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立足于新時代背景,結合全國高職院校法律專業的分布現狀,探討高職法律專業畢業生就業存在的問題,建議高職法律專業建設以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為目標,突出法律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通過構建全面有效的就業指導體系等舉措,教育引導廣大高職法律專業畢業生抓住新時代發展機遇,響應新時代的變化和需求,實現高質量就業。
關鍵詞:高職法律專業;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構建就業指導體系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這意味著我國對不同層次的法律人才將有更多的需求。新時代公共法律服務、法治宣傳教育等領域中存有高職法律專業畢業生施展才華的空間和機遇。高職法律專業的建設,需要抓住新時代發展機遇,打破高職法律專業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前景不樂觀、對口就業率較低、失業率較高等困境,實現高職法律專業畢業生高質量就業。
一、新時代背景下高職法律專業的現狀
(一)全國各省市高職院校法律專業的分布現狀
近年來,高職法律專業教育在學歷層次上,除有個別本科職業院校外,還是以大專層次為主。全國各省市的高職院校中開設法律專業的大多是文科院校,占90%以上。在這些開設法律專業的高職院校中,公辦院校占80%以上,20%以下為民辦職業院校。
據中國教育在線網站統計,2022年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域(不含臺灣、香港、澳門)共有77所高職院校開設法律專業。除福建、廣西、西藏3個省(區)外,其余省市均有高職院校開設法律專業。西藏一直沒有高職院校開設法律事務專業,福建與廣西兩地在2021年之前均有高職院校開設法律專業,后由于職校升本等原因,該職業缺失。如廣西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升格為廣西警官學院,其法律專業也變為本科專業。廣東省設置法律專業的高職院校數量位居全國之首,2022年共有12所。造成這種落差的原因有:非沿海地區受傳統普通教育的影響較深,社會對法律專業的要求偏高,人們普遍認為高職法律專業學生畢業后難以就業。尤其是2018年發布了《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實施辦法》,要求全日制本科法學專業畢業生才具備報名資格,這無疑對高職法律專業畢業生的職業準入帶來更多的現實問題。
(二)高職法律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1.招生規模情況。目前高職院校的法律專業的招生規模較小,除政法職業院校及司法警察類職業院校外,其余高職法律專業招生的人數均為一屆100~120人,不超過150人,一般一屆招生1~2個班。
2.課程設置情況。高職法律專業的課程設置與本科法律專業高度重合,如刑法、民法、行政法、行政訴訟法等,沒有與本科法學課程形成層次,不能凸顯出課程特色及優勢。在實踐課程設置上,高職院校現行的政校企合作,多數是宏觀上的合作、淺層次的合作,在深度與廣度上較欠缺。
3.培養目標定位情況。培養目標定位較模糊,未能清晰地界定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在法律人才培養目標上的區別。通過對2022年全國77所高職院校法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分析得知,有的院校表述為法律專門人才,有的表述為應用型法律人才,有的表述為法律實務技能人才。
4.就業指導情況。高職院校法律專業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過于空泛,主要傾向于公檢法、政府機構、律師事務所等崗位,沒有突出高職法律專業就業的具體崗位,對市場定位不準,就業渠道沒有針對高職法律專業進行拓寬或者深挖。部分高職院校貫徹落實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的《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大力開展普通高等教育專科層次起點升本科教育工作,狠抓教學質量,培養了大量優秀學生通過選拔進入本科階段學習。2022年度廣東行政職業學院法律專業畢業生專升本的升學率在廣東省排名第二。因此,筆者以4屆廣東行政職業學院法律專業畢業生為樣本開展了調查(表1),調查情況顯示,高職法律專業畢業生也意識到了學歷不足的短板,通過專升本選拔,繼續到本科院校學習的學生越來越多,這部分學生是通過進入本科院校學習的方式實現高職階段的就業。
二、高職法律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
(一)就業形勢嚴峻
