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雪飛 郝慧芳
摘要:廣播電視新聞直播連線是受眾與新聞現場“面對面”接觸的最主要手段,也是衡量新聞工作者專業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近幾年,隨著傳媒的多樣化,廣播電視記者新聞直播連線的應用已經不再局限于大屏幕,在新媒體上也進行了大量的嘗試。在媒介整合的大背景下,探索廣播電視記者新聞直播連線能力的提升路徑是非常有必要的。
關鍵詞:新聞直播連線;職業技能;差異化
新聞直播連線是廣播電視新聞使用最多的一種形式,這是一種極具影響力的新聞報道形式,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直播連線是一種重要的新聞傳播方式,它能夠最大限度地增強新聞的時效性,提升新聞的現場感,拉近和受眾之間的距離。隨著智能手機終端的普及,廣播電視新聞的自然功能與特性已經不能滿足傳統媒介的需求。從傳播學的觀點來看,人類社會的發展使得信息的價值越來越大,傳播的手段也越來越豐富。因此,直播不僅是人們追求知識的一種方式,更是一種必然的競爭和發展趨勢。面對新的媒介生態環境下的跨平臺融合,傳統的廣播電視新聞工作者要跳出“舒適圈”,積極地適應移動終端新聞報道的需求,在媒介融合的進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本文將重點探討不同媒體新聞直播連線的差異和共通性,以及在新聞直播連線中如何適應新媒體的新聞直播連線模式,并就提高新聞直播連線的技術水平提出了相應的意見。
新聞傳播的多元化,一方面可以加深受眾對信息資源的認識,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使信息內容更貼近受眾的信息獲取喜好,保證信息傳播效率。新媒體對傳統媒介的線性傳播具有一定的補充作用。在此基礎上,運用媒介技術,使各種媒介之間有效結合,可以提高信息資源的利用率,避免信息資源的浪費。現在,廣播、電視甚至報紙的新聞工作者,都在嘗試著用手機進行直播,拓寬自己的傳播渠道。但是,新媒介的傳播形式和規律與傳統的媒介特別是電視的大屏幕有很大的區別。
不同的連線時間
由于節目版面的限制,除了重大活動特別開設的時間之外,一般情況下,大屏幕上的新聞節目都會對采訪時間有一定的要求。就拿央視新聞頻道來說,后期連線的時間一般是3分鐘,而采訪時間則是5~8分鐘。手機端的小屏幕直播不受版面的約束,最多可達幾個小時。例如,央視新聞通過大屏幕、小屏幕同步直播2021年12月山西孝義煤礦透水案中被困礦工安全出井的全過程。央視新聞采用“插花式”連線方式,每次救援時都要進行插播,或者采用“畫中畫”的方式,每次連線長度不超過一分鐘。央視的手機客戶端全程直播,長達六個多小時。
新聞直播連線的選題差別
連線內容的選擇也是多種多樣的。通常,突發新聞在大屏幕上往往是簡要地介紹新聞的最新發展,小屏幕主要是對事件的發展進行記錄,具有一定的連續性和一致性。而在策劃類報道中,大屏幕的新聞聯播更多的是以宏大的題材為主,比如央視新聞頻道的《走進鄉村看小康》,主要講述了中國的脫貧攻堅歷史成果,以及農民生產生活的巨大變化,展現農民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在小屏幕上的選題,則多以趣味、經驗為主。比如,央視的新聞客戶端現場報道了《新鮮的咖啡豆是什么樣子的?》《走進“上海之巔”看沉浸展感受科技與藝術碰撞》《云南萬畝咖啡采摘》等。
廣播電視記者新聞直播的不同角色定位
受眾對大屏幕、小屏幕的收看習慣各不相同,因此,出鏡新聞工作者的角色定位也不盡相同。通常情況下,大屏幕與觀眾之間存在著一種距離,從而間接地構成了一種“一對多”的溝通關系,新聞工作者通常會采取“我說你聽”的形式。而小屏幕則通常由觀眾手持,離得比較近,在心理上,出鏡記者與觀眾之間的虛擬聯系更加密切,從而形成“一對一”的溝通方式。這一角色的轉變使得連線的表現手法有了一些不同。此外,通常在大屏幕上會有主播串聯,記者的角色是演講者,小屏連線中大多不會有主持人插播,記者們是這篇報道的主角。
不同的直播連接空間
因為大屏連線對透鏡的穩定性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大部分的新聞發布會都是以直立式的形式進行,從而限制了連線的使用。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大屏幕會使用插圖的方式,插入新聞報道,以增強空間的立體感和資訊的可及性。而小屏連線直播通常都是“一鏡到底”,新聞工作者走位有更大的空間。
廣播電視記者新聞直播連線有其自身的特點,即同步性、現場感受性、不可預測性。隨著媒體融合的發展,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已經不再局限于簡單、傳統的直播連線,在配合廣播電視節目播出的同時,也要滿足新媒體視頻直播的需求。因為廣播電視媒介傳播途徑的不同,受眾接收信息的方式有所不同,這就要求廣播電視媒介在向移動端的轉化過程中,要重點關注如何將這些音頻變為優質內容,發揮聲音的最大價值。優質內容要適合移動端收聽,去掉傳統廣播嚴格意義上的“節目化”,將各具特色的音頻重新編排包裝,塑造成一個個優質“產品”,形成音頻點播、音頻直播、自制欄目的內容矩陣。
