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筱楠 蘭欣洋
【摘要】近幾年來,中國ESG 的實踐與表現一直備受社會各界的重視。文章從中國公司的ESG 業績和信息披露特點出發,對我國債券發行公司和A 股公司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我國ESG 的信息披露狀況得到了改善,但各公司的披露比例存在顯著差異,ESG 數據的量化水平還不夠,我國企業ESG 的信息披露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建議加快制定中國ESG 的信息披露標準,引導市場主體積極擴大ESG 評估的應用,并完善ESG 監管的指標體系。
【關鍵詞】ESG 信息披露;國內現狀;雙碳
【中圖分類號】F275;F832.51
隨著自然環境逐漸惡化和資源枯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逐漸進入大眾的視野中,成為一個炙手可熱的話題。企業在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方面的能力已然變成評價企業綜合實力不可或缺的一個因素,也是企業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一個重要方面。與此同時,投資者對企業非財務信息的重視, 也進一步提升了ESG 在投資決策中的重要程度。
雖然ESG 在中國的發展起步較晚,但依托國內龐大的市場規模和經濟體量,以及在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和出臺有關可持續發展政策的背景下,中國在踐行ESG 方面的表現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企業ESG 相關信息的披露是投資者運用ESG 理念進行綠色投資的基礎。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國內企業ESG 信息披露仍處于發展的萌芽期,盡管近年來發展趨勢良好,但仍面臨許多困難。本文將對中國公司的ESG 業績和信息披露特點進行分析,并給出相應的政策建議,以期促進ESG 理念在我國的推廣應用,指導我國企業更好的開展ESG 信息披露工作。
一、國內ESG 概況
本屆“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促進綠色發展等重要工作。ESG 理念是從環境、社會、治理三個角度分析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在“雙碳目標”“綠色發展”的政策背景,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與其承擔的環境責任緊密相關。
從投資的角度來看,傳統的企業估值模型基于企業現金流貼現,主要考察企業的財務情況和公司經營情況。然而投資人在實地調研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類似于重度污染、勞資關系緊張、管理層腐敗等問題,此類問題不包含財務與經營,但嚴重影響了投資收益的可持續性。因此基于財務和運營的估值模型與企業市場價值總是存在著偏離,而ESG理念正是從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的角度來評估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部分解決了信息不對稱,彌補了傳統估值系統的不足。ESG 投資理念關注企業中長期的表現而非短期的盈利成長,適合中長線的投資者。研究表明,近年來國內外ESG 偏好的基金收益率強于傳統指數基金收益率,并實現了快速的增長。
聯合資信的ESG 評估理念是在可持續發展目標、經濟外部性理論和利益相關者理論的框架下形成的,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關注企業外部性內化和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在評估體系中結合了國際通識指標和中國特色指標。
二、國內ESG 信息披露現狀
由于投資者逐漸接受和運用ESG 理念,因此國內企業對自身披露ESG 的意愿也有大幅度提升,更加注重自身的ESG 表現,披露的具體信息更加多樣化。但是,在披露和實踐的過程中也遇到許多客觀存在的約束,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本文通過分析A 股上市公司和信用債發行人的ESG 信息披露現狀,探索國內企業ESG 信息披露的特征。
(一)企業間的ESG 信息披露情況存在差異
1. 不同行業的企業ESG 相關報告披露比例存在差異
