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
德育是隱含在初中各學科中的基礎性教育內容,是實現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載體。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教師普遍不重視在課堂中開展思想教育,使德育與學科教學之間逐漸脫節,出現學生學習能力強但道德素養不足的問題。基于此,教師應將德育與音樂教學緊密結合,深入分析當前初中生面臨的實際問題,對基礎性教育內容進行多角度延伸與拓展,發揮音樂教學的美育價值,以達到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作用。
一、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必要性
(一)滿足現代教育發展需求
伴隨現代學科教育模式的不斷創新,素質教育成為學科教育的重要指引,即結合不同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通過強化學科核心素養理念,使學生能更好地符合新時期社會發展的要求。在這種形勢下,傳統音樂教育模式不再完全適用,需基于德育要求完成音樂教學的有效創新,全方位拓展與深化傳統音樂教育方式,發揮音樂教育的多重作用,借助音樂審美素養提升思想道德素養,實現以樂育人的教育要求。
(二)助力音樂文化的傳承
音樂在古代社會教育體系中就擔負培育思想品質的教育任務。在西周社會,國家將音樂作為文化禮制的主要部分,強調通過傳授音樂知識完成教化學習者思想的工作。儒家學派著書,強調禮樂對社會發展和個人成長的重要性,重視用音樂教育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在社會中還會用“禮樂崩壞”指代統治階級不作為和社會道德的缺失。而在新時期,以音樂為載體開展道德教育,既符合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需要,又能傳承音樂文化,使學生在欣賞不同作品的過程中得到思想熏陶。
(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素質教育背景下,教育應從多方面入手,最終達到身體、心理和智力的全面發展。以初中音樂教學為載體開展思想道德教育,能很好地將美育與德育結合,便于發揮二者的促進作用,即通過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品位帶動思想素養的提高,用德育拓寬學生理解音樂作品的視角,增強對作品人文主題和情感內核的感受。另外,在強調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教育背景下,五育之間有密切的連接關系,可以通過音樂教育發揮美育與德育的雙重教育作用,為培養學生更健全的人格、品質奠定基礎。
二、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策略
(一)樹立音樂德育目標,提升音樂教學價值
為了完成在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思想的教學任務,需要以明確學科德育目標為前提,通過抓好整體教學設計和教學節奏的方式,為提高音樂德育效果和質量提供更多支撐。以美育人和以德育人理念是新時代背景下,將初中教學綱要與音樂學科課程標準相結合的產物,符合音樂學科和德育的總體教育目標。因此,教師應從多角度挖掘音樂教材中的各類教育元素,充分考慮初中生道德品質和音樂學習的實際需求,為組織不同的音樂實踐活動和教育教學提供指導,以提升音樂教學目標的科學性和價值性。以音樂教育為載體能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和愛國情懷,教師應結合初中階段德育目標對課堂教學進行調整,以便構建體系化的初中音樂教學體系,提升學科教育質量。
以魯教版七年級下冊第5單元“梨園風采(一)”教學為例,本課了解京劇戲曲中的行當分類,通過欣賞《游園驚夢》戲劇作品學習演唱技巧,學唱結構簡單的京劇《兒行千里母擔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以講解京劇《海島冰輪初轉騰》為教學重點,用多媒體播放演唱視頻并引導學生分析節拍,在聆聽劇目過程中把握其委婉溫柔的四平調唱腔,體會京劇唱詞中楊貴妃怨憤的心境。同時,教師應針對本課京劇作品進行示范演唱,發揮自身影響作用帶動學生主動學習京劇知識,便于培養學生嚴謹踏實的學習品質。除學習京劇專業知識外,教師還應挖掘教材中的隱性教育資源,向學生講解中國京劇在不同階段的發展歷史和文化意義。在帶領學生學唱本課京劇作品時,教師應指導學生了解各類京劇作品中的行話和不同角色的常用手勢,并闡述中國京劇在世界其他國家產生的影響力,以此激發學生內心的愛國之情和民族情懷,產生傳承傳統文化元素和促進國家復興的學習目標,在提升音樂學科教育價值的同時完成德育。
