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聯琦,麥艷紅
(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8)
為滿足廣西在“十三五”期間重點發展的先進裝備制造等支柱產業,特別是以城鎮化、工業化為主導方向的廣西現代化建設及北部灣經濟區建設開發的根本需要,我校以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為龍頭,帶動智能制造類專業,圍繞北部灣區域和廣西產業發展戰略,依托“中國制造變革背景下高職機電類專業人才培養創新與實踐”面向“中國制造2025”高職機電類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研究”“高職教育校企合作共建課程標準的實踐研究”和“職業技能大賽教學與課程教學的銜接融合研究”等系列教改課題,開展研究和實踐,探索高職院校智能制造類專業“多平臺、五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繼承和弘揚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深入認識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的本質特征,構建高職院校智能制造類專業“多平臺、五融合”人才培養體系。
對于“職業教育”概念的探討,黃炎培先生一直堅持廣義的職業教育觀。黃炎培先生認為,職業起源于社會分工;“社會生活方式采取分工制”,于是乎有職業和職業教育。他在“職業教育基本理論綱要”等文章中,對職業和職業教育的基本涵義作了簡要的說明。黃炎培先生指出:“職業教育之定義,是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個性,獲得生活的供給與樂趣,同時盡其對群之義務,包括對己謀生與對群服務”。
黃炎培先生始終堅持“凡教育皆含職業之意味。蓋教育云者,固授人以學識、技能而使之能生存于世界也”。我們理解職業教育就是“以使受教育者從事某種職業為目的,培養其技術技能職業道德的教育”。職業教育的目標核心是促進學生高質量就業,讓受教育者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
黃炎培先生主張教育要和社會接軌,注重動手能力,通過實踐把書本學來的知識真正內化成生產力。遵循“手腦并用”“學做合一”“理論與實際并行、知識與技能并重”的教學原則,采用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適應人才培養的需要,更好服務于社會。
黃炎培先生認為職業教育是為了“謀個性之發展,為個人謀生之預備,為世界及國家增進生產能力之預備。”他堅持社會化、平民化、科學化的辦學方針以及適應社會需要的實用的辦學原則。認為職業教育必須面向社會,積極主動地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在學校辦學宗旨、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專業設置和養模式應根據社會需求制定,實現職業教育的社會化。
依托行業企業走產學研一體化發展的道路,聯合世界500 強企業富士康集團,組建混合所有制南寧富士康學院,共建共享產教平臺,雙方聯合組建“富士康標桿班”、RE(維修)、QE(質檢)、TE(測試)、自動化專班和機械加工專班,試行“學徒制”,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詳見圖1 所示。

