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信息時代,數字化教學資源是完成教學過程的重要載體。加強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的建設,打造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既是對教學資源的收集、累積與應用,也是對傳統教育教學方式進行改進和創新的必備手段。本文以大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為例,聚焦醫學類高職院校的臨床醫學專業的數字化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資源庫的建設與應用,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加快推進“互聯網+職業教育”,用數字化賦能醫學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醫學類高職院校;模塊化;數字病理學;教學資源庫
引言
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和新時代高等教育工作會議有關精神,加強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大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下文簡稱“我校”)依托THEOL網絡教學綜合平臺及數字化教學資源,探索線上線下混合式 “金課”建設路徑與課堂教學應用,全面打造符合學情特點的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通過加強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與應用,優化教學全過程,提升課堂內外教學的數字化水平和教學效果,達到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的目的。
1. 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課程的重要地位及內容
1.1 課程簡介
《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是一門通過研究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改變(包括代謝、機能和形態結構的改變)和轉歸,揭示疾病本質和發生發展規律,為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提供理論基礎的醫學基礎課程[1]。
1.2 重要地位
病理學是醫學之本。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課程是高職院校醫學相關專業的必修課,是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課程體系中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之一,是主干課程、核心課程。該課程是溝通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橋梁學科[2],是后續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等專業課程的基礎。該課程知識涉及面廣,學習過程中需將肉眼病變和鏡下病變相聯系、病理變化和臨床表現相聯系、結構和功能相聯系,對鍛煉學生抽象思維,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增強學生對后續課程的理解能力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該門課程也是臨床執業(助理)醫師、醫學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等的必考科目,學習好該門課程對提高專業水平和學歷提升至關重要。
1.3 內容及學時分配
該課程分為理論授課和實驗授課,總授課80學時,其中理論授課62學時,實驗授課18學時。病理學理論部分包括病理學緒論,病理學總論和病理學各論,合計42學時;病理生理學理論部分包括疾病概論,病理生理學總論和重要器官功能衰竭,合計20學時。實驗內容包括兩部分:肉眼觀察大體標本病理變化,顯微鏡下觀察組織切片微細結構。
2. 建設與應用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彌補傳統教學不足
2.1 學情分析
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是我校的重點發展專業之一。學生生源分為參加全國統一高考錄取的普通招生學生和參加學校自主招生的擴招學生。普招生線下授課,擴招生采取線上學習形式。信息時代,學生學習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學生熟練掌握智能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的使用;二是學生思維活躍,善于利用互聯網查找各種資源,但面對紛繁復雜的知識、信息,缺乏甄別、判斷和分析;三是學生感受到學業和就業的壓力,但缺乏有效的學習方法和能力,缺乏系統的、高質量的教學資源可供學習;四是學生學習自律性不高,主動學習意識不強。
2.2 傳統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教學方法
