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發展老年教育是現階段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要舉措。文章基于新時代老年教育定位和功能的變化,指出老年教育發展面臨的問題,提出“需求導向、形式多樣、賦權增能、積極成長”的老年教育發展策略,從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加大資金投入、整合優化教育資源、創新老年教育供給形式、推進老年教育數字化轉型等方面提出了發展路徑。
[關鍵詞]老年教育;定位;功能;路徑
[中圖分類號]G7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656(2023)03-0045-05
引言
發展老年教育是現階段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要舉措,是滿足新時代老年人多樣化學習新需求,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質,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老年教育定位和功能的變化
我國于1999年邁入老齡化社會,而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以上人口占比為18.7%(人口老齡化標準為10%),其中65歲以上人口占比13.5%(人口老齡化標準為7%)[1]。老年人口的數量和占比都在增加,正在影響我國的人口結構和社會結構。
早期的老年教育主要面向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離退休老干部,教學內容主要集中在休閑、娛樂、養生等方面,旨在改善老干部的離退休生活質量,老年教育的定位是面向有限的受眾,發揮的是社會福利性的功能。但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教育的定位和功能也在發生變化。《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明確指出,老年人有繼續受教育的權利。國家發展老年教育,鼓勵社會辦好各類老年學校。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明確指出“發展老年教育,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舉措”,并將“以各種形式經常性參與教育活動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總數的比例達到20%以上”作為一個基本規劃目標。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再次強調要大力發展老年教育,實現老年教育的現代化。
由此可見,老年教育的對象、屬性和功能都發生了變化。一是老年教育的對象從離退休老干部擴展到所有老年人,受教育權成為所有老年人的一項法定權利。二是老年教育從一項福利產品到納入終身教育體系,在研究和實踐中,老年教育也在成人教育的議題下進行討論,成為我國教育體系的一部分,老年教育的教育屬性、社會功能不斷凸顯。三是老年教育成為積極應對老齡化的重要舉措,社會地位和重要性得以提升。
二、老年教育發展面臨的問題
2021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強調,要促進老年人的社會參與,推動擴大老年教育資源供給。筆者走訪調研了上海、江蘇、山東等地的老年大學、開放大學和社區學院后發現,我國老年教育經過多年的發展取得了許多成績,但在實現老年教育大眾化、數字化等方面還存在不足,需要改進。
(一)存在供需矛盾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老年人在“老有所養”的基礎上接受老年教育,追求“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成為老年人的新時尚[2]。由于老年人口基數大,目前老年教育入學率約為10%,老年教育的辦學規模難以滿足數量龐大的老年人求學需求,一些老年人還沒有機會接受老年教育。此外,由于一些地區的老年教育經費投入不足,老年教育的場地、教學設施、師資隊伍和教學內容等方面,難以滿足新時代老年人的新需求和教育發展的新要求。雖然,近年來依托老年大學和社區教育網絡體系,大力發展老年教育事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與快速增長的老年人口對教育的需求、不同類型和層次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信息化和數字化時代與老年教育的現代化要求相比還有差距,供需矛盾依然存在,一些地區老年大學“一座難求”的困境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十四五”時期,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超過3億,占總人口比例超過20%,隨著老齡化形勢的加速,老年教育的供需矛盾亟需得到解決[3]。