若按傳統的法律專業進公檢法機關的標準看,高職法律專業畢業生在這些崗位就業的渠道越來越窄。筆者通過招聘網站,結合與已就業的高職法律專業畢業生及用人單位的座談,分析發現高職法律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崗位集中在基層。據調查,網站招聘法律專業且大專學歷的崗位主要是法務助理、法務專員、律師助理、知識產權專員、保險理賠員、司法社工等,其中法務助理和法務專員占比70%,知識產權專員、司法調解員、司法社工等其他崗位占比30%。
盡管大量的法務專員和法務助理崗位均招聘高職法律專業畢業生,但筆者通過走訪調查發現,高職法律專業畢業生面對競爭時,獲得工作機會、實現高質量就業的學生并不多。很多崗位要求大專學歷、法律專業即可,但受就業形勢的影響,會吸引本科甚至研究生學歷的法學專業畢業生應聘,高職法律專業畢業生必須綜合素質和能力過硬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爭取到工作崗位。
(二)高職法律專業對口就業率較低
高職法律專業畢業生在求職時,普遍期望能有專業對口的工作崗位。然而,高職法律專業對口率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本科學歷的法律專業畢業生多,全國的本科院校基本都有法律專業。二是法律專業就業市場沒有得到完全開拓。三是專門針對高職法律專業的崗位較少,法律輔助人才的就業面窄。四是高職法律專業學生的技能不扎實,在應用方面存在不匹配。五是由于市場要求過高,在一時找不到專業對口的崗位時,法律專業畢業生先得解決就業問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后面想再換成專業對口的工作就更難。筆者對廣東行政職業學院2022屆的405名法律專業畢業生開展調查,調查對象中,有62.6%認為專業與工作不對口,26.8%認為專業與工作對口,10.6%認為與專業沾邊;在中小企業中就業的占56.7%,在公檢法單位就業的占21%,在社區等基層政府組織就業的占14.3%,在律師事務所就業的占8%。
筆者經調研發現,高職法律專業對口的崗位主要是中小企業法務、基層司法輔助、法律服務機構助理及行政法律相關工作,且每類崗位的能力要求均有所側重(表2)。
(三)失業率較高
高職法律專業畢業生的失業率較高,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主動失業和被動失業。主動失業的主要有:高職法律專業畢業生在校園招聘中找到對口專業,可在工作中發現自己的實踐能力較差,不能適應工作崗位的需要。在法律職業方面就業的學生業務能力不突出,在非法律職業方面就業的學生法律能力非特長,這兩個方面的問題長期制約了高職法律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被動失業的主要有:受疫情及經濟形勢影響;部分高職法律專業畢業生對自身要求很高,不考上本科或者不找到滿意的工作崗位,寧可暫時在家備考其它崗位。
三、高職法律專業畢業生就業難原因分析
(一)法律行業準入門檻高
隨著高校擴招工作的深入持續推進,國家機關、政府部門,尤其是公檢法司,對學歷的要求水漲船高,這對高職法律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和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以公檢法等單位的公務員招聘為例,不僅要求通過國家法律職業考試,還要求通過公務員考試。高職法律類畢業生參加公檢法等司法行政部門的招聘,只能選擇偏遠、經濟不發達區域的崗位。司法考試進行的改革以及《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實施辦法》的實施,對高職法律專業畢業生的職業準入形成了更高的門檻。
(二)高職法律專業畢業生“學與做”難以匹配
1.高職法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不實用。目前很多高職院校法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不實用,職業方向過于空泛。在人才的培養目標上定位不準,不能凸顯高職的特色與優勢,沒有發揮職業教育特有優勢。高職法律專業畢業生只能被動適應人才市場的需求,不能形成與本科畢業生的錯位競爭,在就業競爭中處于劣勢。
2.高職法律專業課程設置不科學。一是高職法律專業的課程設置基本照搬本科課程體系,設置的主干課程仍以民法、刑法、民事訴訟法等理論課程為主。雖然現有的高職法律專業課程設置均有理論課程與實訓課程,但設置不合理。實訓課程局限于民事訴訟法與刑事訴訟法課程,在實訓室的設置上仍按傳統的模擬法庭建設。除此之外,對于非訴的談判、調解、調查等技能的實訓很少涉及。二是對高職法律專業學生的考核,仍以傳統的理論試題來考查,多采取書面形式考核,很難考查學生的實務技能。
3.高職法律專業政校企協同合作不夠深入。職法律專業在文科中屬于技能性較突出的專業。但是,部分高職法律專業在人才培養上,未能與基層政府(司法所、街道、社區黨務中心等機構)、中小企業等用工單位建立深入合作,建立健全長效的實習培訓機制;對基層單位、企業的崗位需要及技能缺乏深入分析研究,未能順應社會經濟發展在人才培養的方案上及時作出調整。
(三)就業指導工作的作用有限
