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促進智慧旅游平臺的可持續發展,文章對其賦能效應、發展現狀與對策進行分析。智慧旅游平臺的建立提升了旅游業智慧化供給能力、滿足了個性化旅游發展需要、實現了數字化旅游管理。當前,智慧旅游平臺用戶數量及市場規模逐步增加,智慧旅游平臺業務內容也隨著旅游客戶的需求不斷豐富。為促進智慧旅游平臺進一步發展并實現新的突破,文章提出要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與市場發展空間、擴展智慧旅游平臺在線服務功能、構建智慧旅游平臺運行標準體系等發展路徑,以期為實現智慧旅游平臺規范發展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智慧旅游平臺;效應;路徑;現狀;賦能
[中圖分類號]F7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656(2023)03-0040-05
引言
智慧旅游是旅游信息化建設發展的一種新形態,而智慧旅游平臺就是在這種形態下,為智慧旅游提供服務的平臺。平臺的建立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消費者,推動旅游產業升級,并利用信息化的手段,促進整個旅游產業鏈的智能化[1]。
智慧旅游平臺的運營融合了信息、金融結算等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在旅游業中的應用,可以使旅游業變得更加便利、高效、安全和智能。以大數據為例,通過對旅游大數據的分析,旅游從業者可以更好地把握市場需求和行業發展趨勢,制定更加科學和詳細的旅游計劃和策略。同時,通過對游客的個人偏好、消費行為等數據進行分析,旅游從業者也可以為游客提供個性化服務,提升游客的滿意度。隨著5G技術和云計算的應用,可以助力智慧旅游平臺更加高效、快速地儲存和處理數據,同時也可以提供更加準確和及時的數據分析和處理服務,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強大的支撐。此外,智能手機的應用也是信息技術在旅游中的重要應用之一。智能手機是智慧旅游平臺信息交互的終端,旅游從業者可以更快速地與游客進行溝通和交流。游客也可以更便捷地實現查看旅游信息、預訂景點門票、租賃汽車等服務,這提高了旅游的便捷性。總之,信息技術與智慧旅游平臺的結合,提高了旅游業的便捷性、高效性、安全性和智能化。
如何在旅游產業鏈中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是構建智慧旅游平臺、應用旅游大數據的核心[2]。智慧旅游的關鍵在于市場營銷、服務與管理。為了引導旅游業的科學化發展,推動旅游業的信息化,中國旅游協會對旅游信息化建設進行了整體規劃,構建綜合服務體系,從而推動旅游業的資訊資源共享,協助行政管理部門更好地對旅游資源進行科學地開發與管理,協助旅行社會員單位構建智能化的服務和管理體系,構建智能化的旅行社營銷渠道。培育新的旅游消費模式,提升游客的旅游體驗。在此背景下,本文對智慧旅游平臺的賦能效應、發展現狀及對策進行探討。
一、智慧旅游平臺的賦能效應分析
(一)提升了旅游業智慧化供給能力
作為一種新興的信息傳播媒介和營銷方式,智慧旅游平臺具有信息傳播成本低、傳播速度快的特點,對人們的旅游消費方式和企業的旅游經營策略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許多旅游企業和旅游景點對產品進行宣傳和推介的重要平臺,推動了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在供給層次上,一方面,線上旅游平臺是一種新的模式,它是由大量的文旅企業逐步向平臺端進行布局和擴大[3],為旅客提供更具獨立性、時效性、精準性的旅游服務。另一方面,平臺與旅游產業的新業態進行了全面融合,從而進一步提高了旅游產業的科技含量和服務品質。旅游資源有效供給水平的提高,為旅游和文化的融合開辟了新的空間。智慧旅游平臺的出現能夠促進旅游企業與游客之間的緊密聯系,促進需求牽引供給的進一步升級,并幫助商家提升自身產品的多樣性以及差異性,從而滿足不同游客的旅游需求,實現對整個文旅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調整。