在2021 年A 股上市公司中,上市公司數量前三的行業為機械設備、醫藥生物和電子,其ESG 信息披露的比例為18.16%、29.40% 和20.43%,均低于平均水平30.4%,有待提升。銀行及非銀行金融機構進行ESG 信息披露的占比遠超其他行業,分別為100% 和80.23%,這是由于金融機構是境內乃至境外ESG 信息披露相關制度最為關注的一個主體,在“雙碳”目標下,央行和銀保監會先后頒布了《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指南》《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等相關法規,目的是通過健全金融機構的環境信息披露制度,逐步提高我國的ESG 治理水平。此外,高耗能行業如鋼鐵、石油石化、煤炭等的ESG 信息披露比例也高于平均水平,這也與國家出臺的強制性政策有關(見圖1)。同時高耗能行業進行ESG 信息披露的比例在債券發行人中高于平均水平,其中石油石化行業的披露比例超過50%。
2. 不同規模的企業ESG 信息披露占比存在差異
大型企業ESG 信息披露占比較大,小型的企業ESG 信息披露占比較小。在2021 年A 股上市公司中,以市值規模1000 億元為標準,標準以上的上市公司進行ESG 信息披露的比例超過80%;標準以下的上市公司進行ESG 信息披露的比例還未達到30%。在2021 年債券發行人中,以資產規模2000億元為標準,標準以上的債券發行人披露ESG 相關信息的占比大于50%,而標準以下的債券發行人所占比例不足15%。此外,近四年中資產規模超過2000 億元的債券發行人披露ESG 相關信息的占比增幅也是最高的。
究其原因,首先,規模較大的企業更加注重企業自身的聲譽,根據信號傳遞理論,良好的企業形象可以向資本市場傳遞一個好的信號進而提高企業價值,因此大型企業更愿意主動披露ESG 相關信息,同時吸引更優質的投資者。其次,規模較大的企業在獲取ESG 信息過程中的成本占其資產規模的比重,與中小型企業相比更低,受到的成本約束也更小,因此中小企業主動披露ESG 相關信息的意愿較弱。
3. 不同所有權性質的企業進行ESG 信息披露的比例不同
根據所有權性質的不同大致可以將企業分為中央國有企業、地方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在2021 年A 股上市公司中,中央國有企業進行ESG 相關信息披露的占比最高(62.59%),地方國有企業占比為43.89%,民營企業的數量最多但所占比例僅為20.89%(見圖2),造成這種比例情況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國資委對國企的監管和推進。2007 年12 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要求中央企業切實履行社會責任,加強對國有控股企業的管理。在2022年3月,國資委設立了“社會責任”辦公室,以全面推進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5 月27 日,國資委發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質量工作方案》,提出要推動更多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披露ESG 專項報告,力爭到2023 年相關專項報告披露“全覆蓋”。
(二)國內ESG 信息披露情況有所改善,但仍有進步空間
1. 進行ESG 信息披露的企業比例有所提高,但相對較低
企業為獲取更低的融資成本,降低投資者的信息壁壘,更愿意進行ESG 信息披露,這也是取得投資者信任的重要條件。此外,自2006 年以來,我國境內公司ESG 信息披露要求由“鼓勵”逐步轉變成“半強制”,相關披露內容要求也進行了擴大,強制性屬性增強,主要體現在公司的年度報告中。近四年來,國內企業進行ESG 信息披露的占比不斷提高,從2018 年的16% 逐漸提升到2021 年的19%,但與國外企業進行ESG 信息披露的比例相比仍處于低水平。2021年債券發行人進行ESG 信息披露的比例只有16.41%,而同期上市公司的披露比例為27.87%(見圖3)。
2. 除少數債券發行人外,多數企業ESG 信息披露及時
信息的時效性是投資者進行投資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及時地進行信息披露更是國內企業在進行ESG 信息披露時的重點。2021 年,95% 的上市公司和69% 的債券發行人選擇在次年的前4 個月內披露上一年度的ESG 相關信息。此外,有大約20% 的債券發行人選擇在次年的后4 個月披露上一年度的ESG 信息,信息披露不夠及時。
(三)量化的ESG 信息披露不足,缺乏同業可比性
1.ESG 數據量化程度不足,負面信息披露不完整
