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芳,牛林林,譚金翠
(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山東 青州 262500)
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使工業化國家紛紛推出與智能制造相關的發展戰略,以希望通過技術革新和產業結構調整來重新獲得制造業的競爭優勢。如美國“再工業化”戰略、德國工業4.0 戰略,英國的工業2050 計劃戰略、日本的“制造業競爭戰略”等。我國于2015 年推出“中國制造2025”戰略,全面部署推進制造業強國戰略,以期在新一輪的工業革命中實現從價值鏈中低端攀升到中高端。新一輪工業革命使傳統的產業環境、工作場景面臨巨大改變,勞動力需求也面臨巨大改變與挑戰。中國制造業能否順利攀升至價值鏈的中高端,歸根結底取決于人力資源開發,其中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職業行動能力的批量養成是關鍵因素之一[1]。從國家到省市政策的引導、調控,再到職業院校的專業優化調整、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等,都在積極尋求解決人才資源供給側與需求側失衡的有效路徑,以實現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與產業人才需求精準對接。
自2014 年“產教融合”第一次出現在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文件中,到《關于深化產教融合融合的若干意見》《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建立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等一系列政策出臺,產教融合逐步上升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制度設計,也是實現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及人才供給精準對接產業需求的必由路徑。
產教融合的著力點在哪里呢?德國一家工業大學的研究表明,作為未來勞動者的畢業生,其所欠缺的是過程知識與方法知識、生產系統建設和調適的技能、制造中的工作流程觀念和工作熱情[2]。從德國的“雙元制”到新加坡的“教學工廠”等成功經驗來看,它們都依據工程實踐確定學習領域、實施教學轉化、建構學習情景,使學習場景與生產場景無縫對接,要實現這種對接,實訓基地的建設是先決條件。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到2022 年建設300 個具有輻射引領作用的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3]。教育部和山東省共建國家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建設文件中明確指出,建設100 個產教融合實訓基地[4]。
從文件可以看出,實訓基地的建設與運行管理是衡量高等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是否深入的關鍵指標,也是衡量高等職業教育是否從淺層次的校企合作邁向深層次產教融合的重要標尺。因此,高職院校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是無論是從頂層設計還是運行管理、績效評估都是值得深入研究。
從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歷程來看,實訓基地伴隨著職業教育的誕生而誕生、成長而成長。實訓基地是培養學生的關鍵場地,是學生職業技能成長的搖籃,有關實訓基地的建設也是黨和國家在出臺政策時關注的重點領域。
職業教育不同的發展時期,實訓基地的功能定位是不同的。從實訓基地的發展歷程來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加強職業院校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為宗旨。這個階段主要是在2005 年以前,在知網以主題為“實訓基地”進行檢索并對其結果進行可視化分析,分析結果如圖1 所示。從圖1 中可以看出,有關實訓基地的研究從2002 年開始起步,并2004 年、2005 年有較大增幅,這一現象的產生與《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等政策文件密切相關。這些文件中都明確要求改善職業院校實踐實訓條件,加強實踐實訓教學,這一階段實訓基地的建設主體是職業院校,功能定位是加強職業院校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

圖1 知網檢索近年有關實訓基地建設研究論文情況
第二階段:以提升社會全體勞動者技能為宗旨,這階段的建設主體是地方政府與職業院校并存,時間主要集中在2006-2010 年。在此階段,無論是政府主導建設的公共實訓基地,還是職業院校主導建設的實訓基地,其宗旨都在于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教育培訓制度和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
第三階段:以強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和構建學習型社會為宗旨。這個階段又可以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前階段的時間主要集中在2010-2014 年,這個階段實訓基地的建設主體是學校,主要是探索建立“校中廠”“廠中?!睂嵙晫嵱柣兀荚趶娀寄苄腿瞬排囵B,開展高技能和新技術培訓,為企業職工和社會成員提供多樣化繼續教育;后階段的時間主要集中在2014-2019 年,這個階段的實踐實訓基地不僅是具有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服務全民學習等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的功能,而且還能夠開展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生產性實習等。