(二)滿足了個性化旅游發展需要
網絡旅游平臺實現了旅游業供求關系的優化,使旅游業的產品和營銷更加具有個性化,特別是伴隨著線上娛樂消費模式的出現,游客的旅游行為和需求也發生了許多變化。游客數量不斷增加,而且其消費形式也進一步更新,無論是在消費維度上還是在空間上都實現了進一步擴展。而在這一變化當中,智慧旅游平臺整合了商家與消費者兩方面的資源,同時滿足整個旅行活動的需要。比如,對于旅游產品與服務的認識、旅游計劃的制定與執行、旅游經驗的分享,都能為游客提供更多的選擇。在市場環境上,平臺可以為企業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4]。智慧旅游平臺的使用,在內容、方式、質量等方面都在不斷拓展。這將使游客的行為和體驗發生更深層次的變化,推動以高質量的供給創造出更多的需求。最后,以滿足游客的個性化旅游需求為目標,尋找新的消費增長點。
(三)有助于數字化旅游治理
由于智慧旅游平臺具有更多的社交屬性、更多的信息節點,使得其對大眾的旅行與生活產生了更大的影響。數字技術在旅游產業中的應用,有助于數字化旅游治理。管理部門可以通過對旅游產業運營的數據進行分析,有助于提高公共服務的效能與數字化旅游治理水平。例如,根據旅游者的消費習慣及特點進行管理,為旅游者提供更加體貼入微的市場營銷服務。
有些地區通過大力發展數字化文旅產業,推動文化旅游企業通過平臺實現智慧旅游。該平臺在監督旅游業的規范發展、提高數字化管理效率等方面有著較好的效果[5]。在智慧旅游平臺上,將景點的安全提示進行詳細描述,并開通“在線評價”功能,供游客對旅游中遇到的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旅游管理部門可結合實際情況,對景區管理人員進行培訓,從而提高景區及平臺的服務性。例如,將“咨詢投訴”的服務功能嵌入到平臺中,游客可以提出相關建議,助力平臺企業提升治理效果。
二、智慧旅游平臺的發展狀況
不同的智慧旅游平臺,具有不同的特點和功能,下文選取了幾家智慧旅游平臺進行分析。
攜程旅游:攜程旅游是國內的在線旅游服務提供商,提供了在線訂購機票、酒店、旅游度假等服務,同時還提供了大量的旅游資訊、攻略等內容。攜程旅游的優勢在于其內容平臺和在線支付的便利性,讓用戶可以快捷地完成旅游的各種需求。
去哪兒網:去哪兒網也能提供機票、酒店、旅游預訂服務,同時也提供許多旅游攻略和靈活的自由行產品。去哪兒網更注重自由行的產品開發和推廣,并且采用差價補貼等優惠手段吸引用戶,獲得了一定的市場份額。
途牛旅游:途牛旅游是一家整合了在線旅游、度假、酒店、景點門票等資源的的綜合性旅游服務平臺。途牛的優勢在于其較強的資源整合能力和較全面的線下服務網點,可以提供個性化的旅游定制服務和細致的服務體驗。
去旅行網:去旅行網是一家專注于出境旅游的智慧旅游平臺,提供定制出境旅游路線、住宿、活動等服務,并強調了產品的個性化和質量。去旅行網在行程定制、在線咨詢等服務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受到了越來越多年輕游客的青睞。
綜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智慧旅游平臺的發展方向主要是提供更加個性化、智能化、全方位的服務,同時也需要更高效、安全的支付和體驗保障。在未來的發展中,智慧旅游平臺將會進一步深化與其他旅游企業的合作,打造更加完備和豐富的旅游服務生態系統。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針對智慧旅游平臺的應用現狀展開討論。
(一)當前智慧旅游平臺用戶及市場規模
了解當前智慧旅游平臺的應用現狀,首先應從用戶及市場規模角度進行分析。通過相關數據可知,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及其在旅游行業當中的廣泛應用,當前在線旅游用戶的規模及市場都呈現出逐年提升的趨勢,為智慧旅游平臺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充足的市場需求條件,具體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我國智慧旅游平臺的發展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在線旅游用戶和在線旅游市場的規模都呈現出逐年擴大的趨勢,說明我國智慧旅游平臺的發展較快。