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三次分配的定位、挑戰與對策

2023-07-24 02:52:40
當代經濟管理 2023年7期
關鍵詞:分配

李 瑩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北京 100732)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這凸顯了我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性質。黨的十八大以來,消除了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推進共同富裕創造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和社會條件。當前已經到了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既要從“富裕”中體現效率,又要在“共同”中體現公平。不少發達國家在推進現代化的過程中僅僅以富裕為目標,反而導致貧富差距不斷拉大。中國實現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既要做大做好“蛋糕”,又要切好分好“蛋糕”,讓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完善分配制度,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分配制度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徑。針對當前我國收入分配領域面臨的收入差距過大與收入分配不公的雙重挑戰,黨的二十大報告既重申了黨關于收入分配的基本方針、政策,又回應了民生期盼,創造性地提出“規范財富積累機制”、強調“機會公平”,突出“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等論述,為進一步完善收入分配體制機制指明方向。構建初次分配為基礎、再分配為保障、三次分配為補充的收入分配體系,不僅讓所有人都有機會憑自身能力參與現代化進程,不斷創造和積累社會財富,還能憑個人貢獻分享發展成果,防止兩極分化。這需要明確三次分配各自的定位、厘清三次分配的現實挑戰并充分發揮三次分配的調節作用,以期為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與2050年基本實現共同富裕的遠景目標提供制度保障。

一、推動共同富裕進程中三次分配的定位

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既相互區別,又有緊密的聯系。初次分配是基礎,市場對資源配置應起決定性作用,遵循公平競爭的原則,形成勤勞創新致富、機會公平的要素分配機制;再分配是重要保障,通過完善政府對收入分配進行調節的機制,構建“提低擴中限高”的政策體制;第三次分配是補充,提高社會成員的自愿參與積極性,建立先富幫后富的社會環境。最終形成有效市場、有為政府與有愛社會相統一的局面。

(一)建立按要素貢獻公平參與分配的初次分配制度,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礎

初次分配是國民收入在生產要素之間的原始分配,是收入分配體系的起點也是基礎性環節。初次分配的政策取向主要是解決市場扭曲和市場不完善的問題,尤其是創造機會公平的競爭環境,完善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初次分配機制。市場應主導初次分配的過程和結果并決定各種生產要素報酬份額的大小和分配結果的合理性;而個體在初次分配中獲取的收入則由擁有哪些要素以及各類要素的邊際貢獻共同決定。通過更加完善的初次分配,形成勤勞創新致富的要素分配機制。

“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按生產要素分配機制是決定初次分配格局的重要依據[1]。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要“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是在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基礎上,對分配規律與生產要素構成認識的持續深化。這有利于調動各類生產要素參與生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發各類生產要素的活力,讓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價值得以體現。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是把蛋糕做大、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決定因素。

(二)增強再分配的縮小收入差距功能,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堅實保障

收入再分配是政府主導,通過稅收、社會保障與轉移支付來調節收入分配關系的關鍵環節,要著重體現公平原則。從再分配政策的傾向性而言,政府轉移支付應充分發揮“提低”的作用,稅收和社會保障應著重發揮“擴中”與“調高”的作用,進而有效縮小初次分配中形成的過大收入差距。

再分配有直接調節與間接調節收入差距的雙重功能。基于稅收與轉移支付等工具對初次分配后的收入分配格局進行直接調節,縮小收入差距,這是政府發揮分配功能的重要方式。經過調整后,大部分的OECD國家的基尼系數下降到0.4以下,下降幅度達到35%[2]。再分配的另一項功能是保障和擴大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數量與質量,縮小基本公共服務的城鄉差距與地區差距,“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通過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的提高,支撐經濟增長的同時提高居民持續獲取收入的能力。

再分配環節要立足中國實際。北歐再分配的福利市場經濟模式中反映出過高的社會保障水平會降低經濟發展活力,容易“養懶人”,反而是合理的社會保障水平更容易促進收入差距的縮小。中國的再分配制度要平衡好人民需要與財政可持續性,在經濟發展和財力可持續的基礎之上保障和改善民生,適當向低收入群體傾斜,鼓勵勞動致富。

