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菊 董海
摘? ?要:職業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優化教育結構和人才結構的雙重職責。多年來,職業院校為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培養了大量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因此,新形勢下保證人才培養方向和就業能力提升成為了“十四五”期間的重要任務。基于此,在1+X證書制度試點背景下,分析當前職業院校學生特點和就業能力現狀,提出當前形勢下職業院校學生就業水平提升的“三方聯動”路徑,對于人才質量提升及職業院校未來發展,以及地方經濟和社會進步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職業院校;1+X證書制度;就業能力
中圖分類號:G710? ? ?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12-0109-03
引言
國務院印發的“職教20條”提出了1+X證書制度,即“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相結合的試點工作[1]。目的是通過證書對接的方式,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將社會市場需求與學校的人才培養機制緊密結合起來,促進學生的就業能力和質量提高。在1+X證書制度下,職業院校如何更有效地開展職業院校學生就業創業教育,給學生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及正確的引導,架起學生與企業之間溝通的橋梁,使學生更順利、更快捷地進入企業工作,融入社會氛圍,成為值得思考的重要課題。因此,提升職業院校學生就業能力,對學生及學校本身有著重要的生存和發展意義;同時,更是關乎地方經濟發展、社會和諧和穩定的重要因素,對于社會價值的創造、勞動力分配也有著密切影響[2]。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外關于就業問題的研究比較成熟。以美國和德國為例,西方發達國家完善的職業生涯服務體系已經滲透到了學生就業創業等方面[3]。對就業價值觀的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各個階段,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帕格。雖然國外對于就業問題的研究比較成熟,但那是建立在國外文化背景下的就業問題,不同國家的政治制度和國情以及文化理念,會得到不同的研究結果。國內研究方面。通過查閱文獻發現,國內關于學生就業問題的研究核心多集中在普通大學學歷教育層次,關于職業教育就業意向和問題的研究十分稀少,雖然省級以上期刊相關文獻較多,但研究的科學性和可靠性有待考量。可見,職業院校學生的就業創業問題的研究基礎比較薄弱,研究空間較大。
1+X證書制度的實施和研究。從1+X證書制度的實施角度看,以前三批試點統計為例,據高職發展智庫統計,全國前三批試點單位共計22 949個,其中高職類占到總量的50.9%(11 682個),涉及高職院校1 168所。全國職業院校前200名排序中,遼寧省只有11個試點學校,占比僅為5.5%。從文獻研究角度來看,以“1+X證書制度”為主題在知網中搜索,核心級別以上的文獻共計196篇,其中大多是以課程改革、培養方案等教學改革的相關分析,關于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分析的較少。
縱觀現有文獻發現,在1+X證書制度背景下,針對職業院校學生就業創業問題的文獻研究存在如下問題。第一,研究的質量和數量不夠。第二,較多的研究是從理論分析的角度進行邏輯推演,而缺少科學嚴謹的實證數據分析。第三,在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研究方面,沒有將當前經濟政治形勢融入其中,片面地、割裂地提出改善對策。因此,有必要通過科學分析方法進行當前發展背景下的相關調查研究,并為提出的結論提供有力嚴謹的保障。
二、職業院校學生就業能力及就業工作現狀分析
實地調研遼寧省10所職業院校,發放并回收有效調查問卷513份,與教育專家、職業院校就業工作人員、職業院校學生以及相關負責的輔導員面對面訪談,從職業院校學生特點、職業院校學生就業形勢和職業院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現狀進行分析。
(一)職業院校學生特點分析
1.學習缺少主動性。職業院校學生與普通的本科學生相比,學習基礎薄弱,尤其對英語、數學等學科的學習興趣不夠濃厚。由于缺少良好的習慣和學習熱情,形成了惡性循環,最終導致厭惡學習影響學業。很多學生并沒有把時間和精力放在學習上,缺少學習計劃,學習動力不足,及格就是目標。這種思想嚴重影響了學生今后的發展,對于學生就業也會產生影響。職業院校的課程大多是應用型課程,主要注重學生技術的教學和應用能力的培養,理論教學較少。因此,對于枯燥的理論知識,學生很難進入學習狀態并提起興趣。
2.自我約束力相對薄弱。成績的不理想使得學生越來越遠離老師,并對學習產生抵觸心理,影響了溝通的自信心以及對班級、團隊的責任感,形成了自卑傾向。同時,由于在之前的學習期間經常得不到信任,缺乏表現自己的機會,形成了不愿意承擔責任和責任感缺失的問題。
