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璇 呂婧瑋 何慧華


【摘要】兒童友好型社區的評價標準對社區創建和可持續發展均能起到指導性作用。國外關于兒童友好型社區評價標準的研制主要基于兒童權利、兒童發展和兒童期望的理論視角。我國兒童友好型社區建設正在進行實踐探索,主要基于不同空間層面的設計標準來評價是否“兒童友好”。未來我國在評價指標的探索中可充分考慮地方適宜性和文化適宜性,堅持需求導向,整體、全面考量兒童友好的內涵,為兒童真正參與決策和建設過程提供機會。
【關鍵詞】兒童友好型社區;兒童友好型社區評價標準;兒童權利
【中圖分類號】G6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23)7/8-0090-06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概念及其管理結構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兒童的需求,真正屬于兒童的資源非常稀少。因此,“兒童友好”理念逐漸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話題。1996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首次正式提出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和社區的倡議,鼓勵各國和地區的利益攸關方在規劃城市發展和建設的過程中加大對兒童權利和需求的關注,嘗試邀請兒童參與當地城市和社區的規劃與決策。此倡議發布后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城市響應,先后開展了兒童友好型城市和社區建設的探索與實踐。國內外學者和實踐者從不同理論視角,立足于需求導向,進行系統研制,為創建兒童友好型社區提供了科學、可行的評價標準。盡管還未能形成一套全球公認的兒童友好型社區的概念界定和創建標準,但對現有標準的理論依據和實踐邏輯進行梳理和總結,能夠突顯國內外兒童友好型社區創建所聚焦的重點和創新之處,為我國進一步開展兒童友好型城市和社區的創建工作提供借鑒。
一、不同視角下兒童友好型社區的概念
從先行研究的關鍵詞來看,“兒童友好型城市”“兒童友好型空間”“兒童友好型社區”和“兒童友好型城市環境”是較為常見的核心概念,主要從兒童權利保障、兒童救濟與保護、社區服務體系構建這三大研究視角對兒童友好型社區的概念進行解釋(見表1)。
(一)兒童權利保障視角下的兒童友好型社區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基于兒童權利的視角,首次對兒童友好型社區的概念進行了界定。該理念一經提出,美國、英國、荷蘭、日本等國家紛紛采取行動支持兒童友好型社區建設,如美國的第一友好城市丹佛的“見學地景”模式(Learning Landscapes),將老舊的兒童游戲場地和設施改造成更具安全感、創新性和親和度的兒童玩耍和學習空間?;趦和瘷嗬暯堑膬和押眯蜕鐓^建設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兒童在社區中的作用,將保障兒童權利作為兒童友好型社區建設的核心,并將兒童的幸福與健康作為衡量社區建設、社會民主和城市治理的關鍵指標。
(二)兒童救濟與保護視角下的兒童友好型社區
受人道主義危機影響,世界路德會聯合會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組織積極開展保護兒童身心健康的“兒童友好型空間”項目?!?〕該項目如今已在全球緊急情況下推廣,包括黎巴嫩、約旦和伊拉克的難民方案,自然災害后的緊急救助措施。如菲律賓的臺風“瓦?!焙汀安ǚā卑l生之后,對災后兒童提供長期的社會心理支持,搭建臨時教室,為兒童提供學習用品;通過提供醫療和培訓的方式,向受災地區的兒童提供緊急的醫療救助,以保護受災地區兒童健康成長?!?〕
(三)社區服務體系構建視角下的兒童友好型社區
