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區服務關系民生、連著民心。“十四五”期間,我國加強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強化社區為民、便民、安民功能,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更高品質服務的新需求,增強社區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文章介紹了社區信息服務發展的有關情況,指出公共圖書館開展社區信息服務的必要性,分析了社區居民信息需求的特征,提出了公共圖書館開展社區信息服務的主要內容和路徑。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社區居民;信息需求;信息服務
[中圖分類號]G25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656(2023)03-0055-05
引言
社區服務關系民生、連著民心。新時期,我國將不斷強化社區為民、便民、安民功能,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更高品質的新需求,增強社區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現階段,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社會發展促使了人們的公共需求不斷增長,就社區而言,社區特殊人群、婦女、兒童等群體對于社區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多。公共圖書館作為公益性文化服務機構,是連接社區群眾的信息樞紐,向社區群眾提供普惠、均等、便捷的信息服務,是圖書館的基本社會功能。面向社區居民的信息需求,公共圖書館應以多樣化的服務方式,拓寬服務范圍,為社區居民提供優質的信息傳遞、人際交流等服務活動。開展社區信息服務有利于延伸公共圖書館資源和業務,提升服務水平,對于社區文化建設和公共圖書館自身建設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社區與社區信息服務概念
“社區”一詞由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于1887年在《社區與社會》一書中提出。20世紀30年代,學者費孝通將英文“community”譯為“社區”引入中國。此后,國內多名學者對社區的概念進行了界定。如鄭杭生認為:“社區是進行一定活動、具有某種互動關系和共同文化維系力的人類活動及其活動區域”。唐忠新認為:“所謂社區,是指由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們結成多種社會關系和社會群體,從事多種社會活動所構成的社會區域共同體”[1]1-4。 簡言之,社區就是生活在某一特定區域、有共同目標和共同利益關系的人組成的群體。具體而言,在我國,農村社區指的是行政村或自然村,城市社區指的是街道辦事處轄區或社區委員會轄區。
“社區信息”是指“幫助個人或團體解決生存和日常生活問題的信息,包括健康、教育、住房、法律保護、政治權利和社會經濟重大發展等方面的信息,以及參與社會、政治、文化、法律和經濟發展活動的信息”。
社區信息服務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在西方公共圖書館逐漸發展起來。1980年,英國圖書館協會公布的研究報告《社區信息:公共圖書館能做什么?》對社區信息服務的概念作出了明確界定,即“社區信息服務是幫助個人或團體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服務”[2]233-236。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的《公共圖書館宣言》指出,“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核心應該與信息、掃盲、教育和文化密切相關”“使社區每一個人都能確實得到圖書館服務”。
二、公共圖書館開展社區信息服務的必要性
