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天平
“舟”因虛空,故可濟水渡人,然舟之“用”為儒釋道共同闡發,又略為不同。儒以舟為“器”,重其“實用”,又主人倫禮樂之秩序,故明心于“君臣舟水”之喻;佛教則講“空滅”,言萬法俱棄,故澄心于“舍筏登岸”之境,且以彌陀為舟師,以超死生之厄;道家道教則體貼出舟之“虛無”,奉“長生久視之道”,乘心于“不系不死之舟”的無待與逍遙。
一、虛空與無用:澤無舟梁到以戒為舟
“舟”之甲骨文作具象木船之形,因其虛空,故能浮于水而使濟于人,此為舟之“用”,《彖傳》即謂:“利涉大川,乘木舟虛也。”而此種“虛空”之用,特為道家所看中。《老子》曰:“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據此,也可說“當其無,有舟之用”。
如果說道家看到了“虛無”方能成其器用的話,更進一步地,則產生了對人為器物濫用后的疑慮。老子認為“樸散則為器”,莊子亦言“殘樸以為器,工匠之罪也”。針對種種憂慮,道家提出了“復歸于樸”的混沌之世。老子的“小國寡民”,便企圖“雖有舟輿,無所乘之”。莊子的“至德之世”,則執著于“當是時也,山無蹊隧,澤無舟梁”。而究其無用舟梁的原因,則是出于反對人為所造成的物物依賴,亦即“有待”。此種鑿木為機,刳木為械(舟)的做法,在道家看來自然是妨害于道的。且舟作為載物械具,原本就被賦予一種警戒義:以舟行水上之“戰戰兢兢”的心理狀態,時刻告誡人們“機心”的“惟危”。
而道教則以“戒”為舟,以此作為一種宗教式的勸誡。如“持此戒者,如彼寶劍能斷一切,如彼法舟能度一切”(《太上洞玄靈寶業報因緣經》),“夫戒者,是上天之梯凳,渡苦海之舟航,陟道之初基,乃修仙之漸路也”(《析疑指迷論》)。蓋因道家道教將舟之“虛無”抽象為道的特征,認為“‘道既然是‘無物,所以它實際也就是虛無。”(侯外廬:《中國思想史綱》,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年,第57頁)
二、無待與長生:不系之舟到不死之舟、智慧之舟
惟其無欲,故能“無待”而無患。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然舟既已被發明,雖言“無用舟輿”,亦難使人舍舟之利。要消除此種“機心”與“有待”,莊子提出了“泛若不系之舟”的設想,如此,就巧妙地將“有待”之“機心”,化為“無待”之“游心”。
然而道教在吸收了老子的“長生久視之道”、莊子的“不死之道”后,又將“不系之舟”轉變成為“不死之舟”。《上清洞真智慧觀身大戒文》說:“智慧生戒根,真道戒為主。三寶由是興,高圣所崇受。泛此不死舟,倏欻濟大有。”道教的此種改變,則意味著對莊子“無待”之旨的背離,甚且將憑舟之“機心”發揮至極限,要“俾關超生之徑,永乘不死之舟”(《靈寶領教濟度金書》)。
不僅如此,道教在與儒釋競爭的空隙間,也不斷將佛教般若學與儒家五常及忠孝觀念融入道教義理之中,進而將“不死之舟”轉變為“智慧之舟”。佛家有“乘大智舟泛生死海”(《大方廣佛華嚴經》),“乘般若舟到菩提岸”(《文殊所說最勝名義經》)。而道經《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則曰:“悉登智慧之舟,徑上虛靈之岸。”《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又云:“不孝不忠而欲學道求仙,是猶舍舟楫而涉大川也。”
這種從“不死之舟”到“智慧之舟”的轉變,一方面消解了道家的“無待”,將“不死之舟”作為長生的必要媒介;一方面又充分攝入了佛教“舍筏登岸”之理,從有待而歸于彼岸世界的無待,并與莊子“得兔忘蹄,得魚忘筌”的主張遙相呼應,進而形成了道教“棄舟”傳統。如李道純《中和集》:“所以經典丹書,種種異名,接引學人,從粗達妙,漸入佳境。及至見性悟空,其事卻不在紙上。譬若過河之舟,濟度斯民,既登彼岸,舟船無用矣。前賢云:得兔忘蹄,得魚忘筌,此之謂也。”《無上內秘真藏經》:“譬如虛舟,泛浮濟溺,無意而浮,任人東西,到所岸者,舍舟便去,況非舟耶?”