第二,智慧旅游平臺的種類越來越多,為旅游公司、文化旅游用戶和有關部門等提供在線服務。通過金融等第三方機構,將自身的服務功能擴展為一個包括旅游資源管理、出行、預訂等在內的一站式綜合服務平臺,推動了文化旅游等相關要素的有序流動,從而實現了文化旅游價值的創造和提升。第三,運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使網絡旅游平臺的價值更好、更快地發揮出來。數字技術通過新的產業形式、運行手段,實現了對文旅產業轉型的推動,建立一個智慧旅游平臺,不僅能提升旅游產業的效益,還能促進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的相互融合。
(二)當前智慧旅游平臺主營業務內容
針對智慧旅游平臺主營業務內容進行分析,在不同時期,在線游客的需求不同,因此,智慧旅游平臺的運營業務也要根據游客需求進行不斷改變。早期的智慧旅游平臺,其類型屬于一站式旅游服務平臺,如2010年推出的“攜程無線”,進入了移動互聯網預訂領域,現在已經擁有一個較完善的網絡客戶服務系統,可以提供酒店預訂、機票預訂、旅游度假、商務管理、景點信息等多種旅游服務。在此基礎上,其進一步發展成為綜合性更強的平臺,通過網站和移動終端實現全覆蓋,并在信息技術的不斷推動下,能夠隨時隨地為游客提供其所需要的旅游服務。“去哪兒網”實現了全球68萬余條航線的全覆蓋,并與國內外100多家航空公司開展了深入合作,建立在線旅游服務生態體系,不斷提高服務的質量。隨后,智慧旅游平臺逐漸發展成為旅行社交平臺,其獨特的內容獲取方式,為游客提供多種服務。這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平臺,同時也是新興的旅游電商,受到了年輕一代的青睞。通過近年來的不斷發展,智慧旅游平臺包含了休閑旅游預訂平臺、一站式自助旅游咨詢與預定平臺、綜合性旅游出行平臺等多種類型,為游客提供了更加周到的旅游服務。
三、智慧旅游平臺的發展對策
(一)營造良好政策環境與市場發展空間
為促進智慧旅游平臺的進一步發展,要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和市場環境。相關部門應增加對文化旅游產業的支持,不斷優化其發展環境,建立文化旅游產業跨部門協作的工作機制,推動科學化決策和智能化運作。例如,可以通過優化市場配置,大力扶持文化旅游公司上市、融資,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對文化旅游的導向作用。同時,要大力發展旅游業、文化產業的數據要素市場。數字化賦能和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離不開數據元素與數字技術的協調發展。推動旅游行業和行政管理部門的數據共享,挖掘旅游行業的社會數據資源的價值。促進文化旅游行業的信息資源整合與安全保障。同時,要充分利用大數據的優勢,對旅游消費鏈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以促進旅游消費鏈的優化。另外,還應當推動建立可持續盈利的模式。平臺企業的有序運營和公平競爭是在線旅游平臺健康發展的基礎。特別是在旅游、文化、服務等眾多行業紛紛向平臺集聚的情況下,智慧旅游平臺需要建立完善的交易規則與服務體系,并創新保障機制。要進一步推動地區間的互動,構建全方位的旅游業發展格局。平臺之間應注重產品和服務的差異性,比如將傳統的在線旅游平臺提升為“智慧旅行管家”,從而為游客帶來更優質的服務。
(二)擴展智慧旅游平臺在線服務功能
充分利用智慧旅游平臺的“旅游+”優勢。一方面,引導線上旅游新業態的發展,加速一批數字文旅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比如,構建在線旅游信息服務平臺,使其成為信息生態系統的媒介,向游客提供有價值、互動性強的旅游信息。另外,把金融保險等第三方服務融入智慧旅游平臺,以交叉引流的形式,拓展智慧旅游平臺的業務范圍。建立便于游客進行信息共享和交流的“興趣社區”,進一步提升游客的旅游體驗。智慧旅游平臺創新的核心驅動因素是高層次的專業化人才,這就需要加強對數字技術賦能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人力資源投入。比如,可以在區域范圍內開設與“智慧旅游”有關的課程,以提高旅游從業人員學習的興趣,并培養其相應的業務素質,為未來的文旅人才培養打下良好的基礎。鼓勵文化旅游行業協會、咨詢公司等第三方機構對文化旅游產業的數字人才進行培訓,促進文化旅游行業的發展。