(一)公共圖書館向社區開放是時代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公共圖書館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是公共圖書館的基本職能。從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和便利性出發,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群眾是公共圖書館的義務和責任。進入“十三五”以后,我國公共圖書館事業進入蓬勃發展的新時期,公共圖書館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出臺也進入快車道。2016年,文化部頒布《社區圖書館服務規范》。201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圖書館法》正式頒布,2018年1月1日起施行。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提出要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這明確了新時代公共圖書館發展的方向,彰顯了公共圖書館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體現了公共圖書館在新時代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與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不僅是閱讀紙質書籍,讀電子書、看短視頻已成為獲取知識的便捷渠道。公共圖書館是書籍的寶庫,但由于人們生活節奏加快,許多社區居民缺少足夠的時間走進圖書館。因此,公共圖書館應主動進社區,拓寬服務模式,利用“圖書流動服務車”“圖書漂流”等形式,有效解決居民讀書問題,拉近圖書館與社區群眾之間的距離。線上可通過抖音、微信、微博等平臺宣傳公共圖書館的活動安排,吸引更多的居民關注公共圖書館,能起到良好的宣傳和推廣效果。公共圖書館在服務社區的過程中也要不斷完善文獻資源,以居民需求為中心提供更好、更高質量的服務。公共圖書館走進社區,不僅讓廣大居民可以就近享受公共文化服務,而且有利于培養居民閱讀的習慣,有助于推動書香社區發展。
(二)公共圖書館向社區開放是其教育職能的進一步拓展
公共圖書館是社會的教育中心、信息中心和文化活動中心,是社會主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民群眾學習成長的終身學校。社會教育是公共圖書館基本的職能之一,是公共圖書館傳播教育、服務社會,提高全民族文化和道德水平,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平臺,是公共圖書館辦館理念、創新能力、延伸服務等工作的具體體現。《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6-2020)》提出要大力發展城鄉社區文化、教育、體育服務,提高數字化服務能力和水平,統籌發展城鄉社區教育,建立社區教育網絡,注重資源共享,提高公共圖書館等各類公共設施面向社區居民的開放水平。近年來,隨著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公共圖書館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社區文化建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公共圖書館走進社區,改變了傳統的服務模式,拓寬服務領域,利用公共圖書館豐富的信息資源,發揮社會教育的主動性,變單一的文獻服務場所為多元的文化學習與信息獲取場所,使每一個社區居民都能平等地享受公共圖書館提供的服務,掌握終身學習的技能。
(三)公共圖書館向社區開放是其自身發展使然
“普遍均等、惠及全民”是公共圖書館服務的基本原則和目標追求。公共圖書館要參與社區經濟、社會、文化建設,要基于自己的使命,保障廣大社會公眾的基本信息需求,促進社會信息化進程,以此向社會提供信息服務。公共圖書館要為人民群眾服務,以方便、快捷、公益的形式保障他們的信息獲取。公共圖書館走入社區突破了傳統的服務模式,開展社區信息服務,一方面拓寬了圖書館服務社會的公益性功能,能夠實現資源共享,促進自身發展。另一方面,公共圖書館的館藏資源和專業技術人員為公共圖書館開展社區信息服務提供保障。技術人員在參加社區信息服務過程中,通過和社區居民交流溝通,及時調整文獻信息資源,對于有個性化信息需求的居民,有針對性地配置文獻信息資源,根據社區居民的特殊需求,增強服務內容,提供多樣化服務,提高工作質量來滿足不同居民信息需求[3]。社區信息服務進一步擴大了公共圖書館的社會影響,樹立了良好的社會形象,促進其自身的發展。
三、公共圖書館開展社區居民信息需求分析
(一)公共行政信息需求
社區居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交流中會關注國家或地方制定的一些政策性信息。有關部門也會把這些相關信息公布在相應的網站上。居民可通過網站開設的“政策法規”“行政執法”“信息公開”“行政通知”等欄目了解相關的政策信息,也可通過“市長電話”“在線訪談”“領導信箱”等渠道了解政策或提出建議,關注本地區經濟、社會、文化和科技事業的發展信息。公共圖書館可以提供公開的政務信息,既包括國家大政方針,也包括與居民切身利益相關的政策信息。社區公共圖書館將國家和地方政府公開的信息資料專架擺放,便于查閱,為居民獲取公共行政信息提供便利,進一步促進信息交流,服務地區經濟文化建設。
(二)實用性信息需求