(三)發揮第三次分配的社會互濟功能,是推動共同富裕的重要補充

第三次分配是社會組織、企業與個人等基于自愿原則與道德準則,通過募集、捐贈等方式對收入與財產再一次進行分配,重在構建先富幫后富的社會環境。第三次分配的優勢在于分配形式更加多樣化,幫扶對象也千差萬別,幫扶也更靈活、更具針對性,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與中等收入群體的不斷擴大,第三次分配的規模與作用也越來越大,有效彌補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市場、政府、社會與個人在分配中各司其職,形成點面結合的收入分配體系。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將第三次分配納入收入分配制度體系,并明確指出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的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

第三次分配在共同富裕進程中起到三重效應:一是對初次分配與再分配形成良好的補充,通過款項捐贈與支援服務等,有效彌補初次分配與再分配的不足,是對收入分配格局的直接效應;二是再分配中的社會救助與社會福利事業的發展都離不開慈善事業的有力配合,因此第三次分配還對再分配機制產生增強效應;三是共同富裕要求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的富裕,第三次分配弘揚的互助友愛、樂善好施能夠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并豐富精神生活,促進社會團結與社會和諧,從而形成對共同富裕的擴散效應。

第三次分配需明確兩類邊界。第三次分配的功能邊界:第三次分配的基本原則是自愿基礎上的社會共濟,改善分配的同時提升人民群眾在精神領域的獲得感,而非“殺富濟貧”;政府與其他社會主體的作用邊界:要堅持社會組織、企業與個人的主體作用,政府是第三次分配制度的設計者,參與第三次分配的各類主體的引領者、管理者與監督者,而非第三次分配的直接參與者。

三次分配的定位見表1。

表1 三次分配的定位

二、當前三次分配面臨的挑戰

在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這是全體人的富裕、是差別化的富裕,是比小康社會更高層次的富裕,也對分配制度這一基礎性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要素分配機會不公

初次分配中勞動報酬占比偏低。共同富裕的最終指向是讓居民共享發展成果,居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水準不斷提高,而初次分配中居民勞動報酬占比的多寡對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起到決定性作用。20世紀90年代以來居民報酬占比經歷了先降后升的倒“U”型變動:從1992年的57.53%持續下降至2011年的46.81%[3],下降幅度超過10個百分點,在此之后得益于國內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以及過度投資導致資本回報率下降的影響,勞動報酬占比逐步回升至2019年的52%左右[4]。資本收益長期大于勞動收益,使得以勞動為主的財富積累速度趕不上資本創富的群體,造成收入差距的擴大。而以戶籍為代表的勞動力自由流動的體制障礙尚未完全消除,影響了勞動力要素的充分有效配置。

市場機制對城鄉土地配置的作用發揮不充分,城鄉分割特征依然突出。我國土地要素市場化改革長期滯后,尚未形成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農村經營性建設用地除部分試點外仍難以進入一級市場,在流轉中無法實現同地同價;農村宅基地產權權能仍不完整,農村居民缺乏自由的處分權,農民的財產權益難以充分體現,進而直接制約了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增長,不利于共同富裕的實現。

行政壟斷與競爭不公平導致分配差距擴大。我國民營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5]。但相較于國有經濟部門,民營經濟的稅負更高,企業利潤更低,這也反映到勞動者的工資水平上,拉開了收入差距:根據國家統計局2008年以來公布的非私營企業與私營企業的平均工資水平,二者的倍數在2014年達到最低值(1.55倍),但之后持續反彈到2021年的1.70倍,與2011年水平相當,意味著非私營與私營企業的收入差距并未得到根本扭轉。尤其是行政壟斷行業不僅帶來了社會不公,也嚴重損害經濟運行效率。