(二)教學管理亟待優化
教學管理問題主要體現在學員管理、專兼職教師管理和社區老年教育的管理。例如,在學員管理方面,由于相關管理制度不夠完善,部分辦學主體缺少相應的對策,導致出現部分學員長期占用部分學習資源、其他老年學員想參與課程學習卻沒有名額的現象。在教師管理方面,老年大學專職教師隊伍力量不足,一些學校的專職教師比例低于10%,專職師資隊伍不足導致老年教育在專業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等方面難以與時俱進,教學效果需要提升。兼職教師的管理不夠規范,老年大學、社區學院的兼職教師占比較高,人員結構復雜,難以統一有效管理。此外,社區老年教育還存在經費不夠充裕、教學條件有限等不足。
(三)多方合力不夠
面對數量龐大的老年教育需求,老年教育單靠一個部門或者幾個部門的力量,難以達到好的效果。目前,開展老年教育的老年大學、開放大學、社區學院大多是政府投入,這種以政府為辦學主體的單一的老年教育運行模式,難以滿足各區域老年人教育的需要。因為當前缺少對社會組織和個人投資舉辦老年教育的有效激勵機制,一些行業企業和高校舉辦老年教育的積極性不夠高,老年教育中社會力量、社會組織的參與力度不足,僅靠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的力量難以解決老年教育的供需矛盾,亟待政府和社會力量的多方合力辦好老年教育[4]。
(四)教學內容存在同質化現象
教學內容同質化現象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一些地區老年教育的教學內容相似度較高,缺少具有當地特色的課程資源;二是部分老年大學、開放大學、社區學院作為開展老年教育的不同辦學主體,在老年教育專業設置、課程開發、課程內容建設方面存在同質化現象,老年教育課程雖然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但教學內容集中在健身操、瑜伽、模特表演、舞蹈、智能手機應用、聲樂等方面,課程設置重復,相似度較高。目前,老年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滿足老年人對健康、娛樂和休閑的需求,針對低齡老年人再就業需求的技術技能培訓、職業資格培訓、人力資源開發開展的較少。政策法規宣傳、解讀、答疑等有利于老年人參與社會、服務社會的課程和講座也不多,缺少針對有參與公共事務意愿的老年人的管理類課程和形勢政策課程,這與國家倡導的學習型社會和積極老齡化尚有距離。
(五)數字化建設亟待提高
數字化建設是衡量老年教育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許多地區的老年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實現了校園網絡信息全覆蓋,近年來,通過開發慕課、制作微課等方式,教育受眾面得到提高。各地按照《規劃》要求,建立了“縣(市、區)—鄉鎮(街道)—村(居委會)”三級老年大學網絡,通過課程共享、師資共享和其他教學資源共享等形式提升了基層老年教育的水平,但受專兼職教師力量不足、經費有限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有的線上微課、慕課、在線開放課程等教學內容未及時補充和更新。教師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不夠豐富、老年人數字化運用水平不夠高等因素,也導致了部分老年教育的教學效果不夠理想。
三、老年教育發展的突破路徑
老年教育通過多措并舉已經取得了許多成效,但在數量和質量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滿足老年人對老年教育的需求,才能達到積極老齡化的目標要求。未來一段時期,老年教育的發展應該遵循“需求導向、形式多樣、賦權增能、積極成長”的發展策略。促進老年人的積極成長,是老年教育的目標,也是積極老齡化的基本要求。老年人需要接受新鮮事物、學習新知識與新技能,主動參與社會交往和社會事務,實現新時期的“再社會化”,與時代共同成長。“需求導向、形式多樣、賦權增能”就是實現目標的手段,都在為積極成長的目標服務。其中,“需求導向”考慮的是需求,“形式多樣”考慮的是供給,通過多樣化的教育形式滿足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從而實現供給總量的增加和供給結構的優化,努力做到供需匹配,從而實現“賦權增能”和“積極成長”。“賦權增能”是一個承前啟后的關鍵環節,它既是實現“積極成長”的手段,又是“需求導向”和“形式多樣”的目標,更是對教育過程的要求,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都要圍繞“賦權增能”展開[5]。為了推進這一發展策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路徑突破。
