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冼
【摘要】媒體技術的發展,給地方電視節目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簡述全媒體時代對地方電視節目帶來的影響,指出當前電視節目發展存在的節目內容同質化、節目形式創新不足、節目創作互聯網意識不強、缺乏節目互動和反饋的主要困境,需結合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服務民生為本、拓展政務服務,創新節目表達、提升受眾體驗,推廣“常態化直播+短視頻”模式等幾方面,探析地方電視節目的創新路徑,為地方電視節目的未來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全媒體;地方電視;電視節目
一、全媒體時代對地方電視節目的影響
隨著技術的發展,我國的電視行業經歷了數次變革。1983年第十一次全國廣播電視工作會議提出了實行“四級辦廣播、四級辦電視、四級混合覆蓋”的事業建設方針及與之配套的技術政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全媒體時代對地方電視節目提出了全新的挑戰。“全媒體”指“媒體機構及運營商采用文字、圖形、圖像、動畫、網頁、聲音和視頻等多種媒體表現手段(多媒體),通過廣播、電視、音像、電影、出版、報紙、雜志、網站等不同媒介形態(業務融合),通過融合的廣電網絡、電信網絡以及互聯網絡進行傳播(三網融合),最終實現為用戶提供電視、電腦、手機等多種終端的融合接收,實現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接收任何媒體內容”[1]。第一,豐富了電視節目播放形式。由于全媒體時代,受眾的收視習慣發生變化,傳統的電視收看方式轉變為移動、小屏、便攜的收看方式,使得傳統電視節目的播放形式日趨豐富。第二,激發了電視節目內容創新。隨著媒體融合發展,電視節目推陳出新,特別是商業媒體自制內容的出現,加劇了電視節目的受眾分流,激發了電視節目內容創新。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地方電視臺如何在全媒體時代把握機遇、面對挑戰,發揮地方電視臺的特點,找出地方電視臺的創新之路?
二、全媒體時代地方電視節目發展的困境
全媒體時代為地方電視節目的發展帶來挑戰,更帶來了機遇。應充分意識到當前地方電視節目所處的節目內容同質化、節目形式創新不足,節目創作互聯網意識不強、缺乏互動和反饋等現實困境,才能從根本上改善當前地方電視節目的發展狀況。
(一)節目內容同質化,節目形式創新不足
習近平總書記在《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一文中提到,要堅持“導向為魂、移動為先、內容為王、創新為要”。創新是電視節目發展的動力,地方電視節目目前發展的困境之一就是節目創新不足。電視節目創新包括內容創新和形式創新。內容方面,地方節目內容同質化現象嚴重。國內一些電視節目取得良好收視率以后,往往會出現一大批與之類似的電視節目,從節目的策劃到拍攝制作、廣告投放,耗費了巨大的人力、財力,取得的實際收視效果卻不盡如人意。節目內容的雷同與節目收視效果不佳影響了廣告的投放,導致出現惡性循環。節目形式方面,由于受技術的限制,傳統的電視節目以錄播節目為主,在傳統的傳播模式下,無論是報紙、廣播還是電視,其信息發出到反饋都需要一個較長的傳播周期,在此過程中,對于信息發出者而言,其對于信息產生的影響與作用是無法判斷的。[2]受眾對于電視節目的反饋無法及時傳遞給節目制作者,與之相比,融媒體平臺的直播節目能夠形成很好的受眾反饋。加之,受傳統的制作模式制約,節目形式較為單一,節目時間偏長。全媒體時代地方電視節目的發展應充分、清醒地意識到客觀存在的現實問題,才能從根本上擺脫發展困境。
(二)節目創作互聯網思維不強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67億,較2021年12月增長3549萬,互聯網普及率達75.6%。同時,短視頻用戶規模首次突破10億,用戶使用率高達94.8%,五年間短視頻用戶規模從6.48億增長至10.12億。網絡技術的普及使得人們的衣、食、住、行、用都已經離不開網絡。傳統電視節目則受到新媒體的沖擊,播放形式逐漸從單一的電視播放拓展為網絡回看、點播。但目前不少電視節目制作者,在內容創作和節目創新等方面,互聯網意識依然不強,用戶思維意識薄弱。長期以來,受電視節目制播模式的限制,節目創作者主導創作方向,受眾只能無條件地單方面接受電視節目內容,導致節目內容創作在一定程度上脫離受眾需求,節目內容單一、節目形式刻板、陳舊,缺乏受眾意識、缺乏互聯網思維,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電視節目的創新發展。
(三)缺乏節目互動和反饋