社區居民在生活中很關注與自己生活、工作息息相關的醫療、教育、食品衛生等實用性信息。社區公共圖書館應對社區居民的需求、個性、習慣進行調查和分析,篩選與居民日常生活相關的實用性信息,編印小報、指南、宣傳冊等,設專架擺放。一是關注與居民日常生活相關的信息,比如醫療衛生、健康、養老、法律、住房、理財、托育等方面信息。二是關注社區物業、維修、家政、餐飲、零售、美容美發等生活性服務信息。三是關注求職信息服務。公共圖書館可以為求職者提供的服務主要包括就業信息咨詢、職業教育或職業技能培訓。信息咨詢服務是公共圖書館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利用館藏和網絡信息,搜集、整理就業專題信息資源,免費提供給求職人員。四是關注社區普法宣傳、人民調解、法律援助公證等法律服務信息[4]。 公共圖書館應根據社區居民上述需求,積極收集各種各樣的信息,快速提供給社區居民以滿足其實用性信息需求。
(三)特殊群體信息需求
社區弱勢群體通常包括:一是生理性弱勢群體,如老年人、殘疾人等;二是社會性弱勢群體,即因社會地位較低、個人收入較少等原因造成的弱勢群體。這部分人由于客觀的原因,獲取信息不便。關注特殊人群的信息需求,推動數字新生活、信息無障礙的發展是彰顯國家精神文明建設、體現人文關懷的重要標志。公共圖書館應關注老年人、殘障人士等弱勢群體的特點,積極創造條件,提供適合其需要的文獻信息、無障礙設施和服務等。此外,部分外來務工人員在適應社區生活、求職就業、子女教育等方面也存在疑問和障礙,幫助外來務工人員盡快融入城市生活,滿足他們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是城市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也是公共圖書館義不容辭的責任。公共圖書館通過開展為外來務工人員送書刊、舉辦實用技能培訓、指導外來務工人員在相關求職網注冊、瀏覽用工需求信息、發布求職信息等,為其提供廣泛的服務。
四、公共圖書館開展社區信息服務的主要內容與方式
(一)提供載體多樣的文獻資源,滿足社區居民信息需求
公共圖書館擁有豐富的館藏資源和技術設備,以各種方式向社區居民提供圖書、期刊、報紙、視聽資料和多媒體載體的文獻,圍繞社區居民感興趣的主題進行館藏書刊的宣傳,向居民推薦相關主題的圖書,滿足居民對文獻的借閱需求及對實用信息與特殊信息的需求[5]。 讓公共圖書館走進社區,簡化借還手續,實現通借通還,對有特殊需求的居民,開展專題推送活動,對社區居民較為關注的信息,組織開發整理出二、三次文獻,通過宣傳冊、版報、講座等形式傳遞給居民,滿足他們的信息需求。
(二)拓展公共圖書館服務模式,開展信息咨詢服務
公共圖書館作為信息、知識儲藏中心,在社區信息服務中,要進一步延伸服務職能,面向社區居民提供文獻信息咨詢服務,解決居民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公共圖書館通過調查、研究社區居民的信息需求,搜集整理相關信息、數據,提供法律咨詢、醫療保健、交通旅游、家政服務等方面的內容,為社區居民提供信息服務。收集社區或更大范圍內各類服務機構的資料,建立社區信息庫,實現社區信息資源共享,通過各種方式主動、及時向社區居民提供信息咨詢的服務。
(三)舉辦社區教育和培訓活動,提高社區居民素質
公共圖書館是一所沒有圍墻的閱讀場所,人們在這里可以不受年齡、性別和職業的限制進行學習。公共圖書館應依托豐富的文獻信息資源優勢,組織開展社區教育,在提供信息服務的過程中,公共圖書館要注重服務內容的推廣和培訓活動的開展[6]。讓社區居民充分了解公共圖書館各類服務,例如通過開展計算機培訓,幫助居民學會查找電子形式的社區信息;通過舉辦閱讀講座、各種實用的職業技能培訓和科普講座,增長社區居民的知識,擴大他們的就業視野,為社區居民提供工作和生活上的幫助。
(四)開展豐富多彩娛樂休閑活動,活躍社區居民文化生活
社區是居民生活、休閑、娛樂的主要場所,人們在追求物質生活提高的同時,也需要精神生活的提高,豐富社區居民文化生活,滿足他們多樣化、個性化需求是社區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也是公共圖書館公益性服務的社會責任[7]。公共圖書館應根據居民需求開展社區文化活動,吸引更多的居民參與公共圖書館活動,了解公共圖書館服務和資源,例如舉辦主題圖書活動、開展“喜迎黨的二十大”圖片展等;利用多媒體播放紅色電影、生活百科等;組織社區居民開展朗誦演講比賽、文藝演出、節假日送春聯、猜燈謎等活動,使社區成為居民“娛樂中心”和“休閑中心”,滿足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公共圖書館開展社區信息服務的路徑
(一)爭取政府支持和領導重視,建立健全管理機制
社區是現代社會的基本單元,推動公共圖書館服務進社區,讓廣大群眾能夠方便地獲得公共圖書館服務,是文化惠民的重要體現。為確保公益性,堅持政府主導是開展公共圖書館服務工作的基本原則。社區一般受當地政府的管理和組織,公共圖書館開展“走進社區,拓寬服務”活動,要善于爭取政府及有關部門的支持,讓公共圖書館在社區服務中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應,在政策、經費、人員等方面予以支持,保障公共服務設施正常運行,讓公共圖書館的信息資源更好地服務社區居民。
