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龍 高政 高建華
【摘 要】在教育現代化推進過程中,鄉村教師文化使命模糊、公共精神式微,遭遇了諸多文化困境,這對鄉村教師隊伍的穩定性產生了較大影響。因此,要通過系統性培養、協同化支持、深度化賦能、內外因共振等路徑,厚植鄉村教師的教育情懷,建立健全鄉村教師文化自覺的培養機制,培養一支熱愛鄉土、扎根鄉村、敬業樂群、安居樂業、相對穩定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鄉村教師隊伍。
【關鍵詞】教育現代化 鄉村教師 文化自覺 公共精神 培養機制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式教育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高質量教師隊伍是實現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根本依靠。鄉村教師是促進教育公平的基礎支撐,是實現鄉村教育內涵式發展、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力量。筆者試圖解構鄉村教師在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的文化使命,探析鄉村教師遭遇的文化困境,從培養機制的角度,為建設一支“招得來、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鄉村教師隊伍提供參考。
一、教育現代化進程中鄉村教師的文化使命
1. 學生全面發展的筑夢人
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滯后、信息流通相對緩慢的鄉土社會,鄉村教師仍然是掌握權威知識與信息流的公共知識分子。鄉村教師成為鄉村學生通過知識學習實現文化再生產,進而獲得社會流動的啟智者、助推者。越來越多的勞動力向城市流動,鄉村社會日益凋敝甚至出現空心化現象,出現了數量眾多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功能嚴重缺失,以致很多鄉村兒童常處于放任成長狀態。加之,鄉村社會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現代化沖擊,各種社會思潮蜂擁而至,這對鄉村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都帶來了劇烈影響。呵護鄉村學生的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促進鄉村學生知識習得,這是新時代賦予鄉村教師的職業要求,也是教育現代化進程中鄉村教師應該要肩負的重要使命。
2. 教育數字化的推廣者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對鄉村教育而言,這是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推動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渠道,更是加快實現鄉村教育現代化的智能快軌。這就要求教師要有善用技術的思維,具備熟練的技術應用能力,靈活利用技術改進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優化教學評價,有效提高鄉村教師的教學效能。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要求“教師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積極有效開展教育教學”。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也提出,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應用。2023年,教育部印發的《教師數字素養》教育行業標準,提出了培養教師數字化意識、數字技術知識與技能、數字化應用、數字社會責任、專業發展等5方面的要求。這都要求鄉村教師要具備良好的數字化素養,成為教育數字化的推廣者。
3. 教育觀念的革新者
教育觀念現代化是教育現代化的靈魂。鄉村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是引領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方向標,首先表現為對教育本質、教育價值、教育功能的認識。在教育觀念上,鄉村教師要摒棄并超越狹隘的績效主義、功利主義、本土主義和經濟主義,胸懷國之大者,跳出鄉村看教育,跳出教育看教育,將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全球教育未來的多個方面融合起來,采取先進、開放、包容的教育方法與理念,為鄉村學生提供發揮潛能的空間,以實現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21年發布的《共同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一種新的教育社會契約》提出的,教師要繼承好的傳統,革新教育教學模式,創新根植于團結合作的教學方法,建構旨在知識分享的學校課程,應該把自己視為知識的生產者,保護建設安全健康宜學的學校,為人類創設跨越時空的教育環境[1]。
4. 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參與主體
