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
【摘 要】小學生產生錯別字的原因是復雜的,既有漢字本身特點、社會性因素、教學因素和學生生理等客觀原因,也有學生書寫主體的主觀原因。本文重點依據信息理論探究漢字在主體編碼、信息輸入、存儲、提取和輸出五個環節分析錯別字產生的原因,同時提出糾正不同環節引發錯誤的方法。
【關鍵詞】錯別字 信息理論 分析 思考
錯別字產生的原因相當復雜,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關注漢字本身特點、教師社會生活等多種客觀原因,也要關注書寫主體自身存在的主觀原因。
一、客觀原因
1. 漢字本身特點
(1)漢字的結構復雜。在字體的區分過程中往往細小的差別就會有巨大的不同,例如,“未”與“末”上橫的長短決定了這個字的讀音和意義。
(2)漢字多音和多義的復雜。一個漢字會出現多個字音,例如,“和”有五個音,每一種讀音都有不同的意義。
(3)漢字組合形式復雜。例如,“口”和“十”兩個部件在字的不同位置會組成不同的字,如“古”“田”“葉”。
對于這類錯別字現象,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加強字理的學習,聯系漢字的音形義幫助記憶,對有細小差異的漢字可通過增強外部刺激來提醒學生注意。
2. 社會因素
(1)網絡推動。在強大的信息化工具的推動下,網絡語言開始風靡,這其中有許多自創字和別字,使得很多人搞不清正確的字形。例如,“有木有?”“腫么辦?”“偲惗”。
(2)商家利益因素。商家為了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用在廣告語中使用諧音的方式來達到一字雙關的目的,例如,“默默無蚊”“咳不容緩”。有時還利用字形相似來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衣衣不舍”等。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下很容易將錯誤的字形留存于心。
對于社會性因素,國家應該通過法律保障的手段來凈化網絡,拆除不符合規范的商鋪招牌,清理電視字幕和書籍中的錯別字。
3. 教學因素
(1)教學理念的轉變。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更多的是讓學生記住字形,而沒有通過字理的方式來進行記憶,這樣不利于學生對字的音形義的統一記憶。
(2)教師的素養。在日常教學中,如果教師在黑板上寫出錯別字,對于學生的影響就會相當大。也有的教師對于學生出現錯別字的現象熟視無睹,不能及時有效進行糾正。
4. 學生生理特點
由于生理機能的不成熟,低齡學生不能很好地通過控制手部的肌肉來控制筆畫長短或是彎曲度,致使產生錯別字。
二、主觀原因
1. 主體進行編碼時出錯
漢字以形狀編碼為主,視覺選擇和識別能力可為漢字塑型并通過神經元進行編碼。在編碼的過程中會發生視覺準確(正確編碼)和視覺錯誤(錯誤編碼)兩種形式。視覺錯誤產生原因主要有三類。①主體的視覺選擇和識別力低下,沒有注意到對象細小的差別,或字體過于復雜,只感受到字的輪廓,如“己”和“已”;②主體的視覺圖式(在視覺上已有的知識經驗)未做出反應,如“降”中的第七筆“豎折”學生看成“豎橫”;③因受到外界的干擾和影響,主體未在視覺認知中過濾、篩選、整理外界的刺激,如“具”少寫一橫。
在視覺編碼的過程中,空間知覺也參與其中,方位知覺差的學生就會對左右結構的合體字產生位置調換問題,例如,“鵝”寫成“鳥我”、“鳥”的第一筆“撇”寫成“點”或“捺”。
漢字是由字形、字音和字義三個部分構成,在視覺編碼過程之后會進行聽覺的字音編碼,然后是字義或是詞義的編碼。聽覺的準確性成為聽字的關鍵物理屬性,字義或詞義的編碼成為字形的社會屬性,會出現義同字不同的混淆現象。
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針對偏旁部首進行準確高頻記憶,形成視覺自動化識別;強化學生的視、聽覺注意,通過形近的關鍵筆畫描紅、音同區分字義或字形、義同區分字形或字音、形同區分字音或字義等方式來增強外部刺激,引起學生注意;通過游戲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其學新字時觀察的精細性和感知的敏銳性,形成準確的初次記憶。
2. 主體信息輸入時出錯
漢字通過視覺神經元在頭腦中留下即時記憶,而視覺神經仍在不斷地傳輸信息修正或鞏固頭腦中的即時記憶信息,達到確定字形的目的。一種情況是,在信息傳送過程中有可能會受到錯誤的內在文字圖式(已有的文字經驗)的影響,將本是正確的信息訂正為錯誤的信息。例如,“延”在書寫的過程中會變成“廷”,“武”變成多一筆“撇”。另一種情況是,文字圖式曾記住過某一錯誤字形,在遇到和它相近的字形時,就會將其想成最先記住的,例如,“真”在記憶中就少一橫,那么“顛”“滇”中的“真”都會少一橫。