三、藏舟與負舟:形神關系的探討
繼老子“雖有舟輿,無所乘之”后,為解決舟所帶來的隱患,莊子又頗費苦心地提出“藏舟”的設想:“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猶有所遁。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大宗師》)
莊子“藏舟”“負舟”的寓言,說明了“形”的冥冥變遷,而道教亦多以舟釋形神關系。如《靈寶領教濟度金書》謂:“念形為載神之舟,茫茫鹿逐。”又《諸真歌頌》載:“形為渡神舟,泊岸當別去。形非神常宅,神非形常載。徘徊生死輪,但苦心猶豫。”
此外,由莊子開啟的“負舟”傳統,亦被道教加以利用。如“黃龍負舟”是關于大禹的傳說,最早見于《呂氏春秋》:“禹南省,方濟乎江,黃龍負舟。舟中之人五色無主。禹仰視天而嘆曰:‘吾受命于天,竭力以養人。生,性也;死,命也。余何憂于龍焉?龍俛耳低尾而逝。”黃龍負舟本是極驚懼之事,但因大禹的緣故而使舟中之人轉危為安。而道教將大禹納入神仙體系之后,又衍化出“天神負舟”的故事。如道經中有“韓伯負舟、關伯負舟、雷伯負舟”等,且這些“負舟”之事多以詔令的語氣出現于祝咒之中,成為對道教天神須執行此事的一種祈愿。
四、舟的隱喻:生的神話與救贖
在世界許多民族洪水神話中,我們可以發現人類的重生與延續多與“舟”(葫蘆、鐵鼓等)有關。如Mancoc、苗族、羅羅、傈僳族以及印度中部東都的神話等,均表現出人類依靠葫蘆或似舟的工具在洪水中得以獲救重生。這固然也體現出人們對舟與生俱來的依賴性,而一旦這種人類文明的記憶碎片,被宗教重新加以闡發,便可喚起人們乘舟脫離苦海而還生彼岸的強烈救贖。
在道教經典中,這種救贖突出地表現為宣揚誦經功德。即為了傳播道教教義及道經,通常會將某部道經比作“舟航”,進而體現宗教救贖的魅力。值得注意的是,道教經典的宣揚,略不同于佛陀說法。道經中以舟作喻,多以天尊仙人之口道出,且明確為宣說某部道經而作;佛典中的“舟喻”,往往出自佛陀偈誦之中,將彌陀喻作舟師、舟主,用以盛贊佛陀功德。再有,道教由于繼承了民間重實用、有功德于民則祀之的傳統,故而出現了許多以“舟”相關的天神,如寶舟運度天尊、舟楫普度天尊、舟航苦海天尊、青華法舟天尊、善濟神王、媽祖等。可以說,舟的工具性色彩在宗教的比附下,隱喻出自我救贖的祈望。
五、余? 論
在空間上,儒釋及道家之“舟”均未能突破水域范圍,而道教仙話之舟船則可航于云天,體現出對無限空間的遨游與“無待”的回歸。如《洞玄靈寶三師記》載:“又五年前孟冬月,山中道士章敬玄于天臺觀偶瞻巖峰之上,見云物紅紫,紛然有異,中有彩舟三艘,其一玉霄葉君乘之,一則方瀛劉君修然乘之,一則先生(道元)居其中,二舟飄然飛去,先生之舟在二舟之后。果劉、葉已先升化,先生后方登遐。益明得道之征,寔表修行之應矣。”而在天體劃分中,道教亦以舟作喻,《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玉章經解》即謂:“惟寂然兜術天在大羅天之下,無色界四天之上,故云寂然無色宗,兜術抗大羅。抗字本音航,蓋取能載也。兜術天在大羅之下,所以如舟之載物也。”
總而言之,道家道教對“舟”的闡發,經歷了從澤無舟梁到以戒為舟,不系之舟到不死之舟、智慧之舟的轉變,并形成了“棄舟”與“負舟”傳統。可以說,在“舟”隱喻中,道家道教詮釋著“虛無”與“長生”的精義。
說明:本文系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成果(21XNH207)之一。
(作者: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學院博士研究生,郵編10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