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杰
加強勞動教育是新的時代背景下黨和國家教育方針的要求。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家庭和學校要分別發揮勞動教育的基礎和主導作用。可以說,家校協同共育是勞動教育的重要方式,逐漸成為推動勞動教育發展與進步的有效模式,使得學生在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引導下形成正確的勞動意識,掌握正確的勞動技能,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進而增強其適應社會的關鍵能力和綜合素質。基于此,筆者針對勞動教育中家校協同共育的作用、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優化策略。
一、家校協同共育在勞動教育中的作用
第一,培養學生的勞動能力。學校和家庭之間互相溝通,構建更為完善的勞動教育體系,可以使學生在學校和家庭中保持一致的勞動理念,從而使學生能夠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養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與家長形成勞動教育共同體,有利于教師制訂的勞動計劃被家長貫徹執行,提高學生的勞動能力。
第二,拓展勞動教育范圍。在學校勞動教育課程中,實踐課程較少。在家校協同共育背景下,教師和家長展開充分合作,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展開理論知識教學,而在課下可以由家長帶領學生進行具體勞動實踐,使學生增強勞動體驗感,認識到勞動的樂趣和成就感,從而拓展勞動教育的范圍。
第三,豐富勞動教育資源。在家校協同共育背景下,教師和家長加強交流,可以深入挖掘學校和家庭活動中的勞動教育資源,促進勞動教育內容和形式的創新,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二、勞動教育中家校協同共育存在的問題
第一,部分家長不重視勞動教育。有的家長認為,勞動教育僅僅是學校布置的家庭作業,會讓學生受苦,因此,教師在布置勞動教育任務時,家長一般不會監督學生保質保量完成,甚至會代替學生完成。這導致了家長在勞動教育中的職責缺失,不利于學生養成正確的勞動習慣和勞動觀念。一方面,家庭在學生勞動教育中的基礎作用沒辦法發揮;另一方面,阻礙了學校勞動教育的落實。由于學校勞動課程課時有限,部分內容需要家長的配合,而家長對勞動教育的誤解對學校勞動教育的落實會有很大影響。
第二,教育內容存在片面性。有些學校設置的勞動教育內容較為片面,局限于整理內務和打掃教室衛生方面,忽視了勞動教育的真實目的,造成勞動教育內容較為簡單和形式較為單一的情況,不利于學生主動學習勞動知識和技能,更不利于學生養成良好勞動習慣[1]。在教育過程中,部分教師和家長只是為了勞動而勞動,并沒有針對勞動的意義、勞動的觀念等內容,向學生傳遞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等理念。
第三,家校共育的評價機制不完整。部分學校在進行勞動教育時,評價標準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這導致家長在對學生的勞動行為進行評價時,也缺乏規范性,最終會造成家校共育下的勞動教育質量無法提升。評價標準不明確,就會導致學校和家長無法正確評估學生的勞動情況,甚至會影響家校共育的質量。
三、勞動教育中家校協同共育的優化策略
1. 明確家校共育的職責,讓家長正確認識勞動教育的價值
實現家校共育的勞動教育,家長需要進一步增強在勞動教育中的家庭責任意識,有意識、有目的地增強對家庭教育職責的認識,明確自身在勞動教育中扮演的角色,還要不斷學習如何發揮家庭在勞動教育中的最大作用,通過積極與學校溝通,參與學校開展的勞動教育活動,改變原有監督者的身份,成為學生勞動教育的參與者。
家庭是學生生活的重要場所,也是其接受勞動教育的重要場所。為了讓家長認識到勞動教育的價值,教師應重視與家長的溝通,使家長能夠積極配合學校的勞動教育工作,參與到孩子的勞動教育中,在家庭教育中培養學生勞動知識和技能。教師可以引導家長制訂勞動教育策略,在日常生活中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提升學生的勞動意識和責任意識,并由此構建良好的親子關系。
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家長和學生共同制訂“家務勞動計劃表”,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設置勞動目標,從自我管理和家庭服務兩方面擬定,使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自我管理,并主動承擔家務勞動。家長應在對學生進行日常教育時,引導學生從掃地、倒垃圾等小事做起,使學生認識到勞動是每位家庭成員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同時,家長應更新自身的觀念,認識到學生參與勞動的重要性,根據學生的成長規律,在學生發展的適當階段,讓其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
