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社交媒體推特陷入內部管理混亂之際,當地時間7月5日,美國Meta公司首席執行官扎克伯格推出“臉書系”的新社交媒體平臺Threads,這一來勢洶洶的競品在功能和用法上直接對標推特,甚至被美國《福布斯》雜志等媒體稱為“推特殺手”。
美國輿論戲謔到,盡管此前扎克伯格與推特現任掌門人馬斯克的“鐵籠約架”尚未實現,但新一輪的“應用程序之爭”火藥味更濃,雙方在社交媒體領域的對峙既是“私仇”,也是商戰,更是網絡時代對話語權的爭奪。
兩大科技巨頭宿怨
Threads與推特之間的“市場搶奪戰”令圍觀的網民十分興奮,不僅積極試用Threads,還編排各種梗圖,比如,把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的照片換臉,讓扎克伯格掌摑馬斯克。
事實上,扎克伯格與馬斯克的“私人恩怨”由來已久。據美國《紐約雜志》報道,扎克伯格早在2008年,即收購Instagram 4年前就已經嘗試收購推特,但遭到后者拒絕。于是,臉書就模仿推特加入了很多社交功能。美國科技類媒體TechCrunch發布于2009年的一篇報道這樣說道:“如果臉書未能收購推特,就只能把它干掉。”
2016年,馬斯克麾下SpaceX公司一枚火箭發射失敗后爆炸,令臉書公司用于非洲項目的“Internet.org”衛星被毀,扎克伯格毫不避諱地表示“非常失望”,稱SpaceX毀掉了非洲很多人聯入互聯網的機會。
2018年,英國數據公司“劍橋分析”違規獲取5000萬臉書用戶信息的丑聞曝光,這場直接影響到英國脫歐公投以及美國2016年大選的重大泄密事件令臉書公司成為眾矢之的,馬斯克親自加入推特上沸沸揚揚的“臉書刪除運動”,注銷了SpaceX與特斯拉的臉書賬號,并擠對扎克伯格稱,臉書“爛得很”,他本人“從來都不用”。
近段時間,兩人之間的爭斗更加白熱化,打算隔空在線“約架”,在綜合格斗八角籠里進行一場實打實、肉碰肉的比賽。不過,此事被馬斯克的母親叫停。值得注意的是,這場“約架”的原因正是扎克伯格想要推出Threads。
在正式推出Threads之后,扎克伯格仍不忘揶揄自己的老對手,他說:“這(Threads)應該是一個逾10億用戶在線的公共對話應用程序。推特本有機會實現這樣的成就,但他們沒做成。希望我們能做到。”更“扎心”的是,Threads目前在推特平臺上沖上了“熱搜”。
不過,美國VOX新聞網稱,該平臺在上線后也面臨著不少窘況,“劍橋分析”丑聞令Meta公司名譽受到重創,該公司的產品面臨著嚴格的監管。Meta尚未在歐盟地區上線這款應用程序,主要就是忌憚歐盟最新推出的《數字市場法》。此外,有網民對Threads的安全性表達擔憂,認為該社交媒體平臺存在隱私泄露的風險。
“政治工具”與“戾氣”
雖然在一些業界人士和網民看來,Threads尚存一些問題,但這并不妨礙大量用戶瞬間擁入該平臺。其中,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和維多利亞州州長安德魯斯等政界人士的火速入駐引發媒體關注。英國天空新聞臺稱,政客們正不遺余力擴大他們的社交媒體影響力。
分析人士認為,隨著網絡科技的不斷發展,社交媒體已經成為具有深遠政治意義的綜合強勢輿論場,同時也帶來了政治化社交和娛樂化政治現象。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扎克伯格的好友博斯沃思曾在2020年的一份內部備忘錄中寫到,特朗普能夠當選總統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善用社交媒體,他在臉書上打的競選廣告質量上乘,是贏得選舉的重要因素。英國的脫歐公投結果也與社交媒體的影響力息息相關。
據英國《衛報》透露,英國“脫歐派”在公投前動用了大量的“機器人賬號”,向選民群體成批量地發送信息,以“簡單且負面的措詞”宣揚“留歐”的不良影響。有業內評估報告稱,“脫歐派”對網絡受眾群體的深入了解是取勝的關鍵。
除了被當成“政治工具”外,社交媒體近年展現出的危害性也愈發不容小覷。比如,美國2021年轟動全球的“國會山騷亂”事件中,社交媒體就充當了暴徒的通信工具,且各平臺對此放任不管,釀成大禍。
近來,一些國家不斷表達對社交媒體的擔憂。法國總統馬克龍日前表示,如果騷亂出現失控,政府有可能切斷對Snapchat、Telegram等社交媒體的訪問。馬克龍表示:“當社交媒體成為組織殺人的工具時,那問題可就大了。”在俄烏沖突期間,俄羅斯方面一度禁用了臉書與Instagram,認為二者煽動“極端主義活動”,推特部分功能也受到限制。
社交平臺散發的戾氣近年已引發國際社會高度重視。今年初,聯合國官方網站點名推特、Meta、谷歌以及蘋果等互聯網巨頭,呼吁這些公司對仇恨言論追責,同時在各自的商業運營中注重種族正義、企業責任等積極的價值觀。今年4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歐盟的支持下啟動了“和平社交媒體”的專項講座項目,聯合多國監督并防范社交媒體上的有害信息。
(摘自《環球時報》鄭可、劉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