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慧群
高中美術教學既是實施美育的必要手段,也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新時代的美術教育實踐深度融合,能夠讓美術教學內涵更加豐富,與時俱進才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最好傳承。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地關鍵在課堂教學,而在新課程觀念下的美術課堂提倡在教學情境中以問題為導向來展開教學研究。本文以普通高中教科書美術鑒賞(人美版)第五單元主題二“質樸與率真——濃郁鄉情的視覺呈現”教學為例,應用由“情”入“境”的體驗式教學方法,努力實現學生美術核心素養中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的全面發展。[1]
一、情境導入,情感滲透
情境創設是基于核心素養的美術教學所倡導的教學方法。情境可以營造生動、有趣、愉悅的課堂學習氛圍,可以優化美術課堂,促進美術教學向更科學、更高效的方向發展。[2]
“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教師教學需要準備的不僅僅是教具,更需要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本課運用情境導入,視覺感強,吸引學生眼球。教師引導:“同學們大家好!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段紀錄片《東莞麒麟制作》,想和同學們共同認識我們身邊的民間藝術。”通過課前學習單任務,學生了解到東莞清溪麒麟制作技藝于2014年已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地的傳統文化資源讓學生感到親切、熟悉,從而能較快地進入課堂學習狀態,從而導出本課課題。引導學生尋找我們身邊的民間美術,如廣東剪紙、粵繡、千角燈、香云紗整染技藝和東莞茶山泥公仔等。通過實物展示,學生能夠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從而激發其興趣和求知欲。我們身邊有優秀的傳統藝術文化,是不可多得的校外教育資源,既能使學生學習到傳統的工藝技能,又能讓他們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和內涵,加深學生對文化厚土的熱愛。民間美術進校園或是走進博物館藝術展,讓學生與美術作品零距離接觸后,吸引其探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提升其學習體驗。教師在這一環節既引導學生感受家鄉民間美術的魅力,增強文化自信,又為本課的民間美術傳承與研討埋下了伏筆。
二、探究情境,自主探究
問題情境是指包含問題的教學情境,它能激勵學生有目的地選擇和獲取知識與技能,綜合運用跨學科觀念、思維方式和探究技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創設問題情境是核心素養本位的美術教學活動的起點和關鍵,[3]在民間美術鑒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探究行為。
(一)創設問題情境
創設問題情境,教師可以從情境中提煉問題,也可以將問題植入情境,并形成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任務驅動。“這些美術作品是什么人創作的?用來做什么?反映了人們的什么追求?”以三個關鍵詞“質樸、視覺、鄉情”引領全課,引發學生對民間美術的探究。由“廣大勞動人民”推出關鍵詞“質樸”,是從民間美術基本認識的層面來設問,屬于常識性問題;“視覺”的四個方面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圖像識讀能力;鄉情是追求美好生活和原始而生機勃發的生命力體現,能夠加深學生對 “民間美術文化性”的探討。[4]
(二)探究新知
民間美術具有獨立自主的視覺符號和造型系統,展現著獨特的視覺思維方式。問題:(1)這些形形色色的美術作品,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呢?(2)民間美術的造型體系為什么是自成一體的?教師可以在問題情境創設中加入小組討論活動,從造型、視角、結構、色彩幾方面分析民間美術的藝術特色。教師教學不應只是傳統的答疑解惑,而更應是開放的激疑生惑。如民間美術中的老虎造型和真老虎對比,以及年畫門神造型和斷臂維納斯身材比例對比,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觀察東莞民間舞麒麟中的麒麟造型找到夸張特點,還可以從它的色彩特點找出民間美術的五色。問題置于情境之中,聯系學生的審美經驗、生活實際,使學生能夠更快地進入問題的核心,使設問更有效。
在欣賞陜西剪紙藝人張林召作品時候,教師“發蒙解縛,循循善誘”:(1)作品中表現的都是什么樣的內容呢?這一問題從學生的視覺感知層面進行設置,與生活緊密相關的人、事物和農家生活,更加體現出民間美術深深地扎根鄉土、貼近創作者生活的特性。(2)作品的造型特征是什么?這一問題的設置既有造型手法的鮮明學科特征,也有藝術風格的層次。通過對比可以發現,民間美術這種多方位的視角表現方式極其生動,與西方立體主義畢加索創造的形象不謀而合。(3)民間藝術家為什么要這樣表現呢?這一問題是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以及對審美的判斷,民間美術更強調的是創作者對事物的認知,而不是單純的看見。探究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不斷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從表層的圖像識別與解讀,到美學的深層甄別與界定,最后延伸到對文化的尊重與傳承,充分發揮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教師讓學生探究以上專業知識,能夠扭轉學生觀念上的誤區,提升其民族自豪感,培養其造型思維與學習造型能力,從心里征服學生,讓學生真正為發揚和傳承民間美術做準備。
(三)保護與傳承
如教師播放《葫蘆兄弟》動畫片段供學生欣賞,并引導學生探討傳承與保護民間剪紙對其他藝術門類創作的意義。再如,教師引導學生辨別、分析、討論林風眠作品里的民間剪紙元素,討論民間剪紙對藝術家藝術創作的借鑒意義。中國民間藝術源遠流長,是中國傳統文化最深層的本源,當社會生活的圖景發生改變之后,我們如何在新的文化視野下重新審視民間美術?身處廣東東莞這座年輕的科技創新之城,我們要深刻意識到“根”的重要性,保護與傳承是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扎根民間藝術,尋找身邊的真實案例。如在2019年廣東省教育廳主辦的首屆廣東省中小學勞動教育成果展中,東莞理工學校選送的項目《麒麟頭制作》讓觀眾驚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這樣的年輕人去傳承!”還有2020年廣東省第六屆麒麟文化節暨麒麟頭設計比賽的優秀作品,讓人們看到參賽者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中國民間美術如何才能更好地融入現實社會,并在世界舞臺上發揚中國民間美術的魅力?2019年廣州番禺欖核香云紗春夏時裝發布會上,設計者將香云紗傳統染整工藝非遺傳承與現代審美創新進行了有機結合,讓世人眼前一亮。“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國美術學院許江教授說:“我們不能把傳統僅僅作為遺產來保護,因為遺產是一種不動產,應該將傳統作為一種有效的活著的資源。”高中生正處于對于一切未知事物擁有強烈好奇心的年紀,這個年紀的他們通常擁有著實踐機會,具有活躍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這些都是承載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媒介和樞紐。高中美術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與時俱進才是對其的最好傳承,而傳承是創新的基礎。