目前各高職院校的就業工作主要由就業指導中心負責,然而指導中心發揮的作用有限,并不能很好地指導學生就業。一是大多數就業指導中心的教師都是年輕教師,工作經驗很欠缺。二是在指導方式上,主要采取在大三階段講授一門就業指導的理論課程或者講座的方式。三是就業指導缺乏長期性、全面性、系統性、多樣性。四是就業指導不能與實際的就業崗位結合,缺乏針對性。
(四)高職法律專業畢業生就業定位不準
高職法律專業畢業生不能正確對待實際崗位需求,就業定位不準,對就業崗位期望過高。主要存在兩種就業心理:一是部分學生積極就業,但對于如何規劃其職業生涯或者結合自身水平、個性特質等選擇適合自身的職業比較茫然。在三年學習規劃過程中,高職法律專業學生積極準備各類考試,但最后往往由于精力有限,導致一事無成。剛開始對自己期望較高,定位不準,錯過就業機會。二是部分學生存在自卑心理,覺得自己學歷低,文憑含金量不足,抱著“破罐子破摔”的想法,無所事事地混日子,將就業的希望寄托在家長或者親朋好友身上,最后導致就業困難。
四、高職法律專業畢業生實現高質量就業的對策建議
(一)與時俱進,符合新時代高質量發展要求
1.堅持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職法律教育。就業就是最大的民生。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企業需要在法律風險評估、企業合同審核管理、知識產權不正當競爭訴訟代理等方面具有法律技能的法務人員。因此,中小企業法務人員是高職法律專業的突破瓶頸。促進高職法律專業畢業生就業,有助于真正服務區域經濟,實現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具體目標。高職法律專業要與時俱進,提高站位,以新時代為契機,抓住發展機遇,找準定位。應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充分利用好各項積極就業政策,以基層法律輔助人才為切入點,加強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提高高職法律專業畢業生的能力和素質,推動高職法律專業畢業生適應崗位需求,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
2.堅持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兩條線并重,提高畢業生的對口就業率。高職法律專業人才培養的情況與課程設置密不可分,課程設置決定了人才培養的方向和路徑。高職法律專業需要與本科法學形成錯位發展,擯棄以理論課程為主的錯誤思想,以培養基層法律輔助人員為目標,在課程設置上堅持理論和實踐教學兩手抓,突出實踐性,注重實用性,優化課程體系,利用職業技能的特色引領高職法律專業發展;應結合市場經濟下企業及法律輔助人才需求,對現有高職法律專業學生的教學進行改革,在課程設置上堅持實訓課時大于理論課時,緊扣用人單位所需的技能設置課程,如在課程中加入調解技能、合同管理、檔案管理等內容;增設實訓技能講座,如溝通談判、社交禮儀短期課程。
3.依托校企合作的實踐基地,將“產學一體”落到實處。在政校企協同合作上,要與基層政府、中小企業及法律服務機構進行多層次、全方位的深度合作,建立良好的高職法律專業人才培養平臺。重視校外實訓基地建設,以素質培養和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突出法律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創造更多更優的實習機會,推動實習促就業。充分發揮雙師教師的作用,使輸出的高職法律畢業生達到“學與做”的高度匹配。
(二)從實際出發,找準就業市場
1.找準并擴大基層法律服務市場,實現高職法律專業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深入行業,與基層政府、組織共同確定專業培養方案,研究專業核心技能標準,開展師資與課程建設,互通有無,共建共享資源,積極做到法律專業建設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齊頭并進;全面收集往屆畢業生對本專業學生培養方案及實訓基地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優化完善學生培養方案,找準學生就業市場。例如,廣東省的高職院校可立足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打造符合本省實際情況的中小企業法務人才培養的校企合作基地,利用現有學校、校外實訓基地等資源,創建產學研專業研究團隊,論證人才培養的邏輯層次,立足于本土化、專業化、職業化的培養目標,尋求精準化企業法務人才培養的完善路徑。
2.正確引導,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高職法律專業應根據市場經濟社會需求設置課程,根據用人要求培養人才,加強校與校之間、學校與基層法院之間、學校與司法機關、法律服務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密切聯系,把專家請進課堂,召開專家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會,針對學生的困惑進行答疑,明確提出機關、企事業單位對高職法律專業人才的要求,幫助學生確立學習目標,明確學習方向,提早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