2016年,中國社區發展協會兒童友好社區工作委員會基于社區服務體系的研究視角,在《中國兒童友好社區發展報告》中對兒童友好型社區提出了本土化的概念界定,為我國推進兒童友好型社區的實際建設提供了指導和借鑒。我國很多地區,如北京、南京等城市紛紛在兒童友好型社區建設過程中堅持“一米高度”原則,強調在城市、社區和街區三級建設中,公共服務設施、公園綠地和交通道路等要堅持“適兒化”改造,以充分保障兒童的安全和需要。該組織在保障兒童權利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兒童友好型社區應該增強自身的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建設,充分開發并利用社區豐富的物質資源和環境資源,開展以兒童為對象、保障兒童權利、促進兒童發展的社區活動,從而切實為滿足兒童的根本需求提供一體化服務?!?〕
二、國內外兒童友好型社區評價標準的研究與比較
(一)國外兒童友好型社區評價標準的相關研究
兒童友好型社區評價標準的研制能夠從建設理念、建設規格、軟硬件配備和服務機制等方面為建設兒童友好型社區提供具體指引。先行研究發現,國外對于兒童友好型社區評價標準的研制大多立足于三個理論視角,即兒童權利視角、兒童發展視角以及兒童期望視角(見表2)。
1.兒童權利視角下的兒童友好型社區評價標準
基于兒童權利的理論視角,先行研究對兒童友好型社區評價標準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兒童權利公約》中規定的兒童生存權、受保護權、發展權和參與權等權利保障上。
2004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提出了兒童友好型社區評價標準,強調兒童權利的重要性,認為在兒童友好型社區建設中將保障兒童的四項基本權利作為評價標準可能會對兒童的發展產生長遠、積極的效益。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倡議下,里焦等人進一步對兒童友好型社區的評價標準提出了具體要求:需要激勵兒童成為有意識的公民,使他們有權在所有事項上自由、平等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關注他們所處的環境;兒童有權獲得基本服務,并在任何生活環境中獲得發展的機會。〔4〕同時,地方政府必須認識到兒童作為主要的利益相關者,與社區設計者和開發者具有相同的參與建設兒童友好型社區的潛力?!?〕
2.兒童發展視角下的兒童友好型社區評價標準
基于兒童發展的理論視角,麥卡利斯特提出兒童友好型社區的評價標準包括四個方面:安全性、可達性、自然性和兒童在決策過程中的融入性?!?〕社區的安全性是指為兒童玩耍、探索或進行體育活動提供基礎設施與服務??蛇_性是指兒童擁有進出社區環境并使用社區資源的權利和自由,可達性良好的社區不僅可以幫助兒童更多地接觸社區資源,優化生活體驗,促進身體機能和社會性的發展,還能夠提高兒童自主探索的能力?!?〕自然性是指在兒童友好型社區中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生態環境。先行研究發現,兒童不僅可以在自然環境中玩耍以獲取直接經驗和技能,還能夠在其中與朋友和家人進行互動。兒童在決策過程中的融入性是指在社區規劃初期,兒童的利益和需要能夠被考慮到社區構建的方案中,創造更適合其成長與發展的環境。
3.兒童期望視角下的兒童友好型社區評價標準
(1)對社區基礎服務的期望
兒童對社區基礎服務的期望主要表現在社區交通情況、社區居民的基本需求以及社區提供的教育等方面。例如,諾德斯特倫采用參與式研究法發現,兒童期望通過增加人行橫道以及交通信號燈的數量使行人與機動車輛分離開,盡可能地減少交通風險,保障社區的安全。〔8〕埃爾格勒等人在對3—5歲兒童參與城市規劃項目的研究中發現,學齡前兒童能夠關注所有社區居民的需求,包括保健服務、圖書館、食品店等基礎服務設施?!?〕這些研究說明了低年齡段的兒童已具備參與兒童友好型社區建設的能力。
(2)對社區社會關系的期望
兒童對社區社會關系的期望主要表現在兒童與父母、兒童與朋友之間的和諧關系。例如,諾德斯特倫采用訪談法了解到很多兒童對于親子關系的看法,包括兒童不應該聽父母吵架、父母不應該對兒童進行言語或行為暴力等;同時,還有很多兒童表達了對同伴關系的看法,認為兒童都應該有好朋友、兒童之間不應該打架?!?0〕埃爾沙特在對兒童和父母的訪談中發現,兒童更喜歡與同齡人共同參與附近的戶外體育活動?!?1〕
(3)對社會活動地點的偏好