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重點部署的十大戰略任務之一,是建設教育強國必須攻克的重大課題。作為鄉村教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責任主體,校長是建設現代學校制度的“領頭雁”。當前,部分鄉村學校的校長教育觀念缺乏科學性與前瞻性,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現代化辦學和治校理念也較為滯后,鄉村學校處于粗放型管理狀態。治理的本質是多元共治、民主參與,學校層面的多元共治,要求推進教師、學生、家長、社區以及專業組織的民主參與[2]。鄉村教師是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現代教育治理體系不斷完善、治理能力不斷提升,離不開鄉村教師為教育現代化提供可靠保障。
二、教育現代化進程中鄉村教師的文化困境
1. 發展志趣與教育生態的錯位匹配
第一,滿腔的教育熱情無法在薄弱的鄉村教育中落地。多數新生代鄉村教師所教非所學、非師范類專業出身,缺乏社會支持與專業引領,他們無法快速實現角色轉化,適應鄉村學校任教環境。鄉村教師雖然有滿腔熱情,但缺乏班級管理及教學經驗,面對鄉村學生學業基礎薄弱、留守兒童課后無人輔導、學生學習習慣不佳與學習動力不足、教育資源相對不足的教育生態時,無力感與挫敗感油然而生,出現個人志向與鄉村教師職業發展要求、教育生態不相匹配的現象。
第二,職業理想與倫理道德之間存在情感偏差。我國自古就重視人倫孝道,贍養父母與養育兒女是每個中華兒女都要履行的義務。招聘方式的開放性使得鄉村教師的地域來源愈加多元,跨縣、跨市、跨省任教的鄉村教師不在少數。多數鄉村教師是一群熱愛鄉村教育事業、甘愿奉獻青春的有志青年。但背井離鄉的他們終究要面對回鄉贍養父母、談婚論嫁、子女進城就讀的現實問題。
2. 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不相協調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蔽覈青l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現象長期存在,不少農村地區尤其是西部地區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地處邊遠或高海拔,自然環境相對惡劣、經濟發展基礎薄弱、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后、基礎設施建設與文化娛樂設施不健全,為鄉村教師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帶來了較大挑戰。
絕大多數新生代鄉村教師具有城市學習、生活甚至是工作經歷,腳踏實地,理性、務實地將城市生活中最有力量的現代性元素融入當下的鄉村生活[3],但鄉村社會物質生活與精神文化生活的實際供給無法滿足鄉村教師的實際需要,鄉村教師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對貧瘠,嚴重影響了鄉村教師的生活質量、教學的持續熱情與專業發展的韌性。
3. 公共精神與個體價值的徘徊焦灼
自古以來,鄉村教師就具有典型的公共精神意涵,要承擔起傳遞國家意志、傳播現代知識、助力社會流動的重要使命。
一方面,受招聘方式、生活方式、居住地點等因素的影響,“教在鄉村、住在城鎮”的走教教師日趨增多,“ 原子化 ”的交往方式越來越明顯[4],部分鄉村教師出現了公共身份懸浮、公共空間離場現象,“游離”于鄉村社會;另一方面,由于工資待遇、基礎設施、婚姻家庭、職業發展等因素的影響,部分鄉村教師出于未來發展的考量,逐漸抽離鄉土社會,鄉村教師處于在公共精神與個體價值的徘徊與焦灼中,甚至出現了有的教師“說走就走式”的離職現象。
4. 立德樹人與非教學工作的角色迷失
教師的主要職責是教書育人、堅守課堂教學主陣地。但現實是,鄉村教師的責任邊界不清晰,承擔了教書育人以外的諸多其他工作,出現了角色混亂與方向迷失,甚至是自我統一性的混亂。鄉村教師除了要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之外,還要應對各項非教學事務性工作,過度分散了精力與時間,無法安心教學。重申鄉村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澄清鄉村教師的社會角色,顯得異常重要。
三、教育現代化視野下鄉村教師文化自覺的培養機制
1. 系統性培養:完善教師教育培養體系,增加教師職前文化自覺素養供給
將厚植鄉土文化自覺與鄉村教育情懷納入職前教師教育培養體系,培養師范生的鄉村教育洞察力與鄉村教育情懷,是提升鄉村教師文化自覺的必要前提。
第一,以課程為載體,深化師范生對鄉村教育的認知水平。為幫助師范生提前了解鄉村教育現狀,助力師范生入職后盡快站穩講臺、熟悉教情,高校在教師教育培養方案中適當增加鄉村教育、鄉村振興相關課程,引導師范生閱讀鄉村振興、鄉土中國、鄉村教育著作,幫助師范生全景化、立體化、多視角地理解鄉村振興的戰略意義和鄉村教育的現實狀態。
第二,以素養為杠桿,提升師范生對鄉村教育的文化適應力。鄉村教育需要師德為先、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高校應著重培養師范生的綜合素養,搭建促進師范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多元化學習平臺,提升師范生與鄉村教師崗位的匹配度。
第三,以情境為依托,強化師范生對鄉村教育的研究。高??梢蕴剿鏖_展“課題研究+社會實踐”的綜合育人機制,設立鄉村振興、鄉村教育研究的專項課題,資助師范生深入鄉村社會,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師范生到農村地區開展支教、實習、見習活動,強化師范生對鄉村教育的體驗。
