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錦輝
“非文章類語篇”是新提出的一個概念,它是指完成一定交際任務的詞、句、段等語言交際單位,主要包括語句性語篇、語段性語篇,既“非文章”又“似文章”。“非文章類語篇寫作”就是根據有關要求進行文字寫作,借助思維表達,形成“非文章類語篇”。在語文學習活動中,“非文章類語篇寫作”隨處可見,試卷上的論述題、一份簡歷、一段祝福語、一則宣傳語、一副對聯、小結、反思、計劃、點評、調查報告等都是非文章類語篇寫作的形式。
“非文章類語篇寫作”有別于傳統(tǒng)的“學習寫作”,它側重于“通過寫作來閱讀”。它的提出有助于糾正狹隘的寫作觀,有助于拓寬單維學習力,有助于撥正靜止的知識觀,并有利于構建一個體現讀寫相生的新型語文學習體系,開拓一條“以文化人”的寫作育人新路徑。那么,“非文章類語篇寫作”有哪些具體實現路徑呢?筆者以為可以創(chuàng)設三種情境實施。
“情境”是語文界的高頻熱詞。然而對“情境”寫作的表述,還是相對狹隘,依舊局限在“寫文章”的框子里,“情境寫作”在教學中的體現還不夠充分。事實上,它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隨時發(fā)生。
如筆者教授《春》一課中的比喻句時創(chuàng)設了以下情境。
(第3 段)【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第6段)【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請從大自然中選取你最愛的一景,用三個含比喻的短句,將它的形或色描述下來。
再如筆者教授《記承天寺夜游》一課時,設計了以下兩個寫作任務:
任務一:蘇軾會是理想的同行者嗎?
任務二:對話蘇軾,發(fā)出邀請。
以上任務都是教學情境下的“非文章類語篇寫作”,既有趣味,又激發(fā)思維,能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文本情境下的“非文章類語篇寫作”過程就是思維的過程,包括概括、想象、歸納、邏輯、對比、批判等多種思維過程。學生需要動用思維,進行信息整合、材料加工、演繹表達等。文本情境下的“非文章類語篇寫作”主要是試卷上特定的文本情境下的“閱讀—理解—概括—表達”,題型包括概述要點、詞語解釋、語言轉換、圖文轉換、賞析詞句含義、賞析寫法特點、賞析修辭手法、賞析表現手法、分析作者情感、分析人物形象、朗讀設計等。這都是需要在一定文本語境下進行的“非文章類語篇寫作”。這類寫作指向非常明確,表達要清晰、簡潔、準確、有層次、表意集中。近年中高考試卷上的“語文表達之圖文轉換”頗具典型性。
下面是某校“中華文化體驗”計劃的初步構思框架,請把這個構思寫成一段話,要求內容完整,表述準確,語言連貫,不超過85個字。

學生在這個文本情境下,首先要明確寫作的中心話題是“中華文化體驗”,然后觀察出據此生發(fā)的三個講座、三個活動,最后落在語言表達上,經歷了“閱讀—理解—概括—表達”整個思維過程。
生活情境下的“非文章類語篇寫作”就是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進行校本化、生活化、生態(tài)化的角色體驗、文本遷移,讓學生更加貼近生活,以自己的親身體驗、觀察感悟觸發(fā)靈感,啟迪思想,從而創(chuàng)設出“內在的欲望和外在的表達”相一致的非文章類語篇。這類語篇內容貼近生活,表述精練清晰,形式靈活多樣,篇幅短小精悍,寫作用時較少,指向應用或某一方面寫作能力,主要用于處理具體事務、交流情感志趣、傳遞具體信息。這類寫作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真實,它是基于事實的寫作。學生從自己的經歷和體驗出發(fā),寫出真我。
有段時間學生都在閱讀《簡·愛》,筆者讓他們先寫《TA 不一樣》,再寫《我的愛情觀》的片段。有學生這樣寫:
TA不一樣
她不一樣。額前整齊的劉海,腦后長長的麻花辮,戴著一副黑框眼鏡,個頭不高,第一眼看上去就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中學生,甚至還有些呆。她就是我們班的班長。不要看她長相平平無奇,她可不一般,濃縮的都是精華。別看她平時做事慢,總喜歡拖拖拉拉的,學習上可并不慢。她做題時,思路清晰,標注仔細,筆走如飛。最讓我羨慕的是她那微帶著連筆的一手好字,乍一看,剛勁有力,但細瞧,卻是橫豎撇捺皆柔情似水。她成績優(yōu)異,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長年霸占班級第一寶座,其他同學只能琢磨如何爭奪第二。
我的愛情觀
不是一時起意,猶猶豫豫,忽冷忽熱,而是深思熟慮之后的堅定決心。不貪一秒心動,兩秒人走茶涼,華而不實,甜言蜜語,而是平平淡淡,細水長流和來日方長。不是貪圖美貌或財富,失了本心,而是閱人無數后仍覺萬分喜愛,他人不敵,永遠都是最獨特的那一顆明星。不當作輔佐自己的無情工具,實現夢想長路上的犧牲品,自己的所有物,而是一樣有情感,擁有靈魂的個體。不是左右猜疑,而是相互欣賞與包容,融化心中的堅冰,共斬前行路上的荊棘。堅定,平淡,長久,欣賞,真誠,尊重,信任,包容。不求風流倜儻,不慕家財萬貫,只求志同道合。“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方是最理想的愛情。
“非文章類語篇寫作”的實踐操作當然遠不止以上這些,我們仍需要積極探索和實踐,去破解“語言運用”“真實的情境”“變革學習方式”“思維方法、品質”“以文化人”等諸多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