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為適應新時代社會發展需求,職業院校要以職業核心素養為抓手,探索職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有助于推進職業教育創新發展。文章通過調研分析職業本科學生職業核心素養的內涵、構成要素和價值體現,提出職業本科學生職業核心素養培養的路徑,即強化主體協同,明確責任,整合資源,共同打造共建共享共育共贏的職業本科學生職業核心素養培養的支持系統;重視頂層設計,優化目標體系,將職業核心素養融入職業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實施精準教學,系統構建職業核心素養課程內容、教學模式、實踐活動和評價體系。
關鍵詞:職業本科;學生職業核心素養;職業院校人才培養
職業教育的發展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有非常緊密的聯系。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層次、規格、質量等要求的提高,職業教育受到的關注和重視也越來越多。2019年以來,國家連續出臺多項文件,明確提到了職業教育在新時代教育體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文中的“職業本科”與此同義)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層次,是培養高層次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陣地。在當前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行業企業也更加關注受聘者所具備的職業素養。2019年我國開始進行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工作,在人才培養的目標上,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要區別于高職專科和普通本科教育,需要體現出其高層次性、與社會發展需求的適應性和獨特性。職業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中與職業相關的內容,是職業本科學生職業發展的重要基礎[1],也是提高學生職業生涯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研究職業本科學生職業核心素養的培育,本質上也是探索面向未來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要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如何走出職業教育“技能至上”“工具理性”的傳統理念,以培養和提升職業本科學生職業核心素養為抓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成為推進職業教育創新發展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新時代職業核心素養培養與職業本科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邏輯關系
職業核心素養的培育要適應職業教育對象的類型層次,職業本科學生職業核心素養培育的邏輯起源就是職業本科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綜合歸納國家有關文件的表述和研究者的相關解讀,職業本科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有兩個基本要素:一是高等教育的本科層次,與高職專科相比,職業本科教育要求學生能夠掌握相對更寬廣、更扎實的理論基礎知識,不僅能掌握有關技術的操作、應用和研究,還要能夠理解其基本原理;二是職業教育屬性,職業教育要培養具有工匠精神、面向社會各行業第一線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職業本科教育要重點面向高層次技術崗位需求,培養學生能獲得相應職業資格或技能等級證書,掌握“怎么做”,更具備“如何做好”的綜合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2]。具體來說,職業本科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應包括以下主要內容。
(一)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和適度開發能力
職業本科學生需要通過學習專業知識,具備相關領域的技術應用實踐能力,能夠成為高層次的技術師,可以開展比較復雜系統的技術活動,培養自身主動參與技術和理論創新、勤于反思總結的意識,成為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既可以綜合運用知識和技術解決工作現場的實際操作問題,也能夠與其他人員高效溝通、協調,完成必要的管理工作。
(二)培養學生的職業核心素養
“職業性”是職業教育重要特點,職業本科教育在培養學生成為高層次技術人才的同時,需要特別重視對學生職業核心素養的培育,這是職業教育目標的深層體現。職業核心素養是學生未來勝任不同職業和崗位工作都要具備的通用能力,是技術能力之外的多種能力和素養的綜合體現,需要個人根據自身職業生涯所處階段的不同特點,持續不斷地進行有側重點的學習、實踐、反思、歸納,成為學生未來整個職業生涯發展的內在動力。
(三)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社會轉型需要全面發展的人才,職業本科教育應以培養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為目標,促進學生成長為技術技能多維融通、具有工匠精神的職業個體,并在社會中通過不斷博弈與提升,實現自我發展,成為適應新時代需求、具有創新和勞模精神的“完整個體”。