創新要素的分配形式還有待探索。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7.8%,數字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①。數據要素是數字經濟第一驅動力,在經濟發展與社會治理各個領域創造價值。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體現了數字經濟快速發展背景下分配制度的與時俱進,同時也符合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與分配理論[6]。而當前數據歸屬于誰、如何識別數據的貢獻、怎么分配數據產生的收益等都待在實踐中逐漸探索明確。此外,知識、管理、技術等要素參與分配機制的完善則涉及到促進科研人員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效果以及創新驅動問題。

(二)再分配政策力度不足

實現共同富裕,要切實縮小收入差距,避免兩極分化。僅通過市場調節的初次分配結果難以實現上述目標,而作為調節收入分配關系的重要手段,政府應在再分配領域充分發揮稅收、社會保障與轉移支付方面的作用,調節過高的收入差距與收入分配不公。但再分配領域對分配格局的調整有限是當前面臨的最大挑戰。

1.稅收調節弱化是當前收入差距難以有效降低的重要因素

稅收作為國家財政的基石,是國家收入的主要來源,在國家治理中發揮基礎性作用。由于我國個人所得稅覆蓋范圍窄,大部分群體為工薪階層,對高收入調節力度很弱;個人所得稅的稅收規模小,2021年個稅在全部稅收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為8.1%,而OECD國家超過20%[7],個人所得稅相對規模不僅低于歐美發達國家的水平,也低于新興經濟體與轉型國家。從個人所得稅的內部結構來看,工資、勞務以及生產經營所得為主,導致個稅對收入分配的改善作用微弱:研究顯示個稅僅使基尼系數降低了0.003 9,僅為稅前收入基尼系數的 0.87%[8]。在個稅綜合所得方面,大部分經營所得實質上屬于勞動收入,而稅率差異誘導高收入群體將勞動報酬轉換為經營所得,造成稅收流失②。財產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的比重越來越大,但當前利息、股息與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等財產性收入尚未并入綜合所得,且適用比例稅率(20%),尚未體現累進性,愈加不適應未來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的政策方向。財產稅作為調節收入差距的主要直接稅稅種,尚未成為調節收入差距的主要工具:房產稅在調控房產市場的同時還能夠較好地調節收入分配,但目前僅在上海和重慶試點;遺產稅與贈與稅可以有效調節收入的代際傳遞,尚處于研究開征階段。

2.社會保障的再分配調節作用有限

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正常運行的“安全閥”與“減震器”,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本手段之一。稅收雖然可以為社會保障提供一定的資金來源,但對低收入的無稅者很難發揮作用。讓低收入群體與廣大普通群體共享發展成果是實現共同富裕最大、最艱巨的任務。社會保障的特點是兜住整個社會公平底線,覆蓋范圍廣,對低收入群體的瞄準性更高,收入分配效應也更高。當前中國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9],社會保障項目覆蓋了社會保險(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等)、社會救助(基本社會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社會福利項目、社會優撫項目以及住房保障項目等,有效降低基本生活成本。但是相比歐盟國家社會保障政策使其基尼系數均值下降40%,中國僅下降了12.3%[10]。共同富裕的進程中,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仍存在突出短板。保障覆蓋面不足、精準性欠佳。數字經濟新業態迅速發展,企業用工模式發生轉變,非正規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勞動本身的從屬關系弱化、勞動關系往往不明晰[11],以傳統就業形式和企業形態為基礎設計的社會保障制度下,難免存在“漏保”現象,并且正規就業與非正規就業的保障水平也存在較大差距;而依賴財政轉移支付的社保項目尚未覆蓋非戶籍人口。另外,一些低保政策的瞄準性欠佳也限制了政策的有效性[12]。社會保障發展不均衡矛盾突出,地區間、城鄉間保障水平仍存一定差距。基本養老保險與醫療保險制度城鄉分立,籌資與待遇的城鄉差距依然存在,農村地區的養老服務短板明顯,同時農村居民難以享受到同等的職業傷害保障、生育津貼保障等;中西部地區的社會保障投入受到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制約;貢獻與待遇掛鉤的社會保障設計,使得中低收入群體的保障水平有限,進而限制了再分配功能的發揮。