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受眾通過網絡、手機、電腦、電視可以隨時隨地觀看各種類型的節目,受眾的選擇更加多元。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新聞類、生活服務類、娛樂綜藝類等節目。在全媒體的視聽過程中,受眾可以通過網絡適時進行互動,節目制作者可以更加快捷地掌握用戶反饋,及時了解受眾對于電視節目的需求,對電視節目的制作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增加用戶黏性、形成良好的用戶收看體驗、提高收視率、增加廣告收益。而目前地方電視節目受傳統的電視節目制作流程的制約和技術的限制、收聽收看反饋機制不健全,不能有效和受眾產生互動,不能及時發現節目存在的問題。地方電視節目創作與受眾之間的參與感、互動性亟待加強。城市電視臺是廣電行業中最為龐大的隊伍,在中國廣電產業體系中數量最多,同時也是廣電產業經營中最具潛力、最為活躍的一個群體。[3]面對數量眾多的地方電視臺,如何加強電視節目與受眾之間的良性互動顯然十分必要。
三、全媒體時代地方電視節目的創新優化策略
(一)結合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
全媒體時代接收信息的便捷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改變,就地方電視臺的發展而言,需要利用全媒體的優勢結合地方文化特色,充分發揮地方媒體的區域資源優勢。地方電視節目的創作應該同當地的政治、文化、經濟、民生等資源相結合,區域資源是塑造地方電視節目品牌的核心引擎。地方電視媒體應該確立精準傳播、有效傳播的意識,堅持“以內容為拓展”的發展政策。比如河南作為糧食大省,在全媒體時代的媒體環境中,如何在地方特色與節目發展之間尋求突破,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重要指示,是河南電視臺公共頻道的重點工作。其打造的系列紀錄片《麥子》,成功入選國家廣電總局“十四五”紀錄片重點選題。節目緊緊圍繞“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的主題主線,聚焦《大地與種子》《最大的糧倉》和《麥子的蝶變》三個主題,利用CG動畫、數據可視化、航拍等技術賦能優質內容,故事化講述河南緊抓糧食核心競爭力、扛穩糧食安全的時代重任。《麥子》相關話題全網閱讀量破10億,其中#18位博士養一個孩子#登上抖音全國熱榜第1位,播放量超2億,實現了宏大主題的破圈傳播,生動展示了新時代河南在糧食生產安全上的奮進姿態、發展成就。地方節目的發展離不開地方特色,脫離了地方實際、地方資源,就無法充分展示出地方魅力。貼近地方特色不僅可以更好地服務電視受眾,同時為地方臺塑造地方節目品牌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服務民生為本、拓展政務服務
美國經濟學家米切爾·高德哈伯在《注意力經濟——網絡的自然經濟》中指出:“網絡時代是注意力經濟時代?!盵4]就地方電視節目而言,受眾的注意力決定了節目發展的方向。地方電視節目的宗旨是服務民生、服務百姓,始終把百姓需求放在首位。河南電視臺公共頻道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立足基層、服務群眾。推出《百姓問診》《百姓調解》《百姓315》等一系列服務民生的優秀電視節目。例如,在全民抗擊疫情的特殊時期,《百姓問診》順利擴版為每周280分鐘的日播,組建“問診幫幫團”,采用以病為敘的共情式問診,及時解決病患問題。疫情防控期間推出“居家患病就醫難,就找問診幫幫團”云端問診活動,實現節目線上線下的同頻共振。欄目聯合河南省人民醫院推出“青少年脊柱側彎公益救助活動”,用點對點、實打實、零距離的醫療服務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長。公共頻道《百姓調解》節目的實踐探索同樣值得關注。在河南廣播電視臺2021年度優秀電視新聞作品目錄中,公共頻道7個作品入選,有3個作品就出自《百姓調解》欄目。《百姓調解》欄目榮獲河南廣播電視臺新聞名專欄一等獎。節目一方面立足常規情感調解,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有意識地進行連續性的情感類節目策劃,增強欄目與觀眾之間的黏性,起到提升收視率的目的;另一方面結合重點節日、社會熱點、相關政策,推出具有廣泛社會影響力的重點活動、系列報道。持續不斷地推出精品策劃,增強收視黏性,有效地拉動收視的同時也持續增強影響力。近幾年,隨著政務服務的網絡化運行,極大提升了服務效率,電視節目與政府服務的結合也是值得關注的熱點。河南電視臺公共頻道的《百姓問政》節目就是電視節目拓展政府服務的有益探索。
(三)創新節目表達、提升受眾體驗
