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銘釗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各種媒體融合發展的程度不斷加深。培養編輯的開放性思維,有利于推動期刊事業順應融媒體時代的發展潮流,推動期刊高質量發展。本文結合期刊出版業的實際情況與編輯出版的實踐經驗,采用觀察法、文獻研究法分析了融媒體時代培養期刊編輯開放性思維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培養期刊編輯開放性思維的路徑,旨在有效培養編輯的開放性思維,促進期刊事業長遠發展。
關鍵詞:融媒體時代;期刊編輯;開放性思維;路徑
中圖分類號:G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3)07-0083-03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各種新型媒體的不斷涌現,傳統媒體受到了較大的沖擊,而不少期刊出版單位將主要精力放在盈利模式的探索上,忽略了提高期刊編輯的素養,導致期刊事業缺乏后續發展的強大動力和人才支撐。期刊編輯是期刊事業的靈魂與根本,缺乏優秀的編輯,期刊事業將逐漸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面對融媒體時代帶來的挑戰,期刊出版單位在奮力探索盈利模式的同時,必須牢記“質量第一”“內容為王”的原則,努力提升期刊編輯的素養。而提升期刊編輯素養的關鍵點之一,就是在開放性的時代讓編輯具有開放性思維。
“開放性思維”指突破傳統思維定勢和狹隘眼界,多視角、全方位看問題的思維。編輯必須運用多維性思維,學會立體思維,要從各方面把握事物的特征[1]。開放性思維與“多維性思維”“立體思維”是高度統一的,具有多維性、反教條、實事求是等特征。對于期刊編輯來說,具備開放性思維能使他們在編輯工作中不斷地有所發現、創造和前進,從而推動期刊高質量發展。
一、培養期刊編輯開放性思維的必要性
(一)培養編輯的開放性思維是期刊事業的發展需求
根據熵增定律,在一個孤立的系統里,如果沒有外力做功,其總混亂度(即熵)會不斷提高。換言之,所處系統是開放性的,并且有外力做功,熵就不會不斷提高,當然,前提是符合“開放性”和“外力做功”兩個條件。對于期刊編輯來說,孤立、封閉的思維會導致編輯工作缺乏創新、日漸僵化,從而不可避免地陷入低效化甚至無序化的泥潭中,這對期刊編輯素養的提升和期刊事業的發展會產生較大的消極影響。面對這種情況,增強開放性是除弊去疴的一劑良藥。期刊出版單位要大力培養期刊編輯的開放性思維,這是期刊事業的發展需求和期刊編輯的職業要求。
(二)培養編輯的開放性思維是融媒體時代的呼喚
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各種新型媒體不斷涌現并迅速發展,與傳統媒體發生了各種“碰撞”與融合,逐漸形成了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互融合、統一發展的局面。在融媒體時代,媒體的單一性被豐富性所替換,工作封閉性被開放性所取代,對編輯專業素養的要求顯然越來越高。期刊編輯的專業素養是新時代編輯創造性地從事期刊出版工作的自主意識和有力踐行的綜合體現[2]。編輯要創造性地從事期刊出版工作就必須打開思維,用開放性的思維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三)培養編輯的開放性思維能夠保障編輯工作的客觀、公正
具備開放性思維,有利于期刊編輯客觀、公正地做好編輯工作。以教育期刊為例,在編輯過程中,部分編輯對于名校教師的稿件往往心存敬畏,不敢多改;對于普通學校教師的稿件,則儼然以教育專家自居,甚至將文章改得面目全非,這兩種情況都不利于期刊質量的提高。如果期刊編輯具備開放性思維,“不以作者論質量”,客觀、公正、開放地對待作者稿件,并能多視角、全方位地看待編輯工作,對于期刊事業的發展大有裨益。