3.“錢隨人走”的轉移支付制度尚未完善

轉移支付要以人為核心,完善“錢隨人走”的模式。目前部分轉移支付分配已與實際人口掛鉤,比如學生的流動按學籍界定相對清晰,全國范圍內從 2016 年開始實行義務教育領域的“錢隨人走”[13],但在其他領域人口流入與流出的界定往往不夠清晰,同時對流入人口帶來的公共服務成本測算與實際需要存在一定差距。盡管中央和地方間財政關系改革取得明顯進展,但作為中央與地方財政關系的延伸,在事權與財權相適應、支出責任與財力相匹配的要求上仍存在一定差距,縣市級地方財政民生保障壓力較大,影響可持續性。

(三)第三次分配規模偏小

我國2016年頒布實施第一部慈善法,為慈善事業健康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但是目前我國尚未形成完善的慈善環境,既體現在慈善捐贈數據規模上,又表現在慈善組織自身水平上。

慈善捐贈作為三次分配的主要形式,我國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捐贈規模很小。2020年慈善捐贈規模為1 600億元,占GDP的0.16%,不僅遠低于美國的2.2%[14],也低于“金磚”國家[15],過小的規模必然限制了第三次分配發揮收入分配調控效應。從捐贈結構來看,我國的捐贈額度中約62%來自于企業,26%來自于個人;相比于捐贈規模更大的歐美國家,70%以上的捐贈來自個人,尤其是普通民眾的小額捐贈。即使近年來我國依托互聯網慈善的快速發展,參與捐贈的公眾人數大增,參與形式更加多樣化,但明顯偏低的捐贈額度占比局面仍未扭轉,意味著我國在群眾參與度、捐贈社會風氣建設方面還大有可為。

慈善組織質量不高,慈善服務水平尚待提高。民政部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社會組織數量龐大(90.2萬個),但其中經過民政部認定的慈善組織僅1萬多個,占社會組織數量的比重略超1%,民政部指定的慈善組織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包括騰訊公益、阿里巴巴公益等僅30家③。慈善組織分布上不平衡矛盾突出: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中西部地區的社會組織數量偏少,而東南沿海省份的不同類型慈善組織發展也有很大差異。慈善活動單調,以應急與救助貧困為主,比如在參與脫貧攻堅、緩解大病患者醫藥費負擔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效果,但慈善組織中以基金會為主(9 000多家)的模式導致直接提供社會服務的慈善組織數量嚴重不足,與慈善組織比較完善的發達國家有明顯差距,也嚴重滯后于我國老齡化時代居民對養老、兒童福利等方面的服務需求。

三、改善三次分配的政策建議

面對新發展階段的諸多現實挑戰,迫切需要完善相互銜接、共同發力的三次分配機制,促進公平與效率更好地統一,從而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

(一)充分發揮市場在要素分配中的決定性作用

現實社會中市場的壟斷、分割、扭曲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不同要素平等地參與分配,導致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在推進共同富裕進程中,要進一步完善要素市場,讓市場在要素配置與收入分配中起到主導作用,尤其是在決定要素回報方面起到更大作用[16]。

1.完善勞動力市場,促進就業機會公平

相比于完善的商品市場,勞動力市場的分割在全國范圍內具有普遍性,成為限制勞動力自由流動的制度性障礙。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也特別強調:“消除影響平等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和就業歧視,使人人都有通過勤奮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第一,深化戶籍改革,穩定就業市場。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暢通在城鎮穩定就業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渠道,公平地享有各類公共服務。第二,施行就業優先政策,實現更加充分就業。充分就業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最重要的目標,也影響到經濟社會穩定。通過初次分配實現共同富裕須以充分就業為前提:一是設立以創業帶動就業的創業引導基金,增加市場用人需求確定性,提高中小微企業的就業吸納能力;二是根據就業技能、崗位技能和創業技能要求,結合不同勞動群體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培訓計劃,提高重點群體就業水平;三是利用數字經濟發展優勢,搭建靈活用工、共享用工等在線服務平臺,支持發展各類新型就業模式。第三,消除就業歧視,提高就業質量。保障婦女、殘疾人、高齡人口等各類群體在就業創業、職業發展、技能培訓、勞動報酬、職業健康與安全等方面的平等權益,實現同工同酬;積極引導鼓勵靈活就業人員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提高參保繳費質量;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技能型人才供給,增加勞動力素質。