(一)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
為了全面推動老年教育發展,需要在政策制度方面作出安排,完善頂層設計。一是要出臺老年教育發展的地方性法規。地方可以考慮出臺老年教育的專項法規,提高老年教育的地位,為制定相關政策提供法規基礎,同時也有助于相關政策的延續性和權威性。二是要加快成立老年教育發展協會。吸納相關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高校、熱心人士等作為會員,整合分散的力量,共同為老年教育發展的出謀劃策。第三是要可以適當增加中老年人參政議政的數量和比例。老年人口日趨增多,與之相應,中老年人參政議政的比例也應該與之相匹配,讓老年人建言獻策,充分反映老年人群體的呼聲,實現“賦權增能”。第四,教育部門聯合相關專業部門和機構制定老年教育發展專項規劃,確保老年教育發展目標落地,每年或兩年一次編寫區域老年教育發展報告,匯總經驗、總結進展。
(二)加大老年教育資金投入
當前,老年教育供給呈現出總量上的不足和結構上的不足的特點,供需矛盾是主要矛盾。因而,需要基于“需求導向”的原則持續加大老年教育的資金投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教育事業的發展是與區域經濟實力相適應的,應加大教育經費的投入,促進教育的發展。我國經濟發展的現有水平表明,具備進一步加大老年教育投入的經濟基礎,能夠通過加大財政投入,提高供給能力,保障老年教育的快速和高質量發展,擴大教育覆蓋面,提升教育現代化水平,提供多樣化的老年教育服務,滿足不同層次老年人的需求,緩解老年教育供給問題,實現老年教育“教其所需,授其以益,學中有樂,豐富生活,促進健康,有益社會”的辦學目標。
區域內老年人對老年教育的需求,是老年教育發展的內生動力。隨著老年教育需求的多樣化、個性化發展,供需機制的建立就顯得尤為重要。不同地區的老年教育要在貫徹落實上級文件要求的基礎上,把握地區內老年人口的發展動態與趨勢,分析老年人教育需求,研究地區內老年人學習動態調整規律,從而強化政府的頂層設計職能,鼓勵社會組織和市場共同參與老年教育,提供豐富多彩的老年教育服務,形成老年教育發展的新格局[6]。
(三)整合優化教育資源
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老年教育各有各的特色和創新之處,但共同之處在于利用高等院校的優質教育教學資源開展老年教育活動,以獲得好的教育效果。《規劃》要求各級各類學校向區域內的老年人開放圖書館等資源,積極接收有學習需求的老年人,鼓勵院校利用自身教育場地、設備、師資等資源舉辦老年教育(學校),鼓勵高校結合學校特色為老年教育提供特色課程服務,開發特色教學資源與老年人共享。普通高校和開放大學均有服務社會的職責,有開展繼續教育、成人教育的職能,是大力發展老年教育的優質資源,應鼓勵高校合理規劃,在寒暑假和其他時間對外開設適合老年人學習的課程,鼓勵老年人走進大學校園,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活動。這不僅有利于教育資源的充分利用,也有利于營造和諧進步的社會環境,將對區域積極老齡化產生深刻而有意義的影響。
面對加快的老齡化和需求巨大的老年教育,模式單一的教育資源和公共文化資源難以滿足老年教育的需求,要積極引導社會組織和市場參與老年教育,支持社會力量通過獨資、合資、合作等形式興辦老年教育,鼓勵多元辦學,多方興學,形成《規劃》要求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行動”的中國特色老年教育新格局。
(四)創新老年教育供給形式
除了增加資金投入、整合優化現有教育資源,還應創新老年教育的供給形式。以老年大學為龍頭,建立“市—區—街道(鎮)”三級老年大學網絡,通過課程共享、師資共享等形式提升基層老年大學的水平,共享市、區級老年大學的優質資源,實現三級老年大學網絡內的教學資源共享和效益優化。在此基礎上,將街道或鎮一級老年大學打造為樞紐型老年教育平臺。街道或鎮一級老年大學有自己的師資,能開展正常的老年教育教學,但其主要職能是協調政府、高校、企業、個人的教育資源,將自身打造為資源匯聚的平臺,借助社會資源推進老年教育。比如街道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其將街道老年學校與街道養老服務中心相結合,創建“養教結合”的街道老年學校,老年人既可以在老年學校學習,又可以在養老中心活動、學習和用餐,這得到了社區老年人的廣泛認可。