3.情緒控制能力不夠。當前職業院校的學生大多為“00后”,心智還不夠成熟,容易產生沖動和虛榮的情緒。有部分學生學習成績不穩定,情緒和成績波動較大,為了尋找心理平衡,他們經常會尋找學習以外機會表現自己。相比普通本科學生來說,職業院校的學生消極情緒較重,缺少包容力,經常以自我為中心,情緒穩定性差;遇到問題和困難的時候,通常會先考慮自己的利益,言語表達上不夠理智和尊重,在團隊合作的過程中容易受情緒影響而與同學產生矛盾,解決問題的方式相對簡單,這些特點約束了學生們全面發展。
4.重情義,好交際。職業院校學生本身的智商并不低,對于感興趣的科目和事物具有很強的實踐能力,喜歡接受新的技術和理念,討厭一成不變枯燥的理論和哲理,追求變化的氛圍和靈活性較強的工作,有很強烈的實現自我價值的欲望。受學習成績和行為表現的影響,有部分同學缺少周圍人們的關注與鼓勵,當有老師或同學給予正面肯定或表揚的時候會有強烈的回報欲望。他們在面對積極評價或肯定的時候,會激發表達的欲望,提升自身正能量。他們有自己交往圈層,對于自己認可的朋友可以付出真情感,重義氣,樂于助人,能夠積極參與符合興趣愛好的文藝體育等活動。
(二)當前形勢下國內職業院校學生就業現狀
1.就業總量壓力巨大。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全國普通本??飘厴I生數由2017年的735.8萬人增長到2021年的826.5萬人,增長了12.3%。其中,遼寧省2021年普通、職業本??飘厴I生人數為25.8萬人[4],占到全國本??飘厴I生人數的3.1%。近10年來,高校普通本??飘厴I人數總量持續增加,但企業需求受疫情和市場競爭壓力影響在下降,對于畢業生水平和質量要求提高了,嚴重影響著職業院校就業質量[5]。尤其針對職業院校的學生來說,專業基礎薄弱、學歷知識水平較低等特點增大了就業難度,因此職業院校就業工作面臨著巨大的挑戰[6]。
2.供需結構性矛盾相對突出。2022年初的京東裁員轟動了全國。雖然近年來我國經濟形勢企穩回暖,國內各地區都在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但是受新冠疫情影響,大部分企業經營情況波動較大,市場競爭不斷加劇,形成了優勝劣汰的殘酷競爭局面,大量小微企業破產或裁員,就業單位的崗位需求嚴重不足,造成了對亟待就業的畢業生吸納能力十分有限。同時,工作崗位條件的硬性設置限制了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的對接,職業院校的學生通常因為學歷、能力和綜合素質等原因被排除在就業崗位之外,本科學生不屑的工作,??频膶W生求之不得,這也是供需結構性矛盾突出的重要原因。
3.畢業生就業工作受到高度重視。畢業生的就業工作一直是各高校的重要評價指標之一,從地方政府到高校都在努力創新就業渠道,出臺一系列鼓勵支持畢業生就業創業的政策。各地勞動保障部門定期舉辦各種形式的座談研討會,針對如何開展就業促進、創業引領、就業見習、技能提升等幫扶工作進行研究,為有限的市場范圍內提供了無限的就業服務。
(三)職業院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現狀
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一直是職業院校工作的重點。隨著職業院校生源規模的增長、社會經濟形勢的變化,職業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面臨著不小的困境。歸結起來,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1.從學校角度看,就業指導工作建設相對滯后。首先,職業院校的就業指導工作通常都只把就業率作為衡量就業工作成效的唯一標準。從學生入學開始到畢業為止,系統的指導除了課時較少的就業指導課程教學,也只是最后一年畢業工作的落實。整個過程缺乏連續性和全局性,沒有明確的指導方向和細則。其次,職業院校的辦學定位是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但在培養過程中理論環節和實踐環節的對接不夠順暢,實習期間對學生的表現評定和對實習單位的考核反饋不夠及時,以至于影響就業指導工作的效果。再次,學生對學習和研究的積極性不高,畢業生對于未來的職業生涯規劃缺乏科學性。另外,職業院校中就業指導工作人員通常是輔導員老師負責,在處理班級同學日常管理工作之余,他們在掌握國家和政府對于畢業生創業就業的相關鼓勵政策和規定方面,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工作遠不如專業的就業指導工作老師。
2.從企業角度看,校企合作缺乏深度高效的融合。大多企業出于經濟利益、生產時間和管理等方面因素的考慮,都會把實習學生的培訓教育成本當成負擔,從而對于實習的學生沒有嚴格規范的考核要求,使得學生在實習期間有所松懈。同時,在中小企業的用人計劃、崗位編制等用人機制上排斥職業院校學生,企業在對待經驗不足的本科畢業生和學歷較低的專科生,沒有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缺乏科學性。目前,我國的法律法規對企業與高等職業教育以及校企雙方在高職教育中應該承擔的權利和義務尚未有明確的規定,沒有企業的配合,僅僅依靠學校和學生積極努力來實現校企合作的效果最佳化是不現實的,這增加了職業院校學生就業難度,阻礙了校企雙方的深入合作。