2. 協同化支持:加強優質資源供給,解決鄉村教師安心從教的后顧之憂
教育行政部門要主動作為,深入調研鄉村教師實際需要,協同發力,搭建全方位的支持體系,切實解決鄉村教師的后顧之憂。
第一,強供給,促均衡,開展“鄉村名校”建設工程。加快城鎮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規劃建設,實施“一鄉鎮一名?!苯ㄔO行動,因地制宜,在鄉鎮高標準、高起點建設一所覆蓋學前教育、義務教育的鄉村示范學校,解決鄉村教師子女“學無優?!彪y題。
第二,強基建,搭平臺,開展“文化下鄉”系列活動。教育行政部門積極對接文化旅游局、鄉村振興局、城鄉建設局、團委等部門,根據實際需要,推進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精心組織“文化下鄉”活動,使鄉村教師不出鄉村,也能享受到豐富多彩的城市文化生活。
第三,提待遇,促聯動,開展“健康樂居”關愛行動。依法依規保障鄉村教師工資待遇,增設育兒津貼、贍養老人補助、異地探親差旅補助,推動鄉村教師安居工程,解決鄉村教師“居無定所”難題。
3. 深度化賦能:搭建公共參與平臺,厚植鄉村教師現代公共精神
在共同富裕與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教師的公共精神對于助推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有鮮明的現實意義。
第一,強聯結,助共贏,創建鄉村教師參與治理機會。鄉村教師應被賦予民主參與學校治理的權利,搭建鄉村教師建言獻策平臺,營造參與公共治理的良好生態。在不影響正常教學活動的前提下,鄉村學校校長要扮演“鄉村治理的協同者”[5],加強鄉村學校與屬地村委、鄉鎮政府的溝通聯結,引導鄉村教師主動參與鄉村公共生活。
第二,進社區,深融入,鼓勵鄉村教師開發鄉土課程。鄉村學校要創造機會,幫助鄉村教師打破與鄉村社區的心理隔閡。通過開展“鄉村教師進社區”活動,促使鄉村教師了解和認識鄉土文化,開發校本課程,培養對鄉土的情感。在開展家校合作時,鄉村教師深入關心留守學生的心理與家庭情況,獲得家長的認可與信任,提升社會價值與從教信念。
第三,多松綁,強認同,引導鄉村教師聚焦教學主業。各級政府部門應減少對鄉村學校教學活動以外的檢查與干擾,降低鄉村學校迎來送往、應付檢查的頻率,減少鄉村教師無謂的精力消耗,宣傳與表彰潛心教書育人的鄉村教師,引導鄉村教師恪守立德樹人初心,堅守課堂教學主陣地,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4. 內外因共振:加強自我教育與專業培訓,構建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支持體系
加強鄉村教師文化認同,還需要激發鄉村教師發展動能、分層分類精準培訓,構建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支持服務體系。
第一,鄉村教師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做好文化自覺的第一責任人。文化自覺是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在動力。教育行政部門與鄉村學校要扮演好“引路人”角色,引導鄉村教師通過理論學習、廣泛閱讀、數字化學習等方式自我發展、自我培養,引導鄉村教師扎根鄉村教育、安心教書育人,做到“一專多能”。
第二,構建能力素質模型,開展精準培訓,促進鄉村教師專業素養持續提升。加強鄉村教師文化自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開展精準化培訓。通過開展需求調研,了解實際需求,構建人崗匹配的鄉村教師能力素質勝任力模型,按照學科、學段、職業發展階段等不同維度設置培訓內容,適當應增加鄉土文化認同、鄉土教育資源開發等專題,提升鄉村教師服務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張民選.如何面對世界危機、教育危機和不確定的未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告《一起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為教育打造新的社會契約》解讀[J].人民教育,2022(20):69-74.
[2] 褚宏啟.抓住教育治理的本質[J].中小學管理,2021(4):60-61.
[3] 鄭新蓉.共和國五代鄉村教師代際特征研究[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120-127.
[4] 王成龍.鄉村教師社會生活的代際研究[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23:235-236.
[5] 王成龍,高政.鄉村振興戰略中鄉村校長的社會角色與培育策略[J].中小學教師培訓,2023(6):32-35.
本文系國家教育行政學院橫向科研項目“數字化賦能鄉村教育振興—鄉村教育振興共同體項目行動研究”(202208HX17)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1.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助理研究員;2.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副研究員;3.河北省石家莊市教育局人事科科長)
責任編輯: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