此外,街道或鎮一級老年教育機構在發揮樞紐型老年教育平臺功能時,也可以參考高校教育的形式,如選課人員達到一定人數時即可開課,根據學員的需求安排相關課程,利用周末時間授課,以靈活多樣的授課形式滿足老年人的教育需求。目前,各個社區活動中心都有會議室、活動室等場地,有的場地處于閑置狀態,可通過“兼職教師、社區場地、統一管理”的形式滿足老年人就近學習的需求。此外,還可以建立各種形式的學習小組或社團,開展個性化的教學活動,以實現大力發展社區老年教育的目標[7]。
(五)根據現實需求安排教學內容
老年教育是根據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進行的教育,其目的是增長老年人知識、開闊老年人視野、增強老年人體質。老年教育的對象是老年人,受年齡、性別、收入水平、文化層次的影響,對教學資源的需求也不同。單一的老年教育模式難以適應當下老年教育的需求,應針對老年教育的多元化、多樣化、高端化、個性化等不同需求,分層次、分類別開展老年教育,提高老年教育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課程安排要做到“需求導向”,可以通過座談、走訪、問卷等形式及時了解老年人的教育需求和課程教學效果,同時還要根據新形勢、新問題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回應社會的熱點問題,比如針對電信詐騙、以養生的名義向老年人推銷保健品等現象,及時開設有關防范電詐的課程;對于有再就業意愿的老年人,安排再就業方面的技能培訓課程;對于有參與公共事務意愿的老年人,安排社區治理、志愿服務方面的課程;對于參與撫育下一代的老年人,可以安排相關的養育教育課程等。總之,課程要關注老年人個性化的需求,關注當前的熱點問題,增強課程的時效性、實用性,幫助老年人與時代同步發展。
(六)推進老年教育數字化轉型
老年教育應在傳統課堂教學方式的基礎上,積極探索線上教學、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數字化教學模式,大力推進老年教育數字化轉型,為老年人創建學習資源優質豐富、學習方式靈活可選的終身教育平臺,通過教育數字化實現老年教育的跨越式發展,這是老年教育實現全覆蓋的新路徑,是老年教育未來發展方向,是大力發展老年教育的重要內容。
但是,老年教育數字化轉型不是要取代傳統面對面的授課形式。對于許多老年人而言,參與教學活動本身也是其參與社會交往的一種方式。老年教育的目標和初衷就是要鼓勵老人主動參與社會交往和社會事務,而不是退出社會生活。因此,推動老年教育數字化轉型對于老年人而言,更多的是一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的變化。
四、結語
總之,通過加強頂層設計、加大資金投入、整合優化教育資源,推動以老年大學為載體的老年教育網絡化和平臺化、需求導向的教學內容安排以及老年教育數字化轉型等對策措施,將在推動“需求導向、形式多樣、賦權增能、積極成長”的老年教育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老年教育是積極老齡化和構建學習型社會的要求[8],是國家、社會和個人的共同愿景,大力發展老年教育不僅有利于豐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還有利于老年人有效參與社會活動,為社會提供力所能及的社會服務,實現新的人生價值。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R].2021-05-11.
[2]王三秀.積極老齡化理念的我國教育養老服務模式初探[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7(1):73-74.
[3]鄒波.中國老齡化的現狀與積極應對[J].中國民政,2017(10):42-44.
[4]張慧.積極老齡化視域下我國老年教育工作的轉變[J].職教論壇,2017(9):67-68.
[5]許道禎,王媛,馬曉斐.近二十年我國老年教育研究綜述——基于知識圖譜的可視化分析[J].成人教育,2021(6):36-37.
[6]國卉男,秦一鳴.普惠性老年教育的特征、現狀與發展建議——基于上海老年學校的調研[J].教育與職業,2021(6):56-60.
[7]張紅兵,孟祥彬,吳亦繁.老年教育數字化學習應用困境及彌合策略研究[J].成人教育,2022(11):41-44.
[8]孫立新,樂傳永.近年來成人教育研究的主題分析與問題考量——基于2015—2017年的文獻梳理與分析[J].教育研究,2018(5):106-109.
[作者簡介]姜燕,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院長,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老年教育、繼續教育。
[責任編輯 韋志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