首先,從傳統的傳播費用來看,電視的費用比較高,而廣播的費用比較低。網絡站點的同步水平和收費都對收看、收聽有約束。廣播的速度很快,而且很容易進行同步。因此,它的優點之一是即時傳播。利用無線電技術可以將現場直播的消息實時傳輸到各個地方。受眾可以通過“零時差”的方式來了解相關的新聞,擴大其傳播效果。
其次,有強烈的現場氣氛。與其他的廣播節目相比,現場直播更能將現場的情況向觀眾進行呈現。同時傳輸各類真實的聲音,使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達到對大范圍實況轉播的預期。
最后,要滿足受眾對重大新聞事件的關注和參與。廣播最迷人的個性特征在于聽眾能夠直接地參與,實現了雙方的雙向溝通,使得傳播能夠實現從點到面、從點到點的相互影響。這種正面的人際溝通使廣播電臺直播更具滲透性、親和力。在媒體融合時代,廣播除了傳遞聲音以外,也逐漸加入到視頻直播的行列中來,這樣受眾在接收信息時也有了更多的選擇,除了聽廣播也同樣可以看到畫面。正是因為這樣,廣播電視新聞直播才會給聽眾留下足夠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間。例如,安徽經濟生活頻道的《經視1時間》欄目,在現場直播連線中,新聞記者準備了兩只生雞蛋,邀請路過的一對夫妻嘗試豎蛋的游戲,這對夫妻在嘗試過程中,丈夫在10秒內豎蛋成功,而妻子嘗試很多次都沒有成功,差點把生雞蛋打碎。直播現場充滿了未知性和趣味性,也將“春分”這一靜態話題通過直播連線的方式變得妙趣橫生。所以,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直播連線的高效、快捷、低成本、廣覆蓋的特性,充分體現了廣播新聞直播的吸引力與影響力,成為與其他媒介相抗衡的“資本”。
根據以上所述,在時間、內容、角色定位、空間等方面,廣播電視記者在進行大、小屏幕的新聞現場報道時,必須對狀態、語言等進行分類。近幾年,大型節慶活動、突發公共事件等大型活動都采取大屏幕直播連線形式。優質的大、小屏幕新聞連線報道內容,使傳統媒體形成了“一體兩翼”乃至“多翼”的平臺組合,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廣播電視記者在進行大屏幕連線時,仍有很多問題。
忽略細節的把握
大屏的單向直線傳播和小屏的雙向交互傳播是不同的,因此,廣播電視記者要根據自身的特點進行相應的調整。但是,很多記者對電視新聞現場直播的定位并不清晰,在一些大屏幕直播連線中,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的出鏡方式大多是簡單地敘述,但小屏連線的時候,這種方式很難引起觀眾對畫面的共鳴。
連線報道能夠把新聞采訪、傳遞的全過程直接原生態地呈現在觀眾面前,通過連線報道,觀眾能感受到信息形成、匯總、梳理、流動以及新聞生成的全部過程。例如,演播室主持人在說完節目導語之后,會繼續說道:“接下來我們將通過連線的方式和前方記者某某連線。某某你好”。對方記者會通過手機耳機聽到演播室內主持人的呼叫,進而開始回應主持人,介紹在現場看到的情況。這一完整的過程讓觀眾能夠看見從演播室到新聞現場的整個采編流程。一旦在新聞連線的實況下,記者欠缺立體思考,忽略對細節的把握,就可能會影響傳播效果。當前很多記者仍然習慣于使用線性思維,缺乏宏觀、邏輯的思考,把自己局限在“點、線、面”的報道中,這導致了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在現場連線報道時缺乏立體化、系統化、全方位的思維和表達。
缺乏綜合專業技能
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直播連線時,會出現有些出鏡記者習慣于“背誦”的情況,這不能充分體現現場的真實性。直播連線報道,并不只是要求記者到現場,描述一下所見所聞,連線報道在考驗記者臨場發揮水平的同時,更要求記者具備較高的新聞敏感性、收放自如的現場駕馭能力、敏銳的現場觀察能力、準確的判斷能力、靈活的隨機應變能力、清晰的語言表達能力、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等信息綜合處理能力。
缺乏熟練的操作技巧和隨機應變的能力
部分廣播電視新聞出鏡記者在連線時,能明顯地看出他們的基本功不牢,缺少一定的鏡頭感。比如,有些新聞工作者不懂鏡頭語言,在連線時身體僵硬;有些新聞記者在稿件中出現了遺漏,語句不通,表述不清楚;還有部分廣播電視新聞工作者在面對突發事件時缺乏隨機應變的能力。