第四階段:以實現產教深度融合為宗旨。時間階段是自2019 年—至今,這階段實訓基地的建設主體是多元的,通過加大財政支持引導力度,充分調動各方力量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的積極性,特別是企業和社會力量,共同探索創新實訓基地運營模式,以實現產與教的“真融”與“真合”。同時新職教法對實訓基地建設的定位更進一步明確了實訓基地的建設與運行是形成產教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載體。
職業教育專業(群)的設置及優化調整須對接區域產業需求,實訓基地作為產教融合的關鍵載體,其建設必須精準對接區域產業轉型升級需求,本著“理念上超前于企業,標準上接軌于企業,設施上同步于企業、技能上適應于企業”的原則[5],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和智力支撐,且能夠在區域內乃至全國范圍內起輻射引領作用,這是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的首要原則,也是《國家職業教育實施方案》對產教融合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要求,即面向先進制造業等技術技能緊缺領域,建設若干具有輻射引領的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3]。
《國家職業教育實施方案》中指出,要加大政策引導力度,帶動各級政府、企業和職業院校建設一批資源共享,集實踐教學、社會培訓、企業真實生產和社會服務于一體的高水平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從這個論述可以看出,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的建設主體必定是多元的,那么如何吸引企業、社會力量等積極參與實訓基地的建設、破除產教合而不融呢?共建共管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借鑒德國、新加坡、瑞士等國家經驗,探索引廠入校、引校入廠等校企一體化建設實訓基地的合作形式,創新以企業為重要主導、職業院校為重要支撐、政府為重要保障的實訓基地運行模式是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長效運行的必由路徑。
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開放共享的前提是實現資源共享,資源共享既包括硬件資源的共享,也包括教學資源的共享。教學資源建設是實訓基地軟件資源建設的核心,它與硬件資源共同構成了相對完整而動態發展的資源體系[6]。 對于多元建設主體而言,開放共享教學資源是實現共贏的基礎,也是實現資源公益性增值及資源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徑。同時,實訓基地要有高效的管理和完善的績效評價體系保障產教融合實訓基地資源充分開放共享。
濰坊工程職業學院智能制造專業群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的建設隨著黨和國家職業教育政策的變化不斷升級。2008 年,學院與世界500 強企業美國卡特彼勒公司開啟校企合作,實訓基地共建,以實訓基地為載體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模式成果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 項,省級教學成果特等獎1 項,省級一等獎2 項。
2008 年,學院與世界500 強卡特彼勒公司開啟校企合作之旅,開展機電一體化技術、數控技術等專業共建,實施“訂單班”“學徒班”等形式的人才共育。為進一步拓展合作的廣度與深度,2009 年卡特彼勒公司在校內建成亞太地區最大最先進的“校中廠”卡特彼勒培訓中心,該培訓中心包含SWE、裝配、焊接、檢測、數控機床操作等7 個模塊,可提供從生產到售后、從辦公操作到領導力發展全方位的培訓支持和現場教學。校企雙方選拔優秀教師和企業師傅共同組建的雙師雙棲型師資團隊,在培訓中心面向學院師生開展具有企業真實工作環境的教學,同時面向亞太區卡特員工、供應商員工、代理商員工以及區域企業員工進行培訓。
在卡特彼勒培訓中心的建設基礎上,學院與卡特彼勒公司進一步深化合作,在卡特彼勒工業園區與其供應商——山東亞泰機械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廠中?!爆F代學徒制教育實訓中心。該實訓中心建筑面積20000 平方米,設有普通車床加工、數控加工、工業機器人應用、三坐標檢測等實習實訓區和真實生產區域,該實訓中心一方面承擔學徒制學生的生產性實訓教學和區域企業員工培訓,同時承擔企業生產任務。
以“中國制造2025”和“工業4.0”指導思想為主體,緊跟區域裝備制造轉型升級需求,圍繞工程機械智能制造類職業崗位群,以相對集中為原則,整合“校中廠”卡特彼勒實訓中心、“廠中校”現代學徒制教育實訓中心等實訓資源,新建智能制造單元實訓室、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實訓室、人工智能應用技術綜合實訓室、精密加工實訓室等,打造集“真實生產、技能鑒定、技能競賽、實踐教學、社會培訓、技術服務和協同創新”七位一體的智能制造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并獲批國家級智能制造專業群生產性實訓基地;根據企業技術升級需求,校企雙方組建智能控制技術、精密加工技術等結構化技術服務團隊,與企業合作開展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等,切實為企業發展提供的技術服務支持。
集多功能于一體的實訓基地作為產教深度融合的先決條件和關鍵載體,一直是國家職業教育政策重點關注的對象,也是職業院校重點建設打造的項目,同時也是破解校企深度合作瓶頸的必由路徑。對于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的建設,我們既要總結以往建設經驗,更要開拓創新建設思路,真正實現人才培養全過程的學習場景與生產場景無縫對接,助力國家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