2.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激發民間投資活力

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更大程度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是實現富裕的前提。一是打造服務型政府,以“放管服”為抓手,實現管得好、放到位,進一步降低行政審批在要素配置中的地位,提升政府服務滿意度與要素配置效率。二是深化國有企業與壟斷行業改革,健全民營企業公平競爭政策法規,降低市場準入門檻,打造“有為政府、有效市場”,形成了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齊頭并進、共生共榮的格局。三是提升普惠金融服務能力,降低中小微貸款難度,提高融資服務效率。

3.激活農村土地要素,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從初次分配層面全面激活農村土地要素,帶動農民財產性收入增加,有效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實現形式,建立“閑置農房”全域激活長效機制;制訂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管理辦法,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和建立增值收益分配機制;推進農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穩步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比例。

4.完善創新要素參與分配機制,激活各類要素潛能

探索知識、管理與技術等要素價值的實現形式,充分尊重科研、技術、管理人才,提高科研人員、教師工資水平;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鼓勵科研工作者研發并通過專利獲取相應收入。數據要素是數字經濟時代關鍵的戰略性生產要素,加快探索數據要素參與分配的報酬機制構建:打破數據孤島模式,推動政府數據公開為導向以激活數據要素市場;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完善數據要素參與交易與分配的法律法規,推動數據要素市場的規范化與透明化;明確數據的權屬、數據的利用和保護,根據明晰的所有權劃分收益。促進數據要素在高質量發展中發揮最大功用和價值[17]。

(二)增強稅收、社會保障與轉移支付的調節力度

首先,在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轉化后,扎實推動共同富裕進程中通過優化稅制結構,更好地發揮稅收在收入分配格局中的調節作用。個人所得稅在改善收入分配差距上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需要進一步增強個人所得稅調節作用。一是擴大綜合所得征稅范圍,更好地適應居民收入來源多元化的特點。將經營所得納入綜合所得范圍,既讓高收入者承擔更高的稅負,也平衡不同收入來源但收入水平一致的納稅人稅負[18]。加快將網絡直播、打賞以及從事各類共享經濟、零工經濟等取得的收入等各類新的收入形式納入個人所得稅征收范圍。二是提高個人所得稅對財產性收入的調節力度,通過建立多平臺的信息共享機制,及時掌握高收入群體的收入動向,準確掌握涉稅信息,避免偷稅漏稅,同時將財產性收入所得改為分檔累進稅制,對超過一定額度的部分試用更高稅率課征。三是降低中等收入群體稅負水平,強化過高收入群體稅收征管。考慮社會大眾普遍反映的問題,動態擴展專項附加扣除項目,并依據實際成本適當提高扣除標準或按實際扣除,可以有效降低中等收入群體稅負水平。加強對重點領域的稅收征管,如家族財產信托、海外信托、資本利得等[19],同時針對個人所得稅與企業所得稅稅率懸殊問題,要加強稅收宣傳并加強征管,抑制避稅動機,強化高收入人群的稅收征管,促進稅收公平。充分發揮財產稅在縮小收入差距中的調節作用。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規范收入分配秩序,規范財富積累機制”,這意味著財產稅在調節高收入上要發揮更大作用。比如更多發揮房產稅的收入與財富調節功能,將課稅對象定位為巨額房產,對三套及以上住房或超過一定面積的住房課征房產稅,可以有效降低征收阻力,節約征收成本,并循序漸進地在全國推廣;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等技術,構建智慧稅務體系[20],征管信息采集基礎逐步完善,在此基礎上,研究推動遺產稅的開征,加快建立覆蓋全部財富的稅收體系[21],有利于促進代際公平與慈善捐贈。