在構建智慧旅游平臺的時候,旅游企業應當針對當前文旅融合發展的趨勢作出更加積極的響應,充分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推動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之間的融合。例如,智慧旅游平臺的建設應當以旅游企業的傳統領域為基礎,通過經營范圍的擴展,實現對新興服務平臺的融合,并進一步實現綜合化的發展。同時,智慧旅游平臺企業還應當合理選擇并構建虛擬生活場景,讓更多的游客能夠參與平臺的運營當中,從而提升游客黏性。新興的智慧旅游平臺可以通過差異化的方式切入細分市場,用專業的方式來應對綜合性的競爭。良好的游客體驗感是智慧旅游平臺取得成功的先決條件,平臺運營公司要對游客的信息進行科學分析,了解游客對網絡旅游平臺選擇的影響因素,通過多種方式,不斷拓展游客市場,以滿足游客更多的需求。同時,根據游客的需求,進一步開發有特色的差異化旅游產品,增強平臺運營商的營銷針對性,并通過平臺與游客的互動,進行信息精準推送,讓游客端擁有更強的吸引力,從而帶來更好的效益。
(三)構建智慧旅游平臺運行標準體系
在現有的條件下,加快建立相應的智慧旅游平臺標準。面對日益增多的新業態、新模式,以及其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問題,要以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文件為依據,制定一系列的標準,對其進行規范。對于有關法規的暫時性空缺,也要通過標準予以彌補,與此同時,要與時俱進、及時修訂相關標準,以適應時代的發展。在規范執行方式、評估體系等方面,應加大力度,還應重視智慧旅游平臺安全服務功能的嵌入標準。當前,很多在線旅游平臺都提供了投保和風險處理服務,例如推出多項旅游保障、先行賠付等措施,在智慧旅游平臺的主頁上,能買到各種保險(包括旅游險、醫療險、意外險等)。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相關部門要建立能夠適應新形勢的快速響應機制,建立與數字化融合相適應的機制,注重管理職能的轉變,促進文旅產業的發展。同時,還應當鼓勵各方積極參與智慧旅游平臺的建設與運行維護,確保平臺的可持續發展。加強行業監管工作,提高旅游企業的自律能力,深入開展交流和互動。比如,建立完善相關管理機制,查缺補漏,解決游客對服務質量的問題,從而提升游客對平臺的滿意度。
四、結語
智慧旅游平臺的搭建推動了旅游新業態的發展,平臺可以服務于各級管理部門、市場、企業以及旅游消費者。為促進旅游產業資源的合理配置,應充分發揮智慧旅游平臺作用。本文開展了旅游智慧平臺賦能效應、發展現狀以及對策的探析。在此基礎上,平臺還可以通過與旅游商家成立聯盟的方式實現進一步拓展和創新,增強平臺的便利性,以期實現平臺、合作商家和游客的三方共贏。
[參考文獻]
[1]楊金玉,曲澤靜.大數據背景下智慧旅游平臺的構建——以銅陵市大通古鎮為例[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22(18):95-97.
[2]張潤東,張躍富,雷曉,等.西藏全域智慧旅游生態圈平臺構建與對策分析[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27-32+41.
[3]郝曉偉,賀瑩.大數據背景下智慧旅游平臺研究應用——以德州黃河涯景區為例[J].全國流通經濟,2022(4):120-122.
[4]吳喬華.基于智慧廣電打造智慧景區的實踐探索——以黎里古鎮智慧旅游綜合服務平臺為例[J].中國有線電視,2021(8):820-822.
[5]徐若然. UGC類智慧旅游服務平臺用戶使用行為探究——基于UTAUT模型[J].經濟與管理研究,2021(6):93-105.
[作者簡介]周小平,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
[責任編輯 方 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