2. 整合勞動教育資源,實現勞動教育常態化
學校在開展勞動教育時,應充分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區域經濟發展情況等,深入挖掘勞動教育資源,整合教育內容,從而豐富勞動教育的內容與形式,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學校應通過家長會進行勞動教育宣傳,對學生勞動教育的重要性進行講解,并對家長進行引導,使其在家庭教育中能夠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在家庭教育中監督學生規范完成自我管理與家務活動中的各項勞動內容,使家庭成為學生勞動教育的實踐基地。同時,學校應對校內勞動教育資源進行整合,結合校園內部的勞動內容,使班級值日、校內實踐和餐廳勞動的課程化和體系化。
例如,山東省臨沂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三實驗小學在開展勞動教育時,將班級值日作為勞動教育課程的一部分,通過評比使學生認識到勞動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品質;將餐廳勞動作為勞動教育一部分,讓學生每學期進行兩次餐廳勞動,掌握相關勞動技能;建立勞動實踐園,讓學生親自參與植物種植、管理與收獲,提升勞動技能;在青峰嶺建立了勞動教育基地,讓學生參與種植活動,掌握勞動技能,提高合作意識;與企業展開合作,讓學生到企業參觀,并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參與勞動,了解勞動者在企業運行中的重要作用。
3. 構建線上+線下交流平臺,促進勞動教育的深入落實
學校在開展勞動教育時,應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育形式,增強家校共育的成效,整合家庭與學校的各項教育資源,從多角度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線上平臺的構建可以為家長和教師建立溝通橋梁,因此,學校應利用信息技術,搭建網上勞動教育交流平臺,方便學生家長與教師、其他家長展開互動,實現家校協同共育的目的[2]。
例如,學校可以通過線上信息交流平臺征求家長對勞動教育的意見和建議,形成更加符合學生情況的教學內容。教師通過廣泛征求意見還可以了解家長的能力,從而有針對性地對家長進行引導,為學生做好榜樣。在線下勞動教育實踐中,學校可以組織家長交流教育經驗或者組織勞動技能大賽,鼓勵家長參與其中,一方面豐富勞動教育的形式和內容,另一方面激發學生對勞動的興趣。
4. 構建完善的評價機制,確保勞動教育的實施效果
學校在開展勞動教育時,應從家校協同共育的視角出發,科學設計勞動教育活動,重視對學生勞動活動和家長教育行為進行評價,從而提升學生的勞動意識,增強學生的勞動能力,激勵學生和家長共同進步[3]。
例如,教師可以根據家長的職業類型,組織學生體驗一日勞動活動,引導學生在勞動過程中認識到家長的不易,拉近學生和家長之間的關系。教師還可以制訂勞動體驗方案,讓學生體驗不同職業,體會不同職業之間的差別,從而培養學生尊重勞動者的品質。在勞動教育中,教師可以采取過程性評價和多元評價的形式,針對學生的勞動過程進行評價,并讓學生進行互評與自評。此外,在家長參與的勞動教育中,還應讓家長對學生進行評價。多元評價有利于讓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幫助家長反思,促進家校共育的勞動教育模式不斷優化。
家校協同共育的勞動教育,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積極的作用,這種教育方式不僅增加了勞動教育的主體,而且豐富了勞動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優化了勞動教育的評價機制,從而推動了勞動教育質量的提升。但是,在目前的實踐中,還需要進一步明確家校共育的職責,逐步構建完善的家校共育教育體系,從而確保勞動教育的有效落實。
參考文獻
[1] 趙菊花.家校協同下的小學勞動教育的實踐探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2(7):29-31.
[2] 花雨.小學勞動教育中家校協同的現狀及策略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21:5-8.
[3] 胡曉雪,王玉鳳.勞動教育中的家校協同共育模式初探[J].云南教育(中學教師),2021(3):30-31.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沂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三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