(二)深挖教材德育內容,提高道德修養水平
以音樂學科為載體將美育與德育融為一體,需要以具體的教學內容為基礎。教材內容是開展各類教育的首要前提,如果教學內容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會使學科教育效果受到影響。因此,將思想道德教育與初中音樂教學融合,需要教師對音樂教材內容進行重新整合,以教材中的知識點和教育主題為基礎進行知識延伸,提升音樂知識與德育的契合點,使學生可以在鑒賞不同音樂作品的過程中得到道德素養的提升。這種教育方式能減少學生對思想教育工作的抵觸情緒,改變以往德育工作難以開展的教育現象。教師也應從多角度把握教學改革的新思想,不斷提升自身教育能力和專業素養,深度理解素質教育和德育理念,以便科學系統地整合音樂教材,升華不同音樂作品中的德育價值,順利完成以樂育人的學科教育目標。
以魯教版六年級下冊第4單元“神州音韻(二)”教學為例,本課了解江淮和楚湘等地區的民歌,通過欣賞《賽龍奪錦》和《姑蘇行》等民歌作品體會地區性音樂文化的特點,并總結這些民歌在音樂結構方面的共同性。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以本課演唱歌曲《鳳陽花鼓》為重點教學內容,用多媒體播放對作者的采訪視頻,讓學生了解歌曲的創作背景,使學生對花鼓這類兼具演唱和舞蹈兩種音樂形式的藝術風格有初步認知。之后,教師應帶領學生用手打拍子,通過不同節奏的手勢動作體會歌曲旋律和調式方面的特點,還應指導學生重點聆聽歌曲中的骨干音,學會辨別民族歌曲五聲調式的方法。在節奏分析完成后,教師需講解《鳳陽花鼓》音樂創作方法,使學生對民歌作品中起承轉合式四樂句結構有深刻把握。這種以民歌作品為核心的音樂教學,能使學生從多角度感受花鼓樂器背后的藝術魅力,便于改變對民間音樂作品的刻板印象,在提升學習和演唱興趣的基礎上,強化學生民族與文化自信,有利于培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道德品質。
(三)創新音樂德育方法,培養良好道德品質
在音樂學科中滲透德育思想,并非摒棄傳統音樂教學法,如果完全脫離學科知識教育開展道德素養的培育會使課堂教學形式化,會使學生長期處于被動的學習地位,不利于產生主動學習的動力,也容易對德育內容產生抗拒心理,難以真正實現初中階段的思想教育目標。因此,教師應堅持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育理念,在日常教學中不斷變換音樂教學方法,在堅持學生主體性學習地位的基礎上,將教師講解與學生自主探究相結合,使學生在體會不同作品藝術風格的同時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教師可以結合信息技術創新課堂教學方法,在網絡平臺中搜集更多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學習資源,利用信息教育技術動態性的優勢進行呈現,以建構趣味性和教育性兼具的教學課堂,使學生更愿意接受道德教育。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教材內容組織合作探究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對音樂作品進行故事改編和舞臺演繹,為學生發散思維提供更多可能性。
以魯教版八年級下冊第4單元“音樂故事(二)”教學為例,本課主要了解交響詩這種新型的管弦樂曲風格,學習將民間傳說與現代音樂結合的音樂作品,并嘗試進行新的融合性音樂創作。在講解本課知識時,教師應以解讀《梁山伯與祝英臺》歌曲節奏和歌詞為核心,用多媒體播放演唱歌曲的音頻并提出問題,如“這段音樂中使用了哪兩種樂器?”使學生能從分析演奏樂器入手體會交響樂民族化的意義。同時,教師應將學生分為多個學習小組,指導每小組從不同角度對其他傳統音樂作品進行旋律改編與表演,提升作品鑒賞能力和自主創作能力,使學生有更多機會深入探究各類器樂的發聲特點和音樂價值。在改編和呈現音樂作品的過程中,學生能感受傳統音樂與現代樂曲風格各自的獨特之處,對本課歌曲中隱含的求知、追求愛情及理想的思想情懷有深刻感悟,有利于培養學生追求更高理想的思想品質。
(四)豐富音樂實踐活動,營造德育氛圍
在初中音樂課堂中,組織形式多樣的音樂實踐活動能豐富課堂教育形式,增強學生音樂學習中的體驗感和參與感,提高學科教育效果,促使其在良好音樂氛圍的熏陶下健康成長,提升其對思想教育工作的接受度。音樂作為世界范圍內接受度較高的藝術形式,在人們的生活、生產中都有體現,尤其在新媒體技術不斷創新的社會背景下,學生課后有更多機會接觸不同的音樂作品。因此,教師不僅應通過改編歌詞和創排音樂劇的形式開展實踐學習,還應在課后組織各類音樂實踐活動,將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積累的音樂文化知識向社會傳播,并在傳播中獲得道德素養的提升。這種實踐教育形式符合德育和學科教育要求,有利于依托信息技術弘揚音樂文化,使學生長久地處于音樂藝術的熏陶與感染中。另外,教師也可以組織帶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音樂實踐活動,利用音樂文化滲透德育,使思想教育成為課堂教學中的常態化內容,以提升道德教育效果。
