錘煉意志、超越自我。
一、打破學科壁壘,助力耐久跑“有趣”
為了激發學生興趣,教師將耐久跑路線設計交給學生,鼓勵學生聯系其他學科所學知識進行拓展與運用,設計有趣、新穎的耐久跑線路圖,讓學生的“思維設計”直觀顯現出來。
具體做法是:根據學校的實際自然地形,準備7個(或更多)標志桶,在標志桶上標注“1”至“7”的序號。上課前,教師邀請四個小組長帶領組員根據數學“周長”的概念,將7個標志桶自由擺放在校園的“周長上”。接下來,教師指導小組長帶領組員,將標志桶的不同排序寫在卡紙上(見圖1),然后按照數字排序完成每一站校園景點耐久跑(每到一個景點,由組長在標志桶上蓋章進行運動打卡)。跑完7個站點后,小組長將本組隊員帶回原出發地,踏步調整呼吸。慢跑過程中,教師隨機參與其中一個小組設計的耐久跑,跑途中強調呼吸方法,強化“對口令”:教師說一句“吸—氣”,學生說一句“呼—氣”。
各小組在設計“數字路線”時,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每一組開頭的數字不能相同,否則,大家都跑向相同景點打卡,存在安全隱患。此外,引導學生思考:排頭的耐久跑速度應該怎樣控制,才能讓每一位組員都能“不落隊”?以此啟迪學生處理好個人與團隊的關系,主動關心照顧本組體質較弱的同學。
【設計意圖】體育活力課堂在跨學科學習中靈動,在這里融入數學周長概念和排列組合方法,引導學生設計耐久跑的線路,將主動權交給學生,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內驅,積極投入耐久跑的學練。
二、賦權學生“選擇”,體現耐久跑“有別”
教師要貫徹《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關注學生個體差異的課程理念,在教學設計中認真落實“因材施教”的原則。耐久跑學練中,教師設置不同難度的練習階梯,讓學生根據自身體能狀況自由“選擇”,鼓勵他們實事求是地做選擇,同時也學會勇敢面對、大膽挑戰,實現自我超越。
在學會耐久跑正確呼吸方法的基礎上,教師在“勤練”板塊中分層設計學練環節,圍繞耐久跑的“距離”重新劃分任務單,分設“7站”“6站”“5站”“4站”(見圖2),由學生根據體能情況,選擇下一個挑戰的耐久跑距離,重新組合成小組,再次按照“路線圖”完成耐久跑。因為小組的重新組合,奔跑的伙伴、奔跑的距離有了變化,這些新鮮感可以有效消除一部分耐久跑的疲勞。奔跑的途中,教師依然提示學生注意“呼吸方法”,并全程以口令互動。教師同時要關注對學生耐久跑意志力的培養,引導學生在身體感受到有些累的情況下,樹立“勇敢挑戰”“永不放棄”的體育品格,積極去適應、調試身心,努力完成任務。教師在各小組周邊加強巡視指導,觀察每一位學生的身體狀況,及時給予幫助。
【設計意圖】 活力課堂的靈動性體現在鼓勵學生的自我選擇、自我調適和自我挑戰中。教師根據客觀存在的學生體質差異,結合耐久跑練習中體能消耗的規律,引導學生實事求是地做出耐久跑距離的選擇,在幾輪練習中還可以不斷轉換組別進行合理的調試,從而讓“以人為本”“靈活應對”落到實處。
三、運用“留白”手法,激活耐久跑“有我”
“留白”是藝術的一種表達方法,就是以“空白”為載體,進而渲染美的意境。在耐久跑教學中貫徹“以學定教”的理念,引用“留白”手法,將更多的思維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站在課堂中央,以他們的智慧,激活耐久跑的靈動。
每個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根據校園環境、標志桶序號、學生內心需求等元素完成耐久跑“留白”填空—(? ? ?)跑。四個小組設計好了以后,全班進行分享,圍繞大家提出的“(? ? ?)跑”,讓學生制定耐久跑的距離(見圖3),然后分組、分主題依次進行耐久跑練習。學生在完成“填空題”的同時,也為耐久跑制訂了新的評價標準。教師把耐久跑的評價標準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設計、自己落實、自己評價,可以更好地促進耐久跑學練質量的提升。例如,學生設計的(倒退著)跑、(曲線地)跑、(五個人一起)跑、(往返)跑等,不僅增加了耐久跑的設計感和樂趣,還讓學生的“思維”被看見,提升了成就感。
在耐久跑的填空題設計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思維的分類、拓展領域、豐富思維的聯想。例如,學生們分組設計了(往返)跑、(牽手)跑、(追逐)跑,這一類都是圍繞耐久跑的線路進行設計,還可以從“人數”“方式”“距離”等維度進行創意。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加強學生思維訓練,幫助學生對已有知識進行鏈接、組合、遷移,有助于學生思維習慣的養成、思維方法的積淀,從而提升學習力,增強自信心,實現學科知識的“生活化應用”。
【設計意圖】喚醒思維活力是活力課堂的特質之一,在教學中通過藝術“留白”的手法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結合語文學科組詞填空的形式,創新拓展耐久跑的方式,學生可以在分享別人的靈巧創意中體驗耐久跑的快樂與活潑生長的趣味。
四、啟動DIY家庭作業,促進耐久跑“有恒”
小學生的體質健康發展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工程,也是促進中國式教育現代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加強“家校社協同育人”,是當下體育教學改革的新課題。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區教育相結合,才能有效改善小學生體質健康發展現狀,才能培養合格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與接班人。耐久跑需要恒心毅力,更需要校內校外聯手積極推進,啟動體育家庭作業“DIY”設計,鼓勵小學生自我設計家庭耐久跑“攻略”,可以讓耐久跑走進日常生活。
教師利用家庭作業這一平臺,為學生家庭作業提供一份幫扶《思維導航》,鼓勵學生根據小區自然環境,設計800~1000米耐久跑的路線圖(見圖4~圖5),并根據自己設計的路線圖,帶領家長或小伙伴共同完成社區耐久跑。可以將路線圖、耐久跑照片和小視頻分享在班級群里,啟發同伴,展示自我,營造良好的鍛煉氛圍。
在小區自然地形跑設計中,教師引導學生關注“安全第一”的健身理念、規避小區主要交通要道和人群聚集較多的場所,并強調進行耐久跑鍛煉之前的準備活動和服裝的要求,以及耐久跑結束后的身心放松與肌肉拉伸等,掌握科學運動的方法。此外,教會學生遵循“循序漸進”的設計原則,關注個體差異,適性設置奔跑的距離,每天進步一點點,防止運動損傷。
【設計意圖】 “生活體育”是活力課堂對孩子一生負責的表達。體育教育要深入人心,“健康第一”要刻骨銘心。生活化的家庭作業延伸可以完善“學、練、賽、評、用”課程一體化建設,將“學以致用”的理念深植心靈,讓健康的生活方式陪伴學生終身成長。
耐久跑雖然是一項比較枯燥的運動,但是通過師生的智慧改良,圍繞“學生體質健康”核心工程,借助校內校外的時間空間,借助家校社的資源,一定可以成為日常生活中家喻戶曉的鍛煉項目,還可以啟迪學生思維,更好地支持每一個生命的成長。
(作者系江蘇省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學副校長,江蘇省特級教師)
責任編輯:孫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