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ESG 信息披露研究發展較晚,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ESG 信息披露框架。目前國內上市公司的ESG 信息主要是描述性的,量化的數據比例很低,如能源使用效益、消費者隱私保護、會計和審計等指標都是定性的,缺乏定量的描述,培訓平均時數、產品和責任等指標的定性和定量的描述都沒有。對于“半強制”披露的某些具體項目類似新聞發言稿,內容主觀性較強;同時,企業更愿意披露在承擔社會責任、保護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對自身有利的ESG 信息,對一些負面事件和指標的披露不夠詳細和客觀,因此財務報告使用者無法合理地利用所披露的信息,很難根據文字描述做出客觀的判斷。
2. 同行業企業間ESG 信息披露內容缺乏可比性
在環境、社會、治理等領域,政府對信息披露的內容、形式等進行了規定,但沒有實行強制性的保障,缺少硬性的獎勵和懲罰措施,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健全,不能鼓勵或強迫公司進行ESG信息披露。我國大多數上市公司在其CSR 報告中都包含ESG 的信息,而中國工商銀行等少數企業則是通過獨立的ESG 報告來披露這些信息。隨著我國金融監管的日益嚴格,資本市場的進一步開放,我國證券投資基金的信息披露要求也越來越高。目前我國ESG 的信息披露標準還不統一、種類繁多、分散、不夠細致完善,行業間的信息披露水平也不高,這對公司ESG 的發展是不利的。
三、提升國內企業ESG 信息披露的相關建議
總體來說,中國公司的ESG 信息披露比例相對較低,這與中國ESG 的實踐尚處在起步階段有關,中國企業ESG 的信息披露標準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一方面,目前中國還沒有建立完善的ESG 信息披露標準,缺乏相應的制度參考,使得我國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存在一定的困難;另一方面,我國對企業ESG 信息披露的強制性要求比較低,公司的主動披露意愿也比較弱。為進一步提高中國企業的ESG 信息披露水平,優化我國ESG 的治理狀況,文章對此提出一些政策建議。
(一)應加快制定中國ESG 的信息披露標準,為我國的ESG 信息披露提供制度保證
1. 可行與效率之間的關系
根據我國目前的ESG 信息披露狀況,結合現行的制度基礎,充分考慮到公司是否可以進行信息披露,以盡量減少公司的成本負擔;同時,ESG 的信息披露標準應該是可量化、可檢驗、可分析的,能夠真實、準確地反映ESG 實施過程中的績效,從而保證ESG 評估的正確性。
2. 普遍性與目標性的關系
ESG 的信息披露標準應該立足于中國市場,為國家政策的執行提供依據,增強其在關鍵行業和領域的適用性,并具有中國的特點。同時,借鑒《國際ESG 信息披露指引》,提高其在國際上的適用性,降低其應用成本,為我國企業高質量“走出去”提供政策支持。
(二)建議政府引導市場主體積極擴大ESG 評估的應用范圍,促進ESG 投資和投資的可持續發展
ESG 評估是以企業ESG 的信息披露為基礎的,而ESG 評估的推廣可以有效地促進公司的ESG 信息披露。當前,市場主體對ESG 評估結果的運用還處在初級階段,需要不斷推動企業和金融機構在實際中廣泛地運用ESG 評估結果,發掘ESG 要素對企業風險和收益的影響,從而促進ESG 的持續發展,不斷完善ESG 評估指標設計、數據采集評價基礎等,從而建立起一套具有廣泛市場共識的ESG 評估系統,并通過市場推廣來提高企業ESG 信息披露意愿。
(三)監管機構應以ESG 為基礎,完善風險監控的指標體系
ESG 評估涵蓋了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等多個層面的評估指標,以評估企業在非財務方面的績效。一些研究認為,ESG 評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預警的作用。監管機構對ESG 評估的有關指標的運用,可以提高公司ESG 的信息公開程度。金融監管機構可以利用ESG 評估指標,把非財務信息指標引入到風險監控指標中,既能加強公司ESG 的信息披露,又能從更多的角度進行風險監控,從而提高金融風險的防范能力。
主要參考文獻:
[1] 邵文藝, 周穎.ESG 信息披露制度的啟示——基于商業銀行綠色金融視角[J]. 大陸橋視野,2023(02):42-44.
[2] 黃益雄, 徐慧寧. 我國上市公司ESG 信息披露分析[N].財會信報,2022-12-26(007).
[3] 黃可, 李志軍, 竇瀅. 高質量ESG 信息披露的問題與對策[J]. 中國投資( 中英文),2022(Z0):72-73.
[4] 馮慧昕, 李莉. 我國上市公司ESG 相關信息披露研究[J]. 中國管理信息化,2022,25(19):30-35.
[5] 徐雪高, 張昭, 趙培芳. 企業ESG 信息披露研究的最新進展[J]. 農村金融研究,2022(08):69-80.
[6] 張長江, 徐品, 畢苗. 上市公司ESG 信息披露研究綜述:理論、動因與效應[J]. 財會通訊,2022(14):9-15.
責編: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