從學生一進校門開始讓學生樹立就業觀,通過畢業生就業交流會、專升本交流會等優秀畢業生返校宣講活動,讓剛入學的學生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讓畢業生對自己的就業定位認識得更精準。
(三)構建有效、全面的就業指導體系,鼓勵學生自主創業
1.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就業指導隊伍。要使高職法律專業畢業生達到高質量的就業,需要建立一支水平過硬的就業指導隊伍。應以雙素質教師、學校專門就業指導中心的成員為基礎,組建由具備本專業實踐經驗、懂行業特點、有創業背景的高素質指導教師構成的本校就業指導隊伍,邀請就業指導專家、基層法院的法官、人事科長及司法所所長、企業人力資源部門以及法律行業一線工作人員等擔任就業指導員。
2.為學生開展全面系統的就業指導工作。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是一項重要且系統的工作。部分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方式是開設一兩場講座,其實這遠遠不夠。筆者認為對高職法律專業的學生進行就業指導,應從其入學就開始進行,通過就業指導隊伍開設的課程,告訴學生所學的專業面向的未來是什么,就業導向是什么。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邀請行業專家、畢業生返校面對面講解如何求職等。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對其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提出就業建議,使學生入學后就樹立職業發展目標,充分體現就業指導的具體性、針對性和前瞻性。對于有創新精神的學生,應積極引導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職業規劃,鼓勵學生通過自主創業實現高質量就業。
結 語
在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法律服務無處不在,對法律人才的需求還會不斷提高。高職法律專業畢業生要懷抱夢想又腳踏實地,響應新的時代變化和要求,運用自己習得的法律思維、法律方法、法律技能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劉楊.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法治化建設研究[J].當代職業教育,2022,119(05):80-87.
[2] 趙曉芳.職業教育參與貧困治理的邏輯、困境與優化路徑[J].蘭州學刊,2022,351(12):108-118.
[3] 陳斌.把握職業教育發展大勢 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J].出版與印刷,2022,130(05):3-4.
[4] 曹渡帆,朱德全.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話語體系的本真詮釋與實踐轉向[J].現代教育管理,2022,392(11):82-90.
[5] 王鑒,張盈盈.新時代我國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邏輯與路徑[J].重慶高教研究,2023,11(01):14-25.
[6] 岳昌君,邱文琪.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狀況及影響因素[J].教育研究,2022,43(06):28-44.
[7] 趙文學.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影響因素與提升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2,40(02):133-138.
[8] 周妍.疫情背景下高職畢業生高質量就業供給側場域新形塑[J].教育與職業,2022,1018(18):62-66.
[9] 盛楊,王光文,韋慶昱.高職院校高質量就業的創新策略[J].中國高等教育,2021,679(21):48-50.
[10] 張陽.高職學生高質量就業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1,994(18):60-63.
[11] 鄧雪萍.論新時代完善職業教育與實現高質量就業[J].廣東經濟,2018,263(06):71-75.
收稿日期:2022-12-30
基金項目:2018年廣東省黨校(行政學院)系統哲學社會科學科研規劃項目“新時代高職法律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研究”(2018FX03)
作者簡介:鄧雪萍(1983- ),女,廣東行政職業學院講師,碩士,執業律師,研究方向:民商法、法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