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這句話出自《論語·子罕》篇,是反映孔子思想的一段重要語句,由于其句法獨特,內容精要,歷來為注釋《論語》的學者所重視。在宋代,對儒家經典的理學化詮釋逐漸成為主流,理學家們根據各自的理學理論來理解“子絕四”,從而形成對“子絕四”的不同闡釋。尤其是氣學代表人物張載和理學代表人物朱熹,都曾深入探討“子絕四”一語,為研究者留下了比較充足的文獻資料。本文將會比較張載與朱熹對“子絕四”闡釋的差異,希望以此為切入點,進而考察宋代氣學與理學在闡釋儒家經典時體現出的不同之處。
一、“子絕四”的本義及其疑難
縱觀《論語》全書,無論從思想還是從文法的角度來看,“子絕四”一句都是相當獨特的:與論語中的大多數語句不同,它缺乏相應的語境,其中的思想也無法在其它篇章中找到呼應。這就加大了準確解讀該句的難度。同時,它的文辭簡略卻意義豐富,導致我們在闡釋《論語》時必須認真解讀它。
從字面上進行解釋,這句話可以被初步翻譯為:“孔子去除了這四種東西:不妄自揣測、不獨斷專行、不固守成規,不只顧私己。”在這里,“意、必、固、我”更多被理解為四種處事的方式,由此,這句話也更多傾向于反映他求真求實、先人后己的一種生活態度。這是當今被廣為接受的一種解讀,然而并非是唯一的解讀方式。自古以來,由于“子絕四”一句語言精煉、內涵豐富,歷代注家對于它有過不少闡釋。其中,對“毋”與“意、必、固、我”的解釋最具爭議,也最有代表性。
關于這句話中的“毋”字,最主要的有兩種解釋:一種源于《釋文》,認為此處的“毋”字從其本義,應當譯為“不要”;另一種源出《史記·孔子世家》,認為“毋”通“無”,可以譯為“沒有”(參見《論語集釋》,程樹德撰,程俊英、蔣見元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662頁)。其中,前者是對進行“意、必、固、我”這四種行為的否定,即孔子不會進行這些行為,后者則是否定了“意、必、固、我”這四種行為在孔子身上的存在。兩種解釋表面上相似,其意蘊卻有著微小的差別。
至于“意、必、固、我”四個字,歷來解釋眾多。關于“意”字,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將之訓為“測度”,何晏將之解為“任意”,而朱熹將之訓為“私意”;關于“必”字,何晏將之解為“專必”,朱熹則將之訓為“期必”;關于“固”字,何晏將之解為“固行”,《群經平議》則認為“固”同“故”,將“固”解為“泥其故”;關于“我”字,朱熹將之解為“私己”(同上)。
由上可見,雖然“子絕四”一語只有短短的十一個字,但闡釋難度卻很大,而它豐富的內涵也賦予了后人更多的解釋空間。張載、朱熹都為它精要的義理所吸引,從自身思想體系出發對之進行闡釋。
二、張載的闡釋:去除天人之別
在宋代的理學家中,最早關注“子絕四”的應為張載。張載對于“子絕四”一句相當重視,在《正蒙》及其他著作中,曾多次論及“子絕四”一句,并對之進行了大量的說明。其中最為重要的,當屬他在《正蒙》中對“意、必、固、我”的訓解:“意,有思也;必,有待也;固,不化也;我,有方也。四者有一焉,則與天地為不相似?!保◤堓d著,章錫琛點校:《張載集》,中華書局,第28頁)在張載的解釋中,有思,即有所思慮;有待,即有所依仗;不化,則是無法參與天道神化的變化;有方,即有所阻礙。張載認為,孔子之所以要禁絕四者,是因為人具備了這四者之一,就與天地不相似了。
這段闡釋中提到的一些概念,比如“有思”“不化”等,都曾在《正蒙》中多次出現,是張載思想體系中的重要概念。換而言之,在闡釋“子絕四”一句時,張載更多地是從他自身的思想體系出發,利用他思想體系中的相關概念來理解“子絕四”。因此,要理解張載對“子絕四”的闡釋,需要將它放在張載的思想體系中加以考察。
在張載的思想中,“天人合一”是人最為重要的追求,而要實現“天人合一”,人需要主動地改變自身的不足之處,實現人與天的同一:“天人異用,不足以言誠;天人異知,不足以盡明。所謂誠明者,性與天道不見乎小大之別也?!保ㄍ希?0頁)在張載看來,“誠”與“明”指的是人性與天道沒有差異、在知識和功用兩方面都和天道相同的狀態,人與天之間有許多不相同之處,這些“天人之異”導致了人相對于天的不足,因此,人有必要改變自身與天不相同的地方,由此來彌補人本身的不足。
對于張載來說,天是不需思慮、不需認識的,“有思慮知識,則喪其天矣”(同上,第23頁),同時,天也沒有私我的限制,“天良能本吾良能,顧為有我所喪爾”(同上,第22頁),人就是因為蔽于“有我”而喪失了天賦良能。此外,天還有“神”的天德與“化”的天道,“神不可致思,存焉可也;化不可助長,順焉可也”,盡管在張載眼中,屬于天的“神”與“化”不可為人所思考與改變,但是人可以“存神過化”,意識到天的神妙,并順從天的變化,從而參與到“神化”的過程中。
基于張載的這些思想,我們可以認為,在張載的闡釋中,“意、必、固、我”是人與天之間的差距所在,也是人應當努力去除的、自身所擁有的阻礙。張載認為,“仲尼絕四,自始學至成德,竭兩端之教也”(同上,第28頁),“子絕四”是學習儒家之道需要貫徹始終的教誨,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三、朱熹的闡釋:私意的形成
