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對于完善法律體系、建設法治政府、推進公正司法、引導全民守法、保障人民權利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當代價值。
一、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核心精神
作為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的傳統法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并以獨具一格、澤被東亞的“中華法系”而聞名中外。其核心精神要義,不外乎以下三個方面:
(一)? 以人為本,明德慎罰
以人為本,或者說人文主義,是中國古代法律文化的哲學基礎。隨著周代禮樂制度的確立,統治者提出“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將“敬天保民”“明德慎罰”作為立法定制的指導思想,反對無視民意,濫用刑罰。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更是提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將道德教化視為提升人民素質,維護社會秩序的根本之法。宋代理學家大部分發揚了這一傳統,倡導寬刑愛人的法治主張。在中國古代社會的法律傳統中,這種凸顯以人文本,具有人道主義色彩的法律制度并不鮮見。比如,大部分朝代都嚴格控制對死刑的決定權。又比如,從體恤孤寡老人的存留養親制度、照顧孤幼兒生活的檢校制度、維系家族內部團結的親親互隱制度,都可見這種以人文本、明德慎刑的優秀法律文化因子。
(二)? 恭行天理,執法原情
將天理、國法、人情融為一體,綜合考量,在以國法定罪量刑的同時,上不違天理,下不違人情,以期達到情理法的高度統一,是中國古代法律文化的突出特色和價值追求。也是中華法系中最受人稱道的地方。中國古代的官員在立法和司法的過程中,并沒有只拘泥于法律條文,僵化教條的執行法律。因為在他們看來,社會處于變動之中,法律不可能做到完善,執法者有必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司法,通過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作出最后的裁斷。在法律不夠健全的人治社會,這樣的做法是有一定的進步意義的。
(三)? 追求和諧,調處息爭
在司法審判中,旨在促進和諧,調處爭端,以求根本解決之策,并寄望于實現終極的正義,是中國古代法律文化中的又一鮮明特色。追求無訟,并不是簡單的不問是非,息事寧人,而是發揮執法者的智慧,從根本上解決糾紛,避免今后矛盾的繼續激化,以期達到長時期的和睦相處。眾所周知,以家族本位為基礎的熟人社會是中國古代社會的重要特征。受生活場域的限制,大多數社會糾紛往往發生于家族內部或熟人之間。所謂“抬頭不見低頭見”,法官在執法中多半會考慮到如何保障訴訟雙方在今后的友好相處。正如孔子所言,“聽訟,吾尤人也,必也使無訟乎”,追求和諧、調處息爭,通常被看做是解決糾紛的根本之道。這實際上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所倡導的調節人民內部矛盾和糾紛的最佳方式。
二、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當代價值
受時代和階級的局限,中華傳統法律文化中不可避免地帶有不少封建性的糟粕,但不能因此而全盤否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歸根到底是中華文化的復興,而中國式現代化的源頭活水也蘊藏在中華文明的傳統之中,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社會更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的因素。
(一)?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定包括中華文化和文明的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可以說是其中非常閃光的一部分,理應得到傳承和弘揚。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傳承問題,并多次強調傳承中華優秀法律文化的重要性。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必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挖掘和傳承中華法律文化精華”,這是突出中國特色、彰顯中國氣派的必然選擇。習近平法治思想中更是包含著大量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因素,我們沒有理由不去重視、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
(二)? 推動中國式法治現代化發展,需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集中闡釋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擘畫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未來發展圖景。簡言之,我們要實現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中國之治,中國之治必須根植于中國傳統。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中有著豐富的治國理政資源,尤其在調節人倫關系,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是“中國之治”的得力資源和可靠保障。
(三)?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需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
全面依法治國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也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充分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源頭活水。近代以來通過移植西方法律來完成中國近代法治轉型的失敗已經充分證明:法治的現代化必須依靠內生性的資源,要充分挖掘和吸收傳統法律文化中的積極因素,才有可能完成從傳統向現代社會的法治轉型。在此過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理應發揮其重要作用。
三、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現代轉化
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作為舊時代的產物,在其傳承過程中不能奉行簡單的“拿來主義”,盲目照搬照用,而是必須經過現代性的轉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路徑,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 科學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
中華傳統法律文化中的精華和糟粕往往是交織在一起的,要真正做到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必須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基本原則,做到科學繼承,古為今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一定要“不忘本來”,重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認真總結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法治實踐,充分利用好中華民族寶貴的歷史和實踐資源。
(二)? 合理借鑒外來法律文化傳承中的先進經驗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并不意味著閉目塞聽,盲目排外,拒絕吸收和借鑒外來優秀法律文化。包括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內的一切外來國家有關法律傳承和發展的有益經驗,都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中國文化中的“兼收并蓄”“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等思想,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底色。中國當代法律文化中,亦不乏近代以來西方法律文化的輸入。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中,應該以本國法律文化傳承為主,同時吸取外來的先進經驗,在堅持中國特色的基礎上,做到洋為中用。
(三)? 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法律文化
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這決定了我們法治建設的目標必然是體現廣大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根本利益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與傳統社會的法律文化的性質有著天壤之別。對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理應依據這一基本國情,構建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明的過程中,以人文本、明德慎罰、以公心持公法的法治理念,將天理、國法、人情有機統一的司法智慧,以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為目標,以民間無訟、天下大同為追求的中華優秀法律文化傳統,都是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法律文化的應有之義。
(作者:陜西省咸陽市咸陽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郵編712000)
作者簡介:白賢,男,咸陽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博士。主要從事中國法制史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與研究。
聯系電話:15353779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