病理學是一門重要的形態學課程,直觀性和實踐性很強。該課程知識點繁雜,有的知識抽象難懂。以傳統教學思路講課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理論學時相對較少,在有限的課時內,很難將理論知識講透;二是傳統教學存在教師主動、學生被動的特點,教師以PPT中文字和圖片或借助于掛圖來講述理論知識,直觀性欠缺;三是靜態大體標本的學習,學生需到大體標本室完成,這種學習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四是病理組織切片的學習,學生需到顯微互動實驗室借助光學顯微鏡觀察,這種學習受顯微鏡、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五是學生間、師生間互動少。例如,在理論課堂開展病例分析、話題討論等較少,參與人數較少,覆蓋面小;六是學生課后復習依賴筆記、書和練習冊等紙質材料,檢測學習效果的手段不多,只能通過課堂提問及上交作業情況;七是課堂外的生生、師生互動沒有交流平臺。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降低學生學習興趣,不利于培養高質量的應用型醫學人才。
2.3 教學資源庫的建設項目及內容
2.3.1 調研問卷的制定和發布
面向病理學任課教師、其他醫學基礎課教師、臨床醫學專業課教師和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分別發放“臨床醫學專業病理教學資源庫建設的必要性調查問卷(教師問卷,學生問卷)”。調研內容主要包括:師生對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開展教學活動的認識,我校的病理學現有教學資源現狀,師生對教學資源類型的需求狀況,師生對教學資源庫建設的意義認識,師生對資源的共建共享的認識等[3]。從調研問卷統計分析結果來看,教師和學生對教學資源庫的建設與使用有迫切需要。
2.3.2 資源庫建設內容
根據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按照《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課程標準,制作教學資源庫(見圖1)。基本教學資料,包括教案(理論+實驗)、PPT課件(理論+實驗)、課程思政案例。拍照、編輯、整理教學素材,包括切片庫(病理切片,正常組織學切片)、大體標本庫(病理標本,正常器官標本)、動畫、微課。收集、編寫各章節試題,試題組成試卷,為學生平時復習及期中、期末備考提供學習資料。為了拓展臨床知識,提高學生對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更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基礎與臨床結合,精選各章的臨床病例分析組成病例庫。為了了解本學科前沿知識,提高學生科研思維,提供病理學、病理生理學核心雜志刊載的病理學綜述或疾病研究、治療的前沿技術和方法。收集近三年執業助理醫師病理學考試大綱及部分真題,達到職業教育與資格考試接軌的目的,讓學生吃透考綱,熟悉考點。
2.3 THEOL網絡教學綜合平臺特點
2.3.1 以“課程教學”為核心
THEOL網絡教學綜合平臺,課程管理包括教學管理、課程建設、學習分析、課程預覽和系統幫助5個模塊,極大地拓寬了課堂教學的空間。支持教學資源的組織、積累與共享,支持教學過程跟蹤統計,教學過程與評價展示相結合。支持教師開展多模式教學,支持MOOCs/微視頻課程學習單元式教學,支持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研究型教學等。
2.3.2 交互性強
包含多種交互工具及個性化工具,主要包括網上論壇、問卷調查、教學郵箱、教學博客、日程安排、個人信息、修改密碼、問題提交、在線幫助等。
2.3.3 教師建課易于操作
參照網絡課程設計教師簡明操作手冊,教師易學、易懂、易建課,如上傳教學資料和素材、發布在線測試、發布討論話題等。
2.3.4 學生使用方便快捷
學生可通過手機端APP或電腦網頁版登錄該平臺,可以查看課程內容、課程通知,完成在線測試,參與互動討論等。網絡教學平臺作為傳統教學的輔助,突破了傳統教學的局限,充分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受到老師和學生的歡迎。網絡教學平臺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實現跨時間、空間的廣泛交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
2.4 依托THEOL網絡教學綜合平臺,建設數字化資源庫
平臺網址http://ycjy.dqygz.com/meol/personal.do,可在手機端或電腦端網頁登錄,教師輸入工號和密碼,學生輸入學號和密碼,校內外均可登錄。下面以“局部血液循環障礙”一章為例闡述數字化資源庫的建設與應用。
2.4.1 教學基本資料的準備
局部血液循環障礙共7學時,理論5學時,實驗2學時。理論學習資料包括5學時教案、2個PPT課件,本章復習題及參考答案,思維導圖,電子教材,微課1個(血栓形成條件和機制),動畫3個(腎梗死、心肌梗死、血栓形成過程)。實驗學習資料包括2學時教案、1個PPT課件、電子實驗報告、大體圖片、鏡下圖片。
2.4.2 教學基本資料的上傳
理論學習資料的教案、PPT課件、復習題、思維導圖、電子教材、微課、動畫上傳到課程資源目錄下。實驗學習資料的教案、PPT課件及電子實驗報告上傳到實驗教學目錄下,大體圖片、鏡下圖片上傳到圖片庫目錄下。
2.4.3 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1)教學課前—準備。教師課前準備:教師結合本次課內容,通過平臺發布學習任務,提出明確學習要求,發布課前測試。同學課前準備:同學登錄平臺,查看本次課前學習任務,按學習要求,通過查找相關資料,完成課前測試。教師課前統計學生預習情況。
(2)教學課中—實施。教與學互動。