與張載一樣,朱熹也十分關注“子絕四”一句,并對“子絕四”進行了大量的論述。但是,朱熹的解釋與張載并不相同,他的闡釋是從心性論的角度出發進行論述的。其中,兩人對于“意、必、固、我”的解釋差異最大,如《論語集注》中他的解釋為:
“意,私意也。必,期必也。固,執滯也。我,私己也。四者相為終始,起于意,遂于必,留于固,而成于我也。蓋意必常在事前,固我常在事后,至于我又生意,則物欲牽引,循環不窮矣?!保ㄖ祆洌骸端臅戮浼ⅰ?,中華書局,1983年,第109-110頁)
朱熹把“意、必、固、我”四者之間的關系視為“相為終始”的一個過程,私意的出現會導致“必”“固”的出現,最終導致利己主義的“我”的形成。在《朱子語類》中,他對這一“相為終始”的過程有更詳細的論述:
“意、必、固、我,只一套去。意是初創如此,有私意,便到那必處;必,便到固滯不通處;固,便到有我之私處。意,是我之發端,我,是意之成就?!保ɡ杈傅戮帲跣琴t點校:《朱子語類》(第三冊),中華書局,1994年,951-952頁)
“意,是私意始萌,既起此意。必,是期要必行。固,是既行之后,滯而不化。我,是緣此后便只知有我。此四者似有終始次序。必者,迎之于前;固者,滯之于后?!保ㄍ?,第954頁)
在這里,朱熹進一步明確了“意、必、固、我”是私意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并且四者是一條相為終始的鏈條。由此,朱熹認為,學者需要完全去除“意、必、固、我”四者,而且“此四者,須是始學亦須便要絕去之”(同上,第954頁)。
如何去除“意、必、固、我”四者?朱熹提供的答案是“凡事順理,則意自正”(同上,第951頁),順從天理,而不因私意進行決策。朱熹認為:“所謂‘毋意者,是不任己意,只看道理如何。見得道理是合當如此做,便順理做將去,自家更無些子私心,所以謂之‘毋意。若才有些安排布置底心,便是任私意。若元不見得道理,只是任自家意思做將去,便是私意??v使發而偶然當理,也只是私意,未說得當理在?!保ㄍ希?55頁)朱熹認為,在行事不因自己的意愿而決定,一切順從道理而為,便可實現“絕四”。
四、張載與朱熹闡釋之異同
根據以上論述,我們可以發現,雖然張載和朱熹同為理學家,但他們對“子絕四”解釋的角度并不相同。張載從天人關系角度對“子絕四”進行解釋,把“子絕四”解釋為人主動去除與天地不相似之處,符合于天道的境界。朱熹則更多從心性論角度進行解釋,將“意、必、固、我”解釋為私意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從而在心性論上論述了“子絕四”的意義,由此一來,雙方在闡釋的細節上產生了一些微妙的差異。
在用“理”這一概念闡釋“子絕四”時,張載認為“天理一貫,則無意、必、固、我之鑿”(《張載集》,第28頁),其中的“理”指的是外在于人的天理,而朱熹所說的“理”不僅指天理,還有內在于人的性理。在“子絕四”的目的上,張載認為,“絕四”的目標是讓人主動去除人與天的不同;而朱熹把“絕四”的目標視為去除私意,從而順任天理流行。針對“毋”字,張載認為“毋”意為禁止:“學者亦須無心,故孔子教人絕四,自始學至成圣皆須無此,非是圣人獨無此四者,故言‘毋,禁止之辭也?!保ㄍ?,第318頁)張載把它解作“禁止”,目的是說明“子絕四”在儒家之道中的重要性,并勸導儒家學者堅持遵循“子絕四”。朱熹則認為“毋”通“無”,并引用程頤的話說:“此毋字,非禁止之辭。圣人絕此四者,何用禁止?!保ā端臅戮浼ⅰ?,第109-110頁)
但是兩者的解釋卻有著一定的相通之處。在朱熹對張載詮釋的評價上可以更好地反映這一點,朱熹對張載的詮釋在大多數條件下都是認同的,僅有的幾處不同之處,朱熹并未否定張載的思想,僅僅說張載在措辭上有所瑕疵。朱熹并未否定張載“四者有一焉,則與天地為不相似”的思想,而且他也認同“子絕四”是為學初期便應開始的重要工夫,在“子絕四”的重要性上,他和張載保持了一致的觀點??傮w上來說,兩種觀點之間的差異是少于共通之處的??梢钥闯?,同樣作為理學家,雙方的思想還是大同小異的。可以說,他們兩人對“子絕四”的詮釋,更多呈現出一種互補關系,而非相互間的針鋒相對。
總體上來說,張載從“天人合一”的角度詮釋了“子絕四”中的境界論,朱熹則從心性論的角度論述了“意、必、固、我”的私意發生過程。這導致了兩者對“子絕四”的闡釋存在著一些微妙的差別。但是,在基本立場上,兩者都一致地重視“子絕四”,并將之視為為學初始便應實行的重要工夫。
這證明,在闡釋“子絕四”時,氣學家與理學家所選擇的角度并不相同。兩者雖然在基本立場上保持了一致,但氣學家更偏向于從天道論出發進行論述,理學家則更傾向于進行心性論方面的闡釋。至于闡釋儒家經典中的其他段落時,兩者之間是否有同樣的區別,還有待于進一步驗證。
(作者: 陜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碩士研究生,郵編 71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