(四)培養編輯的開放性思維有利于期刊事業長足發展
編輯若具有開放性思維,就能夠突破傳統思維定勢和狹隘眼界,緊跟時代潮流,因時而變,順勢而為,精準優化期刊內容,提升期刊品位,進而推動期刊事業長足發展。相反,若缺乏開放性思維,編輯往往會因循守舊,導致期刊在媒體融合時代錯失創新發展的良機。因此,期刊出版單位應高度重視對編輯開放性思維的培養。
二、培養期刊編輯“開放性思維”的路徑
(一)推動信息技術與期刊編校工作深度融合
根據“疊加效應”,兩種事物的巧妙結合,往往能夠產生“1+1>2”的擴大效應,使有益因素越發增多或增強。信息技術與編校工作的“聯姻”,就能夠體現這一點。推動兩者的融合,有利于期刊編輯敞開心扉接納新事物,培養開放性思維,進而助力期刊事業持續發展。
第一,要積極推動期刊編校過程數字化,幫助期刊編輯“打開思維”,跳出傳統編校工作的藩籬,進而有效提高編校質量,助推期刊高質量發展。比如,廣東教育雜志社要求《廣東教育》(綜合)編輯部編輯積極利用計算機修改電子稿件內容、優化稿件形式,并通過微信平臺交流修改意見;發稿前,要使用黑馬校對軟件進行一次計算機校對,并針對計算機校對所顯現的問題進行1-2次人工校對,若有疑惑,編輯可通過線上交流平臺共同解決。這種人工校對與計算機校對相結合、線下與線上工作相融合的方式,有效提升了期刊的編校質量,能夠幫助期刊編輯走出紙媒編輯的“封閉小島”,主動接納新事物、新技術,更具開放性和能動性。
第二,要不斷提高期刊編輯的信息感知能力,讓他們在巧妙處理信息的過程中有效培養開放性思維。比如,《廣東教育》(綜合)雜志為了培養編輯的開放性思維,進一步提高期刊質量,要求編輯認真閱讀“信息感知與運用”方面的書籍,樹立“提高信息感知能力有助于個人職業發展”的觀念,并要求編輯大量瀏覽教育信息,做好電子筆記,提高自身及時把握信息、有效處理海量信息、合理利用權威信息等能力,使得編輯在接觸大量信息、處理信息的過程中激活了開放性思維,綜合素質得到了提升。
(二)開辟活動渠道,培養編輯的社會活動能力
社會活動能力是編輯的“看家本領”之一?!伴]守書齋的編輯在現代化市場條件下是沒有生存空間的,因此,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編輯需要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與方方面面的人員和組織溝通交流的能力?!盵3]蘊含人際交往因素的社會活動能力與開放性思維是“同向同行”的,編輯通過參加各種活動,進行廣泛交流,能夠拓寬眼界、開放思維、提升素養。
總的來說,期刊出版單位應想方設法地為提高編輯社會活動能力、培養開放性思維創造條件。一方面,要打造具有一定彈性和靈活性的期刊編輯管理機制,為編輯“松綁”,不要將編輯限定在辦公場地甚至崗位上;另一方面,要推動外出學習調研活動常規化,鼓勵編輯“走出去,帶回來”,即鼓勵編輯到同行單位調研學習,將相關經驗、技術“帶回”單位,并撰寫調研報告,從而拓寬眼界、開放思維。比如,廣東教育雜志社建立了富有彈性的采編人員管理機制,并利用獎勵機制鼓勵編輯“走出去”,參加各類會議和教育教學活動,積極采寫教育宣傳類稿件;此外,要求編輯密切關注教育動態,積極到省外調研學習,參加國家級、省級大型活動,主動向省外專家和同行學習,撰寫調研報告,分享學習心得。
(三)建立健全培養編輯核心素養的長效機制
根據“圖釘原理”,只有將本應相互聯系的事物按其聯接原則密切地結合起來,才能發揮整體的最大效益。因此,期刊出版單位應建立健全培養編輯核心素養的長效機制,引導編輯勤學、樂學、會學,幫助他們全面發展,從而深入培養編輯的開放性思維。