其次,強化社會保障的兜底保障與促進發展功能。通過統籌探索完善社會保障的部門協調機制,讓每一位公民享受到普惠均等可及的社會保障權利,有效推動共同富裕的實現。一方面,推動社會保障精準擴面。完善靈活就業人員的社保制度,探索出臺對平臺企業進行稅收優惠與補貼政策來促進和引導靈活人員參加社會保險,擴大社保覆蓋面;還將適度擴大救助覆蓋面,把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等等列入關愛型救助,更好地保障特殊群體,健全改善城鄉低收入群體的政策體系和長效機制。另一方面,縮小社會保障的城鄉、地區與群體差異。結合積分制等戶籍改革措施,逐步降低戶籍對社會保障的享有限制,逐漸擴展到以常住人口來進行保障;同時逐步提高農村社會保險與社會救助水平,擴大統一城鄉低保標準等政策范圍;探索基本醫療保險的省級統籌,規范基金運行與管理,提高保障。

最后,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一是增加社會民生支出水平。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提高用于民生領域的支出比重。二是轉移支付要更加注重區域發展的平衡性和協調性。發揮政府間轉移支付的功能,調節地區間收入差距,將資金向人口規模大、支出負擔重、自身財力困難的地區傾斜,加大財政困難縣市的轉移支付力度,夯實其加快發展的財力基礎。三是勇于探索構建體系化、集成化的“錢隨人走”制度體系。轉移支付要從靜態視角轉向動態視角,推動讓公共資源的配置、布局跟隨人走,完善以人為核心的基本公共服務領域轉移支付制度,促進轉移支付資金分配與人口流動緊密掛鉤,提升基本公共服務領域轉移支付分配的合理性和精準度。

(三)持續優化慈善事業發展環境

三次分配是初次分配與再分配的有益補充,是推進共同富裕建設中收入分配體系不可或缺的一環。三次分配要以改革完善三次分配機制以及與之相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為抓手[22],著力激發各類群體參與積極性,大力推動慈善事業發展。

1.完善適合國情的慈善激勵體系

促進慈善事業的快速發展,不僅要依賴于人民群眾慈善意識的提升,更需要有必要激勵機制。一是制定各級慈善表彰制度,從精神層面營造行善光榮的社會環境。中國固有扶危濟急的優良傳統,行善也大多是基于贏得社會認同感和尊敬,因此制定“國家-省-市-縣-鄉鎮-社區”五級慈善表彰制度,積極做好“中華慈善獎”的推選工作,加大媒體宣傳力度等,對有貢獻者給予精神獎勵回饋,以此強化公眾的認同感與參與度,建立人人行善的良好氛圍,同時提升參與者的獲得感與社會認同感。二是健全財稅支持政策,從物質層面對行善予以物質激勵。加大對慈善公益事業的稅收優惠力度,并在現有優惠政策基礎上,完善實物性捐贈的稅前扣除細則,比如價值確認、扣除限額、年度扣除比例等,同時完善慈善信托的財產委托環節的所得稅優惠,支持稅收優惠落到實處。積極研究開征遺產稅、贈與稅,有效引導先富群體參與慈善事業來援助后富群體、回饋社會的目標[23],對慈善捐贈起到強有力的刺激作用。三是加大對志愿服務的支持力度,形成人人愿意做志愿服務的社會新風尚。志愿服務是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慈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制度層面規范志愿者注冊和保障志愿者個人權益,不斷健全完善志愿服務記錄制度,強化安全保障;在物質激勵層面,構建多元化的籌資機制,進一步明確社會優待和適度物質回饋,為志愿服務組織提供人身意外保險等必要的資金支持;在精神激勵層面,重視完善志愿者的培訓機制,嘗試建立志愿者星級認證制度,構建全省統一標準來對志愿者服務時間累計及服務進行評價。