以魯教版七年級下冊第3單元“西樂擷英(一)”教學為例,本課了解在歐洲文藝復興后出現的巴洛克音樂和古典樂派等不同風格的音樂流派,學習運用正確的呼吸方法和姿勢演唱《英雄凱歌》。在學習演唱技巧前,教師應講解歌曲的創作故事,即猶大·馬加比在父親死后作為猶太領袖,帶領民眾推翻了無為的政府統治,建立圣殿的故事。教材選編的片段是他凱旋后民眾歡呼的場面,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樂曲工整的結構,重點把握單三部曲式在選段中的不同應用,以此體會《英雄凱歌》雄壯明快的節奏風格和熱烈的情感氛圍。在鑒賞完本課音樂作品后,教師還應指導學生在線上音樂網站中搜集中外其他歌頌時代英雄的歌曲,在課后完成自主賞析并匯報鑒賞心得,便于培養奉獻精神、愛國精神等道德素養。
(五)建構全面評價體系,提升道德教育效果
將德育思想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滲透,還需要構建完善的音樂德育評價體系。在這一教學要求下,教師應積極探索創新學科教學評價的方法,從拓展評價主體、豐富評價內容和增設評價方法等多角度完成教育評價改革,使音樂教學的多重教育價值得到充分發揮,以便通過音樂學習評價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拓展評價主體指改變以往以教師評價為核心的評級模式,引入家長評價和學生自評、互評等多種形式,使學校教育理念在不同環境中延續;豐富評價內容指應從理論性音樂知識、演唱技能、鑒賞能力和德育素養等多方面評價,使學生能符合現今社會對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增設評價方法指將音樂學科中的課堂教學評價與實踐活動評價相結合,從多角度衡量知識學習效果與應用能力。這種全面評價的方式能保證教學評價的科學性和真實性,增強學科教學的思想教育價值。
以魯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國流行風”教學為例,本課了解不同時期我國的流行音樂作品,體驗歌曲音色和聲部之間的和諧美,并學習不同音樂要素在歌曲中的作用。在本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童聲合唱《讓世界充滿愛》視頻,并提出問題,如“歌曲采用了哪種演唱形式?可以將演唱劃分為哪幾部分?”使學生在聽覺、視覺等多重感官刺激作用下進入學習狀態,掌握切分音節奏和后附點節奏的演唱方法。另外,在隨機選擇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應鼓勵其他同學進行補充和評價,在多元化評價模式中提升道德品質。
(六)增強音樂情感內化,增強道德領悟能力
在初中音樂課堂中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在教師補充完作品的創作背景和相關故事后,學生演唱時依然注重技巧,沒有投入相應的演唱情感,將拓展音樂知識的環節當作教育課和政治課。對此,教師應利用音樂作品的美感啟發學生情感,將思想教育融入審美教育中,啟迪學生心靈與情感,完成道德教育工作。
以魯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光輝的歷程”教學為例,本課學習革命題材的音樂作品,在學習本課歌曲演唱技巧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播放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奮斗歷程的視頻,并結合本課《游擊隊歌》開展小組交流,使學生能把握贊歌類作品中激昂的旋律和明快的節奏。教師還應帶領學生練習演唱,引導其學習革命先輩熱愛祖國和勇于奉獻的道德精神,使學生的道德品質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音樂教學中開展德育,能提升音樂教育價值,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素養,滿足現代教育理念的發展要求。因此,教師應深入探究道德思想教育與音樂教學融合的方法,發揮自身榜樣作用,將音樂作品中的德育元素更好地呈現,使教學內容與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能力相符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注:本文系淄博市張店區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集體課題)課題名稱“紅色音樂資源在初中德育中的應用策略研究”的成果(項目編號:2021JY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