(二)調整公共圖書館服務目標,加強信息技術在服務社區居民中的應用
進入21世紀以來,網絡的快速發展,大數據、云平臺、人工智能技術和5G通信技術在公共圖書館的應用,信息技術突飛猛進,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突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更加快速、方便。圖書館網絡平臺和信息化建設進一步完善,通過掃描、OCR識別、音視頻模數轉換,網頁資源采集等手段,將傳統紙質資源拓展到數字形式,應用多種信息化技術,擴展公共圖書館服務方式和覆蓋領域。讀者通過自助辦證系統、自助借還系統、觸摸屏電子閱讀等系統的應用,體驗新技術帶來的便利。公共圖書館要打破傳統的封閉管理與服務模式,將服務領域向社區延伸,憑借豐富的信息資源和種類繁多的報刊資料,使社區成為傳播文獻知識信息的節點,完善自身服務網絡,建立良好社區關系,為社區居民打造一個集知識、信息、休閑于一體的文明閱讀場所,使居民通過內容健康信息的傳播接受文化教育,提高文化素養,促進社區文明建設。公共圖書館要重視開發本區域的特色資源,建立地方性數據庫,開通社區微信公眾平臺、微博主頁等,為社區居民提供形式多樣的實用信息,從而提升自身形象、拓展服務空間。
(三)提高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強化讀者服務意識
公共圖書館開展社區信息服務工作要面向社區居民,其信息需求面廣,內容龐雜。因此,公共圖書館要加強隊伍建設,在地方文獻建設、館藏資源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加強業務學習和培訓,拓寬服務內容,豐富知識面,提升館員服務水平,提高服務效能,為公共圖書館開展各項工作奠定扎實基礎。公共圖書館的工作人員要有良好的事業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具備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專業知識,有收集信息和檢索信息的能力,能夠解答社區居民的疑難問題,能夠幫助社區居民快速、準確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四)建立多方合作,促進公共圖書館與其他社區服務機構共同發展
傳統的公共圖書館大多是按行政區設置規劃的,不利于資源的共享共建,難以充分發揮公共圖書館的資源優勢,因此,為了更好地開展社區信息服務,公共圖書館應加強與社區內企業、機構的聯系,了解他們的動態需求,與政府各級部門、非營利性組織與其他社區信息服務機構建立良好的協作關系,走資源共享之路[8]。 加強與地方高校圖書館合作,整合已有的網絡資源,完善社區居民數字閱讀平臺,通過新書推薦、講座信息、圖書館網站導航等形式,建立本地區閱讀資源共建共享機制,滿足社區居民閱讀信息需求。
六、結語
公共圖書館開展社區信息服務是“惠及基層,服務群眾”的具體表現,在加強社區文化建設的同時,又延伸了公共圖書館服務范圍。信息服務走進社區活動,豐富了居民生活,提高了居民信息獲取的渠道,從公共圖書館長遠發展來看,是公共圖書館職能的進一步拓展,擴大了服務范圍和服務質量,提升了公共圖書館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康之國.構建城市和諧社區與社區治理創新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1-4.
[2]于雷,史鐵爾.社區建設理論與實務[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233-236.
[3]虢宇紅.淺析公共圖書館社區信息服務[J].貴圖學刊,2003(4):33-35.
[4]周黎明.新形勢下的社區信息需求與圖書館的信息服務[J].圖書情報知識,1998(2):39-41.
[5]任穎.淺探公共圖書館的社區服務[J].重慶圖情研究,2011(12):48-50.
[6]譚祥金.公共圖書館的社區信息服務[J].圖書館論壇,2001(4):85-87.
[7]付璐,李曉新.近五年公共圖書館社區信息服務研究綜述[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9(5):19-23.
[8]孫紅蕾,鄭建明.新市民社區信息服務平臺構建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6(2):124-128.
[作者簡介] 鄧碧俠,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信息資源建設與管理。
[責任編輯 方 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