總的來說,期刊出版單位必須根據系統論原則,將以下幾個方面有機聯系起來:一是強化理論學習,增強編輯的大局意識,使編輯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站位和輿論導向,這是培養開放性思維的根本前提和不逾之規。二是完善編輯交流機制。不斷碰撞,才能擦出火花;頻繁交流,才能更加開放。期刊出版單位要通過建立微信群、定期舉辦學習交流會等方式,為編輯搭建互動交流的良性平臺,并充分發揮骨干編輯的輻射帶動作用,通過以老帶新、師徒結對等方式,促進年輕編輯在工作實踐中不斷提升工作能力[4]。三是助力編輯建立“既博且?!钡闹R體系。期刊出版單位要加強專業知識培訓力度,適時邀請編輯出版方面的專家到單位開設專題講座,并鼓勵編輯“走出家門”,參加省內外乃至國內外的專業知識培訓。同時,引導編輯在專業知識學習方面實現接地氣的“新舊結合”,讓他們既要認真學習編輯出版方面的知識,又要努力學習新媒體知識。四是建立健全刊物質量檢查與獎懲制度,以“高要求”促進步,以“強激勵”促成長。
(四)打造優質服務平臺,引領編輯成為“服務達人”
“服務”是一切形態傳媒產品的成長途徑與工作外衣。期刊出版單位在走向市場的過程中,需要“豎起服務的大旗,并把這一意識融入每個編輯的心中,成為共同的理念”[5]。期刊編輯服務意識的強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期刊的出版質量乃至期刊事業的整體發展。強化編輯的服務意識和服務本領,有助于編輯更好地培養開放性思維,實現從“小我”到“大我”的蛻變,進而推動期刊事業高質量發展。
為此,期刊出版單位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培養編輯的服務觀念,加強編輯服務作者、讀者方面的宣傳和學習。比如,廣東教育雜志社積極推動黨建與編輯出版工作的互促共融,用“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所形成的良好機制,推動編輯滿腔熱情地為作者和讀者辦實事、解難題,讓編輯深刻明白“內容為王,服務為本”的道理。二是打造優質服務平臺,利用雜志網站、微信公眾號、抖音等新媒體平臺為編輯更好地服務作者、讀者搭建橋梁。比如,期刊出版單位可組建編輯作者交流群,讓編輯在群里針對一些典型作品提出體現專業性和服務熱情的修改意見;對于作者的種種提問,編輯要以開放性的思維去思考、回答,并在解決作者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結 語
期刊編輯是期刊事業的靈魂,缺乏優秀的編輯,期刊事業將在日新月異的信息社會中舉步維艱。面對融媒體時代帶來的挑戰,期刊出版單位應努力提升期刊編輯的素養,尤其要在彰顯開放性的時代讓編輯具有開放性思維———這是期刊事業發展的內在需求,也是融媒體時代的密切呼喚,這一做法在實踐層面上保障了編輯工作的客觀、公正,從縱向角度來看,也有利于期刊事業的長足發展。期刊出版單位可通過推動信息技術與期刊編校工作的深度融合、開辟活動渠道培養編輯的社會活動能力、建立健全培養編輯核心素養的長效機制、打造優質服務平臺等做法,大力培養編輯的開放性思維,從而推動期刊事業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 陳湘年.期刊之道[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8.
[2] 鄭艷,謝琰.新時代教育期刊編輯的專業素養培育———以中南傳媒《新課程評論》為例[J].出版廣角,2021(15):48.
[3] 吳平,蘆珊珊.編輯學原理[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79.
[4] 肇英杰.關于期刊復合型編輯出版人才培養相關問題的探討[J].編輯之友,2012(4):17-19.
[5] 桑翔.從轉企改制談編輯服務意識的提升[J].中國報業,2014(2):5-7.
[責任編輯:武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