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摘 要】擔負著“研究、指導、服務、管理職能”的教研工作在新時期以助力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實現教師高素質隊伍建設為目標,在教研內容、教研模式和教研策略三個層面發生了轉向?;A教育教研的轉向對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升學校育人水平、構建生機盎然的教研生態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基礎教育 教育教研 教師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的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教育事業發展的核心主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教師的發展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關鍵。近年來,擔負著“研究、指導、服務、管理”職能的陜西省西安市Y區(以下簡稱“Y區”)教研工作在回應新時代教育發展新訴求上,應對教研方法單一、科學性不足、需求差異較大等問題,從教研內容、教研模式和教研策略三個層面進行實踐轉向和探索,主動迎接新挑戰,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助力區域內學校提升育人水平。
一、教研內容:從教學教研向教育教研的轉向
長期以來,基礎教育教研更關注教師“怎樣教”,隨著基礎教育質量的不斷提升,教研工作應更加關注具有鮮活個體生命的教師,教研內容從教學教研向教育教研(見圖1)轉向,這體現了教學育人功能、課程育人價值,實現從學科中來到育人中去的實踐路徑,區域教研以提升教師育人能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教研目標。把“怎樣的人才能培養人”放在首位,堅定“教有所研”到兼顧“研有所育”的教研轉向。
第一,教研與教師同行,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從文化哲學的視角來看,教研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是教研員與教師、課程、學生等各種因素共同塑造的文化。當前,教研工作更加趨向人文化。首先,“育人”是教研的起點,教研必先育師,文化育人的進程中教師同時是“育人”和“傳道”的主體和客體。從古至今合格的教師必先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在區域教研中明確強調教師要把“傳道”放在第一位,“道”就是教師在教書育人時要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從價值觀引領上,確?!吧頌閭鞯勒摺钡慕處熓紫纫靶诺篮兔鞯馈?,堅守立德樹人的育人初心。其次,教師在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同時,肩負著“以文化人”的重任,教育教研需要教師在更廣闊人文背景下審視“如何育人”。為助力教師提升閱讀素養和廣博的人文底蘊,Y區教研部門結合2023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要點開展“從讀專業的書到專業的讀書—教研員邀您一起讀書分享”活動,開展了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學科主題教研與讀書分享活動并行,通過全學科教師閱讀活動的交流和推廣,提升區內教師的文化底蘊。最后,教育教研更重視一線教師的積極參與,例如,在學期教研組長會上征集教研主題和教師關注的問題作為教研、觀課依據;在教研活動后收集教師的反饋意見,關注教師的實際需求,提高教研活動的針對性; 同時,通過教研活動與市、區名師工作室并行,積極打造“教研員與教師”的雙邊互動教研,激發不同層次教師的教研熱情。
第二,教研與課程同行,挖掘課程、教材深刻的育人內涵。學校課程的價值在于育人,課程是實現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載體,它承載了深厚的育人內涵,是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載體,肩負著以文育人的責任。Y區教研部門在學期伊始進行全學科課程育人化路徑推廣,觀課重點從教師“怎么教”到教師“教什么”,緊扣三個維度:一是明確單元整體教學下的學情(立足人)課程目標,是否立足學生認知發展水平;二是回溯教材構建和學科知識,是否完成育人路徑;三是關注教師是否可以正確挖掘學科育人價值,完成學科育人實踐,形成課堂觀察教師量表、學生量表和聽課反饋報告,及時向授課教師和學校進行反饋評價,構建“教學—研討—評價—反饋”的課程育人路徑。
二、教研模式:從常態化、單一教研向數字化、多元化教研的轉向
推進教育數字化是建設教育強國的內在要求。教育數字化背景下,教研模式從常態化、單一教研轉向數字化、多元化教研(見圖2)。學校或教研室已不再是教師提升教學的唯一場所,在教研中依托教育技術的優勢,堅持發展數字化、多元化教研,打破時間和區域的壁壘,開展以深度教研為目標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研,拓展的教研時間和場域,持續推進“互聯網+教研”,可以滿足不同層次教師的發展需求。
第一,數字化教研路徑為教研的真實性和準確性提供了技術保證。數字化教研的第一層涵義是教研模式的科學性。Y區教研團隊建立“教研前對教師和學生進行教研主題下的數據收集→基于收集的數據開展分析和診斷→確定教學、教研的真實問題→開展針對性教研主題(實踐教學)→再次收集(分析)數據→檢驗教學”的數字化教研路徑,為教研的真實性和準確性提供了技術保證。教研團隊以區內教師信息統計為精準化教研起點,對教師信息進行統計與分析,生成可視化對比圖標,形成精準數據,確定開展深度教研的數字供給。
第二,教研數字化轉型是助推智能教育時代教研的新樣態。數字化教研的第二層涵義是教研模式的多元化。Y區教研部門除了借助區教師進修學校線上平臺發布通知、教研信息、直播優質課外,還借助智慧教育綜合服務平臺形成了以學科教研員為核心的“教學專家—骨干教師—優秀教師—成長型教師”縱向學科教研梯隊和“教研部門→‘名校+共同體→校內教研組→教師”橫向聯合教研梯隊,區內教師借助平臺可共享優質教學資源、推廣典型教學案例、參加學科研討,同時,繼續推進“西安市優質資源共享平臺”中各級名師工作室數字課堂學習和成果展評等縱向教研等。2023年,Y區開展了“名師助力新任職教師專題培訓”,培訓依托“繼教網”線上研學+線下研修等教研活動,為126名新任教師提供了成長平臺。
三、教研策略:從經驗教研向實證教研的轉向
傳統教研更多的是依據教研員的主觀判斷,這種經驗式的提取使“短平快”的教師發展終會止步于科學研究的瓶頸。因此,Y區教研部門通過搭建協作教研體系、開展課題研究等方式(見圖3),提升教研的科學性和嚴謹性。
第一,教研活動開展面向不同層面的教師,協作拓展各級各類教研資源。Y區教研輻射搭建“教研機構—學?!髮W伙伴協作”串聯支持教研體系,為教師提供跳出“教學舒適區”,建立“教學拉伸區”的知識重構與教學創新的機會,肯定一線教師的經驗與實踐優勢,鼓勵教師與大學教授、市內其他各級教研機構專家平等對話,開展協作研究,在對話和研究中讓教師精準把握國家教育政策,規范研究方法,更多地接觸教育教學前沿理論和概念知識體系,并以此驗證和提升教學,定位新一輪的教研生長點。
第二,重視教育科研的內生力是教師職業規劃的良性發展。Y區教研部門以課題為抓手,設計教師專業成長由“大”到“強”的發展路線。一方面,整合區內教師參與省、市、區、校課題,以研究問題為導向,梳理課題研究內容,規范研究方法、完成文獻學習記錄單,同時,關注學生認知規律和成長規律開展教學實踐和課題研究,從而梳理科學教學范式的依據;另一方面,定期開展基于數據循證的多維度課題研究和理論學習的“課題研究”培訓,在真實的教學中篩選研究工具,收集數據,開展行動研究,使教學有理可依、研究有據可循,使課題有效推進。
(作者系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研究生,西安市雁塔區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員)
責任編輯: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