2.形成覆蓋更為廣泛的慈善組織體系

一方面,加大力度培育慈善組織,提高慈善資源的組織能力、配置能力。慈善組織是慈善事業的載體,慈善組織的數量規模與能力、公信力與透明度直接關系到慈善資源的募集、分配、使用和管理。慈善組織的質量越高,對慈善資源的動員能力就越強。政府通過提供辦公場所、增加政府購買、放寬社會組織的法定代表人等方式等引導企業、高收入群體積極參與設立社會組織;完善慈善應急協調機制,推動慈善組織規范運營,提升慈善組織專業水平。另一方面,發展慈善信托,擴大慈善參與基礎。慈善信托是社會各界參與慈善事業的一個重要載體,具有門檻較低、運作較靈活、資產增值保值、能更好體現委托人意愿等優勢,是慈善事業發展的一個新的增長極。同時民營企業數量越來越多,實力雄厚,號召廣大企業家們更加深入了解和認同慈善信托,將慈善信托作為參與慈善活動、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途徑,進一步豐富慈善的參與方式,拓寬慈善參與渠道。

3.形成監管規范、促進發展并重的慈善監管體系

一方面,充分發揮政府在慈善事業發展中的引導、管理、規范、監督職責,要進一步完善監管制度,提高監管和服務質量,優化慈善組織認定的有關規定,積極推進慈善組織的登記認定和慈善行業優惠政策的融合,促進各類慈善組織快速發展。明確權責義務,充分發揮慈善力量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政府可以通過搭建慈善信息統一平臺,充分發揮互聯網的數據連接特點,促進社會救助信息和慈善資源、社會服務信息的對接、共享和匹配,提升救助效率。另一方面,鼓勵慈善組織在配合政府、協調引領、行業自律等方面積極發揮作用,打造競爭合作的慈善行業生態,同時推動高等院校與科研機構等加大培養慈善專業人才的力度,最終引導慈善組織完善內部治理結構,提升慈善組織的公信力。

[注 釋]

①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新動能茁壯成長 新經濟方興未艾——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九》,http://www.stats.gov.cn/xxgk/jd/sjjd2020/202209/t20220926_1888675.html。

② 經營所得的最高邊際稅率(35%),低于勞動所得最高稅率(45%)。

③ 慈善數據來源于民政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慈善中國”,https://cszg.mca.gov.cn/platform/login.html。

猜你喜歡
分配
分配正義:以弱勢群體為棱鏡
基于可行方向法的水下機器人推力分配
應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級探討
Crying Foul
遺產的分配
一種分配十分不均的財富
你知道電壓的分配規律嗎
績效考核分配的實踐與思考
收入分配視閾下的共享發展思考
浙江績效分配改革觀察
中國衛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4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不卡视频| 日韩视频福利| 国产区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91在线精品| 日韩在线第三页| 老司机午夜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人妻中文久热无码丝袜| 久久国产精品电影| 国产主播喷水| 蜜芽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国产主播| 亚洲黄色高清| 亚洲欧美极品| 伊人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亚洲欧美极品| 丁香六月综合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搜索| 啪啪永久免费av| 超级碰免费视频91|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app| 国产人前露出系列视频| 亚洲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 国产精品青青| 91免费片| 一本大道无码高清| 99re精彩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最新精品久久精品| 久久五月视频| 精品無碼一區在線觀看 |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国产性精品| 黄色片中文字幕| 91福利国产成人精品导航| 国产高清在线丝袜精品一区| 国产在线视频福利资源站|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国产特级毛片| 国产福利免费视频| 欧美亚洲中文精品三区|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软件| 亚洲美女一区|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亚洲一区| 99热这里只有精品2| 中文字幕天无码久久精品视频免费 | 青青青视频91在线 | 992tv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高清无码不卡视频| 韩日午夜在线资源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尤物| 国产精品女主播| 色精品视频| 亚洲首页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视频| 国产成a人片在线播放|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亚洲美女久久| 免费啪啪网址| 无码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播放搜索| 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视频| 国模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视频|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线| 亚洲国产系列|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播放| 亚洲男人的天堂网| 九色在线视频导航91| 青青操国产视频| 毛片手机在线看| 99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人妻丝袜无码视频| 亚洲热线99精品视频| 免费在线看黄网址|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 国产一线在线| 国产精品19p| 丰满的熟女一区二区三区l|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