在輸入信息的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的是已有的知識經驗,它會影響文字的建構。可以通過“查找—評價—反饋”的方式來改變文字圖式而重新構建新的文字圖式。學生在糾正錯字意識下進行多次形近字練習,可以培養精細化觀察和寫字的能力,達到多種感官的自動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己訂正錯字,增強自我意識。
3. 主體存儲漢字時出錯
當神經元帶著漢字信息在大腦中進行即時記憶后,漢字信息會隨著外界的刺激和自我內在重復將漢字送進短時記憶。因為短時記憶會隨時間的變化出現衰退、模糊,若沒有進一步的外界刺激或是語義的關聯,所記憶的內容將會快速衰退直至遺忘,所以記憶信息是否能夠轉化為長時記憶成為是否有可能寫錯別字的關鍵,而轉化為長時記憶時,記憶的數量會受到記憶庫容的限制。在整個記憶的過程中又摻雜著復雜的思維過程,又會出現字音、字義和字形混淆的存儲錯誤和干擾、衰退、遺忘等現象。隨時間的變化,字形還會出現泛化(如“低”與“紙”之間到底哪個字下有點)、負遷移(將“型”想成“形”加“土”)等現象。
教師除了可以用游戲或外部激勵的方式增強學生記憶字形的短時注意力之外,還可以采取其他多種措施。例如,組成字族來強化區分和記憶;采用組塊方式(如規,左“夫”右“見”)記憶合體字形;通過字形記憶強化、高頻使用以及意義記憶相關聯等方法擴大記憶庫的容量;可以通過音的重復(聽讀)、手動書寫、意義聯系、情景記憶等方式增加記憶刺激。
4. 主體進行漢字提取時出錯
字形的提取過程中存在兩種刺激:一種是聲音的刺激(聽音寫字),另一種是潛在的思維刺激(自我創作)。
聽覺神經元將感受到的信息刺激傳輸到大腦中(中央處理器),并搜尋記憶庫存中的信息進行映照比對,找出相匹配的信息。這里會出現學生在聽的過程中聽錯音或聽正音但提取出的是同音字信息這兩種錯誤情況。
在思維刺激(自我創作)狀態下提取信息時,又會有不同的情況發生。一種是提取信息失敗,在記憶庫中的反應是沒有、想不起來、不會,或是筆尖現象(感覺就在筆尖,可就是寫不出來)等。另一種是提取信息成功,但在提取的過程中首次正確的信息受到思維的干擾,推翻第一次在頭腦中的映照,用后提取的信息來代替前次的正確信息形成錯誤信息。還有未想出正確字而隨意找一個同音或形近的字代替的現象。出現這樣的情況時,教師就要考慮提供足夠的鍛煉機會,讓學生在詞語和句子中來練習,以減少使用的錯誤。
5. 主體輸出信息時出錯
漢字輸出是外在肢體如手指、手腕、手臂的動作技能和視知覺、腦之間共同協作的結果,過程是復雜的。從字形外在呈現表象看,手起到關鍵作用;從字形輸出內部運行的機制來看,腦的神經活動在發揮主導作用。書寫的動作技能也存在心理過程:①神經元在記憶庫中提取出信息并將提取到的信息傳達到手和臂的運動中樞。②神經沖動從書寫運動中樞傳達到臂、肢、手的肌肉來指揮肢體寫出字形。③視網膜接受所寫字的筆畫、形式和間架結構形成視覺圖像。④視覺神經將視覺圖像傳輸到大腦中,與記憶庫中的筆畫和形狀進行比對。⑤最后達到確認或是更正控制,重新書寫。在書寫的過程中視覺神經參與了估計字的部件比例、確定字的部件空間位置、分析字形的活動,并不斷通過中央神經中樞調整運動神經來完成活動。除書寫運動神經的指揮外,書寫運動還與坐姿、握筆、運筆等姿勢的輔助協調有關。
漢字輸出過程中產生錯字的原因有兩種。①動作技能的自動化。動作技能一旦形成,不易遺忘,形成了動作技能自動化。例如,“放”形成自動化后,再寫“游”,學生總會用“三點水”旁加上“放”。書寫技能的自動化會造成思維定式,出現機械圖式。一般可以通過對錯別字的原字形進行重新認知和建構來去掉記憶中的機械圖式,然后再通過重新強化動作技能的方式來訓練書寫技能。②外界環境的影響。書寫主體在書寫的過程中邊寫邊與別人交談,有意注意別人說的話語,大腦會快速地發出指令,不自覺地就會將談話的內容寫在本子上,本應該正確的字變成了錯字。書寫的主體要能夠正確處理、分配注意,通過鍛煉心理素質、創設舒適環境來應對。
通過以上論述,我們會發現錯別字產生的原因是復雜的、多種多樣的。一般情況下,我們無法判斷錯別字產生的具體過程,只看到了具體的結果留存于紙面。教師通過觀察學生的行為和錯別字的類型來判斷產生錯別字的原因,并選取策略方法來應對,但這些方法的運用只是外在策略,教師的創造性在于幫助學生把這些方法轉變成自我技能。
(作者單位: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小學)
責任編輯:孫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