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雯燕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作為西藏初中班(校),應進一步加強對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民族融合教育,鑄牢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同時,提高學生科學文化素質,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領作用,助力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學校思政課程以夯實國家課程、落實地方課程、豐實校本課程為架構,打造完善的課程體系,全方位構建立體思政課程系統,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互補互融,激活育人“合力”。
將思維導圖融入展評學習法中,可以促進學生深度自主學習。《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教學建議中強調,堅持“主導性與主體性相統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展評學習法是一種充分激發和發揮學生思維的學習模式;思維導圖是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圖形思維工具。將思維導圖融入展評學習法中,可以幫助學生將自主學習的內容可視化,促進思維的深度挖掘。
例如,在法治專題復習課中,教師布置前端學習任務時,從以“課”為單位(如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九年級上冊第四課《建設法治中國》),再到以“單元”為單位(如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民主與法治》),最后以“內容”為單位(如結合習近平法治思想內容勾畫思維導圖,其內容涵蓋七八九年級多個單元),層層遞進。在自主閱讀理解、提取關鍵詞、提煉邏輯結構的基礎上,教師通過師生、生生在課堂中的對話、質疑、點評、激勵,促進學生的思維廣度在無形中拓寬,思維深度在交流中延展,在認可、尊重中實現師生情感的交融,讓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這些學科核心素養在學生心中扎根。
將社會實踐貫徹于第二課堂,將自主探究融會在知識探索、能力提升、情感體驗中,在“行走”中開展思政課的“第二課堂”。
思政課具有實踐性。新課標中指出,堅持校內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結合,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學生通過參觀訪問、現場觀摩、志愿服務、生產勞動、研學旅行等方式走向社會,增進對國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增強愛國情感。
例如,參觀布達拉宮山腳下雪城(比喜宅)的“新舊西藏對比展”或日喀則江孜縣帕拉莊園等,了解過去貴族與農奴生活的鮮明對比,體會新西藏的巨大變化。到常州第一園林——紅梅公園的嘉賢坊中領悟“南方第一圣人”季札的賢與信;走訪江南名巷——青果巷,感受江南漢文化的傳統和歷代常州名流雅士(抗倭英雄唐荊川、紡織巨子劉國鈞等)的風骨氣節;走進“常州三杰”紀念館,學習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和革命烈士的生平事跡和偉大精神,增強學黨史、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信念……借助學校各大活動舞臺展現學生學習的成果。
新課標中提出,堅持課內與課外相結合,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不能只局限于道德與法治課程,其他課程也有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作用。所以,教師要挖掘其他課程中蘊含的道德與法治教育因素,挖掘學校中的思想道德教育資源,并把這些教育因素和教育資源全部動員起來,建立思政大學科研究氛圍,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
人文學科教師將有關家國情懷、民族團結、責任擔當、文化認同、輝煌黨史、大好河山、和諧發展等資源進行全面梳理,在教學過程中巧妙運用,發揮教育的功效。理化生學科教師通過介紹我國最新的科研成果,有意識地選擇運用包含思政教育的相關素材設置教學情境或作為教學素材,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例如,語文學科選擇鐘南山、鐘楊、袁隆平等愛國人物的素材作為閱讀材料,將家國情懷作為演講課程、經典誦讀的主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學習《歸園田居》時,讓學生在作品中體驗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貴氣節,并身臨其境地體會作者描繪的神奇而瑰麗的山水風光,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理化生學科結合各學科發展前沿情況介紹青蒿素、“于敏構型”“南仁東星”等,引導學生學習科學家們持之以恒、堅持不懈、艱辛奮斗、嚴謹務實的品質,培養理性思維和科學精神。
學科組之間開展跨學科集體備課,圍繞某一主題或時政熱點問題進行項目化研究,探索思政大課程建設。
例如,圍繞紅色革命文化的話題,語文教研組與政史地教研組從不同的學科角度找尋學科信息與資源,共同開展紅色教學文本的探討。歷史教師通過視頻播放、故事講述、學生研究性學習等方式讓學生對長征的背景、經過、結果有直觀而深刻的認識,并進一步分析長征為什么能夠取得勝利。地理教師通過指導學生讀圖,了解紅軍戰士翻越的逶迤五嶺,在對比分析地形、地勢中,感知這支百折不撓的軍隊經歷的最險峻的山嶺、高原、峽谷和泥沼。德法教師結合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5周年大會中習主席的講話,引導學生站在“兩個100年”的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認識到當今時代的復雜性、艱巨性,在充滿嚴峻風險挑戰的新征程上,牢記肩負的責任擔當與使命,堅定維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弘揚偉大長征精神,以實干精神、奮斗精神,走好今天的長征路,朝著強國夢奮勇前進。在此基礎上,語文教師確定《老山界》課堂中的學習目標:圈畫表示時間和地點的關鍵詞,繪出本文的思維導圖,梳理紅軍戰士翻越老山界的經過;梳理紅軍戰士所遇到的困難及對待困難的方式,結合關鍵詞句,感受紅軍戰士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課堂外,我們借助“青春儀式”徒步行進15 公里,讓學生親身實踐體驗,對比紅軍的艱苦條件,感懷珍惜當下的美好生活。
內地西藏班(校)肩負著特殊的使命,在新時代,思政課程的融合是我們需要不斷深入探索的課題。在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應始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夯實課程內容,創新教學方法,豐富社會實踐,加強思政課程融合機制,大力提升思政課育人質量,教育引導西藏中小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從小聽黨話,永遠跟黨走,努力培養擔當中華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