圖1 現代“學徒制+產教融合”的新型合作模式
校企共建有比亞迪產業學院、GE 自動化智能平臺中心等實體。面向區域行業企業開展科研、技術研發、技術攻關、培訓服務等項目,承辦多項職業院校國培項目、區培項目和全區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研修培訓項目,為北部灣港務集團、南寧卷煙廠、瑞聲科技(南寧)公司、廣西南寧航道養護中心等企事單位提供自動化技術培訓,提升員工技術技能。
借助西班牙政府、德促國際優質貸款引打造具備德國職教考核標準的智能制造實訓平臺,實現人才培養對接國際先進制造業發展。堅持“工學一體化,教學做一體化”的現代高等職業教育理念,借助西班牙政府、德促國際優質貸款引打造具備德國職教考核標準的智能制造實訓平臺,引進“高、精、尖”的進口設備,建成“產、學、研、創”四位一體實訓中心,包括西門子先進技術實訓中心、西南首個ABB 工業機器人創新應用中心和先進工業制造實訓基地等大型智能制造實訓平臺。實現人才培養對接國際先進制造業發展,助推西部制造業轉型升級。依托廣西職業技能公共實訓基地和南寧眾創空間平臺,高標準推進職業技能人才培養,提升師生雙創能力。
建立適應“中國制造2025”對智能制造專業人才需求的校企聯合培養及訂單式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突破傳統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以“產教融合、賽教融合、研教融合、專創融合”為抓手,開拓了“基本技能→綜合技能→科技競賽→技術開發→創新創業”五階遞進人才培養模式。踐行產教融合理念,校行企等組成教學共同體,將企業真實產品轉化為教學項目,讓所學知識對接產業群發展方向;學生參加各類競賽,賽教融合提高學生技能,引領學生把握技術發展方向;學生通過參與校企橫縱向科研項目,掌握新理論、新技術,提高學生技能創新的熱情;開設創新先導課程和實務課程,用豐富的案例和有趣的互動項目展現創新過程,啟發學生創新思維。
依托“智慧南職”素養工程平臺,強化立德樹人。在促進智能制造專業群學生全面發展過程中,探索德技融合理念,采用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并進、融合的一體化培養路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融入七個類別的第二課堂模塊:思想素養、創新創業、實踐實習、志愿公益、身心健康、文化素養和職業素養,學生依托“智慧南職”大數據平臺,形成個人第二 課堂自畫像,學生根據畫像有針對性的參與相應第二課堂實踐活動,形成基于能力養成的“第二課堂成績單”。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思想道德教育與技能教育緊密融合,實施課程思政、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如圖2 所示。

圖2 高職智能制造類專業“多平臺、五融合”人才培養模式
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其中一個特征就是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推行產教結合,學校與富士康科技集團按照產、學、研、創“四位一體”的功能體系共建了機電產品加工技術訓練基地,南寧富士康進駐校內開展生產,將企業真實生產項目引入校園,創設真實職教環境。校企聯合組建“訂單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將企業文化、規章制度、生產工藝、檢驗技術等納入教學計劃中,企業派出師傅進行授課。校企雙方按照“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成立南寧富士康學院,企業以資本、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全程辦學,共同培育人才。如圖3 所示。

圖3 與企業組建的訂單班協同育人平臺
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另外一個特征倡導手腦并用,力行做學合一。圍繞智能制造類專業,深入推進技能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緊密結合。將南職第二課堂7 個素養模塊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深化德技融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德技融合、產教融合、賽教融合、研教融合、專創融合”為抓手,開拓了“職業素養→基本技能→綜合技能→學科競賽→技術開發→創新創業”六階遞進德才兼備復合式人才的培養路徑。通過項目支撐、科研反哺、競賽引領,師生應用技能和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依托市級眾創空間平臺、創新工作室等,成功孵化了“全自動藥盒折疊粘合機”、“全自動竹簽分揀點數機”、“壓痕機全自動紙板取送機”、“全自動運載叉車”等多項服務中小企業的創新成果,在“挑戰杯-彩虹人生”全國職業院校創新創效創業賽事上,學生獲國家一等獎1 項,二等獎2項,區級特等獎1 項,一等獎3 項;在廣西區“挑戰杯”課外科技作品競賽中獲一等獎1 項、二等獎6 項,三等獎4 項;在2018 年廣西工業設計獎上獲概念設計獎2 項。近3 年獲中國智能制造挑戰賽全國總決賽二等獎1 項、全國初賽特等獎1 項、一等獎1 項、二等獎1 項、三等獎2 項;2022 廣西人社廳儀器儀表賽項(智能傳感器方向)第2、第3 名;廣西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二等獎1 項、三等獎2 項。
將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與高職智能制造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實現有效融合,探索了《高職院校智能制造類專業“多平臺、五融合”人才培養模式》,依托“智慧南職”大數據平臺,將道德教育與技能教育緊密融合,實施課程思政,有效解決高職教育育人模式低效問題;通過“產、賽、研、創”融合構建多維立體協同式人才培養路徑,提升學生技能和創新能力,培養造就一批適應中國經濟新常態、助推廣西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復合型創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