在傳媒一體化的今天,我們應該理智地認識到,新技術對新聞價值點的發掘、表現形式的豐富、傳播渠道的拓展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也使新聞報道呈現出碎片化的傾向。其實,不管是大屏幕連線或小屏連線,其傳播途徑和媒體都存在著差異,但其傳播目標卻是一致的。在新聞報道內容、職業素質、專業技術應用等方面都是對廣播電視出鏡記者核心業務素質的考驗,因此,廣播電視記者應不斷地進行深度思考,以提高連線質量,提升美譽度。而廣播電視記者在直播連線能力的提升途徑上也有很多共同點,本文進行簡單討論。
轉變廣播電視記者新聞直播連線的思維模式
無論是在突發事件現場還是在事件策劃中,過程和結果之間都有一定的邏輯關系,越是復雜的場景,就越需要有記者來引導,把觀眾們看不見的東西串聯起來。經過對信息的仔細篩選,才能形成嚴密的邏輯結構。例如,黑龍江七臺河龍鵬煤礦發生滲水事故的新聞報道,由于場地條件所限,央視總臺的記者們只能在礦井口進行連線,無法從視頻中看到太多的信息。新聞記者要根據對現場的觀察和嚴謹的邏輯,還原一切已經知道的和不知道的情景。通過對現場進行模型化,可以把所看到的和看不見的景物進行重組,形成一個“看不見”的立體思考空間,并形成一條完整的邏輯鏈條,即救援進度、困難程度、受困者的補給狀況、后續治療等,使整個新聞事件的情節詳細、條理清晰。所以,要想成為優秀的新聞記者,必須具備很好的邏輯思維能力。
培養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發掘現場細節的能力
前線記者的行動、存在的價值、報道的魅力都是從現場中產生的。作為觀眾的眼睛,出鏡記者洞察現場細節,一方面可以開辟一個獨特的視角,擴大連線的深度,另一方面還可以提升連線的品質。所以,要提高廣播電視新聞記者收集現場資料的能力,并在連線之前做好充足的準備。
提高廣播電視記者新聞直播連線時的隨機應變能力
任何現場直播都是有風險的,這是直播連線最大的挑戰,也是最吸引受眾的地方。新聞工作者在直播中隨時都有可能遭遇到突發事件,因此,不能被固定在預先設定的狀態中,鍛煉一顆堅強的心和隨機應變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要根據事故現場的特殊狀況和最新的變化,靈活地處理各種突發事件。連線中,經常會出現現場干擾、采訪對象不配合、設備突發狀況等問題,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要適時地調整連線的節奏和重點,靈活轉換突發狀況。這種臨場發揮和臨場應變的能力,更能體現出一個記者的水準,也能提高連線的質量和效果。
加強廣播電視記者新聞直播連線時的語言表達能力
新聞工作者的語言能力是影響整個新聞采訪質量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新聞工作者在進行采訪時,應盡量避免使用花哨、晦澀難懂的詞語。廣播電視記者新聞直播連線時一般都會用簡短的句子,讓觀眾更容易理解。另一方面,要注重語言的人性化,以提高連線的“人情味”。另外,“啊”“嗯”“這個”這些輔助性的詞匯也要盡量少用。所以,廣播電視記者應該在日常工作中多加練習,提高即興演講的水平,做到“心中有稿”,在直播過程中不怯場、不緊張。
全方位的新聞報道
利用科技手段進行全方位的新聞報道。面對新媒介的跨越式發展,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必須充分利用其優勢資源和有利條件將時效性最大化;要創新新聞傳播方式,把節目和新媒體有機地結合起來,確保節目的準確性和時效性,提高全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新聞的競爭能力。
總之,隨著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新聞實況報道對新聞記者的直播連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廣播電視新聞記者要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斷提升自己的職業素質,同時還要具備更好的跨專業技能,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個人的表現力,使之與融媒體時代對直播連線新聞報道的需求相適應,從而促進傳媒產業的不斷創新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威.大小屏現場直播報道案例教程[M].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21:196.
[2]董淑薇.淺談“新聞移動視頻直播”中電視出鏡記者轉型策略[J].傳播力研究,2019(15).
[3]李喆.移動直播中出鏡記者現場報道效果提升研究[J].記者搖籃,2019(07).
[4]蘇朝陽.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新聞記者轉型策略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