對兒童活動地點偏好的先行研究大多是從地點依戀的視角進行探討。例如,拉梅扎尼等人將兒童對社區活動地點的偏好分為六種類型,即“關心和尊重的場所”“能夠與場所進行有意義的互動”“能夠通過實踐經驗學習和獲得能力”“擁有一個秘密的地方”“可創造和控制的場所”和“可自由表達的場所”?!?2〕兒童表示自己最關心和尊重的場所是具備豐富自然環境的社區公園;最能夠與場所進行有意義互動的地點是方便與朋友進行社交和活動的自家住宅附近;此外,社區圖書館、自家住宅、足球場等則被大部分兒童認為是能幫助他們獲得經驗和能力的地方;同時,社區公園、自家住宅還被大部分兒童認為是可以進行創造性活動的獨特地點以及自由表達的地方;在兒童的秘密場所方面,大多數兒童往往傾向于選擇距離家較遠的公園或者運動場。
(二)國內兒童友好型社區評價標準的相關研究
近年來,我國也在積極推動兒童友好型社區的建設,并對兒童友好型社區的評價指標進行了大量探索。目前大多數相關研究主要基于居住區、社區公園和社區街道三個空間層面的設計標準來評價是否“兒童友好”,〔13〕主要集中于四個維度:社區環境的安全性、社區環境的舒適性或適宜性、社區的通達性、社區資源的多功能性。
1.社區環境的安全性
幾乎所有關于兒童友好評價指標類的研究都將安全性作為衡量社區兒童友好性的關鍵指標,并將其視為社區公共空間體現兒童友好性的重要前提。例如,張祺基于兒童的心理特點,通過問卷調查法、文獻檢索分析等多種方法,將安全性確定為兒童居住區的環境友好性四大原則之首,主要包括兒童活動場地與交通要道之間距離的安全性,社區物理環境的安全性(包括垃圾、雜物等),以及社區人際環境的安全性(包括陌生人出入等)。〔14〕此外,王鵬飛等人在研究中進一步將安全性劃分為人工設計、自然環境和社會機制三個維度。其中人工設計的安全性包括居住區的邊界圍合處理、與道路之間的關系、防墜碰設計、照明設計和連接區處理等;自然環境的安全性包括可達性、通風性、陽光和植被的覆蓋性等;社會機制的安全性則涵蓋了應急和監控體系、預警提示和管理養護等?!?5〕
2.社區環境的舒適性或適宜性
兒童作為友好型社區公共空間的主要使用者,環境的舒適性也很重要。靳珂利用德爾菲法、層次分析法將舒適性列為兒童友好型城市街道步行空間的評價體系之一,并將舒適性具體劃分為兒童行走空間的舒適性、兒童逗留空間的舒適性、設施空間的舒適性以及空間界面環境的舒適性。其中,兒童行走空間的舒適性在未來建設中有待加強?!?6〕閆鈺涵結合先行文獻研究結果與實地調研,在構建兒童戶外活動空間健康性評價標準的研究中,建議從提供舒適的植物庇蔭空間、合理搭配植物以及通學路徑的綠化三個方面來提高兒童戶外空間的舒適性。〔17〕
3.社區的通達性
在兒童友好型社區評價標準的研究中,很多學者認為社區交通的通達性是兒童友好型社區交通規劃層面的一個重要因素。例如,曾鵬等人基于兒童的出行與社區街道之間的關系,對天津市三個典型社區進行研究,將社區街道的可達性和連續性列入兒童友好型社區評價指標之中,并將可達性劃分為學校(幼兒園)的可達性和公共交通的可達性,連續性劃分為步行道的連續性、街區密度和道路交叉口密度?!?8〕而佟琛在研究中關注到兒童在社區街道中進行的獨立性活動,在評價指標中進一步將可達性劃分為社區可達性和視線可達性兩個維度?!?9〕在這些社區通達性研究中,都強調了兒童在社區街道中的活動性與流動性,并認識到社區交通的便捷性、連續性和可達性等指標的重要性,希望通過納入這些指標促使社區街道發揮載體作用,為兒童打造安全、方便、干凈的交通環境,以促進兒童的健康發展。
4.社區資源的多功能性
我國兒童友好型社區在設計過程中趨向于充分利用社區中的物質資源、文化資源、教育資源等進行多功能設計,以確保社區的可持續發展和資源平衡。因此,社區資源的多功能性也是兒童友好型社區建設的重要指標之一,并在關于兒童友好型社區單層面空間評價標準的研究中被廣泛提及。例如,曹春俠以武漢市江岸區二七公園、百步亭游園和百步亭中心文化園為實證樣本,探究家長和專家對兒童友好型社區公園的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結果將選址的多樣趣味性、科普教育性進一步列為友好型社區公園的評價指標。其中,多樣趣味性被劃分為植物種類、場地類型和兒童游戲設施的多樣性,以及景觀和游戲設施的趣味性;科普教育性則是考慮到了兒童的認知發展和能力開發?!?0〕王歡歡以兒童行為和社區街道空間關系分析等相關理論為研究基礎,進一步提出了親近自然性原則,滿足兒童喜愛探索和好奇的心理,防止兒童出現心理和生理健康問題。〔21〕
(三)國內外兒童友好型社區評價標準的比較