地方電視節目應該充分利用全媒體的傳播渠道,創新節目形式,提升受眾體驗。面對媒體市場的激烈競爭,如何引流受眾獲得較好的視聽感受,不僅要解決傳播方式的問題,還要解決表現方式的問題。好故事、好創意并不缺乏,缺的是依托新媒體呈現好的表現手法,以更具“網感”、年輕化的敘述方式吸引大眾目光。河南電視臺公共頻道推出國內首檔以全新視角記錄為烈士尋親全過程的節目《共和國不會忘記》第二季。創新采用“演播室開講+尋親過程實錄”的雙場景、沉浸式表達方式,借助關鍵主題,串聯烈士尋親的外景實拍、黨史軍史的專家闡述。第二季播出后全網總閱讀量直破5億,微博總閱讀量1.1億。節目被提名為2022年全國廣播電視媒體融合典型案例,為黨史知識“飛入尋常百姓家”做出了有益嘗試。在“出彩河南人”的系列晚會中,采用篇章式的晚會樣態,依托專業舞美視覺設計,借助傳統評書、現代舞蹈、新編民謠和Vlog短片等多種樣態,刻畫消防“排頭兵”范建朝、稅務“花木蘭”朱海霞、防疫“哨兵”孫俊紅等三十余個先進模范人物的優秀形象,向觀眾呈現了一場精彩絕倫、高潮迭起的視聽盛宴。2021年,《百姓315》欄目新媒體賬號改變了以往大屏節目搬運工的態勢,根據不同的題材,結合不同的新媒體平臺的調性、風格,進行新媒體風格的加工、剪輯和包裝,用年輕人喜歡接納的方式進行剪輯并領先大屏率先發布,獲得很好的效果。其中《00后女孩做整形后懷孕》全網點擊量超1.2億,《新買奔馳車剛開就漏油,4S店:要檢測原因!》全網點擊量超過7000萬,《老人瞞著家人48萬全給了養老院》全網點擊量超5000萬。通過創新節目表達的方式,讓節目內容更具吸引力,同時通過全媒體的傳播渠道,能夠實時接收受眾的反饋,進行有效互動,提升節目質量。
(四)推廣“常態化直播+短視頻”模式
無論是直播還是短視頻都對電視節目的創新發展提出了挑戰。常態化直播節目的推廣,一方面對媒體技術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對媒體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極具考驗?!爸辈?短視頻”模式是當前乃至未來電視節目創新發展的趨勢。河南電視臺公共頻道2022年5月整合小屏賬號和崗位,成立“新媒體工作室”。新媒體工作室成立后,5項重點宣推項目上榜次數直破70+,創造了全網曝光量30億+的歷史新高,全媒體傳播矩陣成效顯著。目前國內呈現出直播黃金發展賽道的趨勢,為了抓住直播紅利,努力擴大黨媒互聯網聲音,公共頻道推出大型融媒體特別節目“非凡十年出彩中原”周口篇直播,呈現10年來周口從農業大市到農業強市、從中原糧倉到中原港城的奮進過程,近700家媒體積極轉發,全網總閱讀量12億+。利用OBS技術實現一部手機多路推流直播,分別進行了“有效購物指南”“健身小課堂”“美食小課堂”等12場直播,其中“宅家不躺平——美食小課堂”位列大象客戶端該系列直播第一名。短視頻有著簡練的內容和新穎的創意,與現代人們的信息需求相符,并且短視頻創作者來自不同領域,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短視頻傳播自己的觀點、展示個人才藝以及評論時事新聞。[5]從這些數據不難看出,地方電視節目的創新應該扎實推廣“常態化直播+短視頻”、垂類賬號內容變現等模式,推進市場對接,多手段、多路徑實現經營變現;結合區域資源優勢,借助傳統文化品牌優勢,探索地方電視節目發展新路徑。
四、結語
地方電視節目的創新發展,從節目內容上離不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以及對地方文化的深入結合,如區域資源優勢、地域文化特點等;從節目制作形式上要避免大制作、長時間,推廣短、小、精的節目內容,從節目頻次、時長等方面進行優化;從傳播形式上離不開全媒體的宣傳渠道,充分利用商業媒體、短視頻平臺進行推廣引流,吸引受眾關注,注重受眾互動和反饋,有效提升節目質量;從節目創作者的角度,以受眾思維為導向進行節目創作,充分尊重市場規律,創作出符合受眾期待的高質量電視節目。通過科學分析、精準定位探索地方電視節目創新發展的實踐經驗,促進廣電產業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大勇.共贏高清全媒體運營新時代[J].廣播與電視技術,2010,37(04).
[2]王清平.媒介融合下電視新聞傳播方式創新探索[J].新聞傳播,2022(24):9-11.
[3]鄧佳佳.媒體融合環境下市級電視臺發展對策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6,7(01):30+44.
[4]李文娜.全媒體時代電視社教類節目的創新發展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20.
[5]冷婷婷.新媒體環境下電視節目短視頻化的媒介融合傳播策略[J].中國傳媒科技,2022(6).
(作者為河南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副總監,主任編輯)
編校:張如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