教師的教:正式上課前,總結學生預習情況。針對上次課重要知識點和常考考點,發布3-5填空題讓學生回答問題。通過此種方式和題型提問,可以考查學生對知識的全面性掌握程度及準確度。告知本次課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教學重難點,知識點劃分為不同任務,如圖2所示。
以知識點一為例,教師首先發布此知識點的思維導圖,使同學們對該內容有全面系統的認識;其次教師以文字、圖片、微課、動畫等形式講解重難點,接著發布和本內容相關的拓展問題,同學們積極思考,踴躍發言,隨后對應不同目標,精心設計不同難度的測試題目(包含執業助理醫師考試真題),以便在不同節點檢測目標完成情況;最后歸納總結。通過減少教師講解、增加教學互動等形式,如話題討論和測試題目等,既可以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也可以了解學生是否理解了新課的內容和知識點。
學生的學:學生根據教師課程學習要求,借助思維導圖構建知識框架;學習以不同形式展現的重難點內容,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梳理提出問題、參加討論交流;完成測試題目,如圖3所示。
(3)教學課后-督促與知識鞏固
教師定期登錄THEOL網絡教學綜合平臺查看各項資源的學習情況,對于未按學習要求完成學習任務的同學單獨溝通,督促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學習任務,查看在線測試完成情況,測試結束后記錄每人每次測試成績。對于測試成績不及格同學,單獨溝通,不讓每一名同學掉隊。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答疑解惑。學生按教師教學安排,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對學習過的內容進行及時復習,按規定時間完成測試、作業、互動討論話題等,梳理問題,及時和老師溝通交流。
3. 應用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的教學反思與體會
資源庫的建設與應用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4];為教師創造良好的備課環境,減輕教師備課負擔,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對其他課程教學資源庫的建設起到很好的輻射和示范作用。
3.1 借助網絡教學實現的成效
一是借助網絡教學資源,在有限的課時內將理論知識講透。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及完成課前檢測,對新課內容相關知識點有了充分的復習和預習,教師在講解新課時重點突出,課堂變得更高效;二是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中心,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地位,通過思維導圖、話題討論、互動測試等環節,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三是學習打破了時空限制,學生可查看平臺內的數字化大體標本、鏡下切片(不同放大倍數),隨時隨地都可登錄平臺學習;四是生生、師生互動明顯加強,通過病例分析討論,參與話題討論,促進了教師和學生、同學之間的交流和學習,拉近了師生、生生距離;五是檢測學習效果手段多樣化,教師通過按章節組卷,按知識難度組卷進行階段測試,期中測試及模擬考試,測試模式可設置為標考模式、自測模式、隨堂小測等形式,使考試模式多樣化;六是各項學習成績統計更便捷,教師根據需要設置考核項目,考核分數及每項考核占比,系統可自動統計出最后考核分數,節省人力物力,讓教師解放雙手,有更多的時間投入教學研究。
3.2 不足之處
在資源庫建設和應用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不足。如部分資源的質量還須提高;資源的種類和數量還需增加;試題的數量和質量上還要再提高;課程思政素材還不夠豐富;課堂教學設計還須加強等。
結語
資源庫的建設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資源庫建設也需要不斷更新和完善,對教師綜合能力也提出更高要求。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學習,提高信息化教學能力和育人水平,做好學情分析,認真備好,上好每一次課,做好每一次的教學設計,通過多種方式展現教學內容,設置適合的討論話題,引入案例分析,測試不同難度的試題,恰當引入課程思政內容,采取多種多樣的學生回答問題的形式,更好地培養合格的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張軍榮,李夏.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20.
[2]步宏,李一雷,來茂德,等.病理學第9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8.
[3]楊金霞,苗秀杰,梁春紅,等.面向專科生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建設初探[J].科研,2023,(2):90-93.
[4]陳冰,朱曉群,黃小梅,等.病理學教學資源庫建設的現狀分析與構想[J].基礎醫學教育,2013,15(1):71-74.
作者簡介:楊金霞,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病理學網絡資源建設。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重點課題研究項目(編號:ZJB142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