由此可見,職業核心素養培育本源于職業本科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并且是關系職業本科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內容。
二、職業本科學生職業核心素養框架結構
(一)職業核心素養的內涵
核心素養是學生在不同階段的受教育過程中,通過學習與實踐逐步養成的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和個人持續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職業本科學生的職業核心素養是職業發展變化對職業本科學生素養的要求,是學生在接受專業領域知識和技能培養的基礎上,從職業環境和崗位能力中提煉總結出來的,涉及個體在社會適應性、崗位競爭力和職業發展性方面的必須具備的品格和能力,是個體進入職業崗位,能夠勝任崗位工作、適應社會發展和個人職業發展所必須具備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通用能力的綜合[3]。職業核心素養是滿足新時代社會發展人才需要的具體化表現,與學校的職業教育及培養活動有緊密地聯系,學生通過學校教育得到培養和發展,在職業崗位實踐中不斷得到提高。
(二)職業本科學生職業核心素養的基本構成
新時代背景下,國家要求職業教育要立德樹人,培養學生德技并修,因此,在職業本科學生職業核心素養培養中,要始終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中心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在此基礎上,重點從兩個維度培養學生的職業核心素養。
1.自我成長維度。這個維度體現的是職業本科教育“生涯導向”的教育功能,要求職業核心素養的培養要重視學生未來成長和持續發展的價值理念,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學習與協調組織素養。培養學生能明確規劃個人的職業發展,做好全面儲備,并不斷努力實現目標,在職業生涯中,能夠堅持終身學習的理念,能夠開展團隊協作和組織管理工作,包括職業發展與規劃、學會學習、解決問題能力、崗位遷移能力、溝通協調能力、領導力與責任感、計劃組織能力、社會實踐經驗等。
(2)信息與技術素養。培養學生順應新時代信息技術與經濟發展的融合與創新,具備理解、運用云平臺、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的能力,包括技術應用能力、信息處理能力、資源統籌能力、數據分析與運用能力等。
2.服務社會發展維度。這個維度體現了職業本科教育“職業導向”的社會功能,要求職業核心素養能夠培養學生成長為適應職業崗位需求,具有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新時代人才。
(1)職業品格與信念。培養學生在未來職業發展中需要具備的人格品質、心理素質、精神風貌,包括性格品質、自我認同、質量意識、職業道德法規、生命與健康意識、國家認同、勞動意識等。
(2)思辨與創新素養。培養學生在深度學習的基礎上,勤于思考和總結,敢于創新創造,不斷探索新思維、新方法、新技術,包括批判質疑精神、創新創業能力、主動探索與研究等。
三、職業核心素養對職業本科人才培養的價值分析
(一)推動職業本科全面開展“育人”教育
教育的本質是育人,職業本科教育在新時代職業情境下的最終目標也是“培養什么樣的人”和“怎樣培養人”。職業核心素養是對新時代職業本科教育本質、人才培養目標價值定位的新詮釋和歸納,對職業本科教育的目標方向、教學改革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4]。
從層次及要素上來看,職業核心素養不僅要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而且要滿足職業本科學生的自身職業發展需求,是二者的結合,這樣才有助于培養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職業核心的提出,可以體現職業教育從側重于“制器”理念到回歸“育人”本質的變化趨勢,這是跟隨社會發展變化,對傳統“制器”理念的反思與修正,是教育職能時代化的體現[5]。職業核心素養對職業本科教育理念做了新的理解和闡釋,有助于高職院校在新時代社會信息化背景下正確認識職業本科教育“育人”的本質屬性,科學界定育人的目標,推動職業本科教育全面組織開展“育人”的教育活動。
(二)體現職業本科的教育目標
職業核心素養的內容體現了當前社會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新要求,是對職業教育目標的具象化分析。在高職教育發展的過程中,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將教育目標設定為以培養就業為導向的、側重知識和技能掌握的“職業人”,通過探索多種人才培養模式,開展多種形式的校企合作,為社會培養出了能夠滿足不同崗位需求的“職業人”。
然而,職業教育本質上還是要促進個體的持續發展。隨著社會信息化、轉型發展,個體職業流動性增加、新知識新技術不斷出現等都要求職業本科教育要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崗位遷移、計劃組織、信息處理、數據分析與運用等能力,對學生的培養目標需要從“合格的職業人”升級為“全面發展的人”。
四、新時代職業本科學生職業核心素養培養的路徑策略
(一)強化主體協同,明確責任、整合資源,共同打造共建共享共育共贏的職業本科學生職業核心素養培養的支持系統
