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

最近關注了朱永新教授的教育著作《走向學習中心—未來學校構想》。該書從未來學校的角度出發,主要探討了未來學校的發展方向和教育改革的路徑,提出了“學習中心”這一全新的概念,為人們對未來學校的理解提供了嶄新的思路。
作者在書中明確指出了未來學校的定義,即未來學校應該是一個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為核心,以創造為目標,以自主性為基礎,以合作為方式,以數字化為媒介的學習中心。這種學校不僅僅是一個教育機構,更是一個學習社區,它鼓勵學生之間互相交流、協作,鼓勵學生通過自主性和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實現學習目標。
作為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和未來學家,朱永新提出的未來學校應該以學習為核心的觀點源于他對社會未來發展的思考: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知識和技能的更新速度越來越快,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因此,未來學校應該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自主學習意識,讓他們具備適應未來社會發展所需的能力。而作者提出的未來學校應該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路徑的觀點則源于他對每一名學生都有不同學習方式和學習進度的認識。作者認為,未來學校應該通過智能化技術和數據分析,為每一名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體驗,讓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好的學習效果。作者還認為,未來學校應該積極引入先進的科技和文化資源,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創新、領先的知識和技術,激發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創造力。未來學校應該鼓勵學生參與各種具有挑戰性和實踐性的活動,讓他們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和成長。同時,作者還強調,未來的學校需要非常重視人際互動和協作機制。他認為,未來社會的工作和生活都需要依靠團隊合作和社交網絡,因此未來學校應該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互動能力。
關于未來學校的建設和改進方法,作者在書中也有明確的闡述。例如,未來學校的教師應該成為學習的引導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同時,學校的課程應該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而不是單純地重視知識的灌輸。作者還提出了一種名為“混合式學習”的教育模式,即將線上和線下的學習方式結合起來,讓學生在不同的場景下學習,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對于現有的教育生態而言,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教育方式已經逐漸不能滿足現代教育的需求,未來學校的建設和改進是一個重要的話題。作者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以應對這個問題。
首先,轉變教師定位。未來學校里的教師必須成為學習的引導者,而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這意味著教師應該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引導學生如何學習和解決問題上,而不是傳授知識上。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需要采用一些新的教學方法,如啟發式教學、探究式學習等。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更加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
其次,調整學校的課程目標。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必須成為學校課程的主要目標,而不僅僅是靠單純地重視知識的灌輸。在未來學校中,學生應該被視為主體,需要有更多的機會實踐、探索、創造。學校應該為學生提供合適的平臺和資源,讓他們能夠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使他們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社會。
最后,混合學習的范式。混合學習范式就是將線上和線下的學習方式結合起來,讓學生在不同的場景下學習,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這種“混合式學習”教育模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同時可以使學生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學習,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便利。
以語文課為例,在傳統的語文教育中,教師往往會將大量時間用于講解文本的意義和結構。而在未來學校中,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在一堂語文課上,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閱讀一篇文章,并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分析和探究。學生可以在團隊中討論和分享自己的觀點,激發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
此外,作為教育改革轉型的積極倡導者,作者還針對當前教育的現狀提出了一系列改進建議。例如,作者認為當前中國的教育過于注重考試成績,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因此需要推動教育轉型,從以考試為中心轉向以學習為中心。同時,他強調學校應該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通過實踐增加學生的體驗和認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育轉型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進程,其中最重要的轉變之一是從以考試為中心向以學習為中心的目標轉變。這個轉變意味著教育將不再只專注于學生的考試成績,而是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書中提出了一種新的教育模式—學習中心模式。該模式強調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角色,鼓勵學生參與到自己的學習過程中,使他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在學習中心模式中,教師被重新定義為學習指導者。教師不再是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專注于幫助學生制訂學習計劃、解決問題和提供反饋。學習中心模式要求學校提供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使用多種資源和工具實現自我學習。在這種模式下,學生被視為獨立學習者。他們有自己的學習目標和計劃,并且通過選擇適當的學習資源和方法實現這些目標。
在實踐中,該模式已經成功地應用于一些學校和課堂中,并且產生了積極的效果。例如,在某些學校中,學生的學習參與度顯著提高,學習成果也有所改善。此外,學生更加獨立和自律,對學習的興趣也有所增加。學習中心模式的不斷推廣和完善,將為教育轉型帶來更多的機會和挑戰。通過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能力培養,我們可以讓每一名學生都有機會接受更好的教育,發掘他們的潛力并獲得更好的未來。
在現代教育中,學校應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場地,更應該成為學生全面發展的場所。社會實踐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它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取更為豐富的經驗和認知,從而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學校應該加強對學生社會實踐的指導,通過各種途徑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通過社會實踐豐富學生的體驗和認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社會實踐的意義和目的。例如,學校可以組織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社會并了解社會問題;學校可以邀請各行各業人員來學校舉辦講座和交流,讓學生了解社會的變化和發展趨勢。在社會實踐中,學生可以直接與社會接觸,感受社會氣息,了解社會現象。通過社會實踐,學生可以增加自己的閱歷,拓寬思路,培養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同時,社會實踐也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興趣和特長,為以后的職業規劃提供參考。
比如,學校可以組織志愿活動,讓學生走進社區,參與社區建設和管理工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了解社區的情況,熟悉社區的人和事,感受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同時,學生還可以通過活動提出一些創新的建議和想法,如改善社區交通、完善社區服務等。通過這樣的教育方式,學生可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的變化和發展,為自己的未來做好準備。在此過程中,未來的學校也同步完成了自身的定位轉變,走出了傳統的定義范疇而形成了新的發展生態。
書中,作者也借鑒了一些國內外教育理論,如借鑒美國著名學者杜威的進步主義教育思想,強調學生應該成為自己學習的主導者和建設者;參考芬蘭教育模式,提出了“輕裝上陣”的教育理念,即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合作精神和實踐能力;借鑒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的認知發展理論,提出了“深度學習”的概念,即通過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反思,使學生真正掌握所學內容。在汲取國內外先進教育理念的基礎上,作者對“未來學校”提出了全新的構想。
未來學校的建設和改進是一個復雜的問題,需要從多方面進行考慮和實踐。從這個維度上說,《走向學習中心—未來學校構想》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教育著作。書中提出的一些教育理念和方法,可以為教育工作者提供很好的借鑒和思路,并將其應用到實踐中,以更好地改進和提升教育質量。但這并不意味著書中所有理念和方法都適合所有情況,我們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和實踐,以適應未來教育的需求。
(作者單位:上海田家炳中學)
責任編輯: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