三、藝術實踐,情感升華
在藝術實踐拓展環節中,我選擇直觀演示和問題情境相結合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學習剪紙藝術,嵌入學生美術表現、創意實踐這兩個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形成民間美術的空間與造型意識,讓學生在親手制作過程中體驗民間藝術的創意和樂趣,形成主動探究的學習態度,理解并感受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并樹立對民間美術的傳承與創新意識。
(一)信息化深度融合
在信息化教學中,教師不僅可以借助互聯網、微課等資源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便捷共享,還可以通過希沃白板、平板、AR軟件等設備實現智能交互,讓美術課堂的教學手段呈現多樣化,為學生的美術學習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從而使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進一步的提升,讓美術課堂的教學手段多樣化,教師也能全方位地掌握學情數據,實施互動教學及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教師通過剪紙制作微課,展示多種剪紙技法。隨后教師通過實物投影儀示范剪紙,讓學生得到更直觀的感受。在課上教師可以播放古箏的背景音樂,烘托課堂的氛圍。在學生在創作的過程中,教師結合手機或者平板的希沃授課助手與教學一體機聯網投屏展示,充分發揮多媒體信息化教學的優勢。有的學生將學習過的建筑藝術中的中國古建筑的屋頂、窗戶元素融入“囍”的圖形設計中,有的學生在為“囍”字設計書法字體,還有的學生刻畫出自己設計的卡通形象。教師隨堂拍攝學生創作中的閃光點并進行投屏教學,使學生的美術學習由單一的課堂學習拓展到多種形式的學習,豐富了學生的審美空間。教師對學生的作品進行指導,采用鼓勵性的語言,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
(二)差異化分組合作
教師引導學生了解與認識民間剪紙基本的造型法則與造型手段,探究民間剪紙中的創作思想與表現方式,通過實踐體驗,豐富和發展學生的藝術創造力。學生用剪刀、刻刀等工具完成一幅剪紙作品,對民間剪紙創作的體驗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師在課前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根據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設置相應的學習任務,根據學生差異化分多個主題因材施教,讓學生根據教師發的任務卡自主進行分組創作。教師可設計多個主題讓學生進行體驗學習,如主題一:團花剪紙;主題二 :設計“雙喜”;主題三 :單剪法。學生可臨摹民間藝人的剪紙作品或者是創作剪紙作品。例如,在剪團花時,觀察、拆解教師課件出示的圖案,找出團花花紋的排布規律。教師及時地提問學生:作品的構成有什么特點?團花剪紙中的幾折幾分怎么理解?一次對折可以做出什么樣的圖形?多次對折能否出現一串重復圖形呢?按照紋樣試一試,想一想還有哪些形狀可以剪,如何用剪紙裝飾美化生活。學生分步驟展開實踐,并通過學習日志記錄探索、調整和完善創作的心得。讓學生能夠把握剪紙的創意方法,用剪刻的方式,以傳統節日為主題分組創作剪紙作品,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實現對美術知識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效融合。高中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是美術實踐的參與者,只有經歷了實踐的錘煉,才能發現美術作品中綻放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花,升華自己的美術思想。教師在這個階段要重視學生在創作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給予指導,更要最大限度地開發教學資源,建立學生的民間美術觀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多元化評價展示
展評方式分為多種形式,一是以剪紙為例延伸出剪紙藝術的獨特性以及對現代生活的影響,學習剪紙,分組完成以傳統節日為主題的剪紙作品;二是能夠用調查日記、學習小結文字等,結合視頻、圖片等展示高中生對民間美術的理解。教師在課程中要把評價與具體教學相結合,通過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總結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體現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真正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學生將作品貼在小組的展板進行展示。教師可設計評價任務單:“想聽聽同伴和老師給你的建議嗎?邀請你的同伴和老師一起來評價你的作品并留下寶貴的建議吧!請你依據大家的反饋進一步改進、完善作品。”學生要做好學習檔案袋,制定可行的展覽計劃,積極參與策展和布展活動,寫出活動總結。最后,教師以“傳習民間美術,可以是生活中的一種態度”的點評使整節課得到升華,并通過舉辦畫展展示學生成果,組織學生走訪民間非遺傳承人,通過這些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體驗,進一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四、結語
民間美術是中華民族之根的藝術,其中蘊含著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情感和理想,它不僅是一種精美的藝術形式,更是一種文化的代表和傳承,對民間美術的學習可以貫穿形成核心素養的整個過程。新時期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教師需要不斷優化美術教學方式,讓高中美術課堂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充分發揮民間美術的教育功能,弘揚民族文化,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使學生因與時俱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增強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段鵬.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15.
[2]方霞.基于核心素養與信息技術環境的美術教學情境創設探究[J]. 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9(3):125.
[3]馮莉.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民間美術鑒賞研究[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19.
[4]李競飛.質樸與率真:民間美術的保護與傳承教學設計[J].中國中小學美術,2020(3):149.
(作者單位:東莞實驗中學)
編輯: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