縱觀探索兒童友好型社區評價標準的大量研究,可以發現國內外在兒童友好型社區評價標準的建設中存在一定的差異。第一,研究方法上存在差異。國外評價標準的研究側重于采用馬賽克方法,融合繪畫、觀察、訪談、地圖制作等多元方法讓兒童參與到研究的過程之中,傾聽兒童的聲音;而我國側重于將德爾菲法、文獻分析法、問卷調查法、實地調研等多種研究方法綜合起來進行探究,重視方法的專業性和科學性。第二,兒童參與程度不同。國外在探討兒童友好標準的研究中重視兒童群體在友好型社區決策過程中的表達和參與;而我國兒童友好型社區評價標準的建設主要關注的是專家、家長或青少年群體的意見與想法。第三,對兒童友好型社區環境建設的側重方面存在差異。國外的相關研究會關注社區社會環境的建設,強調兒童對和諧親密的親子關系和同伴關系等社區人際關系的期望;而我國在評價標準的制定中更加注重社區物質環境的建設,強調社區公共空間建設和基礎服務設施的安全性、舒適性和趣味性以及社區環境的通達性。第四,在整體性上存在差異。國外側重于從整體上探究兒童友好型社區的評價標準,而我國目前的研究往往傾向于從社區的不同層面包括居住區、社區公園和社區街道等方面分別考慮。
三、對我國建設兒童友好型社區評價標準的展望
目前我國處于兒童友好型社區建設的起步階段,存在諸多有待解決的問題,比如理論與實際脫節、研究視角單一、兒童參與性較弱、缺乏綜合視角等?!?2〕為解決這些問題,我國未來應調整兒童友好型社區建設的策略與方法,以構建更加科學、合理、完善的評價標準。
1.因地制宜,推動理論與實際相互結合
我國不同地區存在著差異性、多樣性和特殊性的本土化地域條件,各地在兒童友好社區建設中需要以實際為導向,加強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適配度和關聯度,由理論推動實踐,再由實踐豐滿理論;深入了解地域特色,具體解讀兒童友好理念下的兒童權利。例如,在農村兒童友好社區建設中更多關注弱勢兒童的需要,彌補家庭功能不足的問題;側重于基礎性建設,滿足兒童的基本需求;重視教育性功能,為農村兒童創造更多學習機會;〔23〕城市地區的兒童友好型社區建設不僅重視兒童的基礎性需求,還要滿足兒童的多樣化需求,如社區環境的趣味性、可達性、舒適性等。
2.多視角、多主體發力,完善兒童友好型社區評價標準體系
兒童友好型社區的評價標準體系不能僅依靠某個領域的視角和方法,還需要結合不同的學科視角(城市社會學、兒童心理學、環境心理學等)和理論視角(兒童權利保障、兒童發展需要和兒童期望理論等),多方發力構建完善的評價標準體系?!?4〕除此之外,在構建完善的兒童友好型社區評價標準的實踐過程中還需要國家在頂層設計上的引領和推進,促進多層級、多部門的聯動與合作以及企業、社會組織、社區成員的廣泛參與,共同基于“兒童利益優先”原則,遵循《兒童權利公約》的相關規定,發揮友好型社區建設對兒童身體發育、心理健康、認知以及社會性發展的促進作用;同時,還應該注重兒童的主體地位,建立長期有效的兒童參與模式,保障兒童的參與權,更好地推進兒童友好型社區的落實與發展。
3.普及兒童參與意識,保障兒童參與的權利
參與權是《兒童權利公約》規定的兒童四項基本權利之一,既是建設兒童友好型社區的重要途徑,也是社區友好度的評價指標之一。對兒童參與權的保障離不開全社會的廣泛共識,未來我國不僅可從宏觀政策層面加強對兒童參與權的重視,在全社會范圍內普及兒童參與的重要理念,還可從家庭、學校和社區等微觀層面出發,相互協同,在生活點滴中為兒童提供發表觀點的機會,逐步培養兒童的權利意識,支持兒童廣泛參與與之利益相關的事務。
4.綜合分析,探索整體社區兒童友好性評價體系建設
整體的社區評價體系建設離不開宏觀政策指導,各地政府可吸收國外有益經驗,將研究成果進一步本土化地落實到兒童友好型社區的規劃、建設和管理中,在宏觀政策上構建更為完善且適應我國本土國情的政策和管理制度。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構建整體性的兒童友好型社區評價體系不僅要關注社區的物理環境建設,還應該考慮社區的社會環境建設,關注兒童的心理環境和社區的人際紐帶建設。兒童友好型社區作為代際共融的活動空間,并非僅指代兒童的活動空間,在評價體系構建中還需要關注所有社區成員的需求,以通用設計為原則,消除不同年齡階段的隔閡,打造老人、成人、青少年、兒童(含嬰幼兒)群體共享共用共通共融的生活空間,加強社區間的人際紐帶。
參考文獻:
〔1〕UNICEF.A practical guide for developing child friendly spaces〔EB/OL〕.〔2023-01-25〕.http://dylbw5db8047o.cloudfront.net.