作為職業教育的一個較高層次,本科層次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同樣離不開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因此,職業本科學生職業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多個相關主體協同進行,學校、企業、政府以及其他相關利益主體要明確自身責任,利用和整合優勢資源,發揮好各自的功能,實現協同效應。在培養職業本科學生職業核心素養的過程中,高職院校要主動轉變辦學思路,吸引社會資源,優化教學內容,提升教師業務水平,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企業要切實參與學校教育活動,依托設備資源、職業環境等優勢與學校協作共贏,重點培養學生的職業品格、創新素養中的諸多能力;政府部門是教育政策的主要制定和完善人,在學生職業核心素養培養中有宏觀統籌的作用,也是培養質量的重要監督人,這些主體只有實現良好的責任分擔和互補,協同構建共贏的支持系統,才能提高職業本科學生職業核心素養的培養效果。
(二)重視頂層設計,優化體系,將職業核心素養融入職業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是職業本科教育人才培養的總要求,是人才培養具體活動的基本指導。根據職業本科人才培養的特點和要求,可以如圖1這樣來理解培養目標和職業核心素養的關系。職業本科學生以學習者和實踐者的雙重身份將教育世界和工作世界連接到一起,職業核心素養結構形成于工作世界中不同工作任務的職業發展需要,教育世界的院校又針對職業核心素養要素組織實施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雙方也具有反向的影響和作用[6]。
職業本科要培養學生具備能夠勝任工作任務的職業能力、品質等(職業核心素養),首先要將其融入培養目標中,以此來指導各方主體開展相應的教學工作。具體思路如下:調研、分析學生未來要走向的職業崗位(群)和資格要求,提煉出學生應養成的職業核心素養;據此調整優化人才培養規格,明確體現本專業的崗位核心素養內容構成和應達到的目標,制定出可行的專業培養目標;針對職業核心素養目標,設計合理的課程內容體系,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開展教學,實施育人活動;多元化科學地評價職業核心素養培育的效果,掌握學生的素養發展程度,及時調整完善課程內容、教學方式等以達到培育的最優效果。
(三)實施精準教學,系統構建職業核心素養課程內容、教學模式、實踐活動和評價體系
課程內容是培養目標和職業核心素養的具體體現,在職業本科教育中,可以根據職業核心素養的培育要求,反向設計涵蓋學生自我成長和服務社會發展所需素養的,融德育、專業、知識和職業核心素養教育為一體的課程內容體系,并通過不斷地調整和優化,在學生能夠接受的難度范圍內,反推出可以形成最優學習成果的內容和流程,適當兼顧學生差異,最大程度實現教學內容與職業核心素養要素的銜接。
探索有效的教學模式是培養職業本科學生職業核心素養的重要前提。針對職業本科教育職業性、實踐性的特點,結合當前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可以采用校企“雙師+混合”式教學。學校、企業要密切合作,在為職業本科學生組建職業核心素養培養師資團隊時,既要選擇校內的優秀教師,又要吸納企業的高級技術人員、勞模、工匠等,讓學生可以對職業核心素養的要素及個人應該達到的水平有直接地感受,提高學生培養和提升自身職業核心素養的積極性、主動性。依托智慧教學平臺,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組織教學活動,優化、分解職業核心素養教學內容,并融入所有課程的教學過程,也可借助智慧學習空間,讓學生在專業學習中,主動將職業核心素養要素內化成自己所需意識、能力。
職業核心素養的構成要素較多,特別是包含價值觀等隱形要素,需要比較長的培養過程,更需要通過實踐活動慢慢養成。學校需要利用社會資源,以中國傳統文化、時代楷模事跡等營造多元素融合的良好校園文化環境,引導職業本科學生積極參加不同類型的校園文化活動、實踐活動,如校園年文化節、志愿服務、職業體驗等,增強學生的勞動、法律等意識;鼓勵學生組織各類學生活動,提高學生的溝通協調、計劃組織能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意識。
職業核心素養培養效果的評價需要科學界定評價主體,多元化的要素構成要求相關的利益主體都可以成為評價者,以確保評價更客觀、全面。同時,學校要轉變思維,創新評價方法,關注學生職業核心素養的過程性培養狀況;應用大數據等新技術,對學生素養發展水平進行全面分析和差異化評價。
參考文獻
[1] 鄧肖麗,譚永平,鄭世珍.職業本科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的邏輯起點、內涵及策略[J].教育與職業,2021(20):85-89.
[2] 胡業華.我國本科層次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規格要求研究[J].職教論壇,2020(04):154-160.
[3] 桑雷,馬蕾.高職學生職業核心素養培養體系優化的四維徑路[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0,38(11):108-112.
[4] 喬為.核心素養的本質與培育:基于職業教育的視角[J].職業技術教育,2018,39(13):20-27.
[5] 桑雷.職業與教育互動中的職業核心素養及其價值論析[J].職教論壇,2020,36(10):13-19.
[6] 花鷗,曾慶琪.成果導向教育理念下職業核心素養培育的實踐邏輯及其課程建構[J].職教論壇,2019(06):50-55.
收稿日期:2022-12-30
基金項目:山東省社科規劃項目“新時代高職院校學生職業核心素養培育對策研究”研究成果(21CPYJ66)
作者簡介:田華(1978- ),女,山東外事職業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教育學、旅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