3.政府政策方面,缺乏完善的共享和監督機制。首先,在高職學生實習和實踐期間,實習單位、實習學生和學校三方的權利和義務缺乏嚴格的界定和法規支撐,當出現利益糾紛和意外情況發生的時候,問題就會比較突出。其次,政府制定了多項畢業生的稅費減免、貸款擔保、財政補貼等鼓勵政策,而學生掌握的政策不夠深入,實踐運用起來難度較大。很多行政部門對于沒有社會經驗的畢業生另設門檻,以至于繁雜的手續和材料限制了政策的實施效果。
三、提升新時期職業院校學生就業能力的“三方聯動”路徑分析
在1+X證書制度下,職業院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更需要學校、地方政府和企業的“三方聯動”相互配合,信息和政策的共享、完善的用人機制和科學的學生培養體系都是影響職業院校就業工作開展以及效果的重要因素[7]。
(一)以政府為主導,監督政策的落實和完善就業政策
企事業單位對待職業院校的畢業生的就業機會缺乏公平性,需要以政府為主導的政策法規來保障學生的權益,為職業院校學生公平就業提供制度保障,如制定《職業院校學生公平就業法》《反歧視法》等。同時,企事業單位對于各項鼓勵畢業生創業與就業的政策落實和實施需要政府部門的監督和管理,避免企業鉆政策的空子進行避稅等非法行為。對于學校在就業創業優惠政策的宣傳和實踐方面的工作,政府應該有所考核或評價。只有企業和學校積極努力的配合政府做好政策的宣傳和實施工作,才能對如何完善就業政策的修改和調整有直接發言權。此外,政府主導作用可以幫助企業和學校進行資源的對接,強化政府、學校和個人的信息、資源共享和反饋機制,形成三位一體的良性互動的新模式。
(二)以企業為核心,肩負起畢業生培訓和指導的社會義務
職業院校的發展離不開企業的參與和支持,企業作為社會的主體,應該承擔起培訓學生和指導畢業生的社會義務,為完善就業服務體系貢獻力量。企業應該拋棄用人偏見,完善公平公開的用人機制,強化實訓基地的建設和管理工作。校企聯合的新模式需要企業嚴格的管理制度和及時有效的反饋機制。企業可以充分利用各級政府的扶持政策,爭取優惠的條件和更多財政資金投入到實訓基地的建設中,優化產學的軟硬件條件,創新人才培養和企業發展的新模式;學??梢酝ㄟ^企業對實習就業學生表現和素質的反饋,及時調整和完善職業院校的課程建設、人才培養方案等教育教學活動,學校也可以通過自身強大的科研力量和優勢,為企業發展提供技術和理論支撐,實現共贏的合作局面。
(三)以學校為根本,強化就業工作教育質量
1.以就業和社會需求為導向進行專業結構調整。不同于普通高校,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的生源類型單一且層次相對較低,缺乏學習能力和自理能力。因此,應該在設置專業以及制訂培養方案之前充分調研和分析,使其設置目標與各地區經濟發展方向高度吻合。鼓勵企事業單位參與學校的學科建設的設置工作,提倡高校和企業合作辦學,實現學校和企業的資源互補,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打破學科專業間的壁壘,促進職業院校就業工作的有效開展[8]。
2.將職業生涯教育貫穿學業的始終。針對職業院校的學生,入校后就逐漸進行以職業生涯規劃為主體的入學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教學以及校園活動。鼓勵學校開展技能或創業大賽,提倡教師和學生走出校門主動參與高級別和高水平的賽事。“以賽促學,以賽促教”,在溝通交流的過程中,提高教學教育能力和水平。創新實施“以證代考”的制度,有效促進學歷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工作開展,激發學生內在動力,提高其專業水平和就業能力[9]。頂崗實習階段是學生就業能力實踐和提升的重要時期,因此對于實習企業單位要進行充分的調研,針對易出現的利益糾紛和意外防范建立完善的預警體系,完善嚴格的實習生管理制度和反饋模式,充分達到頂崗實習的實踐目的,提升學生的職業就業能力。
參考文獻:
[1]? ?唐妍.高職院校開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研究:以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24):265-266.
[2]? ?郭贊偉.1+X證書與高職會計人才培養方案的融合建議[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20(3):40-41.
[3]? ?鄂甜.德國職業教育附加資格模塊的施行及其價值:兼論對我國1+X證書制度試點的借鑒意義[J].職業教育研究,2020(2):86-92.
[4]? ?邱菊,崔新宇,彭赫.基于高職院校智能垃圾分類系統創新實踐研究[J].遼寧高職學報,2021,23(2):89-93.
[5]? ?常夢鴿.高職院校市場營銷專業建設融入“1+X”證書制度的思考[J].營銷界,2021(17):35-36.
[6]? ?趙艷.“1+X”證書制度對高職教育的影響[J].農家參謀,2019(23):235.
[7]? ?謝少娜.“1+X”證書制度背景下高職學生高質量就業路徑探析[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21,42(3):118-122.
[8]? ?邱菊,夏國欽.基于后慕課時代高校課程設計的探索與研究:以應用型本科會計學專業為例[J].遼寧高職學報,2018,20(12):37-39.
[9]? ?宋藝,楊林.基于“1+X”證書制度的金融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優化研究[J].科技經濟市場,2021(5):120-121.
[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