〔2〕AGER A, METZLER J, VOJTA M, et al. Child friendly spac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current evidence base on outcomes and impact〔J〕.Intervention,2013,11(2):133.
〔3〕周望,陽姍珊,陳問天.邁向兒童友好社區:解析框架、典型案例與施策路徑〔J〕.人權,2021,117(3):148-165.
〔4〕RIGGIO E,KILBANE T.The international secretariat for childfriendly cities:A global network for urban children〔J〕.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2000,12(2):201-205.
〔5〕WILKS J.Childfriendly cities:A place for active citizenship in geographical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J〕.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 Geographical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2010,19(1):25-38.
〔6〕MCMILLAN T E.Urban form and a childs trip to school:The current literature and a framework for future research〔J〕.Journal of Planning Literature,2005,19(4):440-456.
〔7〕BROBERG A,KYTT?? M,FAGERHOLM N.Childfriendly urban structures:Bullerby revisited〔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13(35):110-120.
〔8〕〔10〕NORDSTRM M.Childrens views on childfriendly environments in different geographical,cultural and social neighbourhoods〔J〕.Urban Studies,2010,47(3):514-528.
〔9〕ERGLER C R,FREEMAN C,GUINEY T.Preschoolers vision for liveable cities:Creating “carefull” urban environments〔J〕.Tijdschrift V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2022,113(2):131-150.
〔11〕ELSHATER A.What can the urban designer do for children:Normative principles of childfriendly communities for responsive third places〔J〕.Journal of Urban Design,2018,23(3):432-455.
〔12〕RAMEZANI S,SAID I.Childrens nomination of friendly places in an urban neighbourhood in Shiraz,Iran〔J〕.Childrens Geographies,2013,11(1):7-27.
〔13〕胡心然,王霞.兒童友好型社區公共空間評價指標綜述〔J〕.景觀設計,2021,107(5):16-21.
〔14〕張祺.居住小區公共活動空間的兒童友好性評價研究〔D〕.濟南:山東建筑大學,2019.
〔15〕王鵬飛,張莉萌,楊森,等.鄭州市居住區兒童室外活動空間安全性評價體系探析〔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3(5):70-77.
〔16〕靳珂.兒童友好型城市街道步行空間評價體系及策略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9.
〔17〕閆鈺涵.健康視域下社區兒童戶外活動空間評價研究〔D〕.青島:青島理工大學,2022.
〔18〕曾鵬,奚雪晴,蔡良娃.基于兒童友好城市理念的天津市舊居住區兒童安全出行路線比較研究〔J〕.上海城市規劃,2020,152(3):38-46.
〔19〕佟琛.基于兒童獨立活動特征的社區街道空間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8.
〔20〕曹春俠.城市社區公園兒童友好性評價及實證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20.
〔21〕王歡歡.兒童友好型社區街道空間設計研究〔D〕.濟南:山東工藝美術學院,2022.
〔22〕〔24〕武昭凡,雷會霞.兒童友好型城市研究進展與展望〔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成都市人民政府.面向高質量發展的空間治理:2021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07城市設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21.
〔23〕蕭易忻.兒童友好社區在農村的建構策略:五味屋的資源整合與兒童增能〔J〕.青年學報,2020,150(2):47-54.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of ChildFriendly Communities
from Differe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t Home and Abroad
Li Jiaxuan, Lv Jingwei, He Huihua
(College of Preschool Education,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300)
【Abstract】The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childfriendly communities can provide guidance for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growth. In foreign countries, the development of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childfriendly communities is based mainly on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f childrens rights, development, and expectations. Meanwhile, in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childfriendly communities is undergoing practical exploration, which primarily relies on design standards at various spatial levels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y meet the “childfriendly” criteria. In the future, when exploring evaluation indicators, China can fully consider local and cultural suitability, adhere to a demandoriented approach, and comprehensively assess the meaning of childfriendliness. Doing so can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children to participate in decisionmaking and construction processes.
【Keywords】childfriendly communities;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childfriendly communities; childrens rights
*通信作者:何慧華,上海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院副院長,